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理解性默写练习题汇编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师长自居,而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打消
弟子们的顾虑,让他们能够畅快地各言己志的两句是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
使百姓变勇敢并懂规矩。
";至于礼乐教化则“J
4.在《论话先进》中,公西华在谈自己的志向之前,先谦虚的说:
5.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
一起“,”,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
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6.《论话先进》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
7.《论话先进》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
“",成人和童子十几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零台吹吹风,然后
8.在《论话先进》中,孔子在点评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的说
“,",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
定。
9.在《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
“,"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营造轻松、亲切的环境
后,又启发弟子各言其志的。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对于
宗庙祭祀等事,他谦虚地说:“,。”
至1',”的效果。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
“,”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
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14.《论语侍坐》中写孔子的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孔子回答曾皙说,
“:,",所以子路讲述志向后他笑了。
1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
神态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描绘暮春时节在沂水沐浴后,到求雨的祭坛
上吹风的一句"“。
18.《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1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一句表现了冉有对自
己治国才能的肯定,但对于礼乐教化,就只能“",这表现了冉有
的谦虚谨慎。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关于志向,冉有认为自己能够治理一个纵横六
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之后,,至于礼乐教
化,________________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在大自然里沐浴
迎风的闲适情景的两句是:“,"。
22.在《论语先进》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需要多学习,对于诸侯祭祀、
朝见天子等事务感兴趣,他只希望
2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
品格。
2.《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多用譬喻说理,形象晓畅,深入浅出。韩愈将一个国家视为一棵树、一
条河,认为君王居安思危、"”是治国的根本和源头,又以
”告诫唐太宗人民的力量决定国家的兴亡,要深切谨慎地
对待。
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慨叹历代帝王“虎头蛇尾”,往往有好开始,而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徽建议君主:念及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他担心君主意志松懈心思懒散,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
THi,。
5.《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不要因为自己的喜恶而赏罚不公的句子
是:,"
6.《谏太宗十思疏》指出帝王是承受上天使命的两句
是:,。
7.《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
是:,
8.《谏太宗十思疏》用设喻来说明不居安思危、戒奢行俭,就做不到积累德义的句
子:,。
9.《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
10.《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帝王要总结“十思”、弘扬九德的句子
1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两句
是:,"
12.《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道德不宽厚,不能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根求木茂,堵源求泉流
远的句子:,.
1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14.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广开言路,从善如流是发扬
民主的重要体现。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曾说过
“,",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5.《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的意思
是人们做事往往有美好的开端,却很少能够坚持到底。
16.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
“,"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
性。
17.魏徽《谏太宗十思疏》中,写诚信待人与轻视他人会产生迥异结果的句子是:“
18.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明做事有慎始而难在慎终的句子是
1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了“木”与“流”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
继而引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20.《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
理想政治境界。
2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奢侈”的句子是:
2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23.《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
中的“,”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4.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
“,”的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
唐的治国方略。
25.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作类比,得
出的结论是“,”。
26.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并不是起笔便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先用
","两句阐明了天下安定的基础。
27.《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竭诚相待而不傲物远人的句子是
28.《诗经》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谏太宗十思疏》中,
“,”两句表述了相似的观
点。
29.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规劝唐太宗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而滥赏乱罚的句子是
30.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道德和仁义,正如《谏
太宗十思疏》中所说“,”。
3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表现“谦受益,满招损”意思的两句是
3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两句用反
激法从“根”“源”上去激发对方且言辞尖锐,这不仅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也充分
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3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认为如果君主能有选贤任能并善于纳谏,不但智者献谋勇者
尽力,而且“,”各尽其职。
3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O
3.《答司马谏议书》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
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议定,
且交付主管部门执行这一事实的句子是:“,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来信“生事”之论时,先指出变法的理论根据
“",然后阐明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5.《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回应了司马光在来信中关于“征利”的指责。
6.在王安石看来,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他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
“,”,根本算不上拒谏。
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
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
8.《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
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直指当时北宋政坛士大夫们往往把淡漠国事、附和流俗作为
处事良方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10.《答司马谏议书》中,从两
句,也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11.《答司马谏议书》中,“一两句,
开诚布公直接点明二人政见不一及其原因所在。
1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
场。
13.《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
1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所不能领教的碌碌无为、墨守陈规思想是,
__",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
的锋芒。
1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是王安石借盘
庚迁都这一典故对自己行事准则的表达,也可把它看作历史上改革家果决精神的高度概
括。
16.《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在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前以
“,”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表明自己坚
持变法的立场。
1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可以说
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天下儒者所争论的,尤其表现在“名实”的问题
上。他接着说,“,
19.《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后,以“,
”两句表现自己的行事准则,彰显了一代改革家的刚决精神。
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来信中的指责,逐一进行驳斥,其中
“,”两句表明自己并非拒纳谏言。
2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指出两人意见常常相左的原因是
2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写“不为生事”原因的两个句子是“—
23.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两句,
是对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实行变法是“生事”的反驳。
4.《阿房宫赋》
【高考真题】
1.(2020全国卷ΠI)《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
梁的椽子““,嘈杂的音乐声““。
2.(2019全国∏卷)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2017全国I卷)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
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
4.(2016全国∏卷)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情境默写】
L在《阿房宫赋》中,阿房宫中像“”一样的建筑极其众多,用杜牧
的话说就是u"。
2.在阿房宫中,即使同一天里的同一座宫殿气候也会不同,这是因为宫女们在其中唱歌时,
会让人感觉“”,而她们在里边舞袖飘飘地跳舞,又会让人感觉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示,六国灭亡后,其王侯的宫妃、女儿和孙女只能离开故国,
"",且每天要“",成为阿房宫中的宫人。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
打开妆镜的情景,用“”比喻她们梳理鬟发时的情景。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的情景,她们倒
掉洗脸水后,就会出现“”的景象;她们焚香熏衣时,就会出现
""的景象。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
“",才能够“”的。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统治者经过“”从百姓那里抢来
的珍宝因国亡而“",就只能又被掳掠到阿房宫中。
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其中,
他用”与耕田的农夫对比,用“"与机
上的织女对比。
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惜百姓的行为,他夸
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阿房宫中的栏杆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灭掉六国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使秦灭族的是秦的统治者,“"。
11.在《阿房宫赋》一文的结尾,杜牧感叹道,如果六国统治者能够各自爱惜本国百姓,
"";如果秦的统治者能爱惜六国百姓,"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
“,"两句。
13.杜牧《阿房宫赋》中多用夸张和比较的手法突出阿房宫的奢华,“"
一句写出了钉头的突出众多,“”一句强调了瓦缝的参差纷繁。
14.《阿房宫赋》中以夸张手法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众多突出的钉头“
“,参差交错的瓦缝"”
15.《阿房宫赋》中,杜牧说“",认为秦国亡于自身,随后
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
16.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
1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与秦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一
”,则六国能抵御强秦;“",则秦可江山
永固。
18.《阿房宫赋》中,""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说明了六国获
得珠宝玉石的方法,"”一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秦
人对待珠宝玉石的态度。
19.《阿房宫赋》中先写秦始皇从人民那掠尽财物,再以“"一句
形象地写出了秦统治者对财物的糟蹋挥霍,这种行为让天下的百姓
20.杜牧《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当年六国能善待百姓,
“";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L
又怎么会灭亡呢?
21.(《阿房宫赋》中,杜牧运用铺陈排比来论说“秦爱纷奢”,最后得出结论,这些“纷
奢”行为使百姓“",而秦朝统治者却“”。
22.杜牧《阿房宫赋》开篇的“,”,写出了秦始皇统
一天下的气势。
23.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极言阿房宫
占地之广,其楼阁之高。
24.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交代阿房宫
的建成,突出其用材之多和建设之快。
2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描写了阿房
宫的建筑走势,表现了其规模之宏大。
26.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描写了阿房宫
中楼阁之密集。
2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为过渡,巧
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
28.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形象地描写
了阿房宫中廊道曲折、屋檐高耸的景象。
29.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中的建筑“,",就像
蜂房水涡一样。
30.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形象地描写
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而有不同,又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
3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来描写空
中的复道。
3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水上的桥梁时反问道
“,”,表现了它的壮丽神奇。
33.《阿房宫赋》中的“,”,杜牧通过描写宫
中舞蹈时给人的凄冷感觉,从侧面表现宫殿之宏大。
34.在《阿房宫赋》中,描写人在阿房宫中会迷失方向的句子
35.《阿房宫赋》中的“,",用比喻的方式
描写阿房宫中的女子打开妆镜时的景象,极言其人数之众。
3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阿房宫中的宫人是被掳掠来的六国的
3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阿
房宫中的宫人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娇柔美丽的姿态。
3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阿房
宫中的宫人听到皇帝车辇远去的声音而怅然若失的情态。
39.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
阿房宫中的宫人打扮好后渴盼得到皇帝宠幸的情态.
40.《阿房宫赋》中,杜牧沉痛地写道“,",
这既表现了一些宫人渴望见秦皇一面而不能的悲惨,更是夸张地写出阿房宫宫人之多。
4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极力描写了秦皇荒淫奢靡的生活后,先用
“,”阐述人心相通的道理,再进一
步指出老百姓也有和秦皇相同的心理。
4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这是
告诫统治者要汲取秦的教训,不能自己享乐而不顾念百姓。
4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
子是:,
4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指出,正是因为秦的统治让天下的百姓“”,
才使阿房宫有了“,”的结果。
45.杜牧《阿房宫赋》中的“,",把秦皇享乐
时的乐声与百姓的市井语言进行对比,突出秦皇只顾自己享乐而不知顾惜百姓。
4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写阿房宫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
要多的句子是:,O
4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揭示秦
始皇失去民心而不自知的心理状态。
4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描写秦
的统治者对从六国抢来的珍宝的使用情况,表现其生活的奢靡。
49.在《项羽本纪》中有几句话: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
5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对秦统治者
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51.《阿房宫赋》中“,”两句,描写了阿房宫内
宫人焚香、烟雾缭绕的景象,反映了统治者生活之奢靡。
5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
告诫大家要吸取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将会重蹈覆辙。
53.《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中
“,”两句。
54.杜牧《阿房宫赋》文采焕然,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阿房官占地之
广、建筑之高。
55.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杜牧《阿房宫赋》中“,"
两句,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的覆辙。
56.杜牧的《阿房宫赋》,借阿房宫的兴毁引出对秦王朝兴亡的思考,并告诫后人的句子是
57.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
挥霍的暴行。
5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于秦统治者搜刮民间财物而毫不珍惜的行为,发出质
问、愤怒谴责的句子是“,
59.杜牧《阿房宫赋》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挥霍无
度的两句是“,”。
60.《阿房宫赋》用“,_"两个对偶句描写
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61.《阿房宫赋》中,杜牧在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
秦国,紧接着又说,只有“,"秦
国的迅速灭亡才可以避免。
6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将宫殿梁柱上的钉头与百姓的
粮食进行比较的两句是",“。
63.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夸
张的手法,写出了阿房宫栋柱之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4.杜牧《阿房宫赋》“,”两句,简洁地勾勒了阿房
宫的建筑走向。
65.《阿房宫赋》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建筑之多的句子是
66.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
描绘出中国古代筑群内各建筑物间的联系方式和屋顶的特征性装饰形态。
67.杜牧《阿房宫赋》中描绘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原来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的两句是:“,"。
68.《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地写出阿房宫中美人宫妇之多,如她们打开的镜子
像
““,晨起梳头时头发如“J
69.杜牧的《阿房宫赋》",”两句把镜子比
作天上的星星,表面上是写镜子之多,实则侧面反映了宫中宫女之多。
70.《阿房宫赋》中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极度掠夺之上,并挥霍无度的两句是:
71.《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
整体范围和居住感觉上来描写建筑的宏大。
72.杜牧《阿房宫赋》中所用比喻形象又贴切,用明星、绿云、雾横比喻妆镜、晓鬟、焚椒,
其中“,”既写了阿房宫之水,又写
了美人之奢。
73.《阿房宫赋》中“,”运用对比手法,
通过写钉头之多突出阿房宫建造的奢华。
74.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
”两句构成对比,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
5.《六国论》
1.《六国论》中写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也最终灭亡,但苏洵对齐国“一
”表达不满,对赵国""表示可惜,态度截然不同.
2.苏洵《六国论》中,","两句,是说
秦国两次攻打赵国,都被李牧打退。
3.苏洵在《六国论》中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其中韩、魏、楚属于
“”,燕、赵、齐属于“
4.《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这也论证了
“”观点.
5.苏洵《六国论》认为,齐国采用“”的错误策略,五国灭亡后,
6.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燕国不以地赂秦,因此“”,后因
太子丹采用了刺秦的错误策略,“”。
7.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用
事秦之心“",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
咽。
8.苏洵在《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能采用正确策略合力抗秦,那么
“";他为六国有这样好的形势,却
“",导致国力日渐削弱乃至灭亡而悲叹。
9.在《六国论》中,苏洵就“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能引发的疑问而设问:
10.《六国论》中,苏洵在指出六国赂秦导致灭亡的原因之前,先从反面指出六国的灭亡
11.在《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中没有赂秦的国家是因为赂秦者而灭亡的,他的理
由,”。
12.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后,紧接着从赂秦者的角度
对其进行阐释的句子是:,o
13.苏洵在《六国论》中比较了秦获得土地和诸侯失去土地的方式后,得出了
“,",本来就不在于战的结
论。
14.苏洵《六国论》中表示,哪怕是尺寸之地,也是先祖们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获得的,极其不易。
15.苏洵在《六国论》指出“,",所以
诸侯奉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对诸侯的侵犯就越厉害。
16.在《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语指出,以地事秦的行为就像抱着柴草来救火,
17.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侯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
18.苏洵《六国论》中具体表现秦对诸侯之地贪婪无厌的句子是:
19.苏洵认为战国时燕国的灭亡与其采用的刺秦策略有很大关系,他在《六国论》中说
20.苏洵《六国论》中论证赂秦之弊时引用古人之语说“,
",如果柴草烧不完,火就不会熄灭。
21.苏洵《六国论》认为,燕赵处在其它诸侯国几乎全部被消灭的时候,智谋和国力孤危,
因此两国“,"。
22.苏洵《六国论》中假设,六国若都能采取正确的策略,那么“,
",与秦相较或许还不可轻易估量。
23.在《六国论》的结尾,苏洵用假设的方式警告宋朝统治者",
",那就连六国都不如了。
24.苏洵的《六国论》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借古讽今,他提醒当时的统治者,
如果“,",则连六国都不如了。
25.苏洵在《六国论》中直接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最后他告
诫统治者“”。
26.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六国论》在批评诸侯国对待土地的态度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
手法,子孙如弃草芥的土地,父辈祖先却要:_____________,"
才能获得。
27.《六国论》中作者借“,”
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28.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
,",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9.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其原因是
30.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
31.苏洵在《六国论》中含意与苏轼在《教战守策》“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相同的
两句是“,"。
6.《登岳阳楼》
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
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两句,表现了
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两句,写诗人站在岳
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
6.《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诗人愤懑之情的语句
是,O
7.《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的句子
8.《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
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O
9.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描写了洞庭湖的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表现出宏大的气势与壮阔的意境,被王士
祯赞为“雄跨今古”的佳句。
10.《登岳阳楼》中,杜甫用",”表
达了和《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相似的孤独病痛之感。
IL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两句抒发了
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
7.《桂枝香金陵怀古》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
的景物的句子:,。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
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
句:,,。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
诗句是:,。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匹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被簇
拥的句子是“,"。
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把水天融
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8.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
两句慨叹繁华远去,秋色萧然,引出深沉的忧思。
9.《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生动
地描写出词人登高远望,纵目千里所看到的景象。
10.《桂枝香金陵怀古》借用色彩对比,动静相生的手法并收束上阙写景的诗句是“一
1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句,
动静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金陵秋景图。
1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两
句,既暗含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历史事实,又饱含着作者对因骄奢淫逸而导
致亡国这一历史宿命的感慨。
1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
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
1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作者化用窦巩
《南游感兴》中的句子,流露出他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与对国家民族命
15.金陵号称六朝古都,无数文人墨客游历于此,留下了不少感慨“物是人非”的名句,请
写出其中两句:”,"。
16.《桂枝香》一词中,“"一句,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
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过洞庭》张孝祥“”
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17.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登高凭吊古迹,陈说空叹兴亡荣辱没有意义的句子是
8.《念奴娇过洞庭》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的“”的胸怀与洞庭月
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相交融,意境恢宏,人格高洁。
2.《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
句子是:,o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时,自己舀尽西江的水,用北斗星做酒器的两个
句子是:,O
4.《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
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
TH:,o
5.《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
间的句子是:,。
6.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也
有类似的句子是:,。
7.《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词句
ZE:,'
8.《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天人合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
TH!,o
9.《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不管官场冷暖,纵情泛舟洞庭。
10.《念奴娇过洞庭》中,“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三句的景与
“,”的情交相呼应,交相
融合。
11.《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