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取一个好的自媒体账号名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爆款研究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跟大家讲一讲自媒体账号名称怎么取呢?
一:为什么要取一个好的自媒体名字?
1.增加曝光度
一个好名字,首先你得让人记忆犹新,一定要霸气,比如古代的东方不败,西门吹雪等等,可能许多人第一次听之后,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所以这么取一个好名字的力量,记得你的人越多,就越增加你账号的曝光度。
2.有助于打造个人品牌
全民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而现在,就是品牌比商品还要有价值。
个人品牌的价值,也远远高于企业的价值,这就是个人品牌崛起的时代,为什么市面上没有什么品牌叫二蛋,二狗子呢,因为不利于传播。
所以这样的名字,在自媒体上其实也是一样的,不利于打造个人品牌。
3.用户容易识别
好的名称应该很容易让用户理解,让用户第一眼看到名称后,就知道这个账号会写什么内容。
4.好名称勾起好奇心
生活中,有些店铺的名称很容易让人记住。甚至有些优秀的店名,还能勾起人的好奇心,比如名为“面前一亮”的饭店,比如名为“联邦调茶局”的茶馆,有时候看到这样的名称,我们就好奇想进去看一眼。同样的道理,一个有意思的自媒体名称,是能勾起大家去了解它的欲望的。
二:什么名字好呢?
1.体现你所做的领域
体现你所做的领域,也就是说,用户一看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
比如“老王说电影”这样的名字,我想你不用看他的内容,你大概也知道他是做什么领域的了。
2.避免生僻字
很多人在取自媒体账号名称的时候为了避免跟别人重复,会取一个含生僻字的名称,虽然与众不同、新颖独特,但是毕竟是生僻字,用户是记不住的。
3.这个名字最好和人们脑海中的一些记忆联系在一起
比如:小米、猎豹、蚂蚁金融、大象避孕套
你会发现这些名字非常容易让人记住,因为这些词已经存在了人们的脑海中,所以他的记忆成本,营销成本非常低。
4.能体现你自己的身份及价值
比如:凯叔讲故事,身份就是凯叔,价值就是提供故事,在比如:小葵花妈妈课堂,身份就是小葵花药业,而价值就是:提供育儿经验。
明白了好名称好在哪里,接下来我们在给自媒体取名称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技巧。
三:那么取一个好的名字,有哪些实用的方法呢?
1.用自己的名字
用自己的名字更有利于打造你个人品牌,而且重复度还很低。
所以你如果觉得自己名字不错的,那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做我自媒体账号名称。
2.傍大款取名
在选取名字的时候,如果有一些注册了的大流量的名称,那我们就在这个名字基础上再加几个字,比如夜听,你是不是可以取名叫做十点夜听,情感夜听呢?
这样能够让用户快速接受你的自媒体账号,可以带来一定的流量。
3.创意取名
4.突出关键词取名
比如你是做美容美发的,你前面呀可以加上美容美发,小张美容美发,小李,这样的话别人一看知道他是干这个的,那么就很容易了解你所在的行业是什么,这样的话给你对以后的这种变现就会非常有好处。
5.突出需求取名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产品,包括网站、APP都可以满足某些用户的需求。同样,不同的自媒体作为一种产品,也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可以结合账号满足什么需求来取名。
6.地区加名字
这种名字可以很好的突出地域属性,比如,河南的山药我们都知道,全国山药的产地河南,河南的山药质量比较好,那我们再用这个名字,用地名加你的名字,这样的名字来命名的时候,就非常有地域的优势。
比如你是新疆的,那我卖葡萄干或者是卖一些坚果等等,那你用新疆加你的名字,就会更有优势一些。
四:举些例子
1.风格调性型起名
如:趁早、江湖酒客、菇凉光芒万丈、灵魂有香气的女子等这样的名字会给我们一种很强烈的强调风格
这种强调性的名字,起名的格式是,通过一句话、一个词来突出人物的风格和强调
2.学习培训型起名
如:深夜徐老师、老黄玩英语、职场充电宝、指尖商学院等,这样的名字就非常有学习的指向性
学习类的自媒体号起名的格式是,如果是个人型可以叫xx老师,如果是机构型,可以用常见xx课堂之类、XX学院,核心就是突出这个学习的氛围和场景感
3.社群组织型起名
如:圆桌派、碧桂园凤凰会、英伦圈这样的名字,一下子就会有种社群的感觉。这种社群组织型的多媒体号起名非常简单,就是把社群的特色再加上社群的标签,派、会、社、圈等。
4.先生小姐称谓型起名
如:泡芙小姐、蜜瓜桃小姐、知书先生、爆煲先生等等,就是一个小领域+小姐或者先生称谓,最好一两个字可以让用户联想到
相应的领域
5.职业型起名
如:互联网品牌官、养生内参、我是创始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
这种类型的名字更加职业化、理性化。会吸引一部分做这个职位的人。所以取名的格式是使用这个职业的关键词
6.特定人群取名
如:单身狗、运营喵、最美孕妈、生活美学家等,都直接突出受众群体。
可以直接吸引到目标用户。
7.意见领袖型取名
如:商业小纸条、备胎说车、背锅侠说职场、消息最前沿等
这一种起名格式,是个人名字+个人意见+领域,这些都是非常有利于做意见领袖的名字
8.故事型取名
如:剽悍一只猫、入江之鲸、男神女枪、一只特立独行的猫
它的起名格式,也是根据个人的特点然后再来组合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关键词,形成一个非常强的故事性
9.温暖美好型取名
起名的格式主要是唤起我们对美好的向往,可能是一句话,也可能是一种美好的事物
10.地域特色型取名
如:这才是美国、东北酱在洛杉矶、英国那些事、我们在新疆等等
就是突出地方特色,但是不要简单的套用,而是深刻理解当地的特色
这些名字给你一种信息丰富的感觉,如果你的内容整理的特别全面,可以参考它起名的格式内容+优选或大全
12.创意社交类取名
如:电影叫个父、今天发财了、我想静静、你说的都对等
就是把日常生活中一句话有共鸣的话,当成一个品牌。
13.清单合集型取名
如:清单、酒单、书单、影单、歌单等
起名的格式主要是一个领域字+单,还可以是(情话书单)
14.场景需求型取名
如:美食值得学、周末带你去旅行、客官吃什么、今晚出来等
格式:一个场景或领域+需求
15.行业前沿型取名
如:黑科技前沿、养生前沿、IPO观察、中国幼师等
格式:你的行业+前沿或观察
16.动物水果型取名
如:刺猬学习、考拉理财、小猪吃什么、芒果八卦、瓜子二手车等
起名的格式就是动物、水果、物品+品类。既亲切又好记
17.品牌机构型取名
如:这届百度公关、乐纯的伙伴们、网易公开课、千聊live
直接叫xx公司肯定不行,品牌的起名方式就是你的品牌+你的账号价值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马庆隆
天气渐冷,一家叫“温馨羽绒服饰”的小店又繁忙了起来。
这是一家能定做羽绒服的小店。店铺在杭州察院前巷的一角,面积不大,甚至有点破旧,但凭着一件件个性定制羽绒服,以及背后的好口碑,常年吸引着不少新老顾客来光顾。
这也是一家有故事的夫妻店。20年前,四川人龙继东和安徽人张巨群夫妇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服装厂,带着技术和人脉,于2003年盘下这个铺面创业闯拼。
世纪之交,不少传统服装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在轻纺工业的变革浪潮中,龙继东和张巨群代表了那群主动“出走”的年轻人。如今,他们还依旧“年轻和热泪盈眶”吗?
这一期的小店写真(更多有故事的小店以及写真戳专题:为杭州50家小店拍写真,记下这一年的努力和打拼),我们走近这家最近冲上热搜的夫妻小店。
“我手机里存着的唯一一张小店照片是2011年的她,今天我们再拍一张,留个纪念。”龙继东说。
1】一家名叫“温馨”的小店:
常为老客做点“捎带手的事”
店内的主业是定做羽绒服,以及翻新羽绒服被。老板娘张巨群说,“翻新就是拿旧的羽绒服被来充绒,或者改改布料;定做就是自己选布料量身定制,或者按照厂家给出的样板来订货。”
“我们是找绍兴专门做羽绒的工厂进货,定做时顾客看得见、摸得着。定做新衣的价格从580到1000元不等,翻新的话350到600元。”老板龙继东说。
今年杭州的冷空气来晚了几天,但是从10月下旬开始,店里的订单就多了起来。“一天能做10件以上,还有另外几位师傅帮忙一起做。”
翻新的羽绒服上标注了顾客的需求(“换领高1寸成品,改大点”)
作为主业,店里定做羽绒服的生意逐渐火爆,不过,平时老主顾上门光顾的却常常是“副业”。
“老板,帮我打个扣子。”早上11点,万阿姨刚从菜市场出来,急匆匆来到店里,请龙继东给自己的一件无扣外套钉上纽扣。
“这件毛外套是我50块钱买的,我想着还是带个纽扣比较好,得体一点,也更挡风。”
龙继东在给老主顾加钉纽扣
“可以的,我给你钉。”龙继东爽快答应,立马停下手中活计,拿出工具操作起来。“万阿姨,你这件毛衣是人造毛,很薄,加扣子容易扯掉,我已经给你加了两个垫片,但你扣的时候还是不要太用力。”龙继东一边钉纽扣,一边耐心解释。
“你不能不收钱!一个纽扣一块钱,拿着。”万阿姨在柜台留下4块钱,让老板收下这笔“象征性”的报酬。
万阿姨家住附近,是店里的老主顾,每年必定来定做一件外套、一条裤子。她向小时新闻记者介绍,“老板人很好,要帮什么小忙他都不会推脱。”10多分钟后,万阿姨穿上带纽扣的“新衣”满意离店,走出店门两米远,口中还在道谢。
龙继东继续裁剪起手中的布料,“这就是捎带手的事。”
店内的工具大多数是“00后”,使用了近20年
2】服装厂的爱情往事:
“她负责打样,我负责剪口袋”
龙继东和张巨群是在工厂里认识的。
1997年,21岁的龙继东进入一家制衣厂,认识了同岁的张巨群。“我们不是一个车间的,她负责帮老师傅打样,我的活儿就比较杂,负责剪口袋什么的。”
由于样衣太多,张巨群忙不过来,就常常委托龙继东去帮忙送样衣,一来二去,两人互生情愫。
“男孩子主动一点,遇到了就打个招呼。后来经常帮她忙,她觉得我挺勤快,我也觉得她不错,就在一起了。”龙继东回忆。
2000年,两人在工厂结了婚。此前因为“老家相隔太远”,还一度遭来丈母娘的反对。
与此同时,国内的服装产业开始发生着变化,不少工厂“倒闭的倒闭,改制的改制”,尽管如此,工厂摊到两人头上的工作量仍旧不小,“经常做到夜里一两点,甚至通宵。”
这对小夫妻开始做起未来的打算,“那时候别人出去单干,一年能挣三五万,我们两口子一年到头加起来就两万,还有个孩子。”
安徽老家一位亲戚,同样从倒闭的服装厂走了出来,劝说道,“反正你俩什么都会干,为什么不自己出来干?”
龙继东手机里存了不少儿子的照片,图为2005年前后,他和儿子在西湖边的合影。
3】夫妻共同打拼20年
店员成了杭州的“新家人”
2002年前后,两人下定决心“出走”,启动资金的8万里,1万多是自己存的,3万来自银行贷款,剩下的则是双方父母给的。
拿着这8万块,两口子在杭州租下了两个铺面,一个在浙大求是新村旁的菜场,一个就是如今太庙旁的这家店。
那时候两家店一共有七八位师傅,第一年生意还很冷清,后来口碑好起来,生意变得很好,每天能赶制六七十件衣服。那时候没有电商,流行的款式也不复杂,在线下做羽绒服定制,市场需求很大。
“老人们常说:钱在黄柏,不苦不来。”20年里,服装行业竞争得愈发厉害,夫妻俩眼看街上不少“单干”的服装小店关门,“察院前巷附近曾经有四五家,现在只有我们一家了。”龙继东说。
如今,夫妻俩专心经营着察院前巷这一家店。除了夫妻俩,店内裁缝活还有吴师傅和熊师傅在做,邻居俞大姐常常过来帮忙。4月天气变热之后,店里羽绒服生意就暂告段落,转为卖土特产,“不赚钱,只是为了凑够房租。”
赶在9月开始有羽绒服订单之前,夫妻俩会回四川一趟,看看放暑假的大儿子。“他上大三了,以后可能会做化学老师。”
“回家的时候,俞大姐会帮忙守店。俞大姐是最好的人了!你想想,今年夏天有多热!”龙继东说。“吴师傅、熊师傅、俞大姐,这都是我们在杭州的亲人,比亲人还亲。”张巨群补充。
中午12点,张巨群从小店后面的厨房中走出,端上来热乎的饭菜,招呼大家过来吃饭。
“20年前,我们走出工厂,开了这家服装店。店员们是我们在杭州的亲人,比亲人还要亲。”张巨群说。
张巨群做的都是川菜,“这是四川的坛子肉、红烧肉。俞大姐不能吃辣,要照顾她,我们今天的菜没有很辣。”
照顾——两口子照顾着来往的顾客,照顾着新识的“亲人”,一晃20年。
很多人认为品牌IP就是打造虚拟形象。其实这种理解很片面,能打造虚拟形象的品牌很少,而且虚拟形象太烧钱,对品牌的回报亦非短期能看到。
IP一词向来缺乏清晰界定,最初所指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的英文缩写。但今天商业语境下的IP显然不是知识产权。
我们习惯把一本漫画、一部动画、一本网络小说、一档综艺节目、一部影视作品,以及偶像明星、自媒体网红、电子游戏及游戏中的角色、吉祥物和潮玩手办等都称作IP,而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在于它们都是有内容的文化产品。
因此,我将品牌IP分成这么5类:活动IP、人设IP、作品IP、文创IP、场景IP。
再换一个视角来,要打造一个品牌需要用到LOGO、价值主张、形象个性、故事、角色等很多元素。在这些元素中,最基础的有两类——
一是视觉元素。
LOGO、VI、产品设计与包装语言等,视觉符号是让消费者识别和记忆的原点,是记忆点。
二是文本元素。
往上进阶,是人格化元素。
品牌形象、品牌个性、及其呈现的角色和背后的原型。人格化让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所喜爱,与其建立联系,代表品牌商业化之下人性的一面。
再进阶,则是内容化元素。
内容的注入,为品牌赋予故事、内涵、文化和精神属性,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更加丰富、多元的认知和体验。内容让品牌变得立体。
比如网上有一种说法:NIKE是品牌,NIKE旗下的AirJordan(AJ)则是IP;adidas是品牌,adidasoriginals(三叶草)则是IP。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呢?
AJ不仅是一个生产球鞋的品牌,它的背后有篮球传奇明星迈克尔·乔丹,每一代球鞋都融入了乔丹的个人经历和故事,有独特的设计理念,所以AJ系列球鞋能够不断被复刻、被收藏。
而三叶草系列产品,则大量运用了20世纪40-80年代的元素作为设计灵感,具有强烈的复古感,它是对adidas经典产品的传承,有自己的文化基因。
这就是AJ和三叶草不同于NIKE、adidas的地方,它们更有故事性、文化内涵和传奇属性。我们对品牌最基础的理解是:
符号化产品。
一个产品只要有自己的名称、LOGO、商标,能够让消费者形成认知烙印,我们就说它是一个品牌。但这只是一个品牌最基础的表征,只是为品牌大厦打了一个地基。品牌要想吸引人,有魅力有感染力,那么我们还需要为产品融入故事性、人格化、价值观、仪式感、话题性、审美体验、文化内涵等内容化元素。
IP是内容化产品,品牌之上是IP。所以,我们对于品牌和IP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品牌的IP。
另一种是IP式品牌。
用IP的内涵和理念去改造品牌、升级品牌,从而提高品牌力。
前一种是后一种的基础。
IP是内容与产品的结合。
其本质上是内容,形式上是产品。有内容,才能吸粉,解决流量的问题;有产品,才好商业化,解决变现的问题。
对于打造品牌IP,我认为最核心的理念是“产品内容化,内容产品化”。这是通过内容元素驱动品牌力提升的关键。
好产品的基础是提供差异化价值。但我们今天身处一个同质化的年代,随着竞争的激烈和商业交流的加深,产品趋同成为必然趋势。一种产品创新和新技术出现,很快就会扩散到整个行业。
光靠产品功能层面去实现差异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且你做出来的差异,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这就使得如今很多行业,不同产品之间只有外观造型和包装上的区隔,内核上则缺乏本质区别。况且就算是技术和品质上的些许不同,消费者也难以感知。
所以企业在做产品时,不能只做符号化包装,还要对产品实施内容化改造。通过内容的注入帮助产品实现差异化,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用户附着力。
另外,如今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是功能层面的,还要求产品具备情感和精神属性。
产品内容化,就是要求企业不要只把产品当成一个仅有物理属性、流水线上批量复制的物品,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承载内容的容器。
把产品当成内容来演绎,用内容连接消费者,满足其非物质需求。江小白早年的走红,就是以产品为载体,通过包装上的文案去打动消费者,这一做法让江小白区隔于传统白酒,并满足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开创了白酒业的蓝海市场。没有内容的产品是没有生命和灵魂的,亦无个性和差异可言。内容可以为产品创造新的商业想象力。
一是资源分散,单个内容的效果有限。
而这些内容过于硬销,流水线批量制作又粗糙,消费者不感兴趣,因此企业又要花钱去推广这些内容。很多企业的营销人员疲于奔命,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效果不彰。
二是一次性信息,不能持续累积品牌资产。
内容产品化,就是将内容当成产品一样去设计,将散乱的内容进行组合与封装,使之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可复制、可迭代、可衍生。
这样就可以像产品一样持续去经营内容,不断累积热度和认知,形成复利。做IP不光是做内容,而是打造具有独立性,可持续性的内容产品。IP是内容的高阶思维方式
企业做营销,往往是从自身出发,“我”想宣传什么,想让消费者形成什么样的认知,然后去组织信息完成传播推广。
IP要对消费者有价值,要么是有用的资讯、要么是有趣的娱乐。
IP还要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是对消费者有意义的,能够唤起他们的精神共鸣和心灵感动;而且这样的IP才能与群体心理形成共振,变成社会流行。
比如如今圣诞节常见的圣诞老人,很少有人意识到,圣诞老人现在这个造型是可口可乐公司发明,而过去的圣诞老人都是穿绿色衣服的。
可口可乐公司将圣诞老人形象注册为自己公司的商标,并不遗余力对这个形象加以推广。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陆市场,开始将圣诞老人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引入中国。
红色圣诞老人不仅帮助了可口可乐的销售,而且成为全球通行的形象。可口可乐在品牌传播、角色塑造中非常擅长借助文化的力量。
还有它在中国春节营销中出现的福娃,可口可乐借鉴了传统福娃的形象,为他们赋予了全新的造型和意义,从2001年开始使用,一直到今天,福娃成了可口可乐春节营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类似的,麦当劳也在其春节营销中打造过一个“年兽”的IP形象。这些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中,是如此擅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这一点值得中国的企业们好好学习。
再如日本有一家豆腐品牌叫做男前豆腐店。它来自2005年伊藤信吾从父亲手上继承的三合豆友食品厂,专门做豆腐,但是生意惨淡。天底下豆腐都长一个样,做不出来什么花(除了豆腐花),而且三块豆腐100日元,还要接受阿公阿婆们的挑挑拣拣。
伊藤信吾的做法是打造“男前豆腐”,意即“美男子豆腐”。围绕男子汉文化来做豆腐。品牌有自己标志性的“男”字符号和一个留着猫王发型、穿身黑色风衣的虚拟形象。
产品上不光在原料、口感、造型等方面进行创新,而且每款产品都有自己的名字:吹风的豆腐店JOHNNY、喧哗上等汤豆腐野郎、男-TOMOTSU。
男前豆腐,将又白又软的豆腐变成了男子气概的象征,让吃豆腐这件事变得充满趣味和文化意义。因此,尽管男前豆腐的价格卖到普通豆腐的三倍,但销量却扶摇直上,黄金时期一天卖出8万盒。一块豆腐做到50亿日元的大生意。
男前豆腐的做法,就是用文化内涵的注入,让产品完成内容化改造。因为这种潇洒、热血的男子汉文化受到民众的欢迎,男前豆腐变成了一个流行IP。
于是男前豆腐又将独特的品牌文化进行内容产品化运作,它已经从食品领域跨出来,延伸到了众多产品形态,包括音乐、游戏、手办、周边商品如T恤、贴纸等,共4大类30余款。
像其推出的扭蛋玩具、歌曲《豆腐店的摇滚乐》、京都大作战T恤等都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
当你在运营内容的时候,你应该把它想象成一个有实体的产品,它有自己的名称、LOGO,可以印上商标、贴上标签,装进包装盒里,复制出成千上万份,分发给不同的消费者。
因此,IP应该像产品一样进行品牌化,品牌嘛首先得有品牌名、LOGO,还要有自己标志性的特征、语言和包装。
自跑步热兴起以来,几乎每个城市都在举办马拉松赛事。但这些赛事都只是跑步,名字都只是叫做“XX市马拉松”这种通用类型名,活动形式也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举办地点不同罢了。
而且,IP还要有一个核心的内容载体或参与形式,带给用户固定的期待、统一的体验。
这个形式应该具象、实在、易感知,而且要固定,如此一来就能够让用户形成仪式感,让IP对用户来说变得意义非凡,不同寻常。TheColorRun的核心就是参与选手们会在跑步途中被从头到脚抛撒五颜六色的彩色粉末。
每位选手赛前都会收到装有白色T恤和颜色粉包的随身包,跑步中统一身着白T恤依次接受各色颜料的洗礼。全程音乐相伴,抵达终点后还有一起完成抛洒颜料的集体狂欢和音乐派对。
这种仪式体现了一种感官刺激和情绪释放,给人以自由、活力之感,它让跑步不再单调,也让TheColorRun与一般的跑步活动区隔开来。因此被誉为“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赛跑”,广受年轻人的欢迎,其所到之处常常是一票难求,万人空巷。
TheColorRun这个IP的打造方式就是为跑步注入了享乐主义的文化内涵,为其打造一个明确的核心仪式,然后进行品牌包装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所以说,马拉松赛事是活动,TheColorRun则是IP。
好的IP需要持续经营,只有持续才能形成记忆,积累认知效应。要想持续,IP就要选择一个特定的节点,然后重复展开。
特步321跑步节是每年3月21日举办,宝骏爱E日告诉消费者每月21日,可以参与宝骏E200车型的各种活动。而TheColorRun则是每年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举办,它重复的是撒颜料这个参与节点。
安利纽崔莱有一个健康跑活动,自从2002年6月8日在上海第一次举办,一直坚持到今天。一个活动做了20年,“健康跑”如今已经变成纽崔莱一个强有力的活动IP。
提到健康跑,就能想到纽崔莱,而且它为纽崔莱赋予了健康、活力的联想。你看,这个活动IP不就是品牌对消费者最好的安利吗?
IP既要固定仪式,不断重复,让消费者形成记忆点;也要持续优化和迭代,不断创造新鲜感去粘住用户。
就像双11,每年的节点是固定的,促销是不变的,但每一年的玩法、活动形式都不同。IP要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此外,在保持核心形式以外,IP还可以进行更丰富的演绎,以多样化的形态进行呈现,多维度展示IP的内涵与主题,与消费者建立沟通。比如“逃离北上广”,最初它只是一个社会话题,代表了一群人的态度与心声。
后来,新世相又把“逃离北上广”变成了一个快闪活动,给北上广的白领提供机票,飞到西藏、内蒙、海南等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过机票要先到先得、立马出发。这个活动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举办了两届。
两次活动,新世相都拉来了赞助商,后一场还有众多明星的参与。再后来,新世相又把“逃离北上广”变成了一个网剧,在视频平台进行播放。
从话题、推文,到快闪、网剧,这就是“逃离北上广”这个IP的演进过程,它在不断迭代,不断创新演绎形式的过程中,延续了IP的生命力,而且通过活动和影响找到了变现机会。
很多企业一年到头都在做活动,每一个假日节庆,每一个电商节点,一个都不能少;还有各种产品上新、用户福利,一年活动几十场。
但是,活动做得越多,企业营销效果就会越好吗?做那么多活动,消费者真正记住并参与的有多少?大量的营销活动,对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消耗。
做过活动的同学都知道,一场活动足以让人累到崩溃,整个市场部都筋疲力尽。从策划到执行,再具体到找场地、挨个确认参与人员、校对活动流程、奖品采购、物料制作、预算都需要盯紧。而且每次做活动,企业都要动用大量资源、费用去做曝光和推广,吸引消费者来参与活动。
但活动结束了,参与活动的消费者就消失了,效果没有沉淀和固化下来。等到下一次做活动,上述流程动作你又要从头再来一遍,如此循环往复。
其实企业活动应该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是把活动当成品牌固定的IP,不断重复,让它变成企业私域的营销阵地,形成不断扩散的品牌效应。
比如对餐饮和食品行业来说,每年营销规划的一大重点就是推新品,用新口味、新菜式抓住消费者的心和胃,没有新品的刺激消费者很容易审美疲劳、失去消费兴趣。但是每一次上新都需要花大笔费用去推广,否则消费者都不知道你推了新品。
不需要每次推新菜都反复告知,这就降低了新品推广的成本。
2005年的时候,雪花啤酒的代理公司向雪花提案,提出打造一个“雪花啤酒雅鲁藏布江之旅”的创意,作为品牌全国性年度推广活动。这一提案得到了雪花的认可,但雪花当时的掌门人侯孝海并不满意。
因为他想要的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活动品牌。而且最好围绕活动出一款产品,活动名和产品名一致,活动和产品联动,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1]。最后,侯孝海找到了答案——勇闯天涯。
勇闯天涯,是一个活动品牌。它从2005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第一年是雪花啤酒联合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对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索活动。2006年则是啤酒爱好探源长江之旅。
此后,雪花又先后开展了远征国境线、极地探索、挑战乔戈里、共攀长征之巅、穿越可可西里、冲破雪线、翻越喜马拉雅等活动。活动形式都是这种体验式的户外探险活动,活动主题统一叫做“勇闯天涯XXXX”,前半句是固定的活动品牌名,后半句则是该年的具体活动内容。
比如2009年的“勇闯天涯挑战乔戈里”,2011年的“雪花勇闯天涯穿越可可西里”。除了户外探险的主旋律以外,勇闯天涯又延展出更多形式,去针对不同的人群做推广,比如大学生挑战未登峰、全民登山季,以及赞助马拉松赛事等。
勇闯天涯,还是一个产品品牌。当年雪花之所以希望借助活动IP推产品,是因为当时的啤酒市场已经非常激烈,而且极其同质化,大家主打的卖点都是一样的:爽、纯、鲜、麦、淡。
更重要的是活动为产品注入了挑战、进取的精神内涵,成功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共鸣,让雪花勇闯天涯从一款普通的产品变成了一个具备鲜明形象与个性的产品品牌。
雪花勇闯天涯因此大获成功,成为了全国单品种销量最大的啤酒,而且助推雪花成为全国销售第一的品牌。此外,勇闯天涯还对整个雪花品牌起到了加持作用。
2017年雪花啤酒实施品牌重塑,首先干的一件事就是升级勇闯天涯,推出了勇闯天涯superX,进一步提炼出“生而无畏”的品牌主张,通过新的产品设计、代言人、娱乐营销内容,和年轻人进行深层互动。它作为核心产品,去带动消费者对整个雪花品牌的认知焕新。
2022年9月,雪花还推出了虚拟人“小闯LimX”,探索元宇宙,吸引Z世代数字原住民。
雪花是借助“勇闯天涯”实现了产品、活动、品牌传播的一体化,一个IP哺育整个品牌。这在中国啤酒市场成了一个经典案例。
勇闯天涯的打造完美符合我们讲的IP打造四步骤:首先它以挑战精神为基因,加强与年轻消费的沟通,是用户导向的设计;其次,有自己的名称、logo、核心形式等品牌化设计;再次,每年重复执行,不断累积品牌资产;最后,这个IP衍生出了产品、各种活动、营销内容、虚拟人等众多形态。
活动IP有这么几种类型——
1)品牌形象类:
用一个活动IP承载品牌形象,输出品牌理念,如纽崔莱健康跑、维密秀、淘宝造物节、特步跑步节等;
2)促销活动类:
大有大的做法,如双11、双12、618,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IP;小有小的做法,如老乡鸡的每月1号上新菜;
3)节日营销类:
4)用户组织和社群活动类:
把活动变成用户的盛大节庆和用户联盟,如小米的米粉节、爆米花、红色星期二和橙色星期五,宝骏的爱E日等。
人设IP就是为品牌打造具体的人物角色,常见有这么几种——
2)品牌吉祥物
如金霸王的兔子、小米“米兔”、招商银行“招小喵”、三只松鼠的“鼠小贱、鼠小妹和鼠小酷”、天猫的猫、京东的JOY狗、知乎的刘看山等。大红大紫的吉祥物有很多,比如熊本熊,LINEFRIENDS家族(共11位成员)的布朗熊、可妮兔、馒头人、莎莉鸭、蛙里奥等,迪士尼的玲娜贝尔,冰墩墩,它们大多是萌经济产物。
3)虚拟形象
如哈啤的“哈酱”、屈臣氏的“屈晨曦”、麦当劳的“开心姐姐”、花西子的“花西子”等,她们大多是元宇宙的产物。详见《品牌人设》一讲。
4)自媒体人设账号
在微博初兴的古早时期,康师傅方便面为了运营好微博账号,为它打造了四个人设号:榨菜妹妹、菜叶姐姐、卤蛋疼疼、香肠迪迪。
5)把老板变成网红
人设IP把品牌变成爱豆。
二是爱豆可以突破品牌的物理限制。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物,有更大的行动自由,可以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像蜜雪冰城的IP“雪王”,上个月就出道了,推出饮用水品牌“雪王爱喝水”。而且雪王还有自己的店铺“雪王魔法铺”,销售其他零售产品如冷泡茶、花果茶、薯条果冻等,以及周边产品如雪王公仔、盲盒、吨吨桶等。
红豆自命不凡、爱出风头;黄豆憨厚可爱,还有点笨,与红豆性格互补;橙豆犹豫、焦虑、胆小怕事;蓝色则是花花公子;剩下两位女性角色,绿豆是性感美人,拥有卷翘睫毛和白色长靴的标志性特征;而棕豆则是职场精英,她总是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给人聪明老练之感。
而BBDO设计的这六个角色,每个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且每一个都以当时广受欢迎的剧中明星人物为蓝本,模仿其性格和行事作风,有独特的原型。此外,之所以是6个角色,不光是考虑产品颜色,更主要是因为BBDO研究了当时最成功的情景喜剧,如《老友记》《宋飞正传》等,发现这些剧习惯使用6个角色:2个关键角色和4个次要角色,因此BBDO也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了设计[2]。
不过这一创意当时遇到的最大挑战是,玛氏没有足够的媒体预算向大众推广6个角色。于是BBDO又建议像情景喜剧那样,红豆和黄豆作为主角率亮相,其故事更新时再引入新角色,分批登场直到全部引入。
其中还有一个2014年陈奕迅版本的“吃定你了”。还有橙豆主演的看医生版本的“豆玩新脆味”。
而且M豆还官宣宁静和绿豆组成“宁可太豆了”女团出道。这一波推广不仅借势了社会热点,而且借助宁静为绿豆做了好大一波宣发,代言费可以说花得很值了。
在自媒体运营上,红豆、黄豆、绿豆、橙豆分别有自己的微博,平时会经常互动。
此外,M豆也围绕这些M豆人出了很多周边,公仔、衣服、唱片等等,然后开巨大的线下体验店,不止是卖巧克力豆,更是向消费者传递“妙趣挡不住”的品牌主张,用快乐感染人。
当年BBDO在玛氏的全球会议上提报这一方案时,当时还有参会人员当场反对:“我们做的是巧克力,不是玩具!”。但是,当这一策略执行几年后,玛氏人不得不承认,卖玩具可以有,而且还很赚钱。
在2022年初,由于欧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M豆对这6个角色自亮相以来首度调整了形象,弱化了绿豆和棕豆的女性特征,减少各个角色性格中的负面成分,力图让他们变得更具包容性和归属感。
此外,小米还邀请消费者看完视频后写影评,获得官方推荐的影评还有机会赢移动电源。
像百事每年春节营销固定的IP“把乐带回家”,就是集合百事旗下各个品牌的代言人,如百事可乐、乐事、纯果乐、美年达等,共同拍摄一部走温情搞笑路线的贺岁微电影,时长在20-40分钟之间。对于电影来说,春节本来就是贺片档。
百事的贺岁片除了时长不足以外,几乎可以与院线上映的贺岁片相媲美(很多贺岁片不过是堆砌明星剧情糟糕)。所以百事从2012年开始,每年以“把乐带回家”为主题,用不同的全明星阵容去拍摄这样一部作品,至今已坚持10年,俨然是百事的年度大戏。
与百事类似,苹果每年春节也会固定请大牌导演和明星拍摄新年短片;还有伊利旗下有两个品牌:金典和安慕希,为了推广这两大品牌,2022年初伊利干脆成立了一家影视公司“金安影业”,每年春节以“万福金安”为题推出贺岁片。当然,影业公司只是戏称,它实际上是伊利打造的一个内容厂牌。
这样的工作室,伊利在去年中秋就已经成立了一个,叫做“YTNStudio”。它由伊利六大液态奶家族品牌联合推出,旨在打造一个“伊定有戏”剧场,为品牌创作系列高品质电影短片。有了统一的厂牌和固定的主题,每年持续推出,这就变成了一个作品IP。
除了这些影视类作品以外,还有文字类作品。在这个互联网和短视频当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扎堆做杂志。
2019年,优衣库推出名为《Lifewear》,其主导者——优任衣库创意总监木下孝浩,曾为日本潮流杂志Popeye主编。该杂志以半年刊的形式发布,内容包括人物访谈、造型Lookbook、城市导览、品牌新闻等。
观夏的联合创始人沈黎曾是《时尚芭莎》的资深编辑,他们的内容做得如此出色,以至于坊间戏言,观夏是一家杂志编辑部,香氛只是他们出的周边而已。而沈黎认为:“未来90%的品牌公司,一定是内容公司”。
不管是品牌方推出的电影短片、综艺节目,还是杂志出版物,企业在做营销时需要用出作品的心态去打磨内容,用作品去寻求用户的沟通与共鸣。
文创IP要求企业从物料赠品思维,转向内容产品思维。企业在做推广时,会使用大量物料和赠品,但这些东西只对企业有价值,对消费者则没有什么价值。赠品的确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但它只是添头罢了,只有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对消费者才有那么一丁点吸引力。
而内容和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是有价值的,所以他们才愿意消费、愿意买单。IP是价值创造,当企业开始思考一个小物料小礼品如何给顾客创造价值时,这时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很多品牌在促销时会送杯子,比如牛奶、咖啡、麦片等,但是多数水杯只是一个简陋的盛水容器,没有任何设计感,杯子上还印着硕大的品牌LOGO。
反观星巴克,把杯子做成了一门大生意。星巴克的城市杯自1994年推出以来,已经火遍了全世界。只要一座城市有10家以上星巴克门店,就可以发售城市杯[3]。星巴克城市杯将每个城市的经典风景、建筑或风俗人文等特色元素融入杯身,再配上城市名称,有手绘、浮雕等各种风格。
(来自豆瓣用户:勺罗罗)
(来自知乎用户:嬉游君)
星巴克城市杯每个系列,都有马克杯、随行杯和保温杯三款。除了城市系列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系列的款式。
比如星巴克在2019年2月在国内发售的樱花主题系列,其中一款限量粉色猫爪杯,因为造型独特、萌,契合了当今社会流行的吸猫文化,成为年度现象级的营销事件。
说实话,这样的礼品除了增加企业的营销成本,所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企业在做物料、礼品时,首先还是要考虑用户价值。判断标准很简单,如不免费送、而是要消费者花钱买,那他还要不要、买不买?要用产品思维去开发礼品,要用内容思维去设计物料,然后持续去运营。
米其林轮胎,为了方便其客户在旅途中选择餐厅、保养轮胎,印过一本红色小册子。你看,它其实就是一个小物料。但是这个物料对消费者来说很有价值,并且米其林持续去经营它,不断提高其权威性,扩展评选范围和区域,每年发布新版本。
今天,米其林红色宝典已经成为全球餐饮业的圣经,经米其林认证的餐厅,食客们趋之若鹜、奉为圭臬。
文创IP无类型。企业营销中使用的任何一种物料,一本日历、一张DM、一副扑克牌只要融入好的内容,像产品一样持续去运营、去演绎,都可以成为好的文创IP。
我们今天非常流行打卡文化,越来越多网红店涌现。一家店只要有亮点有话题性,就会吸引来自媒体和网红打卡,帮助店铺带来免费的流量。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门店存在的意义。
不管是一间餐厅、咖啡馆还是书店、服装店,如果你只把它当作一个纯粹售卖商品的场所,那么它就是普普通通一间店,跟你在成千上万个街头看到的店没什么两样。
在最后一道工序火焰喷射之前,服务生会提醒你是否需要拿出手机拍摄。明亮的火焰在黑色的底版,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燃烧,煞是好看。整个过程宛如欣赏一场演出,有演员、有观众、有道具、有声光电特效,吃饭现场就是搭建好的舞台和布景。
其次,门店不只售卖,而是消费者进入品牌线上空间和深度体验品牌的入口,是和品牌进行互动、进入社群的起点。品牌要通过友好的设计,和消费者玩在一起,让门店变成一个消费者的游乐场和大Party。
2016年,Glossier将纽约的旧办公室改造成了第一家店面,店内统一采用品牌专用色GlossierPink,有粉色石膏墙、粉色陈列柜、红色台阶、红色真皮沙发等,整个店无一不粉。
整个空间既是展示产品的精品店,也有专供顾客试用畅销产品的空间,还是品牌方的办公室,有开放式的办公区、会议室,以及厨房、浴室等。消费者在这里可以近距离观察品牌,品牌的内容编辑们也可以近距离了解消费者在做什么。
2018年初,Glossier又在洛杉矶开设了第二家店面,整个店采用美国大峡谷地貌设计,视觉效果震撼,消费者可以在店内随意拍照、录制视频;如需购买现场陈列的商品,则要回到线上店铺通过iPad下单。店内有专用升降机将订单包装好送到柜台,等待顾客离开前取走。
对品牌方来说,很多产品的展示和销售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但要要想让消费者充分感受、体验品牌,则离不开线下。因此,我们有必要将门店当成一个场景IP去运营,场景IP是连接,是实体消费场景,它配合线上给消费者创造全场景的品牌体验。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对门店的功能和存在价值进行重新定义、重新想象。蔚来的门店,是生活方式展馆和用户社交的沙龙会所;喜茶的黑金店、PINK主题店是灵感之源,给消费者创造惊喜和新鲜感;良品铺子与同道大叔跨界合作的星座主题“良品生活馆”,是集吃喝玩乐于一体的游乐园;施华洛世奇承包了一座电影院,将影院内各种设备和物品都改用水晶制成,打造出一座梦幻的水晶宫。
韩国眼镜品牌GentleMonster,门店就像艺术馆,店内陈列的艺术作品、艺术装置比商品都多。而且门店每21天就会更换一次陈列主题,一言不合就重新装修,全球没有一家店是重样的。消费者逛店就像在逛展,去之前还得先去官微先问一声,是在营业还是在装修?
过去大家觉得线下很重,房租、装修、运营成本极高,“坪效”就像牢牢箍在商家头上的紧箍咒。特别是疫情以来,更是让大家觉得线下不堪重负、线上愈发重要。
其实正因为如此,线下才不应该只是销售渠道,而是拥有制造品牌体验、粘住顾客、带来顾客持续参与、发起传播和扩散内容的复合功能,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摊平门店成本。做如是想,你的店就在变成了IP的路上。
从根本上来讲,一个企业的产出物只有两种:产品和内容。消费者最终为企业掏钱的目标物就只有这两种,这是企业最需要去做好的两件事。传统上,企业虽然开发产品、输出内容,但是二者割裂而分散,要依赖流量去推内容,再用内容去种草产品。
而今天我们要做就是,就是融产品与内容于一体,产品内容化,内容产品化。
内容要像产品一样去设计,产品也要像内容一样去演绎。这就是IP。
参考资料:
专栏作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