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归类和供应链进口归类模式的区别
不管是进出口企业还是报关行,大家在归类工作中,基本都是从前端客户提供产品信息,然后归类员根据产品信息分析出对应的商品编码及相应的申报要素。抛开归类专业知识,这种归类方式存在巨大的风险,归类准确率存疑:
a.产品信息完整度:
b.对商品知识的专业程度:
仅根据客户提供的信息进行直观判断得出对应的商品编码,涉及到跨行业、跨领域的众多产品线,准确性取决于归类人员的专业程度及产品信息的深入程度。
在归类过程中,会多次要求提供更多的产品信息资料,因此对归类的时效影响较大、服务质量低下。
1.2供应链公司归类方法
我们来看看深圳供应链行业的进口归类模式(保姆式):
a.首先客户在进口委托书中只提供了货物的品牌和型号;
如果要求客户提供详细信息,则客户会说这么复杂、我找其他公司了。(典型的甲方思维:具体资料你们自己找啊,这是你们的职责,没有进口过?这么不专业?)
b.产品信息资料检索:
供应链公司的归类员根据品牌型号网上搜索对应的产品信息(包括原厂产品介绍、产品说明书、代理商对产品的介绍等),最后完成归类(包括海关商品编码、品名、申报要素)。
这种模式就解决了从客户收集产品信息不准确、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归类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来检索自己想要的信息。
1.3归类方法举例
传统归类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
客户下单给报关行进行归类、打单。
初步分析,表面上没问题,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
客户提供的品名是否能与税则的描述对应,产品可能会是晶体管模块、或带有偏置电阻的偏置晶体管等等;
耗散功率是否符合要求,《规范申报目录要素释义及应用指南》提到晶体管的耗散功率是指外壳在25摄氏度时的耗散功率,那可能就并非是10W。
供应链归类方式:
客户向供应链公司下了一份进口委托书,委托书中仅包含产品的品牌和型号;品牌为:ONSemiconductor;型号:MMUN2211LT3G;
根据型号网上搜索,根据下图信息,点开网址介绍,初步确定品名为晶体管。
疑问:是不是普通的晶体管,是什么样的结构?
此时仍需要继续查询技术说明书,需要在原厂网站进一步找到datasheet。查看产品描述和电路图则得知它并非普通的晶体管,结构为晶体管带了偏置电阻,根据《税则注释税》第八十五章九(二)“1.单片集成电路,即电路元件(二极管、晶体管、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主要整体制作在一片半导体材料或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例如,掺杂硅、砷化镓、硅锗或磷化铟)基片的表面,并不可分割地连接在一起的电路”的描述,那则应按其他集成电路归入税则号列85423990.00。
从以上归类实例中可以看出,供应链的归类方式归类准确性更高,在注重归类知识的同时,更加准确的抓取商品信息,最终完成更准确的归类。但也同时存在着弊端:
大量文本搜索的工作:耗时、效率低下;
产品信息搜索不到:有部分非大厂生产,或者非标准型号的情况,无法搜索到商品信息,此种情况下又会回到传统归类模式来解决。
对归类员的商品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如实例中的则要求归类员电子电路等。
1.4小结
因此只凭有限的产品信息,归类的准确率存在疑问。产品信息反复确认,沟通效率低下。归类结果完全依赖于归类员个人的专业能力甚至是猜测能力。
供应链方式:
归类的过程包含了:查询确认品名、再继续查询技术参数的过程。因此准确性能有大的提升,但信息检索查询效率低下。同时归类员个人的商品专业能力也决定了归类的准确性。
申报要素:
以上两种方式都不能解决申报要素的准确填充,此需求对于归类人员及关务部门都是极其耗时的工作。
专业归类人员:
人员的效率卡在产品资料的反复提供确认或搜索/检索确认的工作上。因此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增加了沟通成本和信息检索成本,降低了效率。
——2——
商品编码归类的核心是什么?
传统归类和供应链归类两种方式都存在显著的缺陷:准确率和效率。效率就是生产力,我们应该深入探究什么样的方法、思路和技术才是最优的?
a.我们来分析商品归类的核心原点:
以商品编码规则为基准,根据商品要素信息,综合判断分析出对应的商品编码。
b.商品编码归类的难点:
需要商品编码规则的深入理解,才能理解税则委员会专家制定编码规则的原理和依据。
信息爆炸时代,新产品日新月异,SKU以数十亿计,任何个人无法完成如此规模的知识量覆盖。
c.钛师傅云的思考:
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检索,实现精准定位产品?
采用什么方法和技术实现编码规则的自动计算,输出编码信息及申报要素信息?
针对1.3的举例,钛师傅云输出结果方式有哪些亮点?
产品信息中明确表明该晶体管为偏置晶体管,带有两个电阻;
归类品名、税号、申报要素自动填充,保证其准确性。
——3——
商品编码智能归类的探索
在众人眼里智能归类,完全是一个噱头,规则如此复杂,产品的丰富多样,不可能用系统的算法来代替。既然有所谓的智能归类工具或技术,那现实中智能归类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是否如我们所想的一样一无是处呢?
3.1伪智能化
提供税则编码或商品名称的查询,检索的依据:税则编码书。通过文本模糊查询,检索税则编码书。只能定位大类编码,无法准确定位。举例:
3.2半智能化
根据编码规则一步步的引导用户填写商品参数,完成规则的比对和编码定位。举例:
输入产品名称:定位到大类章节;
引导输入产品参数1:定位到小类章节;
引导输入产品参数2:定位到类似的编码集合;
引导输入产品参数3:从编码集合,再次定位。继续引导输入,一直到最后的准确编码定位。
此方式的整体思路:实现了编码规则的程序化。
如果有海量用户参与、并创建海量数据,此种方式也是前途无量。此种方式仅适合于互联网2B的那1-2家头部企业。
这种智能归类更多的目的是海量用户创建数据并积累,再进行算法训练。对于报关初学者、非专业归类的报关从业者对于简单商品有一定的帮助,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3.3智能化
我们回到商品归类的核心原点,半智能化的方法实现了编码规则的程序化,依靠用户创造数据进行算法集成和优化。由此产生的问题是:
用户创造数据的准确性?
如何能汇集海量用户参与?
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方案?
从实践来看,钛师傅云仍然围绕商品编码归类的核心来进行技术研究:
商品编码规则结合专家经验的可识别持续技术学习;
产品信息的深度搜索,识别出准确的产品参数信息,持续提高产品识别能力。
钛师傅云从零起步,攻克sku亿级的电子元器件行业,这也是全球sku最多、产品技术最复杂、难度最高的行业及产品。用户前端实现毫秒级输出:
按商品型号输出海关编码、关税率和监管条件;
按商品型号直接输出对应编码的海关申报要素;
——4——
机遇和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海关总署作为进出口行业及数据的监管者也在进行智能化变革。8月,海关总署发布题为《企业申报迎来“商品条码”时代》的官方报道,宣布“全国海关正式开始推广使用‘单一窗口’商品条码申报功能,适用范围将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类别。“这一举措,将有效提升进口申报的信息化、智能化与规范化水平,助力进口商品通关效率的大幅提升。
总署推动进口商品的源头数据采集,逐步建立以条码信息为基础的数字化监管系统,完善海关条码备案数据标准化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已经完成的包括:奶粉、日化产品、汽车零配件。
由此我们看到:海关总署作为监管者,同时也引领了行业的智能化时代。因此作为进出口行业的从业者只有全面拥抱智能化才能跟上时代的进步。
但,当下行业中的大多数人仍然在石器时代,所进行的操作仍然是刀耕火种。
积微速成,
钛师傅云成为您的进出口好工具、好帮手,成为行业智能化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