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现将2021年12月20日(20211202112441)的修订版本进行说明。此次修订主要涉及部分行业类别的调整和细化,旨在更好地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变化和趋势。
一、行业分类总体框架
国标行业分类将国民经济分为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和1381个小类。每个类别都按照行业的主要活动性质进行划分,确保了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主要修订内容
1.新增和调整部分行业类别
(1)新增“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门类,包括研发、技术转移、科技中介、科技咨询、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技评估、科技信息、科技金融等细分领域。
(2)将“7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门类中的“7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调整为“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新增“7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门类,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等细分领域。
(4)将“7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门类中的“75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调整为“7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2.细化部分行业类别
(1)在“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门类下,新增“6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辅助活动”中类,包括科技推广、科技培训、科技评估等细分领域。
(2)在“7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门类下,新增“741环境监测”中类,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等细分领域。
三、行业分类编码
国标行业分类采用层次编码法,从左至右依次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编码结构如下:
1位门类代码+2位大类代码+2位中类代码+3位小类代码
例如,6521表示“6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门类下的“65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辅助活动”中类。
四、行业分类应用
五、注意事项
1.企业在填报行业分类时,应遵循国标行业分类的原则和规定,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六、行业分类更新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原有的国标行业分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此次修订工作是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分类体系。
七、行业分类修订的意义
1.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细化行业分类,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优化资源配置:行业分类的细化有助于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各行业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促进产业升级:行业分类的调整和细化有助于揭示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为产业升级提供指导。
4.提高国际可比性:国标行业分类的修订有助于提高我国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程度,增强国际可比性。
八、行业分类修订的影响
2.对政府的影响:政府应依据行业分类,制定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九、行业分类修订的实施
十、行业分类修订的后续工作
2.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行业分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高我国行业分类的国际影响力。
3.持续优化: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国标行业分类体系。
十一、行业分类与经济发展
国标行业分类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统计工具,更是反映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因此,国标行业分类的修订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