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于夜间活动,但气温适宜时,白天也可活动。土壤相对湿度为22~27%时,华北蝼蛄为害最重。土壤干旱时活动少,为害轻。成虫有趋光性。夏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之间,风速小于1.5米/秒时,夜晚可用灯光诱到大量蝼蛄。蝼蛄能倒退疾走,在穴内尤其如此。成虫和若虫均善游泳,母虫有护卵哺幼习性。若虫至4龄期方可独立活动。蝼蛄的发生与环境有密切关系,常栖息于平原、轻盐碱地以及沿河、临海、近湖等低湿地带,特别是砂壤土和多腐殖质的地区。
华北蝼蛄的生活史较长,2~3年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内筑洞越冬,深达1~16米。每洞1虫,头向下。次年气温上升即开始活动,在地表营成长约10厘米的隧道。非洲蝼蛄仅在洞顶壅起一堆虚土或较短的隧道。6~7月是产卵盛期,多产在轻盐碱地区向阳、高、干燥、靠近地埂畦堰处所。卵数十粒或更多,成堆产于15~30厘米深处的卵室内。每虫一生共产卵80~809粒,平均417粒。卵期10~26天化为若虫,在10~11月以8~9龄若虫期越冬,第二年以12~13龄若虫越冬,第三年以成虫越冬,第四年6月产卵。非洲蝼蛄在黄淮地区约2年完成1代,长江以南1年代。产卵习性与华北蝼蛄相似,更趋向于潮湿地区,集中于沿河、池塘和沟渠附近。卵期15~28天。在黄淮地区当年化为若虫,以4~7龄若虫越冬,若虫共8~9龄,于第二年夏、秋羽化为成虫越冬,第三年~6月产卵。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
2、药剂防治:a、施毒饵;b、堆马粪c、施毒土
3、灯光诱杀,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
4、挖窝灭虫(卵)
附中药蝼蛄:
释名: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杜狗。
气味:咸、寒、无毒。
这种方法服虫的右侧七片。
7、牙齿疼痛。用蝼蛄一个,裹旧糟中,湿纸包好煨焦,去糟,研末敷患处。
【别名】蝲蝲蛄、杜狗
【原形态】
大,且可活动,因而形成开掘足,适于挖掘洞穴隧道之用。后足腿节大,在胫节背侧内缘有3~4个能活动的刺,腹部纺锤形,背面棕褐色,腹面色较淡,呈黄褐色,末端2节的背面两侧有弯向内方的刚毛,最末节上生尾毛2根,伸出体外。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分布。主产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翅足,或焙至黄褐色用。
入胃、膀胱经。
①《滇南本草》:"入胃。"
②《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能主治】
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水肿,头面肿。"
④《纲目》:"利大小便,通石淋,治瘰疬,骨鲠。"
【用法用量】3~5只,焙干研粉,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注意】体虚及孕妇忌服。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非洲蝼蛄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含谷氨酸最多、其次是丙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
2.药理作用:蝼蛄粉混悬液灌胃,对家兔不能证实其利尿作用。用蝼蛄粉末长期喂兔和小鼠,未见中毒现象。
蝼蛄的“方言”
蝼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昆虫,俗称拉拉蛄、土狗子等。不全变态。蝼蛄的触角短于体长,前足宽阔粗壮,适于挖掘,属开掘式足前足胫节末
(三)蝼蛄的饲养技术中药材中应用的为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在自然环镜中,这两种的发生量都很大。在野外用灯诱方法采收成虫,常能获得较好效果,足以满足药源供应要求。但随着治理农业害虫的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农药及施药的方法不断改进,作为重要地下害虫之一的蝼蛄,虫口数量已显著减少。为了保证药源供应,在掌握药材市场信息的情况下,进行人工饲养还是必要得。群体饲养蝼蛄,以长300厘米、宽200厘米、深200厘米以上的大饲养池为好,池的四周用砖砌成,以水泥抹平,下部填100厘米厚的壤土,稍作压实,为其创造深入越冬或挖掘产卵、育儿的环境;再填入20厘米厚的湿润疏松含农家肥或腐殖质的土,这样的土质适应蝼蛄的“跑湿不跑干”、“跑松不跑硬”的习性;表面撒上一层发酵后的马粪、碎麦杆、谷糠等作为保护层,以供成虫、若虫潜入,挖掘遂道,觅食,寻偶交配或躲避天敌的袭击;再在上面松散地放上一层长麦秸、玉米芯、稻草等,作为遮荫、保湿用。池中罩上铁窗纱盖子,防止成虫晚间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