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指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流感、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与普通感冒和流感存在一定的差别。三者的病原体和临床表现不同。普通感冒主要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常见症状为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上呼吸道症状,无明显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上呼吸道症状较重,但全身表现较轻。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发病急,会出现高热、咽喉痛、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主要症状是发热、干咳、乏力,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轻症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4.什么是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1)疑似病例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1)流行病学史①发病前14天内有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②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接触史;③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或境内其他有病例报告的社区,或境外疫情严重国家或地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④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车间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2)临床表现①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②具有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③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1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的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3)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5.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是指人已经感染了病毒,但无临床症状,呼吸道等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阳性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者筛查、聚集性疫情调查和传染源追踪调查等途径发现。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6.什么是聚集性疫情?聚集性疫情是指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车间等)出现2例及以上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且存在人际传播的可能性,或共同暴露而感染的可能性。
7.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一定会出现肺炎症状吗?从目前的情况看,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有一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以及原有基础疾病加重。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也存在虽没有症状,但核酸检测是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
9.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还需要隔离医学观察吗?
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要根据当地政府要求进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一般来说,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因恢复期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其他病原体风险,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10.出院后的病人还有传染性吗?
11.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原体,人群普遍易感。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来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只有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老年人和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
12.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可以人传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13.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4.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是指直径>5微米的含水颗粒,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均可从口腔或鼻腔喷出飞沫,距离小于1米的人际接触,常可吸入对方喷出的飞沫。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支气管镜检查或气管插管,给患者翻身、拍背或进行心肺复苏时,也可能吸入患者喷出或咳出的飞沫。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喷出的飞沫中,可含有多种致病微生物,人在吸入这些飞沫后,有可能造成感染。
15.什么是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包括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直接接触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间接传播是指皮肤或黏膜接触患者或病菌携带者的痰液、血液、呕吐物、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或接触被这些体液污染的物品、器具等。手常常扮演着间接接触传播的媒介,手在触摸被病菌污染的物品或器具后,通过揉眼、挖鼻等,使皮肤和黏膜沾染病菌。
16.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具体接触情形如下:(1)共同居住、学习、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如近距离工作或共用同一教室或在同一所房屋中生活。(2)诊疗、护理、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类似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如到密闭环境中探视病人或停留,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其陪护人员。(3)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或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其他乘客和乘务人员。(4)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17.密切接触者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应注意什么?
18.为什么要对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14天?
19.传染病防控中,“四早”是什么意思?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控制传染病流行的关键措施,简称“四早”。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形成新的感染和流行。所以对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可以分为三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谓“传染源”是指体内带有能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并能传染给其他个体的人和动物。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为了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疑似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染他人,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要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这也是针对传染源管理的具体要求,一方面是为了及时发现并救治患者,另一方面是可通过尽早隔离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达到控制传染源的目的,进而降低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和扩散的风险,保护更广大人群的健康。
20.如何做到“早发现”?
21.如何做到“早报告”?
22.如何做到“早隔离”?
23.如何做到“早治疗”?
早治疗是提高新冠肺炎患者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诊断的疑似病例要及时转运至定点医院,定点医院应当做好医疗救治所需的人员、药品、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等准备工作,按照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进行规范救治,做到应24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检尽检、应治尽治,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24.如何做好重点场所、机构和人群的防控工作?
25.传染病共分为几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哪一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等。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根据目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特点的认识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26.什么是分区分级精准防控?
2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对公民在疫情防控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哪些规定?
第二章个人防护知识
28.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9.如何正确选择口罩
30.一定要选择级别高的口罩吗?
对于公众来讲,在不同场合,选用相应防护级别的口罩,就可以达到防护效果,不用过分追求高级别口罩。例如,超市购物时,选用一次性医用口罩就可以了,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工作,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KN95及以上标准的颗粒物防护口罩,主要供一线疫情防控人员使用,普通公众没必要使用此类口罩,造成资源浪费。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口罩。
31.什么情况下,需要更换口罩?
32(1)医用标准的防护口罩均有使用期限,口罩专人专用,人员间不能交叉使用。高风险人员在结束工作、中途进餐(饮水)、入厕等脱下防护装置后,重新进入需更换。(2)口罩被患者血液、呼吸道/鼻腔分泌物,以及其他体液污染要立即更换。(3)较高风险人员在接诊高度疑似患者后需更换。(4)其他风险类别暴露人员佩戴的口罩可反复多次使用。口罩佩戴前按规程洗手,佩戴时避免接触口罩内侧。口罩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
32.口罩如何保存和清洁?
(1)如需再次使用的口罩,可悬挂在洁净、干燥通风处,或将其放置在清洁、透气的纸袋中。口罩需单独存放,避免彼此接触,并标识口罩使用人员。(2)医用标准防护口罩不能清洗,也不可使用消毒剂、加热等方法进行消毒。(3)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全面型或半面型)和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的清洗参照说明书进行。(4)棉纱口罩可清洗消毒,其他非医用口罩按说明书处理。
33.如何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口罩颜色深的一面向外,有鼻夹的一边向上;上下拉开褶皱,包覆住口鼻及下颌;按捏鼻夹,使之紧贴鼻梁,防止侧漏。
34.如何正确佩戴防护型口罩?
33防护型口罩的佩戴方法以KN95(N95)口罩为例:口罩有标识的一面向外,有金属条的一边向上;系紧固定口罩的带子,或把口罩的橡皮筋绕在耳朵上,使口罩紧贴面部。继续使用的,取下口罩后应对折放入专用塑料袋中,并放入干燥剂保持干燥。
35.如何正确佩戴头戴式口罩?
(1)单手捧口罩本体,指尖位于鼻夹位置,让两根头带自由悬垂在手背下方;(2)鼻夹朝上,口罩扣住下巴,将上头带戴在头顶位置,将下头带戴在颈部;(3)用双手食指从鼻夹中部开始,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
36.如何正确佩戴耳带式口罩?
(1)面向口罩无鼻夹的一面,两手各拉住一边耳带,使鼻夹位于口罩上方;(2)用口罩抵住下巴;(3)将耳带拉向耳后,调整耳带至感觉舒适;(4)将双手手指置于鼻夹中部,向两侧一边移动一边向下按压鼻夹,塑造鼻梁形状。单手捏鼻夹,会使鼻夹出现锐角,导致泄漏,降低防护性能。应使用双手按压鼻夹。
37.为什么戴口罩要进行气密性检查?
无论是头戴式还是耳带式口罩,每次佩戴后均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双手捂住口罩呼吸,若感觉有气体从鼻夹处泄漏,应重新调整鼻34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漏出,需进一步调整头带、耳带位置;如果不能密合,则需要更换口罩型号。
38.使用过的口罩,如何处理?
(1)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2)居家医学观察者使用过的口罩可能会含有病菌,建议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用塑料袋封装,投入垃圾桶。(3)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佩戴的口罩,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
39.儿童选择和佩戴口罩有哪些注意事项?
40.孕妇和老年人如何选择口罩?
孕妇和老年人等人群佩戴口罩应选择适宜产品,寻求专业指导。(1)孕妇佩戴防护型口罩,应注意结合自身条件,选择舒适性较好的产品。(2)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身体情况各异,如心肺疾病患者佩戴口罩后可能会造成不适,这部分人群需要向医生咨询,寻求专业指35导。
41.为什么洗手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日常工作、生活中,人的手不断接触到被病毒、细菌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病原体可以通过手和口、眼、鼻的黏膜接触进入人体。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一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42.怎样保证洗手效果?
洗手是减少手部细菌、病毒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正确洗手是关键。正确洗手是指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每次洗手应揉搓20秒以上,应确保手心、手指、手背、指缝、指甲缝、手腕等处均被清洗干净。不方便洗手时,可以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进行手部清洁。
43.洗手的步骤有哪些?
(1)用流动水将双手淋湿。(2)取适量肥皂或洗手液均匀涂抹双手。(3)认真搓洗双手至少20秒。第一步,洗手掌。手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搓揉。第二步,洗手背。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三步,洗指缝。手心相对,手指交叉,相互搓揉。第四步,洗指背。一手弯曲呈空拳,放另一手的手心,旋转搓揉。36双手交换进行。第五步,洗拇指。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六步,洗指尖。一手五指指尖并拢,放在另一只手的手心,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第七步,洗手腕。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的腕部,旋转搓揉。双手交换进行。(4)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双手。(5)捧起一些水,冲淋水龙头后,再关闭水龙头(如果是感应式水龙头不用做此步骤)。(6)用清洁毛巾或纸巾擦干双手,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44.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为了避免经手传播,应注意洗手,洗手频率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以下情况应及时洗手:外出归来;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过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咳嗽打喷嚏用手遮挡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前;用餐前;上厕所后;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后(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钱币、快递等物品);抱孩子、喂孩子食物前;处理婴儿粪便后;接触动物或处理动物粪便后。
45.外出不方便洗手时,该怎么办?
46.洗手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要用流动的清水洗手。如果没有自来水,可用水盆、水舀、水壶等器具盛水,把水倒出来,形成流动水来冲洗双手。(2)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充分揉搓,保证洗手效果。(3)每个地方都要洗干净,包括手心、手指、手背、手指缝、指甲缝、手腕,每个角落都不能放过,时长不少于20秒。(4)肥皂泡要用清水彻底冲干净。(5)洗手后要用干净的毛巾或者一次性纸巾擦干,也可用吹干机吹干。
47.为什么不能捕猎、贩卖、购买、加工、食用野生动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通讯地址:桐梓县海校街道武胜路1号邮政编码:563200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MicrosoftEdge、Firefox、360极速版等主流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如果您使用的是双核浏览器,请切换至极速模式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