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流行病史上较为有名的正痘病毒包括天花病毒(Variolavirus)、痘苗病毒(Vacciniavirus,VACV)、牛痘病毒(Cowpoxvirus,CPXV)及猴痘病毒(Monkeypoxvirus,MPXV)。天花(Variolavirus)是引起人类天花的病原体,在美国发现了两种临床流行病学变种:大天花病毒(Variolamajorvirus)和小天花病毒(Variolaminorvirus或alastrimvirus),其致死率分别是5-40%和1%,从致死率来看大天花病毒的毒性更强。牛痘病毒(Cowpoxvirus,CPXV)因其与奶牛乳头和挤奶工人手上的脓疱病变有关而得名。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牛并不是CPXV的天然宿主,其引发的牛痘也不是一种常见疾病。痘苗病毒(Vacciniavirus,VACV)是实验室广泛使用的痘病毒模型,曾被用于制备天花疫苗,其中M-63(苏联)、Lister(英国)、天坛(中国)以及Wyeth、IHD(美国)VACV毒株使用最广泛。
痘病毒基因组是线性双链DNA,两端具有长度可变的反向串联重复序列,形成发夹结构。从痘苗病毒Copenhagen和WR病毒株完整的测序信息来看,痘苗病毒基因组全长191kbp,12kbp的反向末端重复序列(ITR)末端为共价连接的单链发夹环,序列富含AT,包含短的直接重复序列和多个ORF。痘病毒可完全在细胞质中进行复制,对宿主细胞的DNA和RNA依赖程度低。病毒可通过产生和分解大的串联分子合成新的基因,新基因包装不严格,为基因组扩增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病毒获得新的功能完成进化。
图1.痘苗病毒基因组示意图
图2.IMV形式的痘病毒结构示意图
注:是否存在内膜尚有争议。
病毒的传播过程根据痘病毒种类及宿主的不同差别较大,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在细胞质中保持游离态;2)迁移到细胞表面并通过微绒毛排出;3)被来自高尔基体的两层膜包裹,运输到细胞表面,然后被包膜(来自高尔基体内池膜)释放;4)通过出芽形成大液泡获得包膜;5)它们与无膜的液泡结合;6)它们以一种嗜酸的细胞质结构的形式与一种蛋白质物质相结合,这种结构被称为a型包涵体(ATI)。
病毒和细胞膜融合后,发生初级脱壳,病毒核心被释放到细胞质中。核心除了有病毒基因组,还有依赖于病毒DNA的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病毒早期基因启动子所需的“起始”蛋白质,以及几种修改病毒转录本的RNA处理酶。核心释放后合成病毒早期mRNA(图3,步骤2),这些mRNA表现出细胞mRNA的典型特征,被细胞识别翻译(图3,步骤3)。大约一半的病毒基因在感染早期表达。一些与细胞生长因子具有序列相似性的早期蛋白从细胞中分泌(图3,步骤4),诱导邻近宿主细胞增殖或抗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早期蛋白质的合成诱导第二次脱壳,核心壁打开,含基因组的核蛋白复合体从核心释放(图3,步骤5),病毒早期基因表达停止。
早期蛋白催化病毒DNA基因组复制(图3,步骤6),新合成的病毒DNA分子作为下个复制周期的模板(图3,步骤7),它们也是病毒中间期基因的转录模板(图3,步骤8)。中间基因转录激活需要特定的病毒蛋白(早期基因的产物),赋予病毒RNA聚合酶上的中间启动子特异性,以及从受感染细胞核重新定位到细胞质的宿主细胞蛋白(Vitf2)。中间mRNA编码的蛋白质(图3,步骤9),包含晚期基因转录所需的蛋白(图3,步骤10)。末期基因编码构建病毒粒子的蛋白质、病毒粒子的酶和其他组装过程所需的早期起始蛋白。这些病毒蛋白借助细胞翻译机制合成(图3,步骤11)。
病毒膜蛋白是无糖基化的,细胞膜在组装早期的作用存在争议(图3,步骤12)。最初的组装形成未成熟病毒粒子(图3,步骤13),它是一种由膜分隔的球形粒子,可从细胞分泌途径的早期获得。该病毒颗粒成熟后形成砖状IMV(图3,步骤14),在细胞裂解时释放(图3,步骤15)。此外,颗粒可以从跨高尔基体或早期内小体室获得第二层双层膜,形成胞内包膜病毒粒子(IEV)(图3,步骤16)。
图3.痘苗病毒的单细胞繁殖周期
参考文献
[1]BullerRM,PalumboGJ.Poxviruspathogenesis[J].MicrobiolRev.,1991,55(1):80-122.[2]HarrisonSC,AlbertsB,EhrenfeldE,etal.Discoveryofantiviralsagainstsmallpox[J].ProcNatlAcadSciUSA.,2004,101(31):11178-1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