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骨骼弹性好,柔韧性强,而硬度小,容易弯曲变形,不易骨折,损伤时常发生“青枝骨折”现象。
2.骨膜较厚,红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骨骼由骨膜、骨质、骨髓三部分组成。骨髓腔内都是红骨髓,造血功能强,一般从6岁开始,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慢慢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
3.骨骼未定型,各部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为50cm,头围34cm,胸围32cm,呈现头大、躯干较长、四肢短小的体态形态。
颅骨发育不完整,囟门未闭合。前囟1-1.5岁闭合,后囟门出生后2-3个月闭合。
(二)婴幼儿关节的特点
1.关节活动范围大,易脱臼
2.足弓不结实,易塌陷
(三)婴幼儿肌肉的特点
1.肌肉柔嫩,易疲劳要劳逸结合,合理控制婴幼儿运动量。
2.大肌肉群发展早,小肌群发育较晚
幼儿的肌肉发展有明显的顺序规律。刚出生时屈肌力量大于伸肌,四肢呈卷缩状态,以后逐渐协调。肌群发育呈现大肌肉群发展早、小肌肉群发展晚的特点,表现为颈部和躯干肌肉比四肢肌肉先发育;四肢的大肌肉先发育而远端的小肌肉启发育。(从上到下,从大到小)如幼儿的走、跑,跳籍大肌肉动作形成较早,而手部的细小动作如拿筷子、握笔等形成较晚。因此,托有机构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婴幼儿肌肉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
(四)婴幼儿运动系统保育要点
培养幼儿各种正确的体资,养成良好的坐、立、行习惯,防止骨骼变形。合理营养,科学膳食,注意经常晒太阳(日照可促进维生素D的转化),保证婴幼儿骨骼生长对钙、磷、维生素D等的需求。
二、消化系统
(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的生理特点
1.口腔和牙齿
乳牙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长出,2-3岁全部萌出,共20颗:7-12岁乳牙次第脱落,为恒牙所代替,其余恒牙从乳牙后方生长出来。6岁左右开始出现第一颗恒牙,12岁左右长出第二颗磨牙,人的恒牙28-32颗均为正常。
2.胃
婴幼儿的胃呈水平横位,且贲口肌肉较松弛,所以新生儿易出现溢奶现象。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弱,胃的蠕动性较差,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3.肠
婴幼儿肠道相对较长,吸收能力较强,肠蠕动较弱,易引发肠套叠。
(二)婴幼儿消化腺的特点
1.唾液腺
出生3-4个月后唾液腺分泌量明显增强,会出现生理性流涎现象。
2.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婴幼儿肝功能不完善,分泌的胆汁较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较差,肝糖原储存转化和解毒能力也较弱,容易出现低血糖和食物中毒,但婴幼儿肝血管丰富,肝细胞再生能力较强。
3.胰腺
胰腺的消化能力较弱。
(三)婴幼儿消化系统的保育要点
第一,注意口腔卫生,保护乳牙。培养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的好习惯;不咬坚硬的物品,养成良好用牙的习惯;合理营养,满足钙的需求,定期牙齿检查。
第二,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定时定量、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进餐习惯。
第三,多喝水,不憋尿,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
三、呼吸系统
(一)婴幼儿呼吸道的生理特点
1.鼻
2.咽:上呼吸道感染时,容易引发中耳炎,损伤听力。
3.喉
4.气管和支气管:异物误入气管时,最易坠入右支气管。婴幼儿气管管腔狭窄,容易发生感染造成呼吸困难。
(二)婴幼儿肺的生理特点
(三)婴幼儿呼吸系统的保育要点
第一,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二,经常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第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促进胸廓及肺的正常发育,增加肺活量
第五,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
一、循环系统
(一)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
1.心脏:婴幼儿时期心脏生长的较快,第一年比出生时重量增加2倍,5岁时为刚出生的4倍。
2.血管
3.血液:婴幼儿出血凝血较慢。
4.心率、血压:新生儿的心率每分钟约140次左右。婴幼儿的血压比成人低的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逐渐升高。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的保育要点
五、泌尿系统
(一)婴幼儿泌尿系统的生理特点
1.肾脏:1岁和12-15岁是肾脏发展较快的两个阶段,婴幼儿尿浓缩和排泄功能较差,肾小管的吸收和排泄功能也越差。
2.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较长且弯曲,容易受压扭曲,导致尿储留和泌尿系统的器官感染。
3.膀胱:膀胱容量小,储尿功能差,所以年龄越小,排尿次数越多。
4.尿道:婴幼儿尿道较短,容易引起尿道感染而引起炎症。
(二)婴幼儿泌尿系统的保育要点
第一,培养幼儿及时排尿的习惯,防止憋尿和尿频。
第二,每天充足饮水,有利于排出身体内的废物,减少尿道感染。
第三,注意婴幼儿外阴清洁,防止尿路感染。
二、生殖系统
(一)婴幼儿生殖系统的生理特点
(二)婴幼儿生殖系统的保育要点
3岁左右幼儿对性产生了好奇心,这个时期是形成性角色、发展性心理的关键期。
三、内分泌系统
(一)婴幼儿内分泌系统的生理特点
1.脑垂体:脑垂体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婴幼儿时期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缓慢,甚至患上“侏儒症”;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则生长过快,易患“巨人症”。
2.甲状腺:主要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婴幼儿时期分泌不足,会导致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俗称“呆小症”。
(二)婴幼儿分泌的保育要点
八、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的司令部。幼儿神经系统的特点
1.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新生儿脑重约350g;1岁约950g;6岁约1200g
2.神经纤维髓鞘化程度低
3.神经活动易兴奋,易疲劳
4.自主神经发育不完善
九、感觉器官
单元二婴幼儿的免疫特点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膜型免疫分子
分泌型免疫分子
胸腺
淋巴结
造血干细胞
CD分子
免疫球蛋白
骨髓
脾
淋巴细胞
黏附分子
补体
法氏囊
单核-吞噬细胞
MHC
细胞因子
粒细胞
TCR、BCR
抗体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免疫系统的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即抗感染,机体阻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抑制其在体内繁殖、扩撒,并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的功能。免疫稳定是指机体识别抗老、变异、损伤或者死亡的细胞以维持生理平衡的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的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
1.固有免疫:具有非特异性、速度快、无免疫耐受和免疫记忆的特点。
2.适应性免疫
定义: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出生后机体不断接触抗原逐渐建立的免疫应答。
特点:具有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的特点。
四、婴幼儿免疫应答的特点
1.骨髓
2.胸腺:是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3.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储存空虚时,中性粒细胞功能暂时性低下是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
4.淋巴细胞
5.抗体: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在婴儿出生3个月后降至最低点,婴儿在此时期极易发生感染。
五、婴幼儿免疫保育要点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能增加婴儿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防止婴幼儿受病毒的入侵而生病,因此要坚持母乳喂养。
单元三婴幼儿的行为特点
一、婴幼儿的反射活动
(一)无条件反射
新生儿自呱呱坠地,就具有的先天动作能力-各种各样的无条件反射。
反射名称
表现
发展进程
意义
眨眼反射
物体或气流刺激眼皮、眼毛或者眼角时,新生儿做出眨眼动作
永远
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
瞳孔反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
抵制亮光保护眼睛
觅食反射
在受到触觉刺激(奶头、手指或者其他物体)时,立即把头转向物体
出生两个月时微弱,5个月时消失
使新生儿找到食物
吮吸反射
奶头、手指或者其他物体触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作
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中逐渐由经验而改变
使新生儿摄取营养
吞咽反射
食物进入口中,引起新生儿一系列有关肌肉反射性、顺序性收缩反应
使新生儿摄取营养,防止窒息
巴宾斯基反射
当触及新生儿脚掌时,新生儿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呈扇形展开
12-18个月消失
表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抓握反射
又称达尔文发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取而代之的是自然抓握
(二)条件反射
二、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的特点
婴幼儿早期的动作发展主要分为大动作发展和精细动作发展。大动作发展主要是指婴幼儿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如爬行、站立、行走等。精细动作的发展指手臂和手指的动作,如抓握、伸手取物、扣纽扣、绘画、书写等。
(一)大动作的发展
1.婴幼儿头部动作的发展
头部大体的发展顺序:2个月的婴儿,抱着时头能竖直,3个月的婴儿,头部能竖直且能平稳,4个月的婴儿,头部能平稳竖直,俯卧时能抬头,抱着时头部能保持平稳。
2.婴幼儿爬行动作的发展
婴幼儿在7个月左右出现爬行的动作。
3.婴幼儿行走动作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出现独立行走,3岁时,儿童可沿着直线走或者奔跑,4岁时儿童可以跳跃、单脚跳等。
(二)精细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取和抓握
婴幼儿在出生后大约6个月时,正式的抓握动作才开始发展,出现自主的尺骨抓握。这时,手眼协调开始发生,婴幼儿能在看到物体后用手抓住它。8个月左右,尺骨抓握逐渐被钳式抓握取代,即婴幼儿使用食指和拇指进行抓握。2岁左右的,能用手一页一页的翻书。2.5岁左右,手指活动自如,会用手拿筷子拿笔,3岁时,能用手拿笔画圆圈,能自己解开和扣上纽扣。
2.手部精细动作各阶段的发展
三、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一)从上到下-首尾规律
从身体的上部到身体下部的发展顺序,从上肢到下肢。
(二)从大到小-大小规律
先发展粗大动作再到精细动作,也就是先从大肌肉动作(抬头、坐、爬、走、跳等)再到小肌肉(需要运用手指的,如穿衣、画画、剪纸等)动作。
(三)由近及远-近远规律
先从头部和躯干开始,再到双臂和腿部
(四)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
(五)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同步练习一:
一、选择题
A.出生B.6-8个月C.2.5岁D.6岁3.婴幼儿易发生化脓性感染的原因是()。
A.巨噬细胞功能障碍B.中性粒细胞功能不全
C.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D.补体功能不完全4.手眼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抓握反射B.伸手能抓到东西C.手的无意性抚摸D.无意的触觉活动二、判断题1.乳牙是婴幼儿重要的咀嚼器官,可以帮助消化,促进颌骨发育。()2.婴幼儿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不够完善,抑制过程强于兴奋过程,抑制占优势,因此婴幼儿的控制能力比较好。()3.婴幼儿T细胞的发育已经达到成人水平。()4.精细动作的发展中,最重要的是手的抓取和抓握。()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B4.B
二、判断题:
1.√2.x3.x4.√
同步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人体良好的()是幼儿健康的标志
A.体态B.形态C.神态D.状态E.形象
答案:A
2.()岁后的幼儿应选择能发展动作、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玩具,
A.1B.2C.3D.4E.5
答案:B
解析:2岁后的幼儿应选择能发展动作、注意、想象、思维等能力的玩具
3.婴儿喂养不足会出现哪些症状()
A.便秘,入睡困难,增重不足等B.便秘、烦躁不安,厌食等
C.入睡困难,拒绝进食、体重不增等D.不停的哭闹,增重不足,拒绝进食等
E.腹泻、烦躁不安,主动觅食等
解析:婴儿喂养不足会出现便秘,入睡困难,增重不足等
4.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
A.饭后漱口B.饭前、便后洗手C.睡前洗脸、洗脚D.早晚刷牙E.以上都是
答案:D
解析: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后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睡前洗脸、洗脚等
5.因为(),所以婴儿易受凉和中暑
A.婴儿的表皮过薄B.婴儿皮肤的散热和保温能力差C.婴儿皮肤新陈代谢快
D.婴儿皮肤渗透作用强E.婴幼儿体温较高
解析:因为婴儿皮肤的散热和保温能力差,所以婴儿易受凉和中暑
二、判断题:
6.幼儿阶段应注重品德教育,打好人生基础。(√)
同步练习三:
1.婴幼儿出生时必须接种的疫苗有()
A.卡介苗和乙肝疫苗B.脊髓灰质炎疫苗和卡介苗C.乙肝疫苗和群流脑疫苗
D.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E.都正确
解析:婴幼儿出生时必须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2.下列不属于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测试的是()
A.大动作B.营养评估C.适应能力D.语言E.社交行为
解析: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包括大动作、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交行为五个方面。
3.13~36月龄婴幼儿每()体检一次
A.1个月B.2个月C.3个月D.6个月E.1年
解析:13~36月龄婴幼儿每半年体检一次。
1.科学的幼儿教育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的(),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幼儿的幸福感受。
A.成长B.幸福C.心理健康D.身体健康E.开心
解析:幸福。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而幼儿教育活动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
2.幼儿教育的保教结合原则是由()决定的。
A.幼儿发展的特点B.幼儿教育的性质C.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
D.幼儿的认知特点E.幼儿园的环境
解析:幼儿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的保教结合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必须将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两项工作相结合,保教并重。保教结合的原则是由幼儿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3.贯彻全面性原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整合并发挥各种类型幼儿教育的作用;二是()。
A.全方位的发展B.知识技能的发展C.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D.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E.生活习惯的养成
答案:C
解析: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贯彻全面性原则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整合并发挥各种类型幼儿教育的作用;二是以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
4.幼儿教育的主要功用是开启个人发展之门,而非将幼儿培养成神童或某种专才。幼儿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幼儿的身体、()、经验等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
A.发展B.知识C.认知D.能力E.习惯
答案:E
解析:习惯。幼儿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幼儿的身体、习惯、经验等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
5.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幼儿教育能()、让社会获益的特性。
A.让幼儿B.让家庭C.让所在社区D.造福公众E.提升国民素质
解析:造福公众。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就是指幼儿教育能造福公众、让社会获益的特性。
6.下列不属于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测试的是()
二、判断题
7.就幼儿教育而言,通过幼儿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并获得较多的知识和经验。(×)
解析:就幼儿教育而言,通过幼儿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孩子们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培养了良好的习惯,获得了初步的知识和经验。
8.幼儿教育要遵循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
解析:幼儿教育的以游戏为主要途径的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必须以幼儿的游戏活动为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