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讲述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定义,熟悉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并把微生物和实践联系起来,解释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0.1微生物、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本章主要讲述细菌的大小、形态和结构,要求掌握细菌的大小、形态和结构,并把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与临床结合,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1.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要求掌握细菌的大小和形态,熟悉细菌具有典型形态的条件。
●1.2细菌的基本结构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包括G+菌和G-菌的细胞壁的异同点。要求掌握细菌G+菌和G-菌的细胞壁的组成及成分的含量多少,联系抑制细胞壁合成抗生素的使用,治疗临床感染;熟悉细胞壁的功能。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以及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中介体,要求掌握中介体的作用,熟悉细胞膜的功能,联系破坏细胞膜的抗生素的使用。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质的重要结构核糖体、质粒和异染颗粒。要求掌握细菌核糖体、质粒和异染颗粒的功能,联系抑制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抗生素的使用,联系质粒引起细菌变异与耐药性、毒力等变异的关系,联系异染颗粒与细菌鉴定的关系。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核质,掌握核质的组成和特点,联系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的使用。
●1.3细菌的特殊结构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掌握荚膜的组成和功能,熟悉荚膜特点,联系荚膜和细菌致病性的关系以及荚膜和细菌鉴定的关系。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鞭毛,掌握鞭毛的组成和功能,熟悉鞭毛的特点,联系鞭毛功能和感染的关系,联系鞭毛和细菌鉴定的关系。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菌毛,掌握菌毛的组成和功能,熟悉菌毛的特点,联系菌毛功能和感染的关系。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掌握芽胞的形成、特点和医学意义,联系芽胞特点与感染的关系,联系芽胞抵抗力强和消毒灭菌。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
本章主要讲述细菌的理化性状,生长繁殖与代谢,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代谢产物在医学中的应用,与临床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1细菌的营养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性状和细菌的营养物质,要求掌握细菌营养物质,联系细菌的人工培养。
●2.2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掌握细菌根据氧气需求不同的分类,联系细菌体外人工培养。
●2.3细菌的生长繁殖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生长繁殖规律,掌握细菌个体和群体的生长繁殖规律,熟悉细菌群体的生长曲线和四个时期生长的特点。
●2.4细菌的分解代谢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分解代谢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掌握鉴定细菌生化反应的类型和鉴定细菌的种类,了解生化反应鉴别细菌的原理。
●2.5细菌的合成代谢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合成代谢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掌握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联系细菌的致病物质和临床疾病的治疗。
●2.6细菌的人工培养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培养基的种类,掌握培养基的分类,联系细菌的人工培养。
●2.7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掌握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了解不同培养基的特点和用途,联系细菌的人工培养。
第三章噬菌体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具有病毒的基本特性。噬菌体分布极广,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流行病学可利用噬菌体进行细菌鉴定与分型;临床可利用噬菌体作为某些局部感染的辅助治疗;分子生物学利用噬菌体作为外源基因的载体,等等。主要内容:噬菌体的定义及特点;噬菌体的种类及生长繁殖。学习目的:了解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噬菌体的应用;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的概念,熟悉溶原周期和溶菌性周期,熟悉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及实际意义。学习目标:明确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明确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及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3.1噬菌体的定义及特点
噬菌体概念: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增殖。噬菌体形态与结构、化学组成、抗原性、抵抗力等生物学性状。
●3.2噬菌体的种类及生长繁殖
温和噬菌体、毒性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源性转换的概念;噬菌体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包括四个步骤,即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溶源性周期和溶菌性周期内容。
第四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细菌的遗传性保证物种的稳定性,变异性则使其更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了解细菌的遗传与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主要内容:细菌基因组;细菌基因组特殊结构;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基因的转移和重组。学习目的: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现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的概念及方式。学习目标:明确细菌遗传物质的基础,描述质粒的概念、种类、特征;描述细菌遗传与变异的机制中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特点,并明确耐药质粒及与耐药性的关系。
●4.1细菌基因组
细菌基因组主要组成(染色体,质粒,噬菌体基因组)的概念和特点。
●4.2细菌基因组特殊结构
转座元件(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的概念、种类和特点。
●4.3细菌基因突变的规律
基因突变的概念;碱基置换、插入或缺失突变、多点突变的发生机制;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特点,彷徨实验和诱变试验;影印培养实验;回复突变与抑制突变的概念。
●4.4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基因水平转移的4种方式(转化、转导、接合和溶源性转换);F质粒、R质粒、高频重组株的概念。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比较。
第五章细菌的耐药性
本章主要讲述抗菌药物的定义、种类和作用机制,讲述细菌耐药性的概念、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要求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并把细菌耐药性与临床结合,指导和解释临床用药,加强对耐药菌传播和扩散的防控。
●5.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本节主要讲述抗菌药物的概念、种类和作用机制,要求熟悉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
●5.2细菌的耐药机制
本节主要讲述抗细菌耐药性的概念、遗传机制和生化机制,要求掌握细菌的耐药性及产生机制,并联系临床,指导和解释临床用药。
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本章介绍了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的概念、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细菌的致病作用、宿主的防御机制、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医院感染的内容。
●6.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本节主要讲述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的概念,生物学功能与菌群失调。要求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与生物学功能。
●6.2细菌的侵袭力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致病作用,细菌侵袭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内外毒素。要求掌握细菌的侵袭力,熟悉内外毒素的特点与区别。
●6.3细菌的外毒素和内毒素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膜以及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中介体,要求掌握中介体的作用,熟悉细胞膜的功能,联系破坏细胞膜的抗生素的使用。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质,细胞质的重要结构核糖体、质粒和异染颗粒。要求掌握细菌核糖体、质粒和异染颗粒的功能,联系抑制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抗生素的使用,联系质粒引起细菌变异与耐药性、毒力等变异的关系,联系异染颗粒与细菌鉴定的关系。
●6.5感染的类型
感染的类型
第七章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本章主要讲述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原则,要求掌握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标本采集、细菌学感染的检测方法,以及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应用,熟悉常用血清学诊断的原理,联系临床,了解细菌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7.1细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标本采集与运送原则、细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要求掌握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标本采集、细菌学感染的检测方法。
●7.2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防治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感染的特异性预防方法及常用生物制剂,要求掌握人工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概念及应用,掌握活疫苗和死疫苗的区别,联系临床检验,熟悉常用血清学诊断的原理和应用。
第八章球菌
本章主要介绍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奈瑟球菌四个球菌属,重点介绍葡萄球菌属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中重点讲解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重点讲解A群链球菌。要求同学们熟悉球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了解肺炎双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8.1球菌总论
要求同学们熟悉球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特性;掌握葡萄球菌、链球菌;了解肺炎双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
●8.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本节主要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形状,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主要表面蛋白、分类及菌株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等。
●8.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
本节主要讲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包括主要致病物质和所导致疾病。主要致病物质有凝固酶和其它酶类、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导致的主要疾病包括侵袭性疾病和毒素性疾病两大类。
●8.4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性状
本节主要介绍A群链球菌的生物学形状,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主要表面蛋白、菌株分类及菌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等。
●8.5A群链球菌的致病性
本节主要讲解A群链球菌的致病性,包括主要致病物质和所导致疾病。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胞壁成分(黏附素、M蛋白和肽聚糖)和外毒素。外毒素又包括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和侵袭性酶(主要有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主要引起疾病有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
●8.6肺炎链球菌
●8.7脑膜炎奈瑟菌
本节主要介绍脑膜炎奈瑟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主要表面蛋白及菌体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荚膜、菌毛、IgA1蛋白酶和LOS。脑膜炎奈瑟菌主要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该病在临床上有普通型、爆发型和慢性败血症型。
●8.8淋病奈瑟菌
本节主要介绍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及菌体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菌毛、外膜蛋白、IgA1蛋白酶和脂寡糖。脑膜炎奈瑟菌主要引起泌尿生殖道炎症,当母体患病时,婴儿出生时易患上淋球菌性结膜炎。
第九章肠杆菌科
本章主要介绍肠杆菌特点及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三个肠杆菌属,重点介绍埃希菌属和志贺菌属。重点讲解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和引起的疾病。要求同学们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9.1肠杆菌总论
要求同学们掌握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熟悉肠道感染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9.2大肠杆菌
本节主要介绍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型分类及菌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黏附素和外毒素,此外,还有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Ⅲ型分泌系统。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和胃肠炎,肠道外感染主要有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等;根据致病机理和引起症状不同,菌株分为五种类型,为肠产毒性大肠艾希菌、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
●9.3伤寒沙门菌
本节主要介绍沙门菌属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菌株分类及菌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沙门菌感染主要有四个类型,包括肠热症、胃肠炎、败血症和无症状带菌者。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和其它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9.4痢疾杆菌
本节主要介绍痢疾杆菌(志贺杆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型分类及菌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主要引起细菌性痢疾,易引起小儿急性中毒性菌痢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志贺菌感染几乎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入侵血液。
第十章弧菌属
本章主要介绍弧菌属的形态特点。重点讲解引起霍乱的霍乱弧菌致病机制和引起的疾病。要求同学们掌握霍乱弧菌的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熟悉霍乱弧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0.1霍乱弧菌
本节主要介绍霍乱弧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基因组特征、抗原构造与分型及菌体抵抗力等,O1和O139血清型是引起霍乱的主要菌群。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包括霍乱肠毒素和鞭毛。主要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主要症状排出米泔水样腹泻物。
第十一章螺杆菌属
本节主要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掌握芽胞的形成、特点和医学意义,联系芽胞特点与感染的关系,联系芽胞抵抗力强和消毒灭菌。
●11.1幽门螺杆菌
第十二章厌氧性细菌
本章主要讲述厌氧性细菌的种类、厌氧芽胞梭菌的共同特点、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厌氧芽胞梭菌的致病条件、致病、预防和治疗。要求掌握厌氧菌的种类,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厌氧芽胞梭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条件、致病和免疫、预防和治疗。并联系厌氧性细菌的致病条件预防厌氧菌感染;根据你厌氧菌致病特点诊断厌氧菌感染,采取治疗措施。
●12.1厌氧性细菌概述
本节主要讲述厌氧性细菌的种类,厌氧芽胞梭菌的共同特点,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要求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共同特点和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联系厌氧性细菌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12.2破伤风梭菌
本节主要讲述破伤风梭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培养、致病条件、致病、预防和治疗,要求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熟悉形成芽胞的形态和结构,并采取预防措施,了解其大小和培养。
●12.3产气荚膜梭菌
本节主要讲述产气荚膜梭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培养、致病条件、致病、预防和治疗,要求掌握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条件、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熟悉形成芽胞的形态和结构,并采取预防措施,了解其大小和培养。
●12.4肉毒梭菌
本节主要讲述肉毒梭菌的大小、形态、结构、培养、致病条件、致病、预防和治疗,要求掌握肉毒梭菌的致病条件、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熟悉形成芽胞的形态和结构,并采取预防措施,了解其大小和培养。
第十三章分枝杆菌属
本章主要讲述结核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致病物质、致病、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
●13.1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和致病物质
本节主要讲述结核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致病物质及其所导致的疾病。要求掌握结核杆菌的致病物质、所导致的疾病及致病机制。熟悉结核杆菌的防治原则。
●13.2结核分枝杆菌检查和防治
本节主要讲述结核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要求掌握结核杆菌的免疫学检查结核菌素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第十四章嗜血杆菌属
本章主要介绍嗜血杆菌属的分类及特点。重点讲解引起流感的流感嗜血杆菌致病机制和引起的疾病。要求同学们掌握流感嗜血杆菌的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熟悉流感嗜血杆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4.1流感嗜血杆菌
本节主要介绍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培养时需要加入X和V两种辅助生长因子)、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及菌体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主要引起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第十五章动物源性细菌
本章主要介绍动物源性细菌的分类及特点。重点讲解布鲁氏菌和耶尔森菌的致病机制和引起的疾病。要求同学们掌握布鲁氏菌的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熟悉布鲁氏菌的生化反应特点、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1动物源性细菌
本节主要介绍布鲁氏菌的生物学形状和致病性,前者包括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及菌体抵抗力等。后者包括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其主要致病物质是内毒素、微荚膜和侵袭性酶。主要引起波浪热,是一种人畜共患菌。
第十六章其他细菌
本章主要内容白喉棒状杆菌和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检测防治技术。本章学习目标是了解白喉棒状杆菌和百日咳鲍特菌的生物学形态特征,熟悉治病致病和机制、检验方案和防治原则,掌握菌的鉴别方法和临床引起的疾病。
●16.1白喉棒状杆菌
本节主要讲述白喉棒状杆菌的分布、大小、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条件、免疫原性、预防和治疗,要求熟悉生物学特性,掌握白喉棒状杆菌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16.2百日咳鲍特菌
本节主要讲述百日咳鲍特的分布、大小、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条件、免疫原性、预防和治疗,要求熟悉生物学特性,掌握百日咳鲍特菌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第十七章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本章主要内容介绍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和检测防治技术。本章学习目标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生物学形态特征,熟悉致病物质、检验方案和防治原则,掌握菌的鉴别方法和临床引起的疾病。
●17.1放线菌
本节主要讲述放线菌的分布、大小、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条件、免疫原性、预防和治疗,要求要求熟悉生物学特性,掌握放线菌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17.2诺卡菌
本节主要讲述诺卡菌的分布、大小、形态、培养特征、致病条件、免疫原性、预防和治疗,要求要求熟悉生物学特性,掌握诺卡菌所致疾病,联系临床上诊断,并采取治疗措施。
第十八章支原体
本章主要讲述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致病物质、致病、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
●18.1支原体
本节主要讲述了支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要求掌握支原体与L型细菌的区别。本节讲述了主要致病性支原体。要求掌握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熟悉支原体的主要种类。
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本章主要讲述立克次体的形态、结构、培养、致病物质、致病、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
●19.1立克次体
本节主要讲述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要求掌握立克次体的共性。本节讲述了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要求掌握普氏及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血清学实验(外斐实验)。
第二十章衣原体
本章主要讲述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培养、致病物质、致病、传播途径、预防和治疗。
●20.1衣原体
本节讲述了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要求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本节讲述了主要致病性衣原体。要求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二十一章螺旋体
本节讲述了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要求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20.2本节讲述了主要致病性衣原体。要求掌握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21.1螺旋体
本节讲述了钩端螺旋体属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和免疫性。要求熟悉钩端螺旋体的流行环节。本节讲述了密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要求掌握梅毒螺旋体的形态培养特点、抵抗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第二十二章病毒的基本性状
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概念、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复制周期。本章与后面感染、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治疗等章节内容密切联系。
●22.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通过本次课程学习,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形态及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22.2病毒的增殖
本节重点介绍了病毒的增殖过程即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异常增殖现象的类型,通过本节学习熟悉病毒的复制与致病的关系。
第二十三章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23.1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
通过本节学习,掌握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对于常见病毒熟悉其传播的方式。
●23.2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本节主要介绍了病毒的致病机制,重点是掌握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及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反应。
●23.3病毒感染的类型
本节主要介绍了病毒感染的类型,重点掌握持续性感染的特点和分类并能分别举例。
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本章主要讲述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掌握病毒标本的采集和送检,病毒鉴定的方法,熟悉病毒感染的防治方法。
●24.1病毒感染的防治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包括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和病毒感染的诊断。
●24.2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本节内容主要是讲述病毒感染的防治,包括病毒感染的特异性预防和病毒感染的治疗。要熟悉抗病毒药物的原理。
第二十五章呼吸道病毒
主要内容:学习、理解主要呼吸道感染病毒,如流感病毒(甲型)、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和SARSV。学习目的:认识主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生命特征、致病性和诊断与防治措施。学习目标:掌握主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感染致病规律和防控原则。
●25.1呼吸道感染病毒概述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一般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界定和划分原则,认识常见呼吸道感染病毒的类型及其各自的主要致病与防治特点。
●25.2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点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自然流感病毒的分类特征,理解并掌握甲型流感病毒粒子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
●25.3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甲型流感病毒的宿主分布特征、原发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原则与措施。
●25.4麻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和防治
主要学习内容:理解并掌握麻疹病毒粒子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熟悉麻疹病毒的宿主分布特征,掌握麻疹病毒的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措施。
●25.5腮腺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和防治
主要学习内容:理解并掌握腮腺炎病毒粒子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熟悉腮腺炎病毒的宿主分布特征,掌握腮腺炎病毒的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措施。
●25.6风疹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和防治
●25.7SARS的生物学性状致病和防治
主要学习内容:理解并掌握SARSV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熟悉SARSV的宿主分布特征,掌握SARSV的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措施。
第二十六章肠道病毒概述
章主要讲述了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肠道病毒的分类,重点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和防治。对于这些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要熟悉。
●26.1肠道病毒概述
本节主要介绍了肠道病毒的传播方式、分类及共同特点。掌握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6.2脊髓灰质炎病毒
本节主要介绍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方法。熟悉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区别。
●26.3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致病和防治
本节主要讲述了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所致致病的类型和防治方法。掌握手足口病的典型特点。
第二十七章急性胃肠炎病毒
本章主要讲述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的分类,共同特点,重点学习轮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及防治方法。熟悉诺如病毒和肠道腺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方法。
●27.1急性胃肠炎病毒
第二十八章肝炎病毒
●28.1肝炎病毒概述
●28.2HAV生物学性状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HAV的分类特征,理解并掌握HAV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
●28.3HAV的致病性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HAV的宿主分布特征、原发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原则与措施。
●28.4HBV的生物学性状
主要学习内容:了解HBV的分类特征,理解并掌握HBV的结构特征及各组成的主要生物功能。
●28.5HBV的致病性
●28.6HBV感染的临床检测
主要学习内容:理解并掌握临床诊断HBV感染的检测指标、实施方法及结果的判定意义。
●28.7HCV
主要学习内容:认知、理解HCV的结构组成,熟悉HCV的宿主分布特征,掌握HCV的感染致病特点及常见防治措施。
第二十九章虫媒病毒
本章主要讲虫媒病毒的主要特点和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以及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要求掌握虫媒病毒的主要特点和临床表现特征;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了解登革热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的致病性。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解释和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29.1虫媒病毒
本章主要讲虫媒病毒的主要特点和临床表现
第三十章出血热病毒
本章主要讲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通过学习掌握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的特点;了解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与致病性。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解释和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30.1出血热病毒
本节简单介绍了新疆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三十一章疱疹病毒
本章主要讲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疱疹病毒的致病性以及新型人类疱疹病毒。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和疱疹病毒的致病性等内容;了解新型人类疱疹病毒的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解释和解决临床中的问题。
●31.1疱疹病毒
本节概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三十二章逆转录病毒
本章主要讲述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感染复制、致病与防治。要求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复制、传播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32.1逆转录病毒概述
逆转录病毒概述
●32.2HIV的生物学性状
●32.3HIV的致病与防治
本节主要讲述HIV的致病与防治,要求掌握HIV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熟悉AIDS的临床表现,联系实际宣传教育HIV防控措施。
第三十三章其他病毒
本章介绍了一些常见的致病病毒,包括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等临床常见病毒,对于这些病毒引起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学习重点。
●33.1狂犬病毒的致病和预防
本节主要讲述了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方法,重点掌握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方法。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3.2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和防治
本节主要学习人乳头瘤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防治方法,重点掌握人乳头瘤病毒的分型、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防治方法。
第三十四章朊粒
本章介绍了一种特殊病毒——朊粒,讲述了朊粒的概念、PrPSC和PrPC区别、朊粒致病机制等内容,重点掌握朊粒的概念、PrPSC和PrPC差异与致病机制,熟悉朊粒所致疾病及预防朊粒病的方法。
●34.1朊粒生物学性状、致病和预防
第三十五章真菌学总论
本章主要讲述了真菌的特点、形态与结构、真菌的致病性、检查与防治。要求掌握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熟悉真菌(单细胞、多细胞真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繁殖方式与培养特点。
●35.1真菌的种类和结构
本节主要讲述真菌种类和结构,要求掌握不同细胞类型真菌的结构特点,熟悉真菌的特征,联系实际区分真菌孢子与细菌芽孢。
●35.2真菌的致病与防治
本节主要讲述真菌的致病与防治,要求掌握真菌致病性特点,熟悉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分类,联系实际掌握常见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
第三十六章主要病原性真菌
本章主要讲述了主要病原性真菌(浅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要求掌握皮肤癣菌、白假丝酵母、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
●36.1浅部感染真菌
本节主要讲述浅部感染真菌生物学特征和致病特征,要求掌握常见皮肤癣菌种类及其致病特点,熟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感染特征。
●36.2白假丝酵母
本节主要讲述白假丝酵母特征,要求掌握白假丝酵母致病特征,熟悉白假丝酵母的生物学性状。
●36.3新生隐球菌
本节主要讲述新生隐球菌特征,要求掌握新生隐球菌致病特征,熟悉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联系实际做好养鸽人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