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理因素主要包括:锐器伤!辐射危害!噪声损伤!粉尘等元素"如人的眼睛!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会引起灼伤!红斑!眼角膜炎!皮肤过敏"此外,护理人员在配合介入治疗时,放射线对人体能产生负面生物效应,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特别对神经!皮肤!造血!生殖等系统,因此导致近期及远期血液疾病及肿痛等已经被证实"
1.3化学因素的危害
化学因素指工作中所接触的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主要来自抗肿瘤药和消毒制剂"化疗药物可以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被人体直接吸收,接触化疗药物可能引起细胞突变!癌症及自然流产!宫外孕!子代先天性畸形等后果"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过氧乙酸!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等"
2.1.1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护
护士要严格遵守医疗技术操作规程,在医院内进行的所有操作都视为可感染性操作"配备隔离防护用品,如一次性手套!护目镜!隔离衣等"在接触每名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包括脱手套后,当预料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污染物时,要戴手套进行操作"确保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做到早期预防
2.1.2艾滋病的防护
采用预防感染的标准措施足以防止的感染"当预计血液!体液有喷溅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应戴护目镜和防渗透性口罩"护理人员有皮肤损伤!皮炎或黏膜损伤(如口腔溃疡)等,不应参加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治疗!护理!检查工作"操作时不慎被污染的锐器损伤时,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出血液,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冲洗;用0.5%碘伏消毒后包扎伤口"按职业暴露后预防()的程序进行处理"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放射线的防护
2.2.2环境因素的防护
对高温!噪音!寒冷!潮湿的环境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安装降噪设备,冬季洗涤时使用热水,在高温潮湿的环境安装空调!除湿器等"
2.3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针对挥发性消毒剂可适度扩大消毒间面积,安装排气扇;护士接触消毒剂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避免直接接触"如溅到眼睛里!皮肤上应反复用水冲洗干净"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时,应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围裙,皮肤有破损者戴双层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药液时防止药物溢出,有条件的可在净化台内加药"操作完毕后用流动水,肥皂彻底清洗双手!前臂并洗脸"职业安全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及整体素质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减少和防止职业性损伤的发生,制定合格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
[参考文献]
[1]方咏梅.护士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65-67.
[2]张利容,蔡红卫,郑焱玲.护理人员职业性危害的自我防护[].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3(3):206.
【关键词】内科护士;职业危害
1职业危害分类
1.1理化因素
1.1.1感染:内科病房相对密闭,密切接触时易引发呼吸系统感染,有报道护士对结核感染患病率是普通妇女的2倍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的危险越大[1]。护士在治疗中频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也易引起自身感染。
1.1.3射线:护士在床旁摄片、介入治疗时常常暴露X射线下,病房紫外线消毒时护士同样缺少防护。
1.1.4化疗药物:在配药时形成肉眼看不见的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机体[2]。有毒化学物质会传染病区的空气,致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痛。
1.2机械因素:护理工作中经常使用针、剪等器械易自伤或误伤。有报道护理工作量的大小与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证实有多种病原体可通过锐器伤传播,其中以HBVHCV最为常见。
1.3心理及体力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护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护士精神紧张,家庭负担、职称待遇等都会增加其心理压力。长期站立或频繁走动是发生腰椎病和颈椎病的主要原因,搬运病人、器材时易发生肌肉损伤。
2对策
2.1防止理化生物因素的伤害:紫外线照射时禁止出入,X摄片时护士尽量远离;器械定期维护,操作时轻拿轻放;接触化学制剂时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穿防护衣,开门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2.2增强保护意识,提高防护技术:严格洗手,按要求戴好口罩,正确穿着工作服,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2.3熟练操作技能,严格规程:配药时注意玻璃刺伤,注射后采用单手套针头,拾取污染针头或锐物时用专用镊子,如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水冲洗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包扎[3],视情接种疫苗。
2.4工作中注意节力原则,科室应实行人性化管理,保障护士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运用激励因素缓解其心理压力,以利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姜冬梅,李英兰.现代护士职业安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6
【关键词】氡污染危害防护
【Abstract】thisarticledescribesthesourcesofindoorradon,indoorradonhazardsandtoreducethemethodsandmeasure.
【Keywords】RadonAirpollutionHazardsprotection
氡气是从放射性元素镭衰变而来的一种放射性惰性气体,无色无味,易溶于水和许多液体,还能溶解于血液和脂肪。氡形成于自然产生的放射物质铀,氡所发出的辐射远远大于人们所遇到的其他放射性危害的总和。由于氡是一种气体物质,而它的衰减产物(氡子体)又是一种不挥发的放射性物质,一旦被吸入人体,就会对人体肺部造成损坏并增加诱发肺癌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室内氡气污染是仅次于吸烟导致肺癌的第二大诱因。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氡气及其子体是导致人体肺癌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吸入肺部的氡气会衰变成钋、铅、铋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的溶于体液进入细胞组织,对细胞造成损伤,最终诱发肺癌。通常地下室、紧邻地下室的房屋、空调房间、宾馆和使用含放射性元素偏高的建筑材料建筑的房屋,都较容易出现室内氡浓度偏高的情况。因此,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尤为警惕并积极防治室内氡气的污染。
二、降低室内氡的方法和措施
1、选址和施工过程中防氡措施
氡的防治应从源头抓起,新建低层住宅、平房和地下室应按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新建低层住宅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氡控制导则(GP/T17785-1999)进行,新建高层住房按城市规划选址,注意避开高氡地质背景区,如无法避开应按上述有关法规采用防氡设计和施工。建筑部门识别氡易析出地区是非常重要的。
2、警惕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释放出的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房屋装修要求越来越高,而装修越好,越容易受到氡污染,下面是不同建筑材料对氡浓度影响:(本实验忽略墙面装饰材料及其他材料对室内氡浓度的影响)。
注:实验设备:r-能谱仪实验方法:活性碳盒法(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因此,人们在选取房屋装修材料时,应正确选用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规定的材料,减少使用石材、瓷砖等容易产生辐射和氡气的材料,这也是减少室内氡污染重要方法。
3、水中氡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4、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降低氡危害
增强室内通风,这是降低室内氡浓度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5、其他方法和措施防氡涂料即可以对建筑覆层的裂缝进行密闭性堵漏,还可以有效屏蔽建材中的氡向室内环境扩散,其防氡效率高,并且有很好的耐老化性能。此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和强制抽气设备也能很好的达到降低室内氡污染的目的。
三、结论
参考文献:
[1]查永如.饮用水中氡及其控制(J).职业医学,1997,24(1):47-49。
[2]吴自香.室内氡及其控制(J).中国职业医学,2002,29(5):52-54.
[3]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
[4]许家昂,李福生,卢峰,等.有效通风降低室内氡水平的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8,17(3):330-331
[5]郑天亮,李英波,杨青,等.建筑防氡涂料防氡效果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4):389-390
[6]吴慧山.室内环境氡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A).面向21世纪全国首届室内环境质量研讨会论文集,2001:52
[7]张望英.高层建筑、建筑材料与室内氡污染.重庆环境科学,2001,24(2)
[8]陈玉娟.新建高层毛坯房室内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环境与职业卫生,2008,35(23)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及管理措施,降低职业性损伤。方法: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查阅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化学以及物理因素是导致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结论:通过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充分认识存在的危害因素,加强心身锻炼,严格操作规范化,减少职业性危害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危害防护
近年来,手术室的职业危害性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的特殊性,直接接触病人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致使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手术间噪音的环境里,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体会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各种手术的300例患者。
1.2方法采用查阅资料方式,以及笔者在手术室工作期间对手术的临床观察,调查内容: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受到各种危害因素影响。
2结果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有四类:心理、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因素。
3讨论
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受危害因素的影响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劳累、腹部不适、神经精神症状等术中术后暂时性不适。
1职业危害因素
1.1心理因素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使护士产生疲惫感,重复的工作也造成了护士的急躁情绪,轮班的工作制度扰乱了护士的生物钟节律。新医学模式的发展、知识的更新、人事制度改革、经济效益等问题都对护士形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1.2生物因素
手术室是为手术患者实行手术、治疗、诊断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工作时时刻刻都要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密切接触,造成对手术室护士的生物性危害[1]。针刺伤是常见的职业危害。其中危害不仅限于针刺伤本身,被污染的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20余种疾病。主要引起以下两大类疾病的发生:传染性肝炎乙肝(HIV)及丙肝(HCV)、艾滋病(AIDS)。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也呈现上升趋势,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效率很高。最常见的临床感染途径是在有创操作中因皮肤暴露造成血液感染。
1.3化学因素
1.4物理因素
2防护对策
2.1提高适应能力
2.2加强自我防护
2.2.1加强安全防护意识
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如戴口罩、手套、眼罩、洗手,减少感染的危险。规范病人术前各种化验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各种传染病的情况,对已确诊的病人加强防护,提高警惕并重点做好此类手术期的安全防护工作;对术前未确诊和急诊的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
2.2.2术中防护
在抽吸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各项操作要稳、准、轻,手术中使用的缝针、刀片、注射器针头用毕必须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器械护士在传递器械中严格按照要求摆放刀、剪、针的位置及传递规定,严防锐利器械的意外损害,术前仔细查验病人的各种化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3]。
锐器损伤,除严格消毒处理外,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10ug\5ug\5ug(按0、1、6月间隔)。
2.3减少空气污染
选择性能好的电刀,使用功率不可过大,以减少有害烟雾的产生,同时提醒术者及时用吸引器吸除烟雾。麻醉医生要每日检查麻醉机是否密闭,甲醛、戊二醛等易挥发性消毒剂设专室存放、专人管理,容器要密封严盖,警防溢漏。如遇麻醉机漏气或回路不畅,应提醒麻醉科停止使用,并要求麻醉科定期检修。室内温度要保持在22℃~24℃,湿度50%~60%。同时手术室护士要加强自身防护,可使用排气装置,如换气扇、空调等,做好空气净化。
2.4控制噪声
自觉保持室内安静,进行各种操作时做到“三轻”,做好仪器的保养及维修,尽可能减少持续及单调的监护仪声音,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4]。若手术中间要使用X光机拍片定位,工作人员应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
总之,手术室护士职业性危害是多方面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预防入手,规范管理,在现有的条件下采取有效对策,帮助护士尽量减少职业性危害。
[1]林慧珠,翁爱兰,吕香玉.探讨手术室护士生物性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2):94.
[2]周文娟,孙晓红,高波等,X射线对手术室护士敏感器官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00.
供应室是集中处理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医疗用品的部门,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原、锐器、化学消毒液接触,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加上工作环境的噪音、潮湿等诸多因素。因此,护士必须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防护措施以达到减少危害,维护身心健康。
1主要危害因素
1.1工作人员自身因素
因工作人员对各项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操作疏忽,根据自己的习惯随意改变工作程序,以及护理人员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容易受到损伤。
1.2生物因素即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主要发生在污染物品的回收,清洗环节,被污染的穿刺针,手术器械及沾有血液、体液的器具,穿透工作人员皮肤黏膜而感染上乙型肝炎病及艾滋病毒等经血液传播性疾病。
1.3.1含氯制剂:常用的含氯制剂如84消毒液,此类消毒剂有一定的腐蚀性,损伤皮肤,挥发性强,空气中含量过高时引起呼吸道不适。
1.3.2醛类溶液:常用有甲醛、戊二醛等,甲醛刺激性强,具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戊二醛的吸入接触可以引发迟发型刺激反应,引起皮炎、过敏、结膜炎等。
1.3.3过氧乙酸:遇热、明火、震荡易引起燃爆,高浓度过氧乙酸对眼睛及皮肤均有刺激作用,甚至引起烧伤。
1.4.1消毒因素的损伤。如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煮沸等蒸馏水的制作过程中,均可能有高温、高压蒸汽意外引起烧伤、烫伤及爆炸等。紫外线辐射消毒时臭氧浓度过高对皮肤、黏膜可引起人体中毒反应。
1.4.2皮肤黏膜机械性损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及制作过程中被针、刀片、剪刀等锐器刺破皮肤,再进行高压冲洗时被穿刺针刺伤。
1.4.4在搬运货物、装载、推车过程中,如果姿势不正确或负荷超重会引起扭伤、拉伤。
1.4.6粉尘。回收室各种污染物品、包布、巾类、翻动造成粉尘发扬,冲洗时形成气雾胶颗粒,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2防护措施
2.1物理因素的防护
2.1.1改善工作条件,冬天保证热水供应,夏天注意防暑降温,安装排风扇、空调。高压蒸汽灭菌要由培训合格的消毒员负责,定专人管理,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开门时不要面对锅门,应站在门后或门旁,以防锅内涌出的热气烫伤。
2.1.2热力灭菌时防止烫伤,出锅时要戴袖套,棉布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高温物品。
2.1.3预防机械性损伤。绝对不能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注意皮肤黏膜的保护,减少直接接触刺激性溶液及锐利器具。
2.1.4紫外线照射消毒时,尽量安排在中午、下午下班人少时,要防止人体的直接照射,尤其是对眼睛的保护,消毒后通风换气30分钟后方可入内。
2.1.5注意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有效措施,用肥皂水充分洗手,可达到从手表面去除细菌的目的。按六部洗手法前臂―腕部―手背―手掌―手指―指缝的顺序,洗手后擦手毛巾一人一巾。
2.2生物因素的防护
2.2.1供应室污染物品是直接接触未经处理的污染医疗器械,细菌繁多,锐器多。稍有不慎会造成自身感染,在回收及被初步处理过程中,要穿戴好防护用品,清洗环节严防针刺,动作要轻、慢,戴上合适的手套,进行高压冲洗时要用钳子或手固定好接口处,水压不可过大以免引起穿刺针飞溅而刺伤。
2.2.2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和体液。应立即肥皂水和清水冲洗;若是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2.3不慎被利器划伤。在工作过程中不慎被利器刺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挤压,使血液流出,用碘伏消毒伤口,并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清学检查,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报告院内感染管理科,并做相应感染的定期追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