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釦”原指在器物口缘包镶金属的做法。
《说文解字》中说,“釦,金饰器口”,就是一种狭义的解释。釦可以同时起到加固、防磨和美化的作用。尚刚师曾经指出“工艺美术最关心适用”;“不妨于用是一般的尺度,有助于用是更高的标准”。釦,就是这样一种有助于用的工艺。
考古发现,最迟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加釦的漆器。这种加釦的漆器,汉代称为“釦器”,以蜀郡、广汉郡工官的产品最为有名。
《后汉书·邓皇后纪》有“蜀、汉釦器”的说法,实物也有不少发现。釦的材料多种多样,最高等级的是金,其次是银,以下还有铜鎏金、铜鎏银和铜的。
黄金釦器只有皇帝或皇帝祭神时才能使用,现在发现极少,只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件漆卮的金釦,这是由于南越王曾经僭称皇帝的缘故。
皇后、太子用白银釦器,但实际上僭越的情况十分普遍。《盐铁论》中说“今富者银口黄耳”,就是说富人家饮酒用的耳杯都以白银镶口、金铜作耳。
银釦耳杯曾在茂陵1号无名冢1号陪葬坑中出土过两件,口耳一体,上面还有错金花纹。白银作耳的例子就更多了。上文提到的石桥2号墓,墓主为楚王姬妾,其中就有银耳33件之多。其他银釦食器也有发现。江苏扬州胡场14号墓与15号墓各出一柄鸭形勺,勺口即加银釦。
除饮食器外,妆奁具用釦的现象最为普遍。也正是在妆奁具上,釦的使用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在器口、器足、器身三镶甚至多镶的做法。一些较大器物边缘也有类似釦的装饰。
如满城1号墓中出土了5件漆案,足部和案面四周都有精美的铜饰件包镶。以最大的一件(组)为例(M1:5017),存铜鎏金案足和案栏各4件。案足中部铸出对称的浮雕虎纹,余部饰有阴线流云纹,内侧尚可见朽木残存;案栏有直角形和长条形各2件,饰有浮雕“合首双躯夔龙纹”和阴线流云纹。类似饰件在2号墓中还有两套。
虽然案体均已不存,但从华丽的铜饰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