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陈彦仿)近日,新疆博物馆向全国网友发出邀约,一起画唐代文物——彩绘打马球俑。
这件文物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的泥俑造型精巧,形象逼真,体现了极富动感的打马球场景。
这是新疆博物馆发起“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活动中的第三件文物,此活动于5月18日开启。在网友的笔下,新疆博物馆的文物“活”了起来。用画笔为文物赋予生命,也是近两个月来,网友们为新疆博物馆“忙碌”的一件事。至此,网友们已经完成了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库车友谊路墓地出土的“莲纹陶罐”两件文物的绘画。
铜镜里的新疆歌舞与瓜果
第一期文物,新疆博物馆选择了馆藏文物——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
唐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制造的鼎盛时期,因为构图更加精细,铜镜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铸镜业是唐代最精细的工艺,每逢八月五日(唐玄宗生日)人们都将铜镜作为礼品送人,祝福长寿,这一天被定名为“千秋金鉴节”(金鉴指铜镜)。
新疆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出土于和静县乌拉斯台墓地的铜镜为圆形,直径约20厘米,镜上有伏兽钮,镜背以轮环为间隔分内外两区。内区几只瑞兽绕钮奔驰,并攀附葡萄枝叶。镜上的葡萄枝叶交错缠连,葡萄颗粒饱满。外区一圈缠枝葡萄纹衬底,其上半部分有浮雕飞鸟与瑞兽交相排列。铜镜最外缘一周装饰海兽、葡萄和飞鸟,错落有致。整体图案繁复而严谨,有力见证了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
在唐代的镜群中,以海兽葡萄纹镜的数量最多。葡萄通过丝绸之路进入长安,到唐代已经广泛种植,唐代铜镜背面的葡萄纹成为一种代表性样式,并作为吉祥纹样装饰出现在器物上,寓意多子多福。海兽其形如狮,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瑞兽、禽鸟、葡萄枝蔓有机结合成繁缛的图案,呈现出大唐盛世的审美风向。
在网友完成的每一幅画,都赋予了铜镜新的生命,也让网友重新认识了新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这件铜镜的主人万万没想到,千年后,网友们会重新定义其新的模样。
网友“打酱油的了了”将整个画面用紫色调呈现。他笔下的铜镜类似于一个精美的盘子,一颗颗紫色葡萄围绕其中,葡萄枝叶覆盖其上,燕子衔着葡萄枝。素有“瓜果之乡”美称的新疆,从这幅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网友“野生米立”的笔下,穿着艳丽服饰的姑娘将铜镜高高举起,正在舞蹈。此时的铜镜,成为了舞蹈中的一部分,使整个画面看起来舒展、优美。正映衬了新疆“歌舞之乡”的美称。
陶罐中送出美好祝福
第二期的文物,选择了库车友谊路墓地出土的“莲纹陶罐”。
这是一件魏晋十六国时期的陶罐,盘口、宽沿,平底微内凹。上腹部有6个系,系上压印短线纹。颈腹部饰凹弦纹,凹弦纹间饰三角纹、莲瓣纹和凸棱。莲瓣纹间饰由双圆圈构成的三角纹和梅花纹。
在网友“patato”用笔一点一点描绘了“莲纹陶罐”的全貌和罐身上丰富的细节。他选择了古朴的色调,笔下,描绘出了陶罐细腻的莲花和梅花纹路,以及被修复后罐身上的裂痕。裂纹并没有破坏莲纹陶罐的美,而是将岁月潜藏其中。
“patato”的画笔复原其痕迹,也传递着1700多年前的故事。
莲花与梅花向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高洁、美好品质的花朵,这些漂亮的纹样寄托在器物上,穿越千年。在今天,也在向我们传递一份来自远古的祝福。
网友“可爱多插画”笔下的“莲纹陶罐”是在一幅年画上,一只小猫将陶罐高举过肩,身披绸带,单脚着地,并佩戴着一串石榴籽的项圈,整个画风非常喜庆。
网友“书芳”则用国画来描绘了这只陶罐,并在陶罐中插花。同时,“书芳”还在整张画的右侧留下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
文创搭起沟通之桥
每个月,新疆博物馆会推出一件馆藏文物,面向网友征集以此件文物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参与者可按照自己的视角和创意,用作品展现文物的故事和价值。截至目前,近千位全国各地的网友参与了此次活动。最近一期的文物,新疆博物馆选择了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中的“唐彩绘泥塑骏马俑”。
“我们以‘画文物’为切口向‘研究文物’拓展,引导公众深入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新疆博物馆文创部主任关懿说,这项活动,为绘画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也让公众近距离感受文物之美。
江西网友“蜂蜜柚子茶”已经完成了两期“我在博物馆里画文物”绘画作品,从未到过新疆的他将新疆元素结合绘画作品,附加到了文物本身。他说,通过这两件文物,已经和新疆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疆也成为了他旅游打卡地之一,新疆博物馆被列为到达后的首站。
“我会带着我的作品,去新疆博物馆找文物,再听讲解员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对于我来说,有了更深层的意义。”网友“蜂蜜柚子茶”说。
这些年来,新疆博物馆带着彩绘木俑陶俑、历代印章钱币等珍贵文物,相继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新疆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跨越千山万水喜爱它的游客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