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激(包括护理不周)能够引起动物免疫系统降低而易感疾病。因此,了解爬行动物对基础环境的需求有助于防止很多疾病的发生。清楚到医院就诊的动物种属,才能满足其对饲养环境和食物的要求。爬行动物的大部分疾病是由于饮食不当、或者饲养环境不合理所致。饲养箱的大小需要根据种属而定,如陆栖种属需要宽敞的面积;水栖和半水栖物种需要水和栖息平台。提供遮蔽区域、过滤水源和加热环境等非常关键,搞好卫生,而且容易获得饮用水。
1.温度爬行动物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说通过行为来调节体温,且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调节自身的体温[称之为最佳温度区(POTZ)],最适体温(PBT)是爬行动物各个系统正常发挥功能的体温,这些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以及免疫系统。患病的乌龟往往喜欢寻求PBT的最高温度(“行为发烧”)。
①主要热源:属于环境温度热源(位于POTZ下限温度)。可以使用从白炽灯泡,陶瓷灯,加热垫子或辐射热等作为热源。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在提供热源的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昼夜周期。
②辅助热源:某些特殊的区域可以提供更高的温度。
检测环境温度非常重要。环境温度不能超过PBT;热源周围的温度不能超过最大的耐受温度,因此需要准备最大和最小的温度计,以及温度调节器。要避免动物直接接触热源而造成的烧伤。
3.湿度50%~70%的湿度适合大部分品种。对于一些沙漠品种,如地面豹纹壁虎(Eublepharismacularis),则需要20%~30%的湿度即可。给蜕皮动物提供一个湿润的空间(可用装有湿纸巾的纸箱)有助于其蜕皮。
4.营养和饲养钙磷比例应该为1.5:1,同时需要补充维生素D3。所饲喂的昆虫应该是水果喂大的,并且保持24小时供给。爬行动物,尤其是年轻的个体,刚进食后避免过多玩耍,否则容易引起反流。水生动物,如红耳龟(Trachymysscriptaelegans)由于在水中进食,因此应该在另外的水域进食,避免居住的水受到污染。陆生龟类通常属于草食性动物,某些品种的蛇,如大蟒,喜欢在暗箱中进食;缅甸蟒则喜欢“逗弄”食物。对于大部分物种而言,提供一个宽而扁的饮水盘足矣。龟类动物则每周最少需要在浅水滩中饮水一次。
5.捉拿与运输把动物装在绝缘、温暖、黑暗的安全箱或者袋中运输。
(1)龟类:抓住前后肢之间的背壳周围,对于闭壳龟(Terrapenespp),,则需要警惕其可能随时关闭龟壳。
(2)蜥蜴:一只手抓住颈部,另一只手抓住骨盆。对于皮肤娇嫩的壁虎,需要用软纱布捕捉。由于某些种属的壁虎能够自动脱落尾巴并重新长出,且后长的尾巴在形状和大小上都不同于最初的情况,因此请勿抓壁虎的尾巴。
6.性别鉴定成熟的蜥蜴和蛇尾巴有一对半阴茎(hemipenes),勃起时可见(蜥蜴更加明显)。而雄龟,由于半个阴茎使尾巴更大更长,泄殖腔开口位于腹壳之外而鉴别。很多种属中龟可用超声波检查卵巢和半阴茎/阴茎。可用孵育时的温度对孵化出来的动物进行性别估测。
黏膜检查,黏膜瘀血点提示存在败血症(常见于患病的爬行动物)。脚趾或者尾巴远端坏死,可能是由于败血症引起败血性血栓所致。
1.临床检查
(1)蛇:从主人那里了解病史,包括饲养状况,体重,蜕皮,排便等情况。准确测量从喙到泄殖腔的长度、体重。检查缘、口、鼻、眼眶及眼内器官(分泌物,闭合情况,是否有创伤等)。检查口腔和泄殖腔,看看是否存在肿胀部位,是否由于创伤而留下的疤痕?
(2)蜥蜴:除了检查上述内容外,还需要特别对以下内容进行检查。检查口腔内侧颞关节是否存在尿酸沉积。对四肢的运动状态进行检查,观察其运动步态。检查四肢的脚趾是否存在脱落。
(3)龟类:除了上述部位外,还特别需要对以下部位的检查。检查四肢的运动步态和强度,检查龟壳是否存在代谢性骨病、出血、创伤等,鼓膜应该扁平或者凹入。喙是否整齐对称,注意口腔、鼻腔内是否有分泌物。
2.特殊检查
⑴粪检:爬行动物检查时常出现排便,此时可对排出的粪便进行检查,也可对泄殖腔进行冲洗采样。
⑵采血:最大采血量是每个临床兽医在采血之前关心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小型的爬行动物,往往高估了其采血量。爬行动物总血量根据物种不同而存在差异,大部分是体重的5%~8%(70ml/kg),因此,采10%的血量属于安全范围,如体重为100g的蛇吧(总血量为5~8ml)可以采0.5ml血液。
①蛇:采血的部位主要是腹侧尾静脉或心脏穿刺。尾静脉是唯一不需要镇静的采血部位。以45~90度的方向从泄殖腔后侧进针,到达椎骨,向后缓慢抽吸。静脉位于椎骨腹侧,使用23~25G针头的2ml注射器采血。心脏穿刺需要镇静。触诊或看到跳动的心脏后,食指和拇指固定后进针,用23/25G号针头的3~6ml注射器采血。
②蜥蜴:体重大于100g的,可腹侧尾静脉采血,方法如上所述。其指尖由于含有淋巴和组织,而不适于作为采血部位。
③龟类:心脏穿刺、颈静脉、臂丛静脉、尾骨腹侧静脉、背甲下静脉。通过四肢采血往往只能采到淋巴液,因为四肢淋巴管往往比血管粗。背甲下静脉采血:通过头部上端中线向后进针可以采血。颈静脉采血:轻轻将颈部伸直,在鼓膜和颈基部可见颈静脉。可用低剂量的氯胺酮(5~10mg/kg,IM)进行镇静辅助性保定。
3.X线片检查拍照姿势至关重要。如果动物未镇静,可以对动物进行透射并录制透射过程。
⑴蛇:给蛇进行X线片拍照可分两种情况:①仅拍照怀疑有病变部位;②全身性拍照,如进行全身拍照,则需要每10~20cm进行标记。无需将蛇蜷曲后全身拍照。拍照姿势主要包括背腹位(DV)和侧位。
⑵蜥蜴:常可见骨骼密度降低,若怀疑患病,可适当减少kV数值再拍X线片。正常蜥蜴X线片的骨骼和软组织对比与哺乳动物类似。常用DV位和侧位。
⑶龟类:采用DV位,将乌龟放在盒子内,四肢不能触及桌面,而起到保定作用。侧位拍照,需要摆平位置,否则所形成的影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内脏器官;中心光线处于第6~7缘盾为宜。DV位可用于对两侧肺的影像进行检查。
4.超声波检查蜥蜴和蛇适合使用7.5和10MHz探头,对于小型的爬行动物需要适当的支架。5和3.5MHz探头适用于大型的爬行动物,应使用直线型探头,从腹侧检查内脏器官。对于龟类而言,可将探头置于背腹甲之间。
1.注射部位爬行动物的肾门静脉循环,使得注射在后肢肌肉中的药物需要经过肾脏才能到达身体的其他部位,因此在使用某些有肾毒性的药物时,请勿注射在该部位。此外,对药物的代谢分布是否存在影响尚未清楚。体重小于100g的动物,任何一个注射部位的药量需要少于0.2ml。
⑴肌肉注射
蛇:身体的肋间隙。
蜥蜴:四肢和尾部肌肉。
龟类:与蜥蜴相同,另外还可注射在颈部和前肢之间的肌肉上。
⑵皮下注射
在疏松的皮下进行。
⑶静脉注射
参考采血部位。
⑷输液疗法
大部分患病的爬行动物都存在脱水,需要输液疗法或者强行饲喂。因此,当其存在体重持续下降、脱水等临床表现时,需考虑输液疗法。可以通过皮下注射、静脉输液和腹腔内输液等方法进行。由于爬行动物缺少膈,腹腔内大量输液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尤其是已经出现呼吸抑制症状的情况下。
熟悉基本的爬行动物解剖学,是了解爬行动物生理和疾病过程的前提条件。爬行类动物的尺寸和形状差别很大,但基本的身体结构与高等脊椎动物类似。
1.皮肤爬行动物的皮肤没有被毛和羽毛,也没有毛囊,而是全身覆盖着毗邻或重叠的鳞片或盾甲,相对较薄的表皮覆盖在较厚的真皮层外。皮下无脂肪组织,真皮几乎直接紧贴在肌肉和骨头上。有研究发现,爬行类动物体壁中的ɑ角质素,与哺乳动物和鸟类皮肤中的ɑ角质素非常相似,不过爬行动物坚硬的角质层组成结构里还多了一种角蛋白。
身体表面鳞片的分布和排列在同种爬行动物间非常的一致,常用作区别爬行动物物种的关键特征。在进化过程中,龟类发展出由加宽的、融合的背侧肋骨架(背甲)和腹侧肋骨架(腹甲)相连组成的龟壳,及两侧的胸部和骨盆带的内化。这种多骨的龟壳覆盖着一层薄而极其致密、牢固的鳞甲。其甲壳鳞甲包括边缘、肋骨(胸膜)、椎骨,成对的plastral鳞甲,从头到尾覆盖了咽喉,肱胸,腹股和肛门。龟类的头部和四肢长满了一层光滑的,有点像鳞状的皮肤。鳄鱼以及一些海龟和蜥蜴有一种相对真皮骨较小的皮肤骨,用于增强保护作用。而有鳞动物(蜥蜴和蛇)的整个身体覆盖着真正的鳞片,这些鳞片的形状和大小排列,取决于该爬行动物所属物种,以及鳞片的解剖学位置。
爬行动物的皮肤只有很少的皮腺,但是有种被称为孔的结构(比如前、后肛孔,股孔)。雄性动物的孔结构进化得更典型,主要用于气味印记。爬行动物的体色相当惊人,神经激素可能导致体色发生戏剧性的变化,比如像变色龙。这是由于爬行动物薄表皮基底膜下面的浅表皮肤里排列多层载色体或色素细胞。这些细胞通过使色素进出表皮基底层,而延伸细胞浆。
色素细胞分不同的类型:黑色素细胞含有黑色素(黑色或褐色色素)、红色素细胞含红细胞素和其它红色颜料、黄色素细胞含有黄色的叶黄素或胡萝卜素、鸟嘌呤细胞或虹膜色素细胞含有多种虹彩色素。白化病动物缺乏黑色素,但可能存在黄色或其它颜色色素,所以不一定都表现成白色,这些统称为黑色素过少症或白榴石症。缺乏红色色素细胞或红色素细胞的动物被简称为红色盲,对于那些喜欢挑选和饲养看起来不同于“野生”颜色类型(例如,白化病缅甸蟒蛇,红色盲玉米蛇)的彩色突变体的爬行动物养殖者来说,这个梦想已经成真了。爬行动物养殖者可以给这种颜色突变的动物起一个很促销的名字(如丛林美人,北极球蟒),然后卖到更高的价格。许多蜥蜴在生病的时候皮肤的颜色会变得较深,所以当你的蜥蜴皮肤无理由地突然变深时,最好你带它到动物医院做一下身体检查。变色龙和一些别的物种的皮肤颜色可能随恐惧、兴奋、激素状态、妊娠、群体地位等等的改变而变化。
所有爬行动物都会经历皮肤或鳞片或盾板脱落的蜕皮过程。鳄鱼和海龟的蜕皮过程微妙而且持久,而蜥蜴和蛇的蜕皮过程具有周期性。这些动物的旧上皮角质层和新生长出的角质层中间首先发生分裂,继而淋巴或蜕皮液渗入分裂部位,旧的角质随即脱落。蛇的额角旧皮首先开始脱落,然后蛇从原来的旧皮肤中爬出来,留下的这层旧表皮称为蛇蜕(复数:exuvia)。蜕皮液中的皮肤和透明膜在蜕皮前几天(蛇)或蜕皮前立即(壁虎)变成不透明的蓝色,即将蜕皮的蛇处于“蓝色”或”“不透明”的阶段。蜥蜴蜕皮过程更具有突然性和爆发性,旧的表皮突然起升、分裂、腐落。通常,蜥蜴会吃掉它们的蜕皮。对于皮肤病变,印记涂片和活检是很有用的诊断工具。对大多数爬行动物而言,皮下注射很容易实施,变色龙在接受注射后皮肤会暂时性变黑。给海龟补液也可以外体腔实施,针从一前肢下方体腔壁和胸板间隙扎入,给体腔内补液。但是,对于仅有一个膀胱的物种应注意避免膀胱积尿。
2.肌肉骨骼系统所有的龟类和鳄鱼都是四足动物,而在有鳞目中与蜥蜴类和蛇类存在差异。尽管蛇都没有足,但是更原始的物种保留了退化的骨盆带,这种退化的骨盆肢,以移动马刺的形式结束在排气孔的两侧,用于求爱和交配。无足的情况并不仅仅局限于蛇,很多蜥蜴物种也在进化过程中失去了四肢,如玻璃蜥蜴和蠕虫蜥蜴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是否存在外耳和肉舌很容易被认定为蜥蜴。有些蜥蜴物种,特别是石龙子属,腿尺寸和功能可能大大减小。
龟类的骨架由背甲和胸甲组成,其中背侧由融合的、扁平的肋骨,以及胸椎和腰椎相融合后所组成,称为背甲;腹侧融合、扁平的胸骨称为胸甲。胸甲和背甲通过连接桥相互连接。龟类可以将头部和四肢缩进龟壳里寻求保护,而且胸甲可以铰合,以便于龟壳完全封闭,如闭壳龟。乌龟的颈部灵活,通过有力量的颈部肌肉伸缩可以缩到龟壳里面。在所谓的侧颈龟中,颈部不能拉回到龟壳里面,但可以在背甲的前缘下面横向折叠。在进化过程中,龟类的胸和骨盆带进入肋骨笼里面,自我改造成一个壳。肩胛骨和髂骨作为支柱加强龟壳,在X线照片上很常见。鳄鱼和蜥蜴的骨骼构造,同四足哺乳动物大致相同。
蛇的身体细长而且非常灵活,脊柱包含高达400根椎骨,根据种属略有差异。除了尾骨或者尾椎骨,其余每根脊椎骨都连有一对肋骨。蛇的头骨可以分别单独移动上、下颌骨去捕获猎物,蛇可以断开下颌骨允许一个大猎物通过。
龟类、鳄鱼和蜥蜴的四肢肌肉群可给予肌内注射,而蛇要注射到主轴肌肉群。有肢爬行动物的股骨处实施骨内注射,而在龟类外壳的连接处实施骨内注射。
3.心血管系统所有的爬行动物都具有双循环(全身和肺)系统和三腔的心脏,心脏由一个柔软而有弹性的心室和两个大心房组成。鳄鱼的心室几乎被室中隔完全分开,因而有时候被认为是四腔心脏的动物。其它爬行动物的血管和心室解剖学是这样的,静脉血由心脏到达肺脏,含氧血从肺部出来分成左、右主动脉,在背部交汇形成背动脉。该系统非常有效,尽管只有一个心室,但能仅使最少量的静脉血和动脉血在心脏混合。大多数蜥蜴的心脏位于体腔的头侧,几乎在两个肩膀之间,与高等脊椎动物的血管树非常相似,但是肾脏门户系统的出现,使爬行动物(以及鸟类,两栖动物和鱼)有别于哺乳动物。肾门户系统是一个位于肾脏周围的血管网,最后汇集成在包裹肾小管的小静脉,通过肾小管小静脉回流的尾部静脉血,可以根据单个爬行动物的生理状态,在神经激素的控制下汇集或者转移。由于肾门户系统的存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个争论,就是关于药物是否应该在爬行类动物的颅部进行注射,以避免药物在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通过肾脏,并尽量减少药物潜在的肾毒性。这是鉴于近年来的研究而存有争议,但传统上大多数临床医生会在爬行动物前肢肌肉群注射药物。
给龟类采血最易于操作的是从龟壳下的窦收集血。其他采血点包括颈静脉、尾上静脉(supracaudal)、腹尾骨静脉以及肩丛。任何采血点都可能存在淋巴污染,不过颈静脉穿刺不太可能会发生污染。腹尾骨静脉和枕窦是鳄鱼类的首选采血点。大多数蜥蜴的腹尾骨静脉采血,都很容易操作,这也可适用于蛇。较大型蛇的腭静脉采血很容易操作,但是静脉穿刺后止血很慢。蛇可以采用心脏采血,而此项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引发心包积血和心包阻塞的风险。给龟类采血可将静脉内插管插到颈部,即是被描述为蛇和美洲大蜥蜴的颈静脉插管的技术。较大型蜥蜴的腹尾骨静脉也可以用于静脉导管采血。
4.呼吸系统鳄鱼的体腔中有一层类似于发育不完全的横隔-非肌肉结缔组织,将体腔大致分成胸腔和腹腔。其他的爬行动物都只有一个连续的体腔。爬行动物的肺比鸟类或哺乳动物的肺相对简单,差不多是成对的盲囊,盲囊的内层陷入毛细管丰富的中隔或折叠产生大致六角空间,有点像反刍动物的网胃。这些褶皱可以增加气-血表面积,并形成漏斗状,逐渐再细分成为肺泡,肺泡表面分布众多毛细血管,进行气血交换。有些爬行类动物,如鳄鱼、巨蜥或变色龙有更复杂精细的肺实质。爬行类的肺极其具有扩张性,许多蜥蜴能自我膨胀,通过将它们的肺膨胀到最大容量使他们看起来更大,成为潜在的掠食者。
蛇有一个单一的细长的右肺,而左肺在进化的过程中消失。蟒蛇科(王蛇和大蟒)再次成为例外,他们拥有一个退化的、较小的左肺。某些蛇和鳄鱼的肺有时候在一个非呼吸气囊里向尾部延长,作为一个储气囊,水生动物特别明显。爬行动物的声门实际上有喙(rostral),紧位于舌头后面,很方便插管。鳄鱼还有一个腭阀,需要向下拉动才能看见声门。当动物溺水时,这种阀门能使开放的喉咙密封。蛇的气管很长,有些龟类气管分叉相当早,要千万小心不要过度地将气管导管插进支气管中。乌龟和鳄鱼的气管环很完整。蛇的气管黏膜能进行有限的氧气交换,可能是适应猎物在食道中缓慢下移,暂时性地压缩肺。某些水生龟可以通过泄殖腔黏膜从水中进行氧气交换。
给爬行动物进行肺冲洗很容易,但是可能需要麻醉。喷雾和肺内滴药治疗也可进行。
5.消化系统爬行动物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差异很小,基本上都是口直接通向大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发达的盲肠和泄殖腔。除了海龟以外,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有牙齿,上下颌骨强硬且有剃刀型的角蛋白啮缘,用于切咬植物或猎物。
很多种属的毒蛇,通过向猎物注入强有力的毒液杀死猎物。毒液通常是一种很复杂的酶和毒素的混合物。虽然蛇的毒液被称为神经毒素或细胞毒素,但是它通常是两者的混合物。大多数剧毒蛇的毒液腺不完全是唾液腺,毒蛇有独立于唾液腺的成对达氏腺,能够分泌毒素。毒液腺开口于口腔中,毒液经由一种特殊的尖牙注入到猎物的体里。无毒蛇又被称为aglyphs,迄今为止,大部分的无毒蛇是不产生毒液,但是有些例外,最著名的是非洲树蛇,产生毒液的无毒蛇有一种后沟齿和一对运输毒液的带沟槽的后牙。眼镜蛇和其他毒蛇是由固定的前牙运输毒液。一些更进化的毒蛇物种,是用带铰链的可移动的空心毒牙,像皮下注射针头一样运输毒液。
毒蜥和墨西哥毒蜥是有毒的蜥蜴,它们确实是将毒液咬进猎物身体里。鳄鱼的舌头很不完善,乌龟和蜥蜴的舌头是典型地可自由移动且粘湿的,总是从口中突露出来捕抓食物和昆虫,而变色龙的舌头可到达最远,毫不夸张地说变色龙的舌头可以伸达超过它体长的距离,用粘湿的舌尖捕抓到完全没看见的昆虫。这些动物的舌头像长筒袜一样折叠在中舌骨上面。
当变色龙盯上猎物的时候,它会用尾巴盘卷住一个物体固定住身体,抬高舌骨瞄准目标,由一种叫做加速器肌肉的强大括约肌,将舌尖挤向舌骨相反的方向,像用手挤压肥皂一样将舌尖投挤到远处,接着过度伸长的牵引肌又会将舌头拉回口中。蛇的舌头也是一个感觉器官,缩在声门下方一个鞘内,可通过一个叫做舌面窝(lingualfossa)的小孔有节奏地伸出口外。巨蜥蜴和泰加(tegus)也用类似地方式伸出它们的舌头。
爬行动物的咽部较宽,可以通过体积较大的食物。爬行动物的胃很大且相当膨胀。鳄鱼的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大的肌胃,有时被称为前胃砂囊,还有一个较小幽胃,直接开口到十二指肠。食肉的爬行类动物肠道短小而简单,而食草的爬行动物都有尾肠,即典型的结肠发酵罐。泄殖腔直接连到肛门,简称为外部排气。
爬行动物的肝脏很发达。蛇的肝脏细长,起于肺尾三分之二处的腹面,止于胃。有趣的是,蛇的胆囊位于胃的远端,在这儿还有一个弥散的略成圆形的结构,是由胰腺和脾脏组织共同组成的,称为脾胰。乌龟口服给药治疗,结果可能令人沮丧,插管适用于治疗和提供营养。食肉动物治疗,可以将药物插入到猎物中饲喂。大多数小型蜥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插管饲喂。
6.泌尿生殖系统爬行动物排尿酸,这意味着他们排出尿酸作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而不是氨类或者尿素。有一些高等水生的爬行动物能排一部分尿素。爬行动物有一对肾脏,位于体腔的尾侧,经输尿管与泄殖腔相联,他们没有尿道。对于绿鬣蜥和许多其他的鬣蜥来说,肾脏实际上位于骨盆管(pelviccanal)顶部的下方,所以这些动物发生疾病导致肾脏肿胀或扩大,可能对消化道产生挤压,在临床上表现出便秘症状。蛇的肾脏薄而细长,位于消化管道的尾部,左肾比右肾靠前。所有海龟和大多数蜥蜴都有膀胱作为尿素的排出口。有些蜥蜴以及所有的蛇和鳄鱼都缺少膀胱。乌龟和海龟的膀胱特别大,而且膀胱壁很薄,大多用于储存水分和电解质。
所有的爬行动物性腺都是成对的,而且内部通过输精管或者输卵管与泄殖腔相连。所有的雄性爬行动物都有沟槽插入式的连接结构,在交配过程中插入雌性泄殖腔射入精子。雄性的鳄鱼和海龟拥有单一的中间结构,称为阴茎(phallus),休息时处于阴沟壁上。覆盖鳞片的爬行动物(蜥蜴和蛇)都有成对的半阴茎,休息时陷入半阴茎囊内,末端通向肛门。在充血和肿胀的时候即外翻,从肛门旁边的开口突出。充血和肿胀过后,附着于阴茎包囊深层的牵缩肌,会将阴茎重新拉回来。半阴茎的使用有一定的选择性,所以一个半阴茎会稍大于另一个。
所有的海龟和鳄鱼,以及一些覆鳞类爬行动物都下蛋,有些蛇,比如蟒蛇和斑纹响尾蛇是胎鳉(livebearers)。有些蜥蜴也是live-bearers,最好的例子是杰克逊变色龙,但即使是变色龙家族,大部分的物种也是下蛋的(比如隐藏变色龙和美洲狮变色龙)。蛋通常被埋在土或沙子里。
7.免疫系统爬行动物没有淋巴结。他们有高级哺乳动物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淋巴形成和造血发生在骨髓和脾脏,以及分散在身体内的其他髓外位点。胸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退化,淋巴组织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黏膜下层。
8.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无脑回的爬行动物的脑被坚实的头骨包裹在内,脊髓也得到外围脊柱很好的保护。爬行动物有一个间脑,还有鸟类和哺乳动物所拥有的全套十二对脑神经。各种感官的敏锐性因物种不同而有差异。爬行动物的听力差,但是尽管蛇没有耳朵,听力却很好。另一方面,蛇和其他爬行动物可轻易侦测到地面上的震动。对爬行动物的味觉现在还知之甚少,但它可能会很差。大多数宠物爬行动物的眼睛高度发达。普遍出现巩膜小骨和可移动的眼睑,但蛇的眼睛覆盖了一层改变后透明的鳞甲称为眼睛(spectacle)或眼帽(eyecap)。大多数蜥蜴没有可移动的眼睑,为了保持角膜湿润,需经常用舌头舔角膜。海龟、鳄鱼和蜥蜴的视力很发达,但蛇的视力通常很有限,这点可以由蛇难以质信的嗅觉来弥补。蛇有一个称为雅各布森(Jacobson)的感觉器官,可以将嗅神经终端传来的信息输送给大脑,进行信息处理。很多蛇,如柏德蛇和腹蛇,也配备温度敏感的热核吸收潜在猎物的热辐射。
爬行动物以成对的腹部(或coelomic)脂肪垫形式储存脂肪。虽然有些物种也在尾部储存脂肪(crassicaudation),但是他们不会像哺乳动物或者鸟类那样将脂肪储存与皮下。腹部触诊时可明显感觉到脂肪垫,不应该被误诊为异常结构。
爬行动物的血浆生化主要包括总蛋白、血糖、尿酸、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固醇、甘油三酯、钙和磷。高尿酸血症可能提示爬行动物存在肾脏损伤。但是除非肾脏已经发生严重损伤,否则尿酸不会明显升高。对于鬣鳞蜥而言,高磷血症是肾功能不足更加可靠的指标(Knoteketal.2002)。实际上,钙磷比例是诊断肾脏疾病的敏感指标。绿鬣鳞蜥的血浆生化存在很大的变数。雌性动物中,排卵前后血清中尿酸和磷的浓度,均高于患有代谢性骨病和急性低钙血症。患低钙血症的雌性动物,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浓度最高,磷和钙的比率也最高,血浆蛋白、血糖、胆固醇和钙的浓度最低(Knoteketal.2003)。外周血的钙、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相当于代谢需要量,繁殖季节中雄性动物的浓度低于雌性动物。雌性绿鬣鳞蜥在卵黄形成期间外周血浓度含量达到峰值。实施卵巢切除术以后的雌性动物,其浓度与雄性动物相当。钙、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未经产雌性动物的繁殖季节与卵黄形成期间相当(Knotkováetal.2005)。钙、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绿鬣鳞蜥血液中浓度变化可能与雌激素的季节性变化有关。
表1.个别爬行动物血常规参考值
项目大楠蛇(boa)蟒蛇(python)鬣鳞蜥(iguana)龟(tortoise)
白细胞WBC(×109/L)4~106~126~143~8
红细胞比容(PCV%)20~4025~4030~4520~40
红细胞压积(HCT%)20~5020~6040~7035~65
淋巴细胞(Lymphs%)10~4010~4020~4525~50
单核细胞(Monos%)0~20~20~20~2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0~20~20~10~2
嗜碱性粒细胞(Baso%)0~60~50~20~6
红细胞(RBC×1012/L)1.0~2.51.0~2.51.5~3.51.5~2.5
表2.个别品种龟类的生化参考值
箱龟(BoxTurtle)红耳龟(Red-earedSlider)
血红蛋白(Hb)59mg/L80mg/L
总蛋白(TP)45g/L36g/L
葡萄糖(GLU)36mg/dL70mg/dL
尿素氮(BUN)30mg/dL22mg/dL
尿酸(Uricacid)2mg/dL1mg/dL
钠(Na)130mmol/L121mmol/L
钾(K)4.7mmol/L4.1mmol/L
氯(Cl)108mmol/L81mmol/L
镁(Mg)1.75mmol/L1.6mmol/L
磷(Phos)2.4mg/dL1.1mg/dL
钙(Ca)1.3*mg/dL2.8*mg/dL
*数值低可能与检测方法有关。正常最低值与年龄、性别和季节有关。
表3.个别品种蜥蜴的生化参考值
巨蜥(MonitorLizard)变色龙(GreenAnole)绿鬣蜥(GreenIguana)
血红蛋白(Hb)---70g/L71g/L
总蛋白(TP)69g/L41g/L45g/L
葡萄糖(GLU)106mg/dL172mg/dL155mg/dL
尿素氮(BUN)2mg/dL7mg/dL1mg/dL
尿酸(Uricacid)---8mg/dL5mg/dL
钠(Na)181mmol/L157mmol/L157mmol/L
钾(K)3.5mmol/L4.6mmol/L3.5mmol/L
氯(Cl)148mmol/L127mmol/L118mmol/L
镁(Mg)1.15mmol/L---0.9mmol/L
磷(Phos)2.5mg/dL2.6mg/dL2.0mg/dL
钙(Ca)3.1mg/dL2.9mg/dL8~12mg/dL
爬行动物属于能够自行恢复的动物,大部分情况下不易患病。然而,由于饲养不当和营养不良常常能够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发生。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生殖系统疾病,还有最常见的烧伤,以及由此导致免疫力低下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表面上临床中所拥有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只有在正确了解并纠正不适当的饲养管理和营养供给后,才能使这些疾病得到正确的治疗。
1.继发性营养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临床症状:厌食、精神沉郁、肠梗阻和便秘、泄殖腔脱出,下颌骨肿胀,嗜睡,四肢无力不足以支撑体重,由于低钙血症而出现肌肉震颤。
诊断:需要调查病史并进行完整的临床检查。血浆中总钙浓度通常在参考值范围内,除非已是病程的晚期。游离钙比总钙更有临床诊断意义。低钙血症是导致肌肉震颤的原因,但高磷血症可以导致神经症状的发生。X线片对肠梗阻、蛋或卵泡滞留、骨盐沉积、肾肿大有诊断作用(继发于肾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治疗:输液疗法可以解决脱水和高磷血症。温水浸泡有助于促进排便和通过泄殖腔吸收水分。对于急症病例而言,无需考虑营养供给问题,一旦动物病情稳定后,则需要考虑长期的营养供给,通过纠正营养达到重建钙磷平衡,改善环境光照有助于皮肤维生素D3的生成。对于高磷血症的爬行动物,不推荐通过注射的方式来补充钙,否则容易发生钙化。对于严重低钙血症,且四肢抽搐的动物,需要通过静脉给予输液疗法,并同时补充葡萄糖酸钙(100-200mg/kg)。如果动物能够进行口服,可通过口服的方式补充钙(200mg/kg/24h)。一周后重新化验血钙浓度,如果不存在低钙血症,需要给予降钙素(50IU/kg/wd,连续2~3周),以增加骨盐沉积。严重肠梗阻和便秘的动物需要温水灌肠,注意请勿灌入膀胱内。对于蛋或卵泡滞留的病例,病情稳定后实施卵巢输卵管切开术。对于存在高磷血症的动物,口服磷酸结合剂(如Amphogel1ml/kg/12h)。
2.维生素A缺乏
临床症状:常见于草食性龟类,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鼓膜囊肿(头部一侧发生肿胀),鼻和/或眼分泌物。还常继发细菌感染,甚至肺炎。
诊断:发生损伤时需要进行活组织检查,与转移性肿物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加强饲养管理,皮下注射维生素A(500-1000IU/kg),但是需要避免由于医原性维生素A过多,导致脱皮和皮炎的发生。还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3.肾脏疾病
临床症状:厌食、精神沉郁、肠梗阻伴有干燥、可触及的存留粪便。泄殖腔脱出,下颌骨肿胀,嗜睡,由于虚弱而不能支撑身体。低钙血症/高磷血症时可发生肌肉震颤,一般偶见。
诊断:需要进行完整的病史调查和全面的临床检查。常见于老年的鬣鳞蜥,尤其是高蛋白食物的病例(如犬/猫粮),或者过度补充维生素D3。血清生化通常可见高磷血症。严重的病例可出现血浆中尿酸升高。钙:磷比正常大于1,严重病例中小于1。低钙血症是肌肉震颤的根本原因,但高磷血症也可导致神经症状。亦可见高钾血症(>7mmol/L)和高尿酸血症{>400μmol/L(>6.5mg/dL)}。X线片/超声检查,可用于评估骨骼的质量,钙化性痛风,肾肿大和便秘。通过内镜对肾脏采样,进行活组织检查可进行确诊。
4.结石
临床症状:厌食,精神沉郁,浊尿,尿液/尿酸恶臭,尿淋漓。
诊断:需要进行完整的病史调查和全面的临床检查;可能长期摄取高蛋白食物和长期饮水不足所致。蜥蜴中可触及膀胱内的结石,龟类中偶尔也可触及。X线片通常可以确诊。
治疗:全身支持疗法;输液疗法,给药途径取决于体况(PO,ICe,IO,IV);手术取出。
5.肝脏疾病
临床症状:厌食,精神沉郁,黄疸,胆绿素尿(绿色污浊的尿酸)。
诊断:需要进行完整的病史调查和全面的临床检查;肥胖动物中常见脂肪肝;野生、刚捕捉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常见传染性肝脏病;进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肝炎生化检验项目,如ALT,AST,LDH,GGT,ALP升高,可能胆酸>60mg/L;肝脏机能障碍时,酶活性仍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胆酸>60mg/L。X线片和超声波检查可以评估肝脏的大小和形状。内镜取活组织检查,可进行确诊。
治疗:全身支持疗法;输液疗法,给药途径取决于体况(PO,ICe,IO,IV);营养支持;改善饲养管理;补充蛋氨酸、激素皮质醇和多种维生素(存在争议)。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其他治疗:①细菌性肝炎:需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全身给予抗生素;②真菌性肝炎:全身用抗真菌,如伊曲康唑;③寄生虫性肝炎:适当给予驱虫药;④肿瘤:手术切除。
6.胃肠道疾病(肠炎、异物和便秘)
临床症状:厌食,返流,呕吐,腹泻,精神沉郁,水生龟出现不对称性游泳姿势;小肠梗阻多见于食入大块食物后容易发生,低钙血症引起的肠梗阻(SNHP),泄殖腔脱出。
诊断:完整的病史调查和全面的临床检查至关重要;隔离期动物,新引进的动物等,血常规和血清生化;蛋白丢失性疾病。粪便/胃内容物细胞学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等。
7.难产
临床症状:仅发生于妊娠的雌性动物(诊断前需要正确鉴别雄性和雌性)。大部分的蜥蜴属于卵生,某些属于胎生;临床上鬣鳞蜥最常见(整个夏天和早秋均可发病);蛇中大楠蛇(boas)属于胎生,蟒蛇(python)属于卵生;所有的龟类均属于卵生。
诊断:病史和全面的临床检查极其重要;厌食、精神沉郁、交配或掘巢行为;鬣鳞蜥和蛇的腹部膨大,经常可触及卵或者卵泡,乌龟可在泄殖腔前可触及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检验,难产的动物通常可继发于甲状旁腺机能亢进。X-线片和超声波检查;卵后卵子结合(难产);排卵前卵停滞或者严重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引起的卵壳钙沉积不足。
治疗:如果动物体征稳定,病情不严重,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皮下注射催产素或者前列腺素治疗;如果药物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实施手术治疗(卵巢输卵管切除术或者输卵管的切除术),同时输液以纠正脱水,给予抗生素和镇痛药。急诊中无需考虑营养支持,病情稳定后可给予。
8.烧伤与创伤
临床症状:烧伤可见于笼内有热岩或者其他加热棒的蛇或蜥蜴身上。建议主人不使用没有任何覆盖物的加热器。热源应该放于玻璃池外。猎物创伤:最常见于吃活体动物的蛇,以及嗜睡或者夏眠蜥蜴食入蟋蟀的情况。
治疗:①创口清创术:在麻醉状态下进行,随后每天进行创口清洗、防腐剂浸泡等;②局部使用抗生素或磺胺嘧啶银(silvadene)。将蛇放于无皱摺的箱内,以便软膏能够自行粘附到伤口上。使用广谱抗生素,如羟基噻吩青霉素50~100mg/kg/24h,im;或者头孢它啶20~30mg/kg/48~72h,im。③支持疗法:提供温暖的环境,输液补助水分后,通过注射器喂食。爬行动物的伤口愈合非常缓慢,故难以进行预后判断。
9.蜕皮障碍
临床症状:长期饲养于潮湿的环境中,蜕皮不良、皮肤滞留,皮肤褪色等。皮肤性疾病:创伤(包括手术),感染(寄生虫,如螨虫、细菌、真菌等)。全身性疾病(如蛇的包涵体病,蜥蜴的SNHP)可引起皮肤损伤。
诊断:①病史:环境因素造成(环境温度、湿度不适,通风不良,缺乏水浴设施或者笼内的摩擦度不够);②皮肤刮片显微镜检查,压片染色检查等;③清创术或棉签深度采样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④活组织检查、培养和药敏试验等:局麻状态下即可进行。刮片检查时通常包含上皮和真皮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