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规模化猪场的管理中,驱虫是保障猪群健康、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环节。然而,在驱虫过程中,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陷阱。
一、驱虫药选择不当
避坑指南:要根据猪场常见寄生虫的种类,选择广谱、高效且安全的驱虫药。同时,不要频繁更换驱虫药,以免寄生虫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新的驱虫药前,最好先进行小范围试验。
三、重成虫轻幼虫
很多猪场以驱虫后排出成虫的多少来判断驱虫效果,认为成虫排出越多效果越好。然而,这可能意味着驱虫方案未能有效控制幼虫阶段的寄生虫,成虫排出只是寄生虫感染严重的表现。
避坑指南:不能仅以成虫排出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还应观察猪群的整体状况是否改善,如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等。如有条件,可通过检测虫卵来更准确地评估驱虫效果。
四、驱虫后续工作不到位
驱虫后如果不注意后续的清洁和管理,虫卵可能会再次感染猪群。例如,不及时清理猪的排泄物,其中的虫卵孵化后会造成二次感染;或者在驱虫期间未补充营养,影响猪的恢复和生长。
避坑指南:驱虫后约两周才能逐渐见到效果,期间要密切观察猪的反应。每天及时清理猪的排泄物,并定期进行消毒。此外,要给猪补充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提高其抵抗力和生长速度。驱虫后的一个月内,避免投喂其他药物,防止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五、忽视环境驱虫
只注重猪体内的驱虫,而忽略了猪舍环境中的寄生虫。寄生虫卵可能存在于猪舍的地面、墙壁、设备等各处,随时可能再次感染猪只。
避坑指南: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清洁和消毒,包括地面、墙壁、水槽、料槽等。定期开展灭蚊、灭蝇、灭虫、灭鼠工作,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
六、引进种猪时未严格检疫
引进带有寄生虫的种猪,可能会导致整个猪场的寄生虫感染。
避坑指南:在引进种猪时,首先要隔离检查其粪便及疾病感染情况,根据检查结果进行驱虫。只有确认无寄生虫或疾病感染后,方可转入生产区猪舍。
最新发布
仔猪早期断奶的优点有哪些?
专题推荐
2023规模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产业峰会——回顾总结与数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