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与成人相比,用药特点有明显不同。儿童在用药过程中要比成人更加谨慎,这样才能既帮助孩子早日康复,又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作为药店人应时刻牢记儿童专业用药特点!
儿童专业用药特点
一、婴幼儿胃肠功能特点及用药特点
婴幼儿胃液呈中性,有利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的口服吸收,所以可以常用。
小儿直肠黏膜血液循环很丰富,肛门给药后,药物可由直肠下静脉吸收,直接进入下腔静脉而不经过肝脏,可迅速达到有效血浓度和发挥药效。因此,当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拒服药物或药物胃肠刺激反应大时,可改用栓剂直肠给药。
口服用药时,婴幼儿的胃酸偏少,胃酶活性较低,胃排空迟缓,肠蠕动不规则,特殊转运能力弱,某些易受胃酸、胃酶和肠道酸碱度影响的口服药物,小儿的吸收量较成人多。
皮肤用药时,由于儿童的皮肤娇嫩,血管丰富,药物容易透皮吸收,皮肤破损时吸收量就更多了。如有用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尿布皮炎,发生病儿童中毒死亡的报道。故皮肤用药,小儿的吸收量也较成人多。
二、婴幼儿肝肾代谢与用药特点
婴幼儿肝脏合成脂肪、氧化脂肪能力低,所以在发热特别是流感、水痘发热时,不宜服用可诱发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的阿司匹林,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则没有这个风险。
婴幼儿全身性重病时常易并发肝功能损害,用药过多、过滥可加重药物性肝损害,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形成药源性疾病,此时宜多选由肾脏排泄的药物以减少肝损害,应慎用或不用如利福平、克林霉素、红霉素等药物,可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婴幼儿细胞外液相对较多,且肾功能不成熟,药物排泄较成人缓慢,第一代头孢菌素有肾毒性,应避免使用,第二、三代肾毒性依次减弱,可根据病情由医生处方使用。
儿童专业用药禁区
千万要注意!
1、驱虫药物
肠道寄生虫有多种,如蛔虫、蛲虫等。驱虫药也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少数寄生虫有效。用药前,查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种寄生虫,很有必要。
常用的驱虫药有阿苯达唑(肠虫清)、哌嗪(驱蛔灵)、噻嘧啶(抗虫灵)、左旋咪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
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如阿苯达唑、驱蛔灵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损害,故药品说明书规定2岁以下儿童禁用。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5岁以下儿童禁用。
2、抗过敏药物
西替利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或不宜使用。盐酸苯海拉明、茶苯海明、盐酸地芬尼多等,6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
3、抗酸药物
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连续使用对小儿的肝、肾功能、造血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一定损害,故1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4、激素类药物
这类药物会遮盖炎症症状,还可引起内分泌功能紊乱,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雄激素如甲睾酮、丙酸睾酮等长期应用会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正在患水痘的小儿更要禁用。
儿童专业用药剂量计算
为保证药物疗效最佳毒副作用最小,必须精确计算好儿童用药剂量。一般药效随剂量递增而加大,但有一定限度,剂量不可随意加大。
按体重计算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药店人都应掌握。
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kg体重所需药量(体重以实测值为准)。年长儿按体重计算,若超过成人量则以成人量为限。
需要注意的是体重单位的换算,及药物说明书上标注的用量为“每次”还是“每日”。
另外,药店导购在面对为儿童购药的顾客家长时候,一定要注意顾客家长们对小孩子服药用法不当的问题,在家长们购药的同时提醒药物的不同用法和注意事项:
1、切忌成人药减量就给儿童服用
不是所有的药品都适合婴儿或儿童,同一商品名称的药品,对于不同的用药人群,如婴儿、幼儿或成人配比是不一样的。儿童的年龄或体重不同,服用剂量也会不同。因此孩子生病不可随意选择成人用药,而是要选择儿童专用药。
2、用药必须遵医嘱
3、取药后要问清楚
取药后一定要咨询药师,记住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药师会对患儿父母做出正确的用药指导,让父母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仔细观察小儿用药后反应,避免药物间、药物与食物间相互作用。
药,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包装精致,药效强大,小孩新奇的目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因此,妥善放置好药品,教育孩子正确服用药品至关重要,安全用药,为人父母就得重视,当孩子误服药物,请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