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琐碎,但这种方式其实自有其好处。你每次记下一笔,就强迫自己对所做的事情做了一次回顾(哪怕是非常轻微的回顾),这有助于加深你对事情的印象。也许当时觉察不到,但多日之后,你可能突然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果你真能做到「做的时候自然就知道是哪一类」,那么这种「遇到新分类,建立新分类」的方式似乎是最无痛的起步方法。
看到这个之后,我如获至宝,这是一个针对每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使用状况的科学分析,自然会尽可能把分类做到互补且互斥。
有了上述这个大而全的分类之后,第二步要做的是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个性化调整。
首先,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增删类别。例如,我没有孩子,也不需要帮别人照顾孩子,所以可以删掉第八类;但我有一只猫,所以可能需要加上类似「照顾猫咪」这种条目。
其次,我们要结合时代特征对条目做一些调整。比如,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看电视了,可以把上面的电视换成视频节目等。
其三,对一些自己比较看重的条目做进一步的拆分和细化,同时合并自己没有那么看重的条目。比如,工作和教育其实可以分开,工作本身也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再做进一步拆分。拆分出来的类别可以单独算做一个大类,也可以作为某些大类的子分类。反之,而像清洁、烹饪、DIY等无偿工作大都可以合并为一类——家务。
我的做法是,如果能够放入更具体的类别,就不放入更抽象的类别。比如我现在读ReasonsandPersonsbyDerekParfit这本书,似乎既可以放入「学习」,又可以放入「阅读」。这种情况下,我会把它放入「阅读」这个类别。
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有时候为了便于管理和追踪任务细节,我们需要把某个大分类下面的任务单独变为一个分类。比如,写一部长篇小说自然可以放在「写作(General)」这个分类下,但长篇小说体量很大,针对一部长篇小说可能还有各种细分的任务(比如修改、调研等),所以单独列为一个大分类更好一些,上面的「5.写作:长篇小说《本性难移》」就是这样的例子。根据前面我的规则,如果我正在写这篇小说的某个章节,我会直接列入「写作:长篇小说《本性难移》」这一类,而不是「写作(General)」。
在尝试过不少工具之后,目前看来最符合我个人工作流程的记录工具是Toggl,但同时配合了其他一些软件,具体来说涉及到以下几种:
Timery可以认为是Toggl的iOS及iPadOS客户端,事实上我是先看到Timery这个客户端才开始使用Toggl的。这个客户端比官方客户端操作更为简便,也可以保存常用的条目(Timer),比如「吃饭」「外出购物」「日记」等等。
后来有了LaunchCuts这个软件,可以很方便地对Shortcuts进行分类之后,我又对手机桌面做了一些清理,现在主要是用LaunchCuts来启动不同的Timer了。当然,Timery本身的今日视图Widgets功能,对于轻度用户来说应该也够用了。
此外,对于不想订阅Timery的朋友来说,也可以尝试直接使用Shortcuts来控制Toggl,设置起来可能略微麻烦,但设置好之后再使用就不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