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杀虫都坚持把虫杀死、杀完,大有赶尽杀决之势,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一般杀虫剂只要能达到让其丧失繁殖力和对植株的危害能力即可。所有杀虫剂在使用同时或多或少的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过于追求杀死、杀完,往往会造成药害。
误区二:只要见虫就杀
经检查后,发现虫的数量达到危害阈值,会对植物产生危害影响时,才需要杀虫。
误区三:迷信特效药
其实越是特效药越是对植物危害大,选择杀虫剂只要能达成控制虫对植物体的危害即可。
误区四:滥用杀虫药
不对症下药,滥用杀虫药,经常是当发现无效时,已损失大半。
误区五:只注意成虫,忽视虫卵
只注意杀死成虫,忽视虫卵,没有做好当虫卵大量孵化时的应对预防措施。
误区六:长期使用单一杀虫剂
长期使用单一杀虫剂会使虫体产生抗药性,最好能有几种杀虫剂交替配合使用。
误区七:随意加大使用剂量
不按照说明剂量用药,会增加虫体抗药性,且很容易造成药害。
误区八:杀虫后立即检查
很多药剂要在2~3天后虫体才会逐渐死去脱落,一般3天后才看到确切效果。
误区十:只用外用杀虫剂杀虫
不能只用外用杀虫剂杀虫,有些深层的寄生虫要配合内服杀虫药!
2、如何正确使用杀虫剂?
在这个时候施药,既不会因为露水冲淡药液影响防治效果,又可使害虫与农药直接接触,增加害虫中毒机会。
待害虫在黄昏和夜间出来活动或取食时使其接触毒液或取食中毒死亡,同时还可避免药液蒸发损失和光解失效。
二、要根据害虫的危害部位,选用不同的药剂和采取不同的施药方法,送药到位。
如对危害根部的害虫,就将药剂灌施于根部或施于播种沟内;对在叶背面取食的害虫就将药液喷在叶片的反面。
防治红铃虫、棉铃虫就把药打到花蕾、青铃上及群尖上;防治螟虫造成枯心苗就撒毒土;防治白穗就喷雾或泼浇。
防治稻飞虱、稻叶蝉就将药液喷施到稻株基部;防治斜纹夜蛾就将药液喷到花蕾及幼荚上。
此外,对棉蚜、红蜘蛛、稻飞虱、稻叶蝉等隐蔽性害虫,根据其刺吸式口器取食方式,可选用内吸性强的杀虫剂吸收后植株传到的其他部位,达到送药到位的目的。
只有因虫施药,送药到位,才能击中要害,实现药到虫除的功效,使药剂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获得理想的杀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