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有6个好处,和5个坏处,想养猫的要了解清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猫咪,也有养猫的想法。如果你想养猫,就要了解清楚养猫的好处和坏处,以免到时候后悔。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养猫的6个好处,和5个坏处,想养猫的要好好看看!

养猫的好处1、缓解焦虑:软萌的猫咪能够帮人排解寂寞,安抚人的情绪,对于得抑郁症的人,养只猫咪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2、改善睡眠质量:猫咪的呼噜声有治愈的功效,它们发出的声波还能改善人类的睡眠质量!如果容易失眠,不妨养只猫咪吧!

3、变得聪明:研究表明,养猫人通常会比较聪明,尤其是在IQ和教育程度上会比较优秀。可能是因为养猫的人都比较喜欢安静地陪着猫咪,然后看书吧?而且养猫的过程,也会不断跟猫咪斗智斗勇!

4、降低患病风险:经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养猫可降低患心脏病和中风的几率!

5、预防过敏与哮喘:儿童时期就跟猫咪接触的人,可以增强其免疫力,从而避免过敏以及哮喘的出现。据科学家统计,家中有猫的小孩,比一般同龄孩子免疫系统更强健,也更不易过敏。

6、增加魅力:英国有研究调查发现,接近82%的女性觉得如果男性有养宠物的话看起来会更有魅力,当中超过90%的女性觉得养猫的男性极具魅力。如果想脱单,可以养只猫咪,俘虏女神的心哦!

养猫的坏处:1、花费多:养猫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毕竟猫粮、猫零食、玩具、疫苗、驱虫等等都需要花钱,要是猫咪生病了,医疗费用也不会少。

2、有了羁绊:养猫后,心里就要了羁绊,也有了责任,下班之后再也不能随便出去浪,更不能有说走就走的旅行。

4、不能睡懒觉:养猫之后,就算周末也不能睡懒觉了,因为要一早起来喂猫,陪猫玩!

5、地位受到威胁:养猫后,可能你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受宠了,因为猫咪会威胁你在家的地位,可能你再也不是爸爸妈妈心中的第一位了!

养猫需要注意的事情1、按时接种疫苗

按时给猫咪接种疫苗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预防猫咪患上猫鼻支病毒、猫杯状病毒以及猫瘟病毒等有效手段,可以保证猫咪的健康。

2、定期驱虫

如果不给猫咪定期驱虫的话,猫咪很容易感染寄生虫,导致皮肤病、贫血等等,损害猫咪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定期给猫咪驱虫,一般建议体外一个月进行一次,体内三个月一次!

3、日常护理

除了做好驱虫、疫苗等工作,猫咪的日常护理也要做好,比如给猫咪剪指甲、梳毛、洗澡等。有些猫咪可能会对这些事情比较抗拒,但是宠主一定要有耐心,要是猫咪不配的话,也可以拿些冻干零食引诱它,转移猫咪的注意力!

4、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日常饲养猫咪,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猫咪的营养了,这跟猫咪的健康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猫咪的饮食营养均衡。猫咪是肉食动物,对蛋白质要求很高,建议给它选一些含肉量高的猫粮为主食!

THE END
1.小姐姐用新鲜桃叶给奶猫驱虫…“宝宝,你是麻麻的小菜包喽”据小姐姐说,这是上网冲浪学到的新东西。 可以给一些满月但不能用驱虫药的小奶猫用新鲜桃叶去跳蚤。 用法就是将桃叶捣碎;(注意:需要仔细甄别桃叶、核桃叶和夹竹桃叶哦!) 均匀覆盖在小猫咪身体上,再用塑料袋之类密封的东西把猫猫身体包起来。 评论区立马有铲屎官现场跟学: ...https://cj.sina.cn/articles/view/2431578944/90eef340019016tci
2.猫咪驱虫药怎么用?千万别犯这些使用误区二、给猫咪驱虫的正确方法 1.定期驱虫,猫咪体内驱虫需要3个月一次,如果猫经常吃生食,那么建议缩短成2月一次;体外驱虫需要一个月一次。 2.使用方法:体内驱虫药片使用后要禁食几个小时,一般驱虫药说明上都有标注;体外驱虫药需要滴在猫咪的脊背处皮肤上,不能洒在毛发上,那样会直接影响药效。 https://www.isdpp.com/xq-10102.html
3.不出门的猫多久驱虫一次好不出门的猫多久驱虫一次好猫咪身上有虫如果不定期给猫咪驱虫话,会引起猫咪寄生虫的感染,猫咪会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更严重的身体器官的损伤,同时还会传染给人,就算猫咪不出门也会感染寄生虫,感染的途径是人们的。不出门的猫多久驱虫一次好 不出门的猫多久驱虫一次好猫咪身上有虫。http://m.husay.cn/a/202411/5321276.html
4.驱虫的重要性,铲屎官必知驱虫的重要性,铲屎官必知 驱虫对于猫咪和狗狗的健康真的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寄生虫的侵害,还能让它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哦。 寄生虫会给猫咪和狗狗带来很多危害,比如: 1. 影响身体健康:寄生虫会吸取它们的营养,导致它们体重下降、贫血等问题。 2. 引发疾病:某些寄生虫还可能引发...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3630000?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5.抓耳挠腮非常痒,给猫咪掏耳朵可以吗?养宠必修课除非是刚从外面带回来的流浪猫,家养的小猫咪得了耳螨,宠物家长往往会“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原因说简单也简单——环境里有耳螨等寄生虫,猫咪抵抗力差、免疫力低下,再加上没有定期做驱虫和耳道清洁,内外呼应,便给了耳螨以可乘之机。 所以说,耳螨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定期驱虫,定期清理耳朵...https://static.zhoudaosh.com/66CBA2733E5802AD0B2DEAA4E01CEE048C4C8A626E10783C15CAA10D9ED23DBB
6.小猫多大可以驱虫?驱虫有什么注意事项?其次是,驱虫并不是一次性的事情,疫苗是一年要打一次,驱虫是每个月都要做的。因为没有一劳永逸的驱虫药,只有偷懒的铲屎官。每月给猫咪驱虫,不仅是为了驱杀寄生虫,还是为了帮助猫咪预防寄生虫的寄生。为了预防和驱杀猫咪可能遇到的寄生虫,我给自家猫用的一直都是福来恩滴剂。福来恩滴剂这个驱虫药应该大部分的宠物主人...https://m.tech.china.com/tech/article/20220112/012022_983182.html
1.幼猫体外驱虫攻略,5类驱虫药的选择与用法刚到新家的小猫体外驱虫避坑指南,这个咱们每年医院总能接到给小猫驱虫驱坏的。就新手家长别嫌麻烦,一定把驱虫、疫苗这两个事儿搞清楚。别的东西上,小幼猫也出不了啥大事。所以今天咱就把猫到新家的体外驱虫得好好捋一捋。体外驱虫的产品哪些成分特别不建议用,哪些成分要慎用,还有哪些成分最安全? https://www.pmshe.com/96666.html
2.猫头上的跳蚤怎么办猫咪头上有跳蚤怎么办二、给猫猫洗完澡吹干之后,使用专门的驱虫药剂。建议买一个伊丽莎白圈,防止猫猫舔自己。只外驱的福来恩。如果只在室内玩的话,第一次第二次可以一个月一次,后面三个月一次。在室外的话,能一个月一次最好。 三、根据本人经验,戴除蚤项圈基本没啥用,用也可以。建议还不如把钱花在驱虫药上。 http://m.boqii.com/article/406342.html
3.猫咪驱虫时,这7点得注意定期驱虫是保障猫咪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 尤其是新出生的幼猫,驱虫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在给猫咪驱虫前,这几点有必要了解一下。 1、幼猫的体质比较脆弱可在6周、12周龄的时候,各服用一次驱虫药。 成猫,6月龄的成猫,每3-6个月驱虫一次。 https://www.518000pet.com/news/76.html
4.土猫一只100贵不贵家养猫咪怎么驱虫最有效是不是也要花上百把钱来...对于家中那只可爱的猫咪,驱除它们可能遭遇的虫害是我们所有宠物主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驱虫方法和建议: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专业途径购买适合猫咪体型和需求的驱虫药剂,这些药品通常在宠物诊所或专门的小动物用品店里可以找到。在使用任何一种药物之前,务https://www.wazxzpm.cn/chong-wu-zi-xun/540549.html
5.猫咪驱虫药大揭秘(了解宠物用药)宠物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伴侣,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和陪伴。然而,猫咪身体内寄生虫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主人们的难题。为了保证猫咪的健康,我们需要给它们使用驱虫药。以猫咪体内驱虫药为主题的文章,就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驱虫药的种类 猫咪体内驱虫药种类繁多,http://lieb.cn/article-16913-1.html
6.宠物猫一个月大可以进行体外驱虫吗(猫咪降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什么是体外驱虫? 为什么需要给宠物猫进行体外驱虫? 什么时间进行第一次体外驱虫? 如何判断猫咪是否需要体外驱虫? 适合新生猫咪的体外驱虫药物 什么时候使用驱虫药物? 选择哪种形式的体外驱虫药物? 家庭内如何预防体外寄生虫? 哪些情况下不能进行体外驱虫? https://www.pettb.cn/article-37944-1.html
7.猫咪体外驱虫(全面篇)爱沃克共有两种包装,针对猫咪的体重大小不同,分别是以下两种,左边为4公斤以下猫咪用的,右边是4公斤-8公斤猫咪用的。也是建议爱沃克?拜耳,可以达到更全面的驱虫~ 使用频率官方宣传一个月一次。个人建议1-3个月根据环境使用一次。 综合以上几款。我们家给猫咪用的是大宠爱滴剂+拜耳猫内驱,大宠爱的安全性就不用说...https://m.douban.com/note/767473235
8.15天猫咪可以驱虫吗?猫咪驱虫的最佳时间和方法是什么?给猫咪驱虫可以有效地预防寄生虫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皮肤病、腹泻、呕吐等症状。寄生虫还可以传染给人类,因此对于家庭环境来说,给猫咪驱虫也是非常重要的。 猫咪应该在何时进行驱虫? 通常情况下,宠物猫咪应该在初生后的2-3周之内进行第一次驱虫。此后,每个月都需要进行一次驱虫,直到它们长大成猫。成年猫咪每半年至一...https://www.1688pet.com/article-376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