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总是会遇到宝宝半夜哭闹的时候,那么妈妈们有没有想过宝宝半夜哭闹的原因,宝宝半夜哭闹可能是缺钙。下面学习啦给大家分析一岁宝宝半夜哭闹的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1.饥饿或过饱
一般而言,小宝宝隔2~3个小时就可能要吃奶,有些妈妈却喜欢固定3个或4个小时才让宝宝吃一次奶,以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对无法忍耐饥饿的宝宝而言,这种方式无疑十分痛苦,因此往往气得哭闹不止,而且在吃奶时会狼吞虎咽地狂喝,以至于喝入太多空气,反而又造成肚子痛,只好再哭一次。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爸爸妈妈以为宝宝哭闹是因为没吃够,于是又喂了一次奶!可是你知道吗宝宝的神经发育尚未成熟,仍旧保留着吸吮反射能力,无论什么东西,只要放到宝宝的小嘴里,他就会用力吸吮,结果导致吃奶量过多,宝宝的小肚子越来越胀,进而因为感觉不舒服而哭闹不止。
2.缺钙
宝宝缺钙不积极治疗很可能患上佝偻病,缺钙的宝宝夜间常常烦躁不安,还会出现多汗、枕秃、方颅、囟门闭合晚、肋骨串珠等等症状。
对策补钙;为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带宝宝晒晒太阳,宝宝夜啼的现象会得到改善。如果出现严重的佝偻病迹象,赶紧求助专业的儿科医生。
3.惊吓、需要爱抚
白天带宝宝到人多嘈杂的公共场所,很容易让宝宝受到惊吓,半夜三更会突然惊醒,哭闹不安,表情异常紧张,这大多是出于白天过于兴奋或者受到刺激的原因。
4.肚子胀气
由于消化功能不够完善,所以宝宝会不定期出现腹胀状况。
解决方法:吃奶后帮宝宝拍背排气,或擦一些含薄荷油成分的婴幼儿专用消胀气药膏。如果宝宝经常胀气,请考虑换一种配方奶粉,而哺喂母乳的妈妈则少吃一些产气食物(如豆类、豆浆与地瓜等)。
5.想睡觉
有些小宝宝在睡觉之前显得比较烦躁,如果宝宝的眼皮显得很重或一直揉眼睛,那就表示想睡觉了。
解决方法:请给宝宝提供一个温馨、安静的睡眠环境。
6.妈妈吃了重口味的食物
哺喂母乳的妈妈如果吃了口味比较重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咖哩等,宝宝可能会受到影响而哭闹。
解决方法;哺喂母乳的妈妈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或含咖啡因、酒精的食物与饮品,以免影响到宝宝的情绪反应。
7.尿憋
睡前饮水太多,或是奶粉冲得过稀,宝宝到了夜间被尿憋醒,不能以言语只能用哭啼来表达。另外尿湿的尿布刺激宝宝也不能入睡。
对策训练宝宝的小便规律:妈妈们应该逐步训练宝宝的小便规律,让宝宝能逐渐控制小便。睡前1~2小时不要给宝宝喝太多水。如果宝宝因为尿急哭闹,妈妈们只要为宝宝把过尿,宝宝就能继续入睡。建议妈妈们准备一盏不太亮的小夜灯,给宝宝把尿或换尿不湿的时候开这个灯,这样宝宝就不会因为强光的刺激而没了睡意。
8.尿布湿了
这种状况比较容易判断,目前许多纸尿裤都有尿湿显示功能。
解决方法:注意观察纸尿裤是否已经膨胀,以便及时更换。
9.有情感需求
小宝宝有时怀念在妈妈肚子里的温暖感觉,所以通过哭闹来获得妈妈的拥抱和呵护。
解决方法:拥抱能够有效安抚宝宝情绪,不妨就多抱抱他吧。
10.环境过于嘈杂
太多嘈杂的声音、震动或视觉刺激,也会让宝宝变得不安、爱哭闹。
解决方法:适度的安抚或温柔的触摸,都可以有效环节宝宝的情绪。
11.太冷或太热
小宝宝调节体温的能力还不够强,环境温度过热或过冷都会让宝宝感到焦躁或不舒服。
解决方法;尽量在室内维持舒适的温度(22℃~24℃),在外出时及时给宝宝添减衣服。
12.肠绞痛
在肠绞痛发生时,宝宝的小脸会胀红、下肢蜷曲于肚子上,这种情形通常发作得很急,常见于下午及夜间,好发于3~6周新生儿。当然,妈妈不要过于紧张,等宝宝到了3个月大左右时,肠绞痛的发生率将大大降低。
13.其他儿科疾病
除了肠绞痛之外,中耳炎、肠胃炎或疝气等也都可能是造成宝宝身体不适而哭闹的原因。
解决方法;一旦宝宝出现不吃、不睡、体重不增加、行为突然异常等状况,或是哭泣声音和平时明显不同,更像是疼痛、发烧等原因所引起的哭闹,那就很可能患上了某些儿科疾病,请及时带宝宝就医诊治。
一、白天不要刻意保持安静
很多妈妈怕打扰宝宝休息,白天的时候就拉上窗帘,走路说话也是静悄悄的,生怕惊醒宝宝,殊不知,你这样的做法,反而让宝宝区分不了黑夜白天。
一旦产生昼夜混淆,白天睡太多,晚上必然就睡不着,不哭闹着找妈妈才怪呢。所以呢,白天就可以正常的给宝宝白天的感觉,习惯了就好。
二、不要随便更换看护人
宝宝朦胧中醒来,一睁眼看到的不是刚刚哄自己入睡的妈妈,什么心情“我妈妈呢,去哪了”势必又是一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哭闹。
所以呢,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保姆等,不要经常给宝宝哄睡换人,尤其是不足6个月的宝宝,对于陌生感觉的适应性远远没有那么强。
三、不要一哭就奶睡
妈妈的乳房是宝宝最好的安慰剂。所以喂着奶让宝宝睡觉或者一哭闹就塞给他乳头,肯定能哄睡,只是一旦形成了习惯,妈妈就要备受其扰。
四、不要随便叫醒喂奶
多喝水防秋燥
秋季空气温度降低,而人体的代谢相对旺盛,所以更易出现肌体缺水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中医把这种症状称为“燥”。秋燥是六种主要气候致病因素之一。
与成年人相比,宝宝适应能力差,秋季易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需要补充更多的水分。此时多给宝宝喝白开水,如果宝宝不爱喝开水,可以将梨、柑橘、荸荠、橙子、葡萄等水果榨汁,代替水经常喂给宝宝喝,通常宝宝愿意喝,并且有滋阴润燥的效果。
驱蛔虫绝后患
蛔虫乃是众所周知的危害宝宝健康的“公敌”,不仅掠夺营养,还会诱发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导致孩子体格发育落后,损害智力。
冷水洗壮身体
善食谱保营养
宝宝可以多吃牛奶、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饮食,多补充玉米、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品也应增加。总之,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做到平衡饮食,减少秋季患病的机率。
另外,用一些具有中药效果的食物来煮粥,如芝麻、核桃、栗子、桂圆肉、百合、银耳等,有助于宝宝润肺健脾胃。
花椒、辣椒、姜等刺激性强和油炸类等易“上火”的食物应少食用,偏咸的食品因为盐分太多易加速体内水分的散失,也应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