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内涵模板(10篇)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民俗文化的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嘉兴灶头画研究概述

二、嘉兴灶头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

嘉兴灶头画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概括起来,嘉兴灶头画的题材内容主要包括:动植物类图案、神灵类图案、自然风景类图案、历史戏曲类图案、文字纹样类图案等几大类。

嘉兴灶头画中的动物类图案主要包括:鱼、龙、凤、鸡(公鸡)、鸟(喜鹊、仙鹤等)、虎、龟等,植物类图案主要包括:莲、桃、松、竹、梅、兰、菊、牡丹等。这些图案的绘制虽已注入了许多现代元素,但对先民原始崇拜观念的继承仍是其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嘉兴灶头画中有关鱼的图案十分丰富。赵国华先生在分析半坡彩陶鱼纹时指出:“从表象来看,因为鱼的轮廓,更准确地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崇拜。”嘉兴灶头画中的鱼图案表现生殖崇拜的寓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图案中鱼皆体大肥硕,象征了强旺的生殖能力。而鱼儿戏水、娃娃抱鱼等图案皆含有早生贵子、繁衍后代的寓意。除了具有生殖崇拜的寓意,鱼也是吉祥的象征,如嘉兴灶头画中的鱼跃龙门、盘中盛鱼等图案也含有祈求吉祥的寓意。同样的,嘉兴灶头画中的龙、凤、鸡(公鸡)、鸟(喜鹊、仙鹤等)、虎等也皆包含着生殖崇拜与祈求吉祥的文化内涵,而鹤与龟还带有祈求长寿的寓意。

嘉兴灶头画中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历史戏曲类图案。其中历史故事类有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华容道义释曹操、武松打虎、太公垂钓等图案,戏曲类有“游园”、“惊梦”、“长亭送别”等图案。不难看到,这些历史故事类图案大都包含着某种道德教化的用意。如“三顾茅庐”教育人们要虚心求才、不耻下问等。而戏曲类图案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游园”和“惊梦”是明朝戏剧作家汤显祖写的《牡丹亭》中的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场景,二者也是嘉兴灶头画中比较经典的故事类图案。

“游园”是崇尚个性解放的体现,告诫人们在封闭的环境中,人是得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的。人只有“走出去”,才能够体会到自然之美。而“惊梦”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嘉兴灶头画中也有一些文字纹样类图案,如万字纹、竹节纹等。万字纹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梵语中为“吉祥之所集”。竹节纹则有节节升高的象征意义。

可以看到,嘉兴灶头画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它不仅反映了嘉兴丰富多彩的民间信仰文化,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祈愿。

三、嘉兴灶头画的保护与传承

(一)成立嘉兴灶头画的民俗纪念馆。民俗文化一旦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便极易走向衰亡甚至很快被人们所遗忘。为了保存人们对这种民间艺术的记忆,有必要建立灶头画的民俗纪念馆。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也可以在互联网上建设嘉兴灶画网页,面向全世界宣传。

1春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春季包括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1]。”春季气温回升,人体阳气开始上升,万物开始萌生,养生应该助长这种“萌生”的气息,应该晚睡早起,多去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使肢体放松、心情畅达,从而增强身体活力,以适应春季生机勃勃的特点。

1.1春节春节是我国农历的年节。节期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云南各地春节的过年习俗不一,但燃放鞭炮却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通常从除夕下午开始就要燃放鞭炮,寓意为辞旧迎新。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鞭炮声能振奋人的精神,激荡机体的阳气。而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的元宵灯会,猜灯谜等节庆活动,除了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外,更能愉悦人们的心情,具有良好的调养身心的作用。云南大理地区在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的娱乐表演,龙为四大灵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舞龙过程中要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以大幅度的舞动来表现龙翻腾之美。因此舞龙运动可以改善人的心肺功能,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狮子在中国古代是吉祥辟邪的神兽,舞狮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活动,糅合了传统武术、简易体操等运动项目的内容,舞狮的两个人需要默契配合来模仿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在舞狮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舒展人的筋骨、锻炼人的身体,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民间俗语说:“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上巳节是各种昆虫比较活跃的时候,所以驱虫也是很多地方要进行的民俗活动。通常人们会用荠菜、柳枝或者枫叶等驱避虫蚁。如在浪穹,人们就用荠菜遍插甑釜厨灶,用来制服黄蚁。从中医角度来说,荠菜性味甘、凉,无毒,入肝、脾、肺经,可以清热解毒、养肝明目、治疗腹痛,它的茎加热后可以驱虫,因此也叫“护生草”。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许多疾病的流行与某些害虫有关,如苍蝇、蚊子、虱子、跳蚤等,这些害虫会叮咬人体,还可以传播传染病,因此岁时驱虫的民俗活动是人们在除害灭害的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有效措施和宝贵经验。

2夏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三月指的是农历的四、五、六月。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气候最为炎热,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中医学认为“心主夏”,即人体五脏之一的心脏是与夏季相应的。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而人体五脏的“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心也属火,心脏与火的物性是一致的[5]。随着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脾气暴躁,这就是因为心火过旺。因此,夏季要精神愉悦,情志平和,不要躁动,使体内的阳气自然向外宣泄。

2.1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至,此时毒虫易于滋生,是各种疫病易犯之时。为了抗拒毒气的侵袭,在云南昆明、景东等地方这一天会有驱虫的习俗活动,人们用灶灰围墙以避蛇虫。清代《浪穹县略志》记载,在大理浪穹(今云南洱源县)一带,人们还会在门上插白杨,用灶灰撒房屋周围,名曰“灰城”,以避虺毒[6]。

2.2端午节夏季的五月是仲夏之月,天气炎热,毒虫滋生,古人认为此时邪毒最盛,为了抗拒毒气的侵袭,古代在五月五日这天举行各种活动以祛除恶气,避免疫病的发生。民间在端午节这一天有采集艾蒿、菖蒲、淡竹叶、金银花、土茯苓、甘草等中草药熬水洗澡的习俗。如镇雄的“游百病”的习俗,人们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采摘野草,回来以后用野草煎水沐浴。相传,五月五日是药王的生日,壮族在这一天会举行热闹非凡的药市,上市的生鲜药物有数百种,会有上万人聚集到此来赶药市,因此端午节在有的地方又被称为“药王节”或“沐浴兰汤节”。端午节前后,由于时令气温湿热,正适合各类病虫害滋生,是传染病多发的时候,而此时也正处于阴阳际会,人的免疫力相对降低。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都会悬蒲挂艾,其实这就是一种季节性预防疫病的行为。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艾是一种草本药物,味苦、辛,性偏温,入肝、脾、肾三经,本身带有香气,可以解毒气,中医常用来灸治百病。菖蒲是一种水草,与兰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其带有特殊的辛香味,可以解毒杀虫,有开窍醒神、化痰健胃的功效。

3秋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人体经过春生夏长之后,进入秋收之时,随着天气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阳盛转为阴盛的关键时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道:“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人们应该早睡早起,精神必须安静,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7]。

4冬季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及其中医药文化内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平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所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三月指的是农历十、十一、十二月,中医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冬季自然界都潜藏阳气,要注意多晒太阳保暖,以补充阳气。

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表示严冬就要到来,此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云南的富源、宣威等很多地区在这一天会宰猪腌肉,以备过年时享用,据说这天腌制的肉不流油、不腐坏,可长期保存,又特别香嫩,具有很好的补养精血的功效,是很好的冬令滋补品。

农历十二月又叫腊月,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主要活动是为过年做准备,家家户户要择日打扫卫生,一般选在祭灶日,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进行年终大扫除,拆洗被褥窗帘,清洗家居用具,将家里上上下下每一个角落的灰尘污垢彻底打扫干净,俗称“除尘”或“掸尘”。由于“尘”与“陈”谐音,所以除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把一年积累下来的灰尘污垢清除干净,是为了干干净净过新年,这种卫生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洱源凤羽白族除了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外,还要把大街小巷都要打扫干净。在腊月进行扫尘,既可以消灭害虫,又可以预防春季传染病的传播,这种习俗对于环境卫生的改善,保持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5小结

中医认为自然界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一天昼夜晨昏的变化及地理环境的差异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岁时节日民俗活动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而形成的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而健身防病的风俗习惯。按季节气候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顺应四时节气讲究卫生、除害防害可以保持环境卫生,预防疾病,减少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岁时节日民俗渗透着中医药文化的气息,经过不断发展、补充、完善,至今仍然被沿袭和推崇,并成为引导当地健康文化的有利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黄帝内经素问注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10.

[2]毛艳,洪颖,黄静华.西南少数民族民俗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115.

[3]王蕊芳,于恒,曹瑛.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20-21.

[4]陈仁寿.民俗中的保健方法与治未病思想[J].中医药文化,2008,(4):50-52.

中国民间在过年时节总是会举行许多民俗活动来庆祝或是祈福,而平阳木版年画就是如此产生的,最终发展成为现今较为成熟的大众文化品种。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源地在山西临汾,兴起于宋代,宋代活字排版印刷术的发明为平阳木板年画制作提供了有利契机,之后随着朝代变迁平阳木板年画的发展虽然历经坎坷与起伏,但这些历史积淀也令平阳木板年画在创作上更具艺术表现张力。在明末清初时期,平阳木板年画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其销售数量及销售地区多而广。在1905年与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发现了《义勇武安王》(平阳徐家刻印)与《随胡窈窕倾国之客》(平阳姬家刻印)这两幅平阳木版年画,从画作名称中“义勇武安王”的封号可以推断及印证山西平阳木版年画是中国木板年画最早的历史产物。此外,这两幅木版年画对于中国版画艺术来说具有较高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中国版画艺术开始由佛像向人像的转变,印证了中国人像版画的发展。

事实上,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离不开前朝绘画艺术的积淀,如唐宋人物画的传统制作方法、宋金时期的木版印刷术等,这些都为平阳木版年画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技术支持,促成了平阳木版年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别具一格。当然,广大平阳民众在木版年画绘制上发挥创新思维,从而令平阳木版年画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民众在创作平阳木版年画时不仅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绘制方法,而且还呈现出五花八门的用笔特色,这也是平阳木版年画深受众人喜爱的一大原因。此外,平阳木版年画中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内涵也是其获得长远发展的主要原因,普通民众这个创作主体将他们的现实生活状态与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搬上了木版年画,同时还将历史故事、岁时节日、戏曲小说作为创作内容,因而从平阳木版年画作品中我们就能够了解许多民俗文化。正是平阳木版年画所包含与呈现的民俗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手法,才会令平阳木版年画可以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中盛行,同时还成为中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二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民俗文化内涵

1平阳木版年画的文化题材丰富且多样

2平阳木版年画融合了广泛、深厚的戏曲文化

3平阳木版年画传达了忠孝节义的思想与主题

关公的忠义思想与忠义精神一直备受后人敬仰及推崇,在平阳木版年画中就有许多歌颂与赞扬忠义精神的作品,这不仅是传达平阳民众对关公忠义精神的信仰,而且也是一种对英雄、对民族精神的扩大传播与宣扬,平阳民众以最直接、最简单的木版年画就达到了文化教育的效果,欣赏者在观赏具有故事性的平阳木版年画过程中,既可以了解某些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又可以感受到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忠义精神。此后,平阳木版年画的教化功能被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其所传达的思想与主题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伦道理、孝道礼节、家族观念、民族意识等都透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木版年画作品得到宣传与弘扬。由此可见,平阳木版年画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其将流传千古的忠孝节义思想作为木版画作品的重要主题,以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与教化更大民众,同时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又不会造成民众对其教化性的反感。而这种一举两得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平阳木版年画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且还令平阳木版年画具有一定积极的教化功能与价值,如此不难理解中国政府对平阳木版年画加大保护力度的原因,同时平阳木版年画的这种创作思想也值得中国艺术家学习与借鉴。

三山西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1极具特色的制作方法与别具韵味的艺术形象

黄河流域的一方水土养育了其周边许多地区,其中就包括平阳地区,所以平阳地区是在黄河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下不断获得发展及成熟的。因此,平阳地区的民俗风情沾染了黄河文化的特色,豪放且粗犷、随意而洒脱,同时也影响着平阳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以及独特的艺术特征,并形成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其极具特色的制作方法之下展现出一个又一个别具韵味的艺术形象。

平阳木版年画的制作方法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木版年画,其在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熏染下早已形成了一套自身的体系风格。木版年画的制作主要有三大步骤,即构图、造型、设色,这三大步骤是否完善成功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艺术形象。首先是构图,平阳木版年画的构图方法借鉴了当地戏曲舞台布景的设计理念,因而常常出现全景、半景、特写等场景的构图方法,同时对所要表现的故事内容进行简约概括,从而达到合理安排木版上每一个空间的目的。其次是造型,平阳木版年画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形象都异常逼真且吻合,充满了艺术韵味与生命韵味,一般创作者主要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以及双勾铁线的方式来描绘木版上的整体造型,并发挥绘画艺术对艺术形象进行夸张化、幽默化处理,进而利用典型化的动态绘画语言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最后是设色,平阳木版年画通常都采用透明度极高的色彩,如:红色、绿色、紫色等,在为艺术形象上色时常常将强度对比很大的色彩搭配在一起,从而令年画中的艺术形象更具视觉审美效果。

2独树一帜、独领的戏曲版画形式

严格来说,山西平阳木版年画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甚至是独领,其很大原因得益于当地戏曲的盛行发展,这个具有“中国戏曲摇篮”之称的平阳为其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契机。虽然,平阳木版年画作品中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但平阳民众在创作木版年画的时候大多都从戏曲作品中提取素材,而这样的创作不仅为平阳木版年画创造出戏曲版画的新形式,而且还为平阳木版年画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融合了戏曲元素的平阳木版年画更能让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从而促进着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

二、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惯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生活、文化模式,是彰显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1]陕北民俗就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就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各个方面。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环境下,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对陕北民俗文化进行译介有利于其对外传播和交流。

(一)陕北民俗译介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陕北民俗文化的翻译,就不得不提及其文化身份问题。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陕北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在逐步步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与生俱来的特征。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识别文化身份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2]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塑造了陕北人独特的生活风俗习惯,而鲜明的民俗文化就是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的折射,就是民俗文化本身所固有的文化身份,正因为鲜明独特,与他乡和他国文化不同才称其为陕北特色文化。因而,译者在译介时应最大限度保留其文化身份,以便于受语读者真正了解领悟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陕北民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随着旅游业的开发,陕北以其悠久的历史、迥异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身份。在对其译介的过程中译者应把握好代表其文化身份的文化内涵。因而,保留陕北民俗文化与生俱来的个性和特征、保持其身份的清晰度,在陕北民俗的跨文化交流中也不可忽视。

(二)陕北民俗翻译的不可替代性

在陕北民俗的译介过程中,既要做到保留其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做到有效传播和交流,这是译介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陕北民俗时,要避免以他国、他乡的民俗词语替代陕北民俗词语。翻译中的异化是保留陕北民俗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陕北民俗和西方民俗在某些方面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译者不能贸然把西方民俗移植到陕北民俗中,不然就会造成文化身份模糊、甚至是错位的后果,最主要的是会使陕北民俗文化内涵失真。在译介的过程中应坚持求“异”存“意”的原则,尊重陕北民俗文化,最大限度地保留其中的文化内涵,使陕北特色民俗在译介中仍能再现其文化内涵,有效地促进陕北民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交流。如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地域文化景观,其中有不少情歌或酸曲常用“三哥哥、四妹妹来呼唤对方,或直接用“哥哥、妹妹”这样的词语,如果译成brother或者sister的话,就会完全弄错了民歌中的哥哥和妹妹的真实文化内涵,当然就会误传陕北民歌中的民俗风情了。可见,在进行译介的时候不能随意替换陕北文化中的民俗词。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文化是多姿多彩的。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同化下,在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下,民俗文化的纯净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使多样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必须对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进行发掘及宣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决议)指出:“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的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利益予以承认和确定。”[1]而各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反映。

民俗及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具有民族性与地方性的特征。[2]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也是一个地区或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化、旅游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民俗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已不再愿意穿着本民族的服饰;按古规,苗族的芦笙在每年春种秋收这一段农忙日子里是不能吹奏的,可在贵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倘若来了旅游团队,不论什么季节,只要付上300元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观赏到全套表演。[3]从中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工作,从而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化?要使民俗文化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下去,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发掘并宣扬各种民俗文化中的文化内涵。下面就以我国花卉文化为例加以说明。

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花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桂花与民俗文化

关于桂花,汉晋以来,有月宫桂树之说。《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云:“月中有桂树。”进而有吴刚在月中伐桂的传说。比喻科举考中为月中折桂、蟾宫折桂,且作为成语,至今使用。月亮和桂花的传说还演化出中秋赏桂、饮桂花酒的习俗。[4]

2.与民俗文化

重阳节的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叫“菊节”、“节”,重阳节与有关的民俗有赏菊、簪菊、饮菊酒、食菊糕等。

《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记载:九花者,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4]可见清代赏菊的盛况。至今,每逢金秋时分,我国一些地区仍有有展览。

唐李欣《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诗:“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辟恶酒,汤饼茱萸香。”宋代《乾淳岁时记》记载:“都人是日饮新酒,泛黄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杂物为之。”[4]在这些记载中可略见古时重阳节饮菊酒、簪菊、食菊糕的风俗。

除了与重阳节联系密切,在其他民俗文化中也有反映。如壮族的壮锦花纹图样就有等纹样。[2]现在,茶也是大众普遍饮用的饮品。

3.牡丹花和民俗文化

牡丹的栽培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有记载。传说唐朝武则天冬日醉酒,令百花开放,唯牡丹抗旨未发,被贬洛阳。牡丹不惧,不畏权贵,不为困苦逆境所折服的品性,正与中华民族的气节相吻合。[6]牡丹的国色天香,更寓意富贵吉祥。锡伯族的门框、窗、屏风、相框上所雕绘的图案就多有牡丹。壮族的壮锦也有“凤穿牡丹”等图样。土家族织的土花被面的花纹也包括了“蝴蝶扑牡丹”、“四凤抬牡丹”等。[2]

4.其他

除此之外,在我国文化中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是彝族剪纸的图样,也是苗族蜡染的主要图样;象征傲雪高洁品质的梅花是彝族剪纸的图样;象征爱情和幸福的羊角花(即杜鹃花)是羌族人民的最爱,也被羌族妇女广泛应用为挑花和刺绣的花卉图案。[2]

在我国民俗文化中,花卉包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避免经济全球化及旅游活动等对民俗文化的冲击,就要在发掘这些民俗文化的同时,做好民俗文化内涵的宣扬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避免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了民俗文化的多样性

经济全球化冲击着多彩的民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掘并宣扬民俗文化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很有意义。比如,现在情人节的玫瑰花、圣诞节的圣诞树等西方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在我国年轻人中间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中秋节的桂花、重阳节的等中国民俗文化的象征物却在人们心目中慢慢地淡化。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民俗文化被同化的现象,同时失去本国民俗文化的底蕴,也失去民俗文化创新的根本。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如果报纸、电视等媒体适时宣扬桂花、等内在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条件的公园适时组织桂花展、展,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将会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

2.避免旅游活动对民俗文化的冲击

我国的民俗文化绚丽多姿,要在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现代,避免民俗文化逐渐式微,甚至消亡;保持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断繁荣,就需要我们发掘出民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了解民俗文化丰富的内涵。这样,处于这种民俗文化氛围的当地人会珍惜本地的民俗文化,发展本地的民俗文化;而慕名而来的旅人则会欣赏到地道而多彩的民俗文化,尊重这种民俗文化。如此,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其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萧放.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遗产(第一辑)[C].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2008.81.

[2]吴忠军主编.中外民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4,141,140,136,143,142.

[3]姜建春.民俗旅游对民间文化的负面影响[J].泰山学院学报,2010,(32):123-124.

[4]乔继堂.细说中国节[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80,186,200,203-204.

《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记载:九花者,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4]可见清代赏菊的盛况。至今,每逢金秋时分,我国一些地区仍有有展览。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热点。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2,1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括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沪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2.2民俗旅游的内涵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台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3.2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夫浅,缺乏内涵。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在休闲方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增长点,而民俗文化旅游由于其与生俱来的雅俗共赏的特点,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的新模式。由于民俗文化资源的地域性等特征,原生民俗文化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各地区游客越来越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自上世界末深圳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等大获成功,掀起一阵人造文化景观游热潮以来,各地区纷纷效仿,发展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建造民俗村、主题公园等,以求克服本土旅游资源的不足,促进产业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在实践上新兴发展、在理论上尚不成熟的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是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基于SWOT分析模型,从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劣势、面临机遇与挑战等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其发展状况。

一、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优势(strengths)

二、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劣势(weaknesses)

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顾名思义,是民俗文化的人为再现,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复制品”。在其开发过程中,许多开发者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复制、移植与创造、创新的关系,多为对原生民俗的单纯复制,既失去了原生民俗的本真性,又不能引起游客的文化共鸣。

就其属性而言,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短促。关于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问题探讨,山东师范大学邵玲在其硕士论文《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中借鉴了加拿大旅游学家R.W.Butler的理论,形成了特色的分析图(图1)。

如图1所示,许多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园年游客人数在开业头几年达到某一峰值后就很难再次超越,并逐渐走上下坡路。我国有相当数量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其园区内参与性娱乐项目少,游客看过一次后大多不愿重复游览,因此重游率较低,景区的旺盛期较短。所以延长生命周期是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必须要逾越的难关。

三、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行机遇(opportunities)

四、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挑战(threats)

一方面,全国各地盲目开发、规划不合理,导致许多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质量不高。有很大一部分呈现移植性民俗文化的主题园,只是把表现民俗文化的某些有特色的东西东挪西搬,再简单地排列拼凑,无所谓创造,也毫无文化魅力。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积淀的充分挖掘,必定流于表面和肤浅,呈现给游客的不过是一些毫无内涵意义的文化符号。加之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的以移植文化为特色的人造景观开发热潮下,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无锡、苏州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京津以及大连、烟台、济南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三大区域的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布局集中、重复建设、杂乱无章现象,削弱了彼此的景区独特吸引力,景观的客源市场随之缩小,退化为地区级或是更低级景观,对于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开发和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都极为有害。

另一方面,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分支,必然受到其他类型旅游方式的冲击与挑战,例如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在现代都市人眼中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游客愿意寻求返璞归真之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身心的彻底放松。在财力、物力、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同的旅游方式之间必然地存在竞争,其他旅游方式就成为乐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替代品。因此,发展移植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也应该将本地区所有类型的旅游资源纳入整个系统加以考虑。

五、总结建议

(注:本文属于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创新性实验计划(编号cxsy11021)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民族研究,2004(8).

[2]张玉文:基于SWOT分析的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D].江西师范大学,2006(6).

[3]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Z].中日民俗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1997.

[4]张丽:人造景观地区旅游产品的选择与切换[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3(5).

[5]叶涛:关于民俗旅游的思考[J].东岳论丛,2003(5).

关键词:文化旅游;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形象

Keywords:culturaltourism;folkloreculturethemepark;culturalimage

1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是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2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文化主题的趋同性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跟风和模仿的现象,表现出“主题策划特色不鲜明,题材重复趋于泛滥”的不成熟特色,也有少数主题公园求奇,求怪,以至走向庸俗。从而导致兴建了一些品位不高或者品位低下的主题公园,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贫乏的表现,这样的重复建设,这不仅干扰了旅游者休闲娱乐的选择和对旅游主题公园的辨认,而且给国家的土地、人力、财力等旅游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必将影响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2“伪文化”现象使主题游价值下降真正的文化,是具备独特个性、独特内涵的精神价值。很多人学历高,但不一定有文化;而那些没有上过学堂,却成为民间工艺大师、皮影大师、剪纸大师的人,才是真正的“有文化”。这个道理应用在旅游产业的文化思维中,同样适用。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克隆、复制的旅游产品,一座又一座同样风格、同样香火旺盛的寺庙的时候,虽然可以看到一时的喧嚣,但这样的旅游产品,却没有任何的生命力,不具备任何文化的内涵。如果非要说它们有文化,那么只能是“伪文化”,很难为旅游产品、旅游品牌带来价值积累的机会。

3我国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途径

3.2提高游客重游率①通过不断挖掘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文化内涵,及时的将新的旅游内容通过有效的传播手段,传递给潜在消费者,提高主题公园的曝光率,加深其在潜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或通过在主题公园内拍摄影视作品的方法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好奇心,通过影视拍摄等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其知名度,从而达到拉动消费的效果。总之,应重视将主题公园的各种正面信息向市场传送,以保持其对消费者的持久魅力。②需要针对主题公园所在地的经济消费水平和客流的淡旺季波动情况,除了进行灵活定价以外最重要的是园内的游乐、参与性项目及表演活动的合理设置,以提高本地市场的重游率。③我国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客源市场定位一般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新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文化形象塑造和旅游项目设计上更应有意识地加强客源市场的针对性。

3.3凸显文化形象,体现文化价值观文化形象是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独特性,如“中国民俗文化村”主题公园可以折射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特色;赣州市“五龙客家风情园”对客家特色文化饮食的创造性开发,为赣州市客家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依托客家特色民俗文化而创新性地打造了一种“初始化”的胚胎模式。

文化价值观是一种以文化心理看待主题公园的观念。这种观念既可以是人们赋予的,又可以是主题公园自身体现的。故而,主题公园的文化价值观应是文化特色的集聚,内涵的开拓与创新,以及信息化和本土化表达的结合。若其文化散发力不足以让游客感受到这种价值,那么这样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就失去了继续存在的基础,是没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董观志.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M].广州: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

二、从功能翻译论看民俗文化资料的英译

三、民俗文化翻译原则

(一)音译(加注)法

(二)直译(加注)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一对一的翻译,保留原语词汇的字面意义,把原语的词汇、句式及文化等特点原封不动地引入到目的语中,保留原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如北京烤鸭(BeijingRoastedDuck)、扬州炒饭(YangzhouFriedRice)等,但直译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原文中富含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就需要在保留原语字面意义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注释,解释说明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象,加大原文信息量,给外国游客提供必要的文化知识,缓解由于文化缺省带来的理解困难,保证译文读者能获得同样的认知效果,以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如中秋节(Mid-AutumnFestival)在旅游文本资料翻译时就可在其中补充注解“atraditionalChineseFestivalholidayinwhichChinesefamilygathertocelebrateit”等。

THE END
1.驱白巴布片含有激素吗驱白巴布片是一种中成药,其配方中成分。它主要由补骨脂、驱虫斑鸠菊等多种中药材组成,通过活血化瘀、提高皮肤光敏性等机制来促进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治疗白癜风的功效。患者可以放心使用驱白巴布片,无需担心激素带来的不良反应。 1. 驱白巴布片的主要成分和功效 ...https://zzbdf.d17.cc/yaowu/57703.html
2.病虫多用它来清园,用最少的钱治最多的病打最多的虫!00:52 一个视频告诉你好的清园剂必须具备这3个优点! 00:37 一个视频告诉你这些害虫最怕的杀虫剂是哪些(二) 00:35 一个视频告诉你这些害虫最怕的杀虫剂是哪些(一) 00:56 柑橘施冬肥,什么时候施、施什么肥、施多少、你都知道吗? 00:39 一个视频告诉你气温降低果树发黄试试这个修复方案 03:13 期货...https://www.163.com/v/video/VWHL1UB9C.html
3.七夕节的来历“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https://www.oh100.com/a/202309/7261942.html
4.临床上哪种驱虫药物最常用()进站信号机,上行( ),下行“X”,若在车站一端有多个方向的线路引入,则右下角缀上该信号机所属区间线路名称的汉语拼音字头。 A. D B. S C. V D. X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调车作业每条进路第一架信号机前( )m,一度停车和机班二人同侧确认调车信号的规定。 A. 20 B. 30 C. 20-50 D. ...https://www.shuashuati.com/ti/a98b9f2dc1ff48908a51c76164e2d9c3.html?fm=bdc0cabae62e3ffe4b4d9574ebf35dbb8a
5.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以驱邪。后来还发展出长命缕、长命锁等饰物。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https://www.jy135.com/shenghuo/99831.html
6.民俗风情的论文6篇(全文)(一)对火的自然崇拜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owos3xiy.html
7.端午节相关资料1、知道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风俗习惯,感受竞赛活动的热闹气氛。 活动准备:了解本地举办“赛龙舟”的活动情况。活动建议: 1、与组织“赛龙舟”活动的有关单位联系,确定参观地点及时间。 2、请家长带幼儿前往参观,观察龙舟的外形特征及赛龙舟时人们的动作表现,感受竞赛的热烈气氛。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x4go9a2u.html
8.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二月二”这天,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龙抬头时节敬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天气渐渐转暖、雨水开始增多的时节,人们希望通过敬龙祈福顺应这一过程,从而做到...https://m.yjbys.com/edu/zhongxiaoxue/187821.html
9.端午节粽子和屈原的传说一王永红慢慢的,这种悼念活动便一年一年地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习俗,后来演变成今天的端午节。 返回目录>>> 端午节简介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https://www.meipian.cn/54c4coj7
10.龙抬头人们 中国人祈雨消灾的心理反映在他们的日常信仰中,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对人们来说尤为重要:依靠对龙的崇拜来驱赶邪灵,安置人 我们渴望更好的生活——龙神...除了上面说的活动和美食习俗,还有爆米花、吃蝎豆、打梁驱虫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围绕着美丽的龙神信仰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而演变成的一种活动“龙...https://www.qwbaike.cn/doc-view-2788.html
11.二月二龙抬头谚语及习俗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汉族的一种民俗文化。 https://www.yuwenmi.com/yanyu/76108.html
12.肉牛食欲差该怎么办?1、驱虫 当肉牛出现食欲差的情况时,首先就要考虑到是否是寄生虫的原因,肉牛促进的寄生虫有绦虫、蛔虫、线虫等,这些寄生虫都会导致肉牛食欲变差或者消化不良。对于寄生虫引起的食欲差要及时进行驱虫,驱虫药结合专用药物来进行广谱驱虫,可以选择伊维菌素皮下注射+阿苯达唑或左旋咪唑内服联合驱虫。在第一次驱虫后隔7-10...https://www.scnjw.com/.content/myarticle/myarticle/d2a16f4d-20a1-11ea-a8c4-8f88de42bf91/
13.狗狗拉肚子吐是要驱虫吗狗拉虫子是驱虫成功吗小狗吃了驱肠虫药后拉肚子是很正常的,因为狗吃驱肠虫药是驱虫,拉肚子是能把虫子拉出来的。 据统计,1/1000的狗在服用宠物崇拜后会出现呕吐、腹泻或蛔虫反流等症状。 腹泻、呕吐、蛔虫反流与体内肠道寄生虫数量有关。 当驱肠虫药的药性发挥作用时,寄生虫开始对药物产生反应(斗争),引起狗的肠道反应——腹泻、胃部...http://m.boqii.com/article/438951.html
14.最让我心疼的人作文600字(共13篇)慢慢长大的我,看着她一天天的改变,却不能恢复以前的容颜,她有几根若隐若现的白头发,脸色有点暗黄,脸上爬了几条淡淡的皱纹。等到现在,一切都回不去了。 但她还是她——妈妈。 她至今还是个病人,需要用药物控制,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复查。本来这个家庭是爸妈一起撑的,现在,全家就只有爸爸撑着,上有老,下有小,...https://www.hrrsj.com/zuowen/zuowendaquan/903999.html
15.春节饮药酒端午节驱虫重阳节登高中华抗疫神话解读⑤春节饮屠苏酒防瘟的神话与习俗中传承了以药物预防瘟疫的经验,它在中国古代得到了广泛认同,苏东坡有“但有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除夕野宿常州城外》)之句,赞赏了屠苏酒的保健功效,并针对长者后饮的风俗评论说:我只要健康,不怕年老。 (二)端午节驱虫防疫神话 ...https://www.whb.cn/zhuzhan/xueren/20200318/334224.html
16.端午节爱国情班会教案(精选14篇)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就设立了"端午节"。"吃粽子"本义是把粽子投进江河,让鱼蛟虾蟹吃饱了而不去伤害屈原的遗体;"赛龙舟"相传是为了捞救屈原;香包用红、黄、蓝、白、黑五彩丝线制作,里面装有芳香的药物,寓意是祛毒长命。https://m.ruiwen.com/jiaoan/5146720.html
17.传统节日——龙抬头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人们就要春耕播种了。二月二龙抬头作为古代民俗的一种节日,如今已经基本上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中淡化出去了。不过,对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一些文化内涵,例如古人对龙的崇拜、“龙抬头”在古天文学上的唯物解释等等,是仍然具有研究价值。http://www.zgfsy.net/templ/comm/news_detailed.html?articleId=2569&categoryId=46
18.鹤庆文化2018年第1期主编《鹤庆散文选》《鹤庆政协风采录》《鹤庆传统民歌集》《鹤阳寺》《文化大理鹤庆卷》等书,著有散文集《行走山水间》《一路风景》,与人合著《民间艺术之乡—新华村》等。曾有三十多篇电视报刊新闻、通讯节目、散文获省州县多种奖项,数次被上级新闻单位评为优秀特约记者。1996年受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2009年...https://www.jlxkdl.cn/detail/202201040082
19.2023年03月2023年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春季校园招考聘用460人...2023年03月2023年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春季校园招考聘用460人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单项选择题(共875题)1.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2012江苏C052】A、如图所示B、如图所示C、如图所示D、如图所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第一步:判断题型---...https://m.renrendoc.com/paper/27226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