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猫等也能感染。
带虫的哺乳动物和人都是本病的传染源。易感动物除牛、羊、猪、犬、马以外,还有家兔、沟鼠、大鼠、小鼠等。
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呈现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体温升到40℃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食欲减退,精神迟钝。急性感染20天后发生腹泻,转下痢,粪便夹杂有血液和粘稠团块。贫血、消瘦、无力,严重可引起死亡。
慢性型:吃草不正常,时好时差,精神较差,有的病牛腹泻,粪便带血,日渐消瘦,贫血,母牛不孕或流产,犊牛生长发育缓慢。
还有些牛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牛。绵羊、山羊、猪和马症状较轻,多为慢性或带虫畜。
病畜尸体消瘦,贫血,皮下脂肪萎缩,肝脾肿大,被膜增厚呈灰白色,肝脏有沙粒状灰白颗粒(虫卵肉芽肿)。肠壁肥厚,浆膜面粗糙,并有淡黄色黄豆样结节,以直肠最为严重,黏膜形成瘢痕组织和乳头样结节,其内往往有虫卵。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门静脉血管肥厚,在其内可能找到虫卵。
严格管理人畜粪便,不使新鲜粪便落入有水的地方,畜粪进行堆积发酵,不使用新鲜粪便做肥料。搞好饮水卫生,严禁家畜与疫水接触。选择没有钉螺的地方放牧。消灭钉螺,可采用土埋、围垦及药物灭螺。灭螺药物有氯硝柳氨、茶子饼、石灰等。
患畜内服犇?衡加净片,严重患畜间隔7~10天可再内服1次。
以上方案经治疗后,使用犇?平衡健散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肝片吸虫病也叫肝蛭病,是牛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肝片吸虫病的病原为肝片吸虫和大片吸虫。虫体寄生在牛的胆管里,能引起胆管炎、肝炎、肝硬变。病牛营养下降,奶牛产奶量减少,有时甚至引起死亡,对牛的危害较大。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钻入锥实螺体内发育成尾蚴,离开螺体,在水生植物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牛、羊吃草或饮水时吞入囊蚴,幼虫在体内移行到肝脏钻进胆管,发育为成虫。
本病在多雨年份多发,而在干旱年份发病少。在自然条件下,新鲜雨水能刺激成熟的尾蚴大量溢出,特别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与多雨年份,常促成暴发。主要侵害牛、羊、骆驼、鹿、马,猪也能感染,人偶尔也可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
轻微或中等感染,而家畜体况又好时,一般不表现症状。严重感染时,有明显症状。
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升高,贫血,腹痛,腹泻,肝肿大有压痛。有时突然死亡。
慢性型:贫血,结膜与口黏膜苍白,在颌下、胸部及腹部发生水肿。食欲不振,体态消瘦,被毛粗乱、干燥易脱断、无光泽,肝肿大和肠炎等。
症状的轻重与虫体数量和牛的年龄、体质有关。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严重感染时能引起发病。急性病例表现迟钝,腹泻,肝部压痛,有时突然死亡。慢性病例贫血,眼睑、颌下、胸下、腹下水肿,消瘦,毛干易断。母牛产奶量下降,有时流产。犊牛严重感染时影响发育,甚至引起死亡。
治疗:
肌注犇?仲克宁注射液。严重者内服犇?仲克宁片。
以上方案经治疗后,使用犇?平衡健散+犇?促反刍散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莫尼茨绦虫病是由裸头科莫尼茨属的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牦牛等反刍动物的小肠中引起的。世界性分布,我国各地均有报道,常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犊牛。在我国常见的莫尼茨绦虫有扩展莫尼茨绦虫和贝氏莫尼茨绦虫,后者多寄生于犊牛。两种虫体在外观上很相似。
致病作用:
(1)机械作用:一条绦虫长1~5米。一头牛体内可有数十条虫体寄生,虫体聚集的部位,常引起肠腔狭窄,妨碍食糜通过,并可引起肠道部分管腔扩张和卡他性炎症;当虫体扭结成团时,可发生肠阻塞、套叠、扭转或破裂。
(2)夺取营养:莫尼茨绦虫一昼夜可生长8厘米,这就需要夺取宿主的大量营养,因而影响了幼畜的生长发育。虫体的代谢产物能破坏肠内食糜的养分,更加剧病牛的营养丧失。
(3)毒素作用:虫体的代谢产物对宿主呈现毒性作用,可使肠管、淋巴结、肠系膜和肾脏等组织器官发生显著的病理变化,出现增生或变性;心内膜出血、心肌变性等。幼畜发育迟缓,抗病力降低,有时可出现抽搐、回旋运动等神经症状。
病畜表现消化不良,腹泻,有时便秘,粪便中混有绦虫的孕卵节片,慢性臌气,贫血,消瘦。病后期病畜不能站,经常做咀嚼样动作,口周围有泡沫,精神极度萎靡,反应迟缓,衰竭而死。
小肠内发现数量不等的虫体,其寄生处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肠黏膜、淋巴和肾脏发生增生性变性过程。脑内有时可见出血性浸润和出血,并可见肠黏膜和心内膜出血及心肌变性。
预防:舍饲到放牧前对牛群进行第一次驱虫,既能保证舍饲期间牛只的健康,又可减少对牧场的污染。春天放牧后一个月内进行第二次驱虫。控制中间宿主被污染的牧地,特别是潮湿的森林牧地空闲两年后可以得到净化。
在虫体成熟前,即放牧后30天内进行第一次驱虫,再经15~30天进行第二次驱虫,此法不仅可驱除寄生的绦虫,还可防止草场或外界环境遭受污染。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科学轮牧。尽可能避免雨后、清晨或黄昏放牧,以减少牛吃入中间宿主--地螨的机会。结合牧场改良,进行深耕,种植优良牧草或农牧轮作,不仅能大量减少地螨,还可提高牧草质量。
治疗:内服犇?衡加净片,严重患畜间隔7~10天可再内服1次。
同时使用犇?平衡健散改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
由牛新蛔虫引起的寄生虫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5个月龄以内的犊牛。在自然感染的条件下。2周至4个月龄的犊牛小肠中寄生有成虫;成年牛只在内部器官中寄生有移行阶段的幼虫,尚未见有成虫寄生的病例。
以下痢为主要特征。主要危害3~14周龄的小牛。感染发病牛生长迟滞、贫血、消瘦以至死亡。轻者被毛松乱,有时咳嗽。重者体形消瘦,脱毛,食欲异常,有的便秘或下痢。重症后期病牛下痢不止或白或红,手指捻粪有油性滑腻感。口内恶臭及有丙酮味,便秘,食欲废绝,肚胀,精神沉郁,卧呈犬睡姿势,黏膜苍白,眼球凹陷,鼻镜干燥。在小肠有寄生的成虫,肝脏、肺脏有移行过程中的幼虫。
及时清除粪尿,保持圈舍卫生。粪便应堆积发酵,彻底杀灭虫卵。犊牛1月龄和5月龄时各进行1次驱虫。
(1)注射:犇?仲克宁注射液,严重患畜间隔7~10天可再注射1次。
(2)口服:犇?伊重静片
(3)促进机体恢复:犇?平衡健拌料。
本病是由伊氏锥虫寄生于宿主血浆和造血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苏拉病。宿主除牛外,还可寄生于马类动物、骆驼、象及肉食动物体内。牛患此病时多呈慢性经过,表现贫血、消瘦、四肢下部常发生肿胀,故又名“肿脚病”。饲养管理不善时,也可造成急性发病,引起死亡。
人工感染时,黄牛的潜伏期为6~12天,水牛为6天。急性者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以上,食欲减退或停止,眼无神、流泪,体力骤减,甚至卧地不起,2~4天内死亡。牛只此型表现者少见,多为慢性型,慢性者表现体温亦可升高至40℃~41℃,为不定型的间歇热,体温升高时有的会出现结膜炎,可见结膜和瞬膜时隐时现地出现出血点、出血斑或白色水疱,病牛逐渐消瘦,皮肤龟裂,流出黄色或血色液体,体表淋巴结肿胀、肢体浮肿,尤以四肢下部浮肿最为显著,有的皮肤肌肉出现坏死斑,耳、尾干枯坏死,部分或全部脱落,有时牛角及蹄匣亦可脱落,母畜发生流产,如不及时治疗,可因极度衰竭导致死亡。
预防:加强检疫制度,对患畜及时治疗或淘汰;在本病高发地区,可于每年流行季节前进行药物预防注射;平时注意消灭传播媒介。严重流行的地区,可采用药物预防,可用红典(孕奶畜禁用)粉针进行预防,注射1次有3~5个月的预防效果;及时发现病畜并进行隔离治疗。
治疗:犇?衡雪净治疗包(孕奶畜禁用),深部肌内注射,每天1次,连用2~3天。辅助治疗采用犇?平衡健散提高免疫能力,减少继发感染率。
牛羊虱病是由牛羊毛虱和牛羊虱寄生而引起的一种皮肤病。这两种虱都在毛上产卵,5~10天孵化,数次蜕皮,2~3周后变为成虫。
密集饲养、畜舍及牛体卫生差、湿度大以及秋冬季节换毛等因素有利于牛虱的生长和繁殖,可促进其传播感染。
牛毛虱以毛和表皮鳞片为食,牛虱以血为食。寄生部位发痒,病牛摩蹭、啃咬,因而造成损伤。大量寄生时,皮肤发炎,脱毛,严重病例形成痂皮。病牛不安、疲乏、消瘦。牛虱可成为某些疾病如锥虫病的传播媒介。
预防:对外来牲畜隔离检疫,发现有虱寄生立即治疗。注意卫生刷拭用具要固定使用,牛舍要保持干燥清洁。
治疗:发病后要及时治疗,以防蔓延。(1)口服:犇?伊重静片,(2)注射:犇?仲克宁(伊维菌素)注射液。
牛焦虫病是由蜱为媒介而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病。焦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奶牛的红细胞内。该病是由焦虫在蜱体内繁殖,牛放牧时蜱叮咬而感染的。
此病以散发和地方流行为主,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以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有病区当地牛发病率较低,死亡率约为40%;由无病区运进有病区的牛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60%~92%。
引起牛焦虫病的焦虫可分为牛巴贝西焦虫病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两种。
(1)牛巴贝西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为9~15天,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呈稽留热。病牛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消失,反刍停止,呼吸和心跳增快,可视黏膜黄染,有点状出血,初期拉稀,后期便秘,尿呈红色乃至酱油色。红细胞减少,血红素指数下降,急性病例可在2~6天内死亡。轻症病畜几天后体温下降,恢复较慢。
(2)牛泰勒焦虫病
该病潜伏期14~20天,病初体表淋巴结肿痛,体温升高到40.5~41.7℃,呈稽留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精神萎顿,结膜潮红。中期体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正常的2~5倍。反刍停止,先便秘后腹泻,粪中带血丝。可视黏膜有出血斑点。步态蹒跚,起立困难。后期结膜苍白,黄染,在眼睑和尾部皮肤较薄的部位出现粟粒至扁豆大的深红色出血斑点,病牛卧地不起,最后衰竭死亡。
预防:有蜱的地区应定期灭蜱,牛舍内1米以下的墙壁,要用杀虫药涂抹,杀灭残留蜱。对牛体表用天典消毒剂药浴消毒。不要到有蜱的牧场放牧,对在不安全牧场放牧的牛群,于发病季节前,定期药物预防,以防发病。
治疗:患病牛要及早治疗,扑灭体表的蜱。良好的饲养管理和护理对愈后有良好的效果。
犇?衡雪净治疗包(孕奶畜禁用),深部肌内注射,轻症1次即可,必要时每天1次,连注2~3次。水牛对此药较敏感,一般用药1次较安全,连续使用,易出现毒性反应,甚至死亡;黄牛偶尔出现起卧不安、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很快消失。同时配合口服天紫菊+犇?平衡健散以提升免疫力,减少病死率。
羊螨病又称“疥癣病”,是一种由螨虫寄生在羊皮肤表面而发生的一种慢性体外寄生虫病。螨虫种类很多,有疥螨、痒螨等。
疥螨对山羊危害严重,而痒螨最易感染绵羊;改良后的细毛和半细毛杂交羊,因其毛密毛长,更易发生此病。
羊嘴唇、口角附近,鼻边缘、眼圈及耳根等处极易发生疥癣,发病后患羊精神很不安定,患处皮肤发红、剧痒,常在木桩和墙上摩擦;继而出现丘疹、水泡、脓疱和痂皮。绵羊感染此病,出现全身及局部脱毛,皮肤起痂皮,颈后如干涸的石灰,故有“石灰头”之称。羊感染螨病后不仅破坏了皮毛,引起脱毛,而且羊体日渐消瘦,并可导致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预防:坚待预防为主,是防制本病的关键。对厩舍、牧具要经常消毒,消灭感染源;平时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羊群膘肥体壮,皮肤结构紧密,皮质代谢协调,抗感染力强,不易感染此病;每年秋冬及早春对病羊污染过的羊圈、用具等要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在剪毛后(1)注射:恒通仲克宁(伊维菌素)注射液。(2)口服:犇?伊重静片。注:严重病例可在7-10天后重复用药一次。
羊绦虫病是羊的重要寄生虫病,目前有趋重的发展态势。该病主要是由寄生于羊小肠内的莫尼茨绦虫、曲子官绦虫和无卵黄腺绦虫等数种绦虫引起的,尤其对羔羊危害严重,甚至造成成批死亡。
该病在全国广泛分布,但在三北牧区流行更为普遍。本病的发生、流行与中间宿主地螨的分布有直接关系。在森林牧场或有灌木丛的地带,以草层较厚,腐殖质较多的地方,地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夏、秋时节的每天早晨和傍晚,特别是雨后地表层的地螨数量会大大增加。在此时放牧,羊很容易感染。
感染绦虫的病羊一般表现为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精神不振、虚弱、发育迟滞,严重时病羊下痢,粪便中混有成熟绦虫节片,病羊迅速消瘦、贫血,有时出现痉挛或回旋运动或头部后仰的神经症状,有的病羊因虫体成团引起肠阻塞产生腹痛甚至肠破裂,因腹膜炎而死亡。病末期,常因衰弱而卧地不起,多将头折向后方,经常作咀嚼运动,口周围有许多泡沫,最后死亡。
预防:采取圈养的饲养方式,以免羊吞食地螨而感染;避免在低湿地放牧,尽可能地避免在清晨、黄昏和雨天放牧,以减少感染;定期驱虫,舍饲改放牧前对羊群驱虫,放牧一个月内第两次驱虫,一个月后第三次驱虫。(1)注射:犇?仲克宁注射液。(2)口服:犇?衡加净片,驱虫后的羊粪便要及时集中堆积发酵,至少2~3个月才能杀灭虫卵或用天韦胺消毒剂对粪便消毒杀灭虫卵。经过驱虫的羊群,不要到原地放牧,及时地转移到清净的安全牧场,可有效地预防绦虫病的发生。
治疗:(1)注射:犇?仲克宁注射液。(2)口服:犇?衡加净片。
羊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多种球虫寄生于肠道所引起的以下痢、便血为主要特征的羊原虫病,本病危害山羊和绵羊,其中对羔羊危害严重。
各品种的绵羊、山羊对球虫病均有易感性。羔羊极易感染,时有死亡。成年羊一般都是带虫者。流行季节多为春、夏、秋潮湿季节。冬季气温低,不利于卵囊发育,很少感染。羊舍不卫生,草料、饮水和哺乳母羊的奶头被粪便污染,都可传播此病。在突然变更饲料和羊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也易诱发本病。
1岁以内的小羔羊表现的症状最为明显。病羊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被毛粗乱,可视黏膜苍白。重症者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后下降。主要症状为急剧下痢,排出粘液血便,恶臭,并含有大量卵囊。时见病羊肚胀,被毛脱落,眼和鼻在黏膜有卡他性炎症,贫血迅速消瘦,常发生死亡。死亡率通常在10~25%。急性经过为2~7天,慢性的可延到数周。耐过羊可产生免疫力,不再感染发病。
剖检可见小肠有明显病变,肠道黏膜上有淡白、黄色圆形或卵圆形结节,大小如粟粒到豌豆大。有时在回肠和结肠有许多白色结节。尸体消瘦,尸体后躯被稀粪或血粪污染,有恶臭,天暖时还可能含有蛆。
预防:应采取隔离、卫生和预防性治疗等综合防制措施。(1)成年羊是球虫的散播者,最好将羔羊隔离饲养管理。(2)羊球虫的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药很难将其杀死,对圈舍和用具,最好用天韦胺消毒剂消毒,经常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卫生,通风干燥,每天清除粪便,进行堆积生物热消毒。(3)也可采取提前使用抗球虫药物(如銶力清散)进行预防。
恒通精品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用3日。
同时配合銶力清散+天之素拌料或饮水7天;
本病是由羊狂蝇的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和鼻窦内引起的疾病,又称羊狂蝇蛆病。主要引起慢性鼻炎及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羊只流鼻液和不安。
本病在我国西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危害严重,对养羊业造成很大的损失。本病的病原是狂蝇科鼻蝇属的羊鼻蝇又称羊狂蝇的幼虫。羊鼻蝇的成虫形似蜜蜂,淡灰色。全身密而短的绒毛,略带金属光泽,体长10~12毫米。头大呈半球形,两复眼小,短口器。刚产出的幼虫(第1期幼虫)淡黄色,长约1毫米,前端腹面有两个黑色前钩;第2期幼虫为椭圆形,体长20~25毫米;第3期幼虫体长30毫米,腹面平直,各节前缘生有许多小刺,背部隆起。各体节上有深棕色横带,虫体前端较尖,有一对发达的黑色口前钩,后端齐平,有两个黑色后气孔。
羊狂蝇成虫出现于每年5~9月,尤以7~9月为最多,一般只在炎热晴朗无风的白天活动而侵袭羊只,幼虫一般寄生9~10个月,到第2年春天发育为第3期幼虫,所以本病流行特点是夏季感染春季发病。
患羊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体温39.4℃,脉搏100次/分,呼吸21次/分,可视黏膜淡红,有分泌物,运动失调,头弯向一侧旋转或发生痉挛、麻痹,听、视力降低,后肢举步困难,有时站立不稳,跌倒而死亡。血液稀薄,色淡红,全身淋巴结肿胀,呈紫红色,切面多汁,蛛网膜、大脑沟出血。左角根部的额下有18毫米长的羊狂蝇幼虫1条,并有黄白色脓汁形成包囊。大脑中有高粱粒大的溃疡灶。取淋巴结及颅内脓汁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发现化脓性球菌。
剖检病死羊,可在鼻腔、鼻窦或额窦内发现各期幼虫。
预防:对各种伤口加强治疗和护理,防止蝇骚扰和产幼虫。将清理出的蛆放到强烈的消毒液中杀死,以防继续发育为成虫。在夏秋季节饲料中添加灭蝇净散抑制蝇卵孵化,减少蝇蛆危害。
治疗:(1)注射:犇?仲克宁(伊维菌素)注射液、犇?独抗治疗包分点注射。(2)口服:犇?伊重静片。
羊的捻转血矛线虫在我国草地牧区普遍流行,可引起羊贫血、消瘦、慢性消耗性症状,并可引起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损失。
本病以丘陵山地牧场的羊易感,特别在曾被该病原污染过的草场放牧。本病流行季节性强,高发季节开始于4月青草萌发时,5~6月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但在多雨、气温闷热的8~10月也易暴发。根据对几个牧场的调查,发现该病都在8月底9月初闷热多雨气候易暴发流行,每年都给养殖户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急性型以肥壮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死亡羊眼结膜苍白,高度贫血。亚急性羊的特征是显著贫血,结膜苍白,下颌间和前胸腹下水肿,身体逐渐衰弱,被毛粗乱无光,放牧时落群,甚至卧地不起,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多转为慢性。慢性型病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消瘦,被毛粗乱,体温一般正常,在放牧时发病羊中,发现早期大都是以肥壮羔羊突然死亡为特征,以后病羊便出现亚急性症状。
急性死亡的8只羊真胃内有大量红白相间的毛发状线虫,长度为15~30毫米,外观着色很特别,真胃黏膜有严重的大面积出血症状,其它脏器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感染率100%。
预防:
(1)计划性驱虫
根据不同流行病的特点,一般春、秋两季使用犇?仲克宁(伊维菌素)注射液或内服犇?伊重静片。
(2)牧地和饮水卫生不在低温潮湿的地方放牧,不在清晨、傍晚或雨后放牧,不让羊饮死水、积水,而饮干净的井水或泉水。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有计划的轮放。
(3)科学饲养
加强饲养管理,淘汰病弱羊只,合理补饲精料,增强羊的抗病能力。
(4)加强粪便管理
每年两次清理羊圈舍,将粪便在适当地点堆积发酵处理,消灭虫卵和幼虫,特别注意不要让冲洗圈舍后的污水混入饮水,圈舍适时用天典消毒剂消毒。
治疗:(1)注射:犇?仲克宁(伊维菌素)注射液。(2)口服:犇?伊重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