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养殖技术问答

大鲵的身体呈扁筒形,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躯干部由胸、腹部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部两侧有皮肤皱襞和疣粒。腹部前后、两侧有附肢2对,后肢长于前肢,前肢4指,后肢5趾,指、趾端光滑无爪。后肢外缘有膜质的肤褶,趾间有浅蹼。尾部有泄殖孔,尾较短,为体长的1/3,尾端钝圆或椭圆。体表无鳞,多皮肤腺。大鲵体色较多,一般有暗黑色、红棕色、褐色、黄色、灰色或银白色。皮肤上有各种斑纹。

2、大鲵有什么生活习性?

大鲵喜暗、怕光,喜洁、怕脏。日常活动规律呈明显的昼夜变化,即白天休息于洞穴,晚上出洞爬行于水中,常匿居在石灰岩广布、水质清澈、多砂石和深潭、水量充沛的深山溪流、岩穴、泉洞及水沟中。成鲵穴居,多栖息在海拔100-1200m的水流较急而清凉的溪河中,昼伏夜出,4-10月摄食生长,冬季休眠;幼群居,具外鳃,喜栖息在溪流支流的小水潭内。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8-23℃,当水温低于14℃或高于24℃时,摄食减少,行动迟钝,生长缓慢,10℃以下则开始休眠。最适水中溶解氧为5mg/L以上,体型较大的个体生活于深水,中小型个体生活在浅水中,在水中,皮肤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也常需将头部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大鲵的新陈代谢较为缓慢,耐饥饿能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不喂食物也不致饿死。

3、大鲵摄食习性是什么?

肉食性,幼鲵以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如红线虫、水蚤、昆虫幼虫、小鱼虾、小泥鳅等为主;成鲵则以食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虫和贝类为主。在人工驯化情况下,也可投喂高蛋白的配合饲料。

4、大鲵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5、大鲵有哪些繁殖习性?

6、大鲵是怎样呼吸的?

大鲵以肺呼吸为主,以皮肤辅助(幼鲵用鳃呼吸)呼吸,大鲵采取肺腔贮存气体,间歇式浮出水面,以1次呼气和2次吸气、咽气过程构成的换气方式来适应水栖生活。水温影响大鲵的呼吸频率。成年大鲵用肺呼吸代替了用鳃呼吸,并出现了喉头气管室。大鲵的喉头气管室壁内只有软骨小片支持,尚未形成完善的气管。肺只是一个囊状物,肺壁内表面形成一些网状的皱褶,呼吸的表面积不大。由于大鲵无肋骨,也不形成胸廓,呼吸动作的完成主要借助于口咽底的运动,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咽式呼吸。大鲵的皮肤裸露,富含腺体和血管,皮肤腺遍布全身,为黏液腺,分泌的黏液附着于体表,使皮肤经常保持温润,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可通过皮肤进行呼吸,弥补肺呼吸功能的不足。

二、养殖技术

1、如何选址建造大鲵养殖场?

根据大鲵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栖息的生态环境条件,养殖场宜建在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清新,四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人烟稀少、环境相对独立的山区。要求交通、水电、通讯方便,当地鱼虾蟹或动物内脏等饵料资源丰富。水源上,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爽、活水为好。整个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防逃、防偷、防害设施。

2、大鲵养殖池如何建造?

大鲵养殖池壁要求是:①能蓄水,使之不漏水;②安全牢固,能承受池壁四周土的压力及池水中的压力,池壁不沉陷;③要有防逃设施,大鲵养殖池一般用方块石头、砖或混凝土砌成,水泥嵌缝,池壁要用水泥浆抹平滑或贴瓷砖。池壁顶端要向池内伸出10厘米,以防大鲵逃跑。

大鲵池底一般先用石块夯实,厚度20-30厘米,再用小石渣填空,最后用混凝土铺平,然后铺上瓷砖,也可不铺瓷砖,而用石头、沙子作底质。为了便于排水,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倾斜为2度左右,再由中心向一边角的排水口倾斜,倾斜度1度至1.5度左右。

进水口位置依据进水道与出水口相对设在池角。进水口要高于池壁,最好高于池中水面60厘米,并且向池内伸出20厘米,进水口材料可用水泥管或混凝土方,也可用铸铁管、塑料管,无论进水口用什么材料,均必须安装控制设施及过滤网。控制设施采用直通截止阀,管径大小,可根据各类大鲵池需要水量多少和进水压力而定。进水口过滤网材料要选用不锈钢,网目大小要根据大鲵大小而定。每排池子的进水管要大于每个池子的进水管,因为要分流和分水压。一般一根直径为110毫米进水管可分接4根50毫米的进水管,每个规格(长×宽×高)为(150厘米×100厘米×80厘米)的养殖池的进水管直径为10毫米(一般采用的塑料水龙头)。

大鲵养殖池结构不同,出水口位置也不同,最经济的做法是,在地底装一个直径30毫米的管子,作套管之用。再准备一根直径小于30毫米又能插入套管的管子,根据大鲵的大小,需要的水位不同,而制成不同长短的管子,即管子有多长水就有多深。这样,进水管水量小于出水量,能保证池中水位保持在一定的水位,多余的水又能从管子里排出,全自动化。在清洗池子时,只要将所插的管子拨出即可。

3、大鲵各阶段养殖池的建造有何要求?

一般驯养繁殖场在建造养殖池时,要分别建造亲鲵池、成鲵池、孵化池、幼苗池、饵料池、稚鲵池等。

①幼苗池:刚出膜的幼苗没有完成变态,娇嫩,抗逆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弱,幼苗池的建造要求更高,出水口要比池底低5厘米,以便排水、排污,出水口管径约5厘米。池壁、池底均要用瓷砖铺面,保持光滑,出水口要用不锈钢网做成栅栏防逃。

②稚鲵池、成鲵池:养殖池建造要求与幼苗池基本相同,面积50-150平方米,出水口、进水口视池水量大小而定。由于稚鲵和成鲵具有穴洞栖息习性,池内应安装供栖息的石块、卵石筑成的穴洞。石块、卵石筑成的穴洞占池面积的三分之二。

大鲵成品养殖池是大鲵养殖重要环境条件,是大鲵商品化养殖阶段的关键时期。成鲵阶段,大鲵抗逆力增强,适应能力增加,同时潜逃和同类弱肉强食也达到高峰。因此,成鲵池要求根据这一阶段生理的特点,建造5种规格以上的养殖池,以便按个体的大小分开养殖。

养殖者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成鲵池可建在室内或人防工程内,也可建在室外。建池面积可达100-2000平方米,室外建池,除了要按照室内成鲵池要求和设施外,必须要安装遮荫设施。要求池顶部、四周全部要有遮荫物。

③亲鲵池:均要求在室内建造。亲鲵池基本建造及设施与成体相同。但要增加一个设备,即冲水设备。天然大鲵是在流水的环境中性腺发育成熟。因此,人工培育亲鲵时需要冲水刺激使大鲵性腺发育成熟,这样有利用提高人工繁殖率。

④孵化池:孵化池根据亲鲵数量多少决定,一般一个100尾亲鲵的繁殖场,孵化池面积为25平方米,建造方式与养殖池相同,可建成长方形,每池规格(长×宽×高)为(5米×1米×1米)。

4、农户简易养鲵池如何建造?

①要本着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一般可利用空闲住房、杂物堆放间、水泥猪圈等,并以塑料薄膜封塞间隙,以最大程度地防止空气交流产生的热耗。

②大鲵是在阴暗的环境中摄食的,养殖室除需借助光源工作时,应尽量营造无光环境(较弱的漫射光无妨)。

③大鲵喜穴居,在养殖池内应以石块、瓦片、砖头等搭建人工巢穴,最好使用石灰质石块、石片。幼体大鲵喜群集,池中搭建巢穴数量应考虑放养鲵苗数量,不宜拥挤。

④在池底和能接触到的池壁应铺上光滑的瓷砖,幼鲵表皮娇嫩,避免磨伤、擦伤而感染微生物疾病。

⑤在建造养鲵池时还应考虑给、排水方便,各池要有单独的进水龙头和排水孔道,池底还应考虑一定的坡比,以便对残存饵料和排泄物的清洗和排放。

5、新建的大鲵池怎样消毒?

大鲵是一种怕碱性的动物,当池水中PH值大于9时,会造成大鲵毁灭性死亡。新建水泥池由于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其碱性很重,若不采取措施,直接放入大鲵将有可能“全军覆没”。消除碱性一般采用水浸法,即将池水加满,每隔3天换水一次,一般要1个月以上方可使用或者直接用流水冲洗1个月即可。若急需使用,也可按每立方米池水泼洒食醋0.5公斤或冰醋酸10毫升,浸泡2天并经涮洗池壁,换入新水后再加食醋或冰醋酸浸泡3次,换洗3次,一般也要半个月才能使用,最后用0.5%的高锰酸钾浸泡消毒一天,清洗干净后,放入新水待用。新鲵池或使用前可放养几尾泥鳅,泥鳅放养3-5天不死亡,并无表层粘液脱落现象时,便可放入大鲵苗养殖。

6、怎样控制大鲵放养密度?

幼鲵放养前,要仔细检查幼鲵池有无损坏,进行维修和消毒。幼鲵药浴消毒,防止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对幼鲵的数量和规格进行检查,按个体大、中、小分级,分池饲养。同一种规格的个体,其摄食能力基本相同,可避免互相残食。放养密度要根据各地不同的饲养方式、技术水平、饲养条件而定。幼鲵不同饲养方式的放养规格与密度见附表。

附表幼鲵不同饲养方式的放养密度

-----------------------------------------------

饲养方式规格(g/尾)放养密度(尾/m2)

控温饲养2006—8

流水饲养2004—6

常温饲养2002—4

地下饲养2003—5

-------------------------------------------------

7、大鲵成体养殖怎样进行日常管理?

一勤:就是勤巡池。每天巡池3次,早晨巡池看摄食后情况,中午巡池注意水温变化,晚上巡池观察成鲵摄食状况。

二早:就是早放养、早开食。注意春季后水温上升时,是否在摄食,若未摄食要采用加温使成鲵尽早摄食。

三看:就是看摄食、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看水质。看摄食主要是看成鲵在食场摄食是集中还是散乱。看是否抢食或有无吐食现象,以便调整投饲量。看水质主要是看水质是否清新、透明度是否高,以便采取措施改善水质。

四防:就是防暑、防病、防逃、防水变。防暑是夏天成鲵池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夏季水温高,成鲵易死亡,因此要采取防暑降温,有利娃娃鱼生长,室外防暑主要采取设置遮荫物,使光照强度低。换水采取在深夜进行,这样有利成体“度夏”。

8、如何掌握大鲵饲料及投喂技术?

幼鲵开口饵料可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水蚤等易消化活饵,饲养达20g以上后可投喂小虾、小鱼及牛羊肉糜,100g以上可投喂泥鳅、低值鱼虾蟹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蛋白含量要高达40%--50%,主要以鱼粉和α-淀粉为主,使用之前用水调成团状、块状和长条状,投放到饵料台上。

日投饵率:活饵料为10%--15%,饵料投在水中,如是鲜活泥鳅或小鱼虾,也可一次投入,满足3--5天的摄食量。发现池中有死鱼、死虾或死泥鳅,及时捞出以免败坏水质。人工配合饵料的投饵率为10%,一般投在食台上,通常在傍晚天黑前投喂。水温在18—23℃范围内,尤其在20℃左右,大鲵在天黑后的3小时内摄食量最多。当天气闷热、水温较高或水质不好时,大鲵摄食减少或停止摄食,所以投饵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掌握。

9、如何进行水质与水温的调节?

10、幼体食性?

⑴幼鲵摄食的种类:幼鲵的摄食种类因所生活区域和食物结构不同有所变化。但主要可分为枝角类、水生寡毛类、水生昆虫类幼虫、鱼虾蟹类及人工配合饲料。

⑵幼鲵的摄食能力和消化能力。幼鲵对天然饵料的摄食能力和消化能力随个体增长而发生变化,个体较小的幼鲵能摄食大型的枝角类,并能很好消化,随着个体逐渐增大,幼鲵能很好摄食红线虫,极易消化。待幼鲵生长到50克左右时,则可摄食幼小的泥鳅、小鱼虾。经过驯养可以以摄食配合饲料为主。

11、如何提高大鲵幼苗养殖成活率?

答:稚鲵期是大鲵个体生活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稚鲵饲养能否成功,稚鲵期的饲养管理十分重要,它不仅影响稚鲵自身的成活率、体质及个体大小,还关系到幼鲵的成活率和性成熟的早晚。影响稚鲵成活率低的原因受稚鲵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稚鲵养殖密度不合理、饲养生态环境不利于稚鲵生长发育、饲养管理不善而感染疾病的影响,提高稚鲵养殖成活率的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提高养殖技术。在养殖技术方面重点把握放养密度、投饵量与投饵频率的控制、饵料的调整、加强日常管理几个环节。

12、大鲵苗种质量如何鉴别?

由于大鲵苗种价格相对贵,不少准备养殖者担心苗种问题。尤其是目前大鲵苗种市场不规范,还有受高利润的驱使,有人用小鲵等非大鲵苗种欺骗养殖者,因此,掌握大鲵苗种质量优劣的鉴别技术,对大鲵养殖成功与否,提高养殖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⑴大鲵外部基本形态特征。未脱鳃的一龄幼鲵质量好的表现为外鳃暗红或同正常体色,并且无损伤,如若发现有外鳃损伤的苗种,则容易感染细菌,难以养活。1龄以上优良大鲵要求:外部无损伤,无畸形,但是要注意鉴别其他几种有尾目动物形态相似。

⑵外部反应。用手搅动,大鲵苗种四肢在水底爬动有力,尾巴在水中摆动快。将水放干后,让其在盆中爬动,行动敏捷者为优良鲵种。

⑶规格。看均匀度,同一批苗种是否生长均匀,规格差不多的可以初步定为质量较好,弱小苗种则规格比同一批显得小。特别头部较长者的大鲵苗种生长速度慢,应该不予选用。躯干部呈粗壮的为好,但要区别是否有腹胀腹水等病症。

⑷观察有无病症。一些大鲵苗种由于饲养管理不善,感染病害,影响了质量。具体观察方法是:大鲵四肢不肿,腹部不膨大胀气(腹部胀气为腹水病),未脱鳃稚鲵(1~10月龄)腮丝3对完整,鳃上无水霉寄生,体表无白点,体型不偏瘦,具备这些特征的苗种可初步定为优良苗种。

大鲵苗种的质量鉴别要综合考虑以上各方面的因素,此外,还要考虑供苗者的饲养水平、饲养条件等。根据苗种培育经验,建议养殖者购买50~250g左右的大鲵苗种饲养,这样容易鉴别质量的优劣,成活率也高达100%。

13、幼鲵阶段如何培育?

①幼鲵的培育池要求比稚鲵池要大一些,水的深度3~5cm,并要求有过滤、增氧和微流水的条件,温度最好控制在20℃左右。

②幼鲵开口摄食与开口饵料:当稚鲵培育到一个月左右其卵黄囊完全消失之后,消化系统已基本形成,可开口摄食。此时将鲵苗置于玻璃杯透过杯底可确认稚鲵确实卵黄囊消失,才可进入幼鲵的管理培育阶段,将稚鲵转入幼鲵培育池饲养。幼鲵的开口饵料:实践证明最好是人工培育的水丝蚓,其个体长度在要1cm以下,如果水丝蚓个体太长则可用刀将其切断粉细,投喂之前用2~3%的食盐水浸泡2~3分钟再投喂为佳。投喂量与频率:前一个月之内每隔1天投喂一次,以每尾幼鲵能吃到饵料为宜,不可性急,因为此时幼鲵太小、肠胃发育刚成,消化能力低下,所以要控制投食。

④幼鲵培育到第四个月时即可投喂去壳、切碎的小虾或基围虾,每天可投喂1~2次,也可根据其摄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有人工培养的蚯蚓,适当切小也是上佳的饵料。蚯蚓清洗干净后再用3~5%的食盐水浸泡2~3分钟,即可投喂。

⑤幼鲵培育到6个月以后,即可投喂小虾或去头的淡水中虾,细的小鱼也可投喂,但最好要清洗小鱼的胃内污物再用食盐水浸泡处理,以免病虫感染危害。

14、娃娃鱼亲体春季如何培育?

答:大鲵亲体的培育是繁殖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通过解剖观察,大鲵卵巢(11月-1月)处于第Ⅱ期,(2-4月)大部分处于Ⅲ期,产前卵巢(5-7月)发育为Ⅳ期,产卵期(8-9月)处于第Ⅴ期,因此抓好大鲵春季培育至关重要。春季随着水温回升,大鲵摄食量增大,新陈代谢加快,性腺发育开始启动,此阶段隔天投饵一次,投饵量为亲体重1-2%。饵料要新鲜且营养丰富,比如鲫鱼、泥鳅等,在这个阶段,亲鲵体内的营养物质不断积累,适当的流水刺激有利于营养成分向性产物转化。日常饲养过程中,要保证亲鲵的水质达标,防止发生疾病,影响性腺发育。

15、娃娃鱼亲体夏季如何培育?

答:5-6月时水温不断升高,亲鲵性腺发育速度加快,摄食量进一步增大,这样,亲体养殖池中的水原本应含有的自然抗体蛋白就会因元素不足而造成雄性大鲵生精不足,从而导致大鲵精液质量差,受精率锐减,使大鲵卵的孵化率低。这个时期关键就是注意控温,防止水温过高,定时更换适量的水,维护池内藻相与池中pH值的平衡。

16、亲体培育的生态环境条件?

17、亲体放养方式?

答:娃娃鱼亲体放养主要有2种方式:一种是雌、雄混养;另一种是雌、雄单独放养。

18、娃娃鱼亲体冬季如何培育?

答:冬季培育是指亲体产后体虚阶段。这一阶段亲体培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娃娃鱼亲体补充大量营养物质,使其产后迅速恢复健康;其次是要加快精卵巢的退化与吸收,以便翌年精卵巢能正常发育。冬季培育主要工作是水温调控和投饵。水温调控分2个阶段:首先是将水温控制在18~23℃,使亲体大量摄食、恢复健康,然后是将水温降至10℃以下,使亲体进入冬眠,加速精卵巢的吸收与退化。冬季饵料投喂是以配合饲料为主,并且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2%的赖氨酸和1%的多种维生素。

19、产前如何培育?

答:此阶段亲体性腺发育特征是Ⅲ期末向Ⅴ期初转化时期,是亲体性腺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此阶段亲体培育的目的是培育出大量成熟的亲体,主要采用生态学和生理学方法进行强化培育。生态学方法:野生娃娃鱼是在深山峡谷溪河有回流水和泉水的地方栖息的。因此,人工培育亲体时,必须要建造1个仿生态环境(有回流水、冒泉水)的洞穴。同时将光照调节到500勒克司。水温控制在亲体所需最佳生长发育范围18~23℃。生理学方法:就是将促进亲体性腺发育的中药生精制剂注射到亲体内,促进亲体性腺发育成熟。娃娃鱼体内联结神经系统与性腺的脑垂体是生殖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中药生精注射液能促进娃娃鱼垂体释放激素,提高娃娃鱼亲体性成熟率。

20、养殖大鲵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持证养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十七条之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所以养殖大鲵前必须先向有关部门申请获取养殖许可证。具体做法是养殖户向县、市、特区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报省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取许可证,方可养殖,否则视为非法。

⑵养殖场的建立。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建立养殖场。

⑶引种。从正规的养殖场引进或经省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到野外适量捕捉或收购。通过后一种途径引种除应注意其它完好程度外,还应注意其鉴别性特征。

⑷控制水质与水温。应选用水质清、无污染的山溪水、地下水或自来水。大鲵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8~23℃。孵化时让水温维持在20~23℃之间,以加速孵化。最好能引入活水,使池水保持缓慢流动,这样既可保证水质,调节水温,又可使之接近野生自然状态,利于大鲵的生长和繁殖。冬眠时保持水温4~8℃。太低大鲵易被冻伤,偏高会使之冬眠不深,增加体能消耗。

⑸分级养殖。因为大鲵成体有吞食幼体的行为,所以应严格按照大小规格养殖。由于个体生长速度有差异,故最好每半年分级一次。

⑺模拟自然状态,解决繁殖难题。选择山区植被好、无污染、周年不断水的山沟或小河沟,建立天然生态繁殖场。此外,为保证性腺的正常发育,应保留亲鲵的冬眠习性。

⑻谨防被咬。

21、野生大鲵引种注意事项及抗应激方法

野外捕捉的大鲵在引种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可造成大鲵剧烈的应激反应甚至死亡,为了不使有限的野生大鲵因引种应激反应而死亡,须对引种大鲵及市场收购的大鲵作抗应激处理,注意正确的引种方法。

22、大鲵养殖应注意哪些方面?

①做好大鲵饵料的消毒工作,方法是用2-3%食盐水对活饵料浸泡30-60分钟,可有效杀死一些水霉菌等致病菌,也可以将活饵料切成块,然后消毒投喂。

②做好通风工作。一般养殖场(户)将大鲵饲养房的门窗都是紧闭的,但大鲵主要以肺呼吸,所以要定期开窗,进行气体交换,有条件的可以安装通风孔。

③观察大鲵摄食情况,及时投喂饵料。

④在大鲵运输、搬动检查性腺发育、副性征等时,操作要细心,防止大鲵机体受伤。

⑤在引种放养前,要挑选机体健壮、无病无伤的大鲵,入池时用1-2%食盐水浸泡大鲵2-5分钟,可取得预防效果。

23、如何防止大鲵攻击?

大鲵性情凶猛,口大,除上下颌齿外,还有一排与上颌平行的犁骨齿,非常厉害。在进行测量、分级或人工繁殖时,可用两手轻托头腹部离水放入人工潮湿担架内,这样既不伤及大鲵,也不至于使之动怒伤人。

24、怎样对幼鲵进行驯食?

25、如何控制投饲量?

影响娃娃鱼摄食因素很多,如水温、溶氧、水质、病害、饲料品种、饲料质量等。娃娃鱼对饲料的需要量,可视池中成体的数量、日投饲率来计算,其计算公式:A=W×E

式中A——日投饲量;

W——娃娃鱼体重;

E——投饲率。

26、如何做到科学投饲?

投饲要根据娃娃鱼的生物学习性和生态习性来确定合理的投饲方法。为了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投饲必须坚持四定投饲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②定位。养成娃娃鱼定位摄食习惯,能促进娃娃鱼集中摄食,集群摄食不但能提高娃娃鱼的食欲,增加食量,而且还可减少饲料的流散,提高饲料效率。

③定质。若投饲是人工配合饲料,要保存在低温、干燥、不受潮之处。为了提高配合饲料蛋白质的利用率,饲料在调制中要添加油脂,一般要求添加鱼油、植物油等。油脂的添加量随水温不同而增减,一般水温在18~23℃时,添加鱼油和玉米油各5%,水温在14~l7℃时,油脂的添加量为5%~6%,低于12℃以下时可不添加油脂。天然饵料要求新鲜洁净,对于变质饵料绝不能投饲。天然饵料以泥鳅、蛆蚓、鲫鱼、鸡鸭胚胎为理想的饲料。

④定量。根据娃娃鱼的摄食、消化情况、个体生长、个体大小、水温、水质等不同因素,投给适量的饲料。

27、成体养殖的水质如何管理?

成体池要求水质清新,浮游动物和敌害生物量少,透明度为50~60厘米,成体池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娃娃鱼的摄食和娃娃鱼病的发生。水质好,成体摄食能力强,体质健壮,发病就少。(1)换水。成体池水的自净能力差,要经常更换池水。一般每天换水量为2/3.当夏季高温及水质恶化时要将池水排干,再加注新水。(2)做好保持地水的清洁工作,日常管理中要及时捞除浮在水面上的残饵、污物及死娃娃鱼等。保持池水的清洁,防止由于此类物质的腐烂而污染水质。(3)注意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及敌害生物变化情况,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是造成成体池水质变化和成体发生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发现池水中浮游生物量较多时,要及时处理,并且进行消毒。

28、如何减少娃娃鱼病害发生?

(1)成体用水最好用自来水或地下井水,减少细菌及污染源,利用水库、山溪泉水、阴河水等自然水源的养殖场,进水必须经过过滤,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成体池。

(2)成体池中不混养有病原体的鱼虾。

(3)新引进成体池的娃娃鱼消毒后才放入池中养殖。

(4)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投喂药饵成药浴,防止疾病的发生。

30、放养前要作哪些准备?

(1)成体池的维修与消毒。主要是检查进出水管,拦栅网有无破损,检查过滤池、过滤装置及控温机器有无故障,并进行维修,清查成体池,看是否有损坏,及时维修,然后对成体池进行消毒,待药性消失后再行放养。

(2)成体消毒。成体消毒主要防止水霉病和细菌性疾病,消毒方法及药物和幼体相同。放养时要使成体养殖池水温与幼体池水温相同。

(3)放养前检查。要对成体的数量和规格进行检查,以便按成体个体大、中、小分级分池饲养。这样,同一种规格的成体在摄食能力和摄食强度上基本相同,生长速率基本一致,这就能避免大小混养造成相互残食。

三、繁殖技术

1、如何观测雌性大鲵性腺发育情况?

2、大鲵精子体外如何保存?

3、如何进行大鲵B超检查?

在进行B超显像检查时为了取得清晰的图像,从而达到满意的诊断效果,必须作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包括受检前的准备、受检机体的体位、检查方法,检查方位及检查程序等。

⑴受检机体检查前的准备。娃娃鱼受检前无需特殊准备,为了能够取得清晰的图像,受检前要停食3天。

⑵受检时的体位。B超检查视探头不同,可采取不同的体位。一般采用腹部为主。

⑶检查方法:①连续平行扫查法,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将探头沿该平面平行移动,做多个平行切面的连续扫查目的在于从各个连续的声像图中观察分析娃娃鱼性腺发育的状况。②立体扇形扫查法,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不移动探头在体表的位置,而是须序改变探头与体表面的角度(侧动探头)来完成扫查过程,通过观察立体扇形范围内的各个切面声像图,观察分析性腺发育情况。

⑷检查方位:①矢状扫查(纵断扫查)。探头沿机体长轴纵行放置的扫查方法。这种扫查方法形成的超声图像反映在荧光屏上,左方代表上、右方代表下、上方代表前、下方代表后。②冠状扫查。探头沿机体长轴在其左右侧纵向放置的扫查方法。这种扫查方法形成的超声图像反映在荧光屏上,左方代表上,右方代表下,左侧切面时上方代表左侧,下方代表右侧,右侧切面时,上方代表右侧,下方代表左侧。

⑸检查结果:①成熟精巢的特点及B超声像图:精巢长最大直径为70~90mm,宽最大直径为13~15mm;外形呈腊肠样而饱满,清晰可见,有一个低回声区。②成熟卵泡的特点及B超声像图:卵泡最大直径超过6mm;卵泡形成单个,外形泡满呈圆形,清晰可见,卵泡内壁可见到一个低回声区。

4、怎样选择优良的亲鲵?

亲鲵就是作为选留繁殖后代的成年雌体与雄体的总称。只有良好的亲鲵群体,才能得到产卵率高,受精率高、孵化率高、初生稚鲵体格健壮、生命力强的效果。从外观形态来看应选择躯体肥厚,达到性成熟阶段的成年亲鲵,体重应达到1公斤以上,越大越好。

5、亲鲵的雌雄如何鉴别?

雄性亲鲵:生殖孔略小,呈椭圆形,生殖孔内侧有规则的白色细小颗粒,多数生殖孔周围外凸,形成椭圆形的肌肉隆起,生殖季节性腺发育好的雄鲵更为明显。

雌性亲鲵:雌性大鲵的生殖孔小,多为圆形,生殖孔内缘无白色颗粒物,生殖孔外缘平滑,无肌肉隆起特征,生殖季节成熟度好的亲鲵腹部明显膨大,柔软而有弹性。

6、大鲵怎样进行排卵与受精?

7、怎样孵化?

前期孵化,在孵化室内的玻璃孵化箱内进行。孵化箱的规格为1.2米×0.5米×0.3米,箱内安装塑料孵化网,每箱放卵200~300粒不等。水源为过滤消毒水,采用微流增氧技术。水温控制在21~22℃。控制进水流量,防止胚体出现“贴壳长霉”现象。

一个完整的受精卵要经过40余天的孵化才能完成胚胎发育,这个时期对水质、环境、温度要求比较严格,进入九月份孵化出的稚鲵和青蛙蝌蚪一样,当春季气温升高,已发育成的幼鲵到外界活动寻找食物。人工孵化:受精卵主要用静水孵化和微流水孵化。静水孵化时,早晚要各换水1次。孵化期间注意3点:一是控制好水温和光照;二是防治水霉,即孵化时定期用水霉净预防,浸泡受精卵10分钟;三是防止胚胎“贴壳”,即定时轻翻动受精卵。

8、娃娃鱼难产如何处理?

在人工催产时,有些雌鲵出现难产的现象,只见腹部膨大,迟迟不产卵;或者即使产出卵带,但容易自动断裂。这些都属于难产的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要及时的发现,就要采取人工促产的办法,其具体操作技术方法是:技术员小心地进入亲鲵池子中,用手轻压腹部,将膀胱积尿排出,然后用手在其背、腹面,体侧褶及泄殖孔周围轻轻地进行抚摸。也可将雌鲵从水中轻轻抱起,然后顺其头部、躯干部、腹部做轻轻抚摩。达到克服紧张,松弛待产雌鲵的目的,以利于顺产。每隔1小时做一次,一般连续做3次以上,处理得当的话,能促使雌鲵产卵。但要注意在促产时,技术员要先将指甲等修剪好,再用0.05%的高锰酸钾消毒,以免挂伤大鲵。此外,加大水流刺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9、制约娃娃鱼人工繁育因素

娃娃鱼人工繁殖由于诸多难题未解决,至今尚未实现苗种的规模化生产,其资源就难以得到保护、增殖和利用。近几十年来,经专家们深入研究娃娃鱼生殖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发现了其制约因素:一是雄性性成熟率低(主要是指精液质量差);二是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三是用肉眼很难准确判断娃娃鱼性成熟。

10、人工繁殖技术应掌握哪些要点?

11、大鲵与小鲵、蝾螈三种如何鉴别?

品种

大鲵

小鲵

蝾螈

科别特征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成体体形

大,25mm以上

小,20mm以下

眼睑

体侧纵行肤褶

犁骨齿排列

一长列与上颌平行

成二短列或“V”形

成“八”字形

腹部颜色

浅褐或灰白

桔红色斑

12、鲵种如何选购?

答:选购大鲵要求体表无伤,体格健壮,活动敏捷,表现活泼为上品。

13、大鲵仿生态苗种繁育需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①选好地址:最好选择是大鲵的原栖息地和繁苗地,生态环境优越、水质清新,水源稳定,水质是大鲵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18-23℃是较佳生长水源。8-25℃为大鲵的正常水源。低于8℃或高于25℃,大鲵摄食减弱,生长缓慢;②要有流水环境;③植被条件好,可保持适当湿度并营造阴凉的环境;④其水质以石灰岩地区为较佳、无污染;⑤要有防逃设施,也就是做好防逃工作;⑥要有防洪设施,以免山洪爆发,大鲵被冲走;⑦在山沟溪流大鲵繁育地要专门搭棚建房,需有人看管,以防盗鲵事故发生;⑧适量投放野生大鲵亲本;⑨注意繁育溪流的生物饵料培育,要保证大鲵适口适量的饵料。

14、如何掌握大鲵人工繁殖最适催产的季节与时机?

什么是成熟的标准呢?从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而言,大鲵性腺发育要达成熟的Ⅳ期末,从细胞学的特征而言,卵细胞的细胞核要极化偏位。精细胞发育变态完成,这和两栖类与鱼类基本相同。但这些究竟是体内的标准,采用常规肉眼观察是无法获取的,而大鲵的外部形态观察,不像鱼类白鲢那样明显,所以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的。其次,大鲵性腺发育成熟又与不同地域和鲵池的水温、大鲵摄食状况及饲养水平不同,作为人工驯养的大鲵,因为水土不一样而有差异,有早有迟如沿海地区则成熟季节早,铜仁山区而言,可能要迟一些,这个时机,绝不能跟风,而要在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加强总结,逐步找准适合催产季节,根据“野生大鲵调查,野生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曾有专家推算出野生大鲵繁殖的盛期为“夏末秋初”,但人工驯养与野生自然状况不一样,没有可比性,只能从实际出发。

那么当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②详细记录每个繁殖周期,其中最佳有效催产期的常年水温的积温关系,这样经过3~5年,则可在当地找出一个繁殖周期水温积温的参数值。可以相对确立大鲵催产的有利时机。

④也可采用大鲵不同发育成熟阶段的尿液特定生化指标和大鲵性腺成熟及人工催产结果的关系研究,以期取得生化简易检测大鲵成熟度的标准。

⑤利用生态学的方法,尽可能为大鲵创造适应的环境条件和科学管理,使大鲵能在人工环境条件下,健康成长,正常发育成熟,这是提高大鲵成熟率,为大鲵人工催产提高催产率、受精率的先决条件,和有效提高大鲵人工繁殖的效率的重要基础。

15、亲鲵如何培育?

培育性腺成熟的大鲵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大鲵的摄食量随水温高低而不同,根据水温状况和大鲵生长发育特点把亲鲵培育分为秋季、春季和产前三个阶段进行。人工繁育结束后,及时将亲鲵单池分养,投喂饲料多为去除内脏的小鲤鱼或草、鲫鱼(重0.1~0.2千克/尾),视亲鲵大小每池喂1~2尾,隔天傍晚投喂一次。每年12月上旬水温降至3℃以下时停止投食。第二年2月中、下旬水温上升到5℃以上时再开始投喂,直至催产前。在饲料鱼中还添加中草药制剂和多种维生素复合矿物元素进行饲养。方法是将配方按一定限量装入饲料鱼腹腔内投喂,以促进大鲵的性腺发育,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为预防疫病感染,每隔10~15日,彻底清洗池塘一次,并进行药物消毒。在催产前1~2个月内一般不进行清洗,以保持亲鲵处于安静和有规律的生活状态。

四、疾病防治

1、大鲵病害检查和诊断的方法有哪些?

②显微镜检查。肉眼检查诊断通常是局限于症状比较明显的大鲵病和大型寄生虫病。而对一些症状不大明显和小型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则需要经显微镜检才能作出诊断。检查的部位和顺序与目测相同,检查的重点是体表、肠道和其他器官。A体表:用解剖刀或镊子刮取少许黏液,放置于载玻片上,加适量蒸馏水盖上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先用10×10倍的低倍观看,再用10×40倍的高倍镜检查。镜检常可发现车轮虫和小瓜虫等寄生虫。若发现小白点,压碎后可看到黏孢子虫。由于镜检只能检查到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组织,对整个病变部位或器官来说,能检查到的面积很少,为了尽量减少遗漏,每个病变部位或器官应多观察几个不同点的组织。B肠道:解剖腹腔,取出肠道,剪开肠管,分别取前、中、后三段肠壁上的少许黏液置于载玻片上,滴于适量的0.85%生理盐水,加盖玻片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线虫、绦虫等。

对于并发症的病鲵,需要对各种病原体的感染强度及对大鲵危害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主要病原体,以便在进行治疗时,可依药物性能及大鲵身体承受力来对症下药,在治疗主要病原体时,对次要病原体采取同时治疗或分别间隔治疗。

2、大鲵的“三病”及其症状?

大鲵“三病”指水霉、肠炎、烂尾。①水霉病主要症状:观察病鲵可见其头部、躯干部、四肢、尾部有水霉寄生。早期只见寄生部位边缘不明显的小白点,随后逐渐见到长出的棉絮状菌丝,感染部位肌肉溃烂,严重的出血。四肢感染时会出现菌丝布满整个部位,刮除菌丝后,可见四肢上有许多肉瘤状圆点,并出血,触之病鲵有剧烈痛感。开始感染时急噪不安地全池游动,有的在池中整个身体翻转,最后导致全身感染病菌,引起并发症。病鲵无力地在池中游动,体质消瘦,行动迟钝,投喂饵料时不动不摄食,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死亡。②肠炎病主要症状:病鲵起初精神不振,食欲减少,严重的不摄食。病鲵发病中期激动不安,在池中乱撞池壁,最后无力地伏于池底,活动减少。观察其粪便不成形,入水不久后即散开,而正常的大鲵粪便入水后半小时后仍呈圆棒状。人工投喂时,大鲵有吐食现象,即使吞下,不久又吐出。后期脱皮严重,皮肤无光泽。观察其泄殖孔呈红色,严重时,轻压腹部有血水流出,腹部膨胀。解剖病死鲵,可见肠道发炎、充血,出现糜烂。③烂尾病主要症状:大鲵感染烂尾病主要表现为尾部病初充血,随后发炎糜烂,分泌白色黏液,并有臭味。最后尾部肌肉腐烂,如不及时发现治疗,将难以治愈。

3、大鲵感染水霉、肠炎、烂尾的原因是什么?

①水霉病病因:发病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工搬动、运输或其它机械损伤时,致使大鲵表皮损伤,给水霉菌可乘之机。此外,大鲵在越冬期,机体活动明显减少,从水中带来的一些杂物如藻类等很容易沉积在机体上,容易引发水霉菌在上面繁殖,进而侵入大鲵机体。在用药物对大鲵池消毒时,由于药物浓度配制过高,大鲵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如脱皮、体表分泌白色黏液。如高锰酸钾具有腐蚀作用,浓度过高,会造成大鲵体表皮肤的损伤而感染水霉。②肠炎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员在投喂饵料时,对饵料常不消毒,如将鱼类、蛙类、虾类等活饵料直接放入大鲵养殖池。由于这些饵料来自富营养化水体,携带致病菌的几率大,大鲵摄食后感染病菌而患病。其次是水体受污染,导致大鲵养殖水的病菌较多。再次是管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养殖池消毒,对大鲵饵料投喂过多,导致大鲵消化不良。经过研究,大鲵肠炎病的病原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③烂尾病病因:发病原因主要是大鲵机体受伤,感染病菌致病。

4、娃娃鱼患水霉、肠炎、烂尾的流行情况?

水霉病一年四季节均可发生,肠炎病发病季节多在4~9月,此时水温适宜大鲵生长,大鲵摄食饵料多。幼鲵、成鲵、亲鲵都可感染此病。烂尾病主要感染1~2kg的成鲵。

5、如何治疗娃娃鱼患水霉、肠炎、烂尾疾病?

⑴水霉病的治疗。a.用毛刷等柔软工具清除大鲵体表上寄生的水霉菌,再将池水放干,让大鲵在无水状态下保持30分钟。b.发现大鲵体表寄生水霉,可用高锰酸钾15ppm的水溶液,用棉球直接轻擦病烂处消毒,反复用3~5次,即可痊愈。对于稚鲵用2%食盐溶液消毒3分钟,每天一次,连用3天。

⑵肠炎病的治疗。发现大鲵患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所有用具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具体办法是对于能摄食的病鲵,用土霉素一片插入饵料鱼块中投喂,连用一周;对于不摄食的病鲵,要用腹腔注射硫酸庆霉素的办法,剂量为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连续注射3天,每天一次。

⑶烂尾病的治疗。烂尾病要及时注射抗生素,剂量控制在1万单位每公斤病鲵体重。

6、大鲵用药后如何管理?

7、怎样给大鲵进行药物注射?

由于大鲵个体较大,又是软骨动物,活动能力强,具有喜静怕惊,喜暗怕光等特性。因此,在给大鲵注射药物时,除了要保证大鲵的安全外,也要防止大鲵咬伤人。根据专家经验做法,先将药物配好,吸好药液到注射器后,两人用担架将大鲵从池中捉起,再放入塑料大盆中,此时,辅助人员要防止其爬出盆外,待其安静后,用手帕打湿后,盖到大鲵头部上,可以有效减少其掉头咬人和翻动躯体,最后注射。

8、如何进行科学用药?

渔用药物是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这里特介绍几点水产动物疾病防治的正确用药方法:

⑴对症施药渔用药物的品种繁多,其理化特性各不同。因此使用渔药之前必须先准确诊断养殖防治对象的主要疾病、病原体,做出治疗方案,再选择恰当的药物品种对症下药,否则不仅起不到应有的防治效果,而且延误有效的治疗时机,增加成本,结果造成养殖生产损失。准确的诊断是治病的根本。

⑵适时施药水产养殖对象整个生长周期活动在水体中,不易及早观察到它们发病征兆情况,所以难以及时用药治疗控制。对于已发生的病情来说,多数情况下施药时期偏晚,往往在病情感染多数养殖对象时才引起重视,特别是发生流行性病害,此时才开始使用药物,大多数治疗保产效果不太理想。所以一般应根据当地水产病害预报部门提供的发生情报,结合实际养殖情况,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应遵循“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多巡塘,多留心观察,一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在发病初期治疗效果显著,且能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传染。

⑶适量施药施药之前,一定要先准确测量水体,计算出池水体积,并检测池塘水质特点及水温、pH等因素,为选择用药剂量做准备。各种渔用药物使用时,必须要了解该药物是否在药效期内,然后按照说明书上推荐使用浓度的上下限,并根据防治对象病情的轻重程度及水质环境特点选择适当浓度,切忌随意增减,盲目滥用,药量过高可使防治对象产生应激,过低影响疗效,贻误治疗时机,其结果是增加了养殖成本。另外还要正确掌握用药的次数,以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⑸轮换施药对同一池塘养殖对象防病中,长期反复使用某一种类的药物,很容易使病毒、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最后该药物就无法控制病毒、病菌,养殖对象产生暴发性死亡。再者,经常使用同一种药物易造成残毒在防治对象体内大量富集,降低其免疫力,引起慢性中毒,也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人食用后也会危害健康。因此,应轮换或交替使用不同的防治药物,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⑹合理混药。当前渔用药物混合使用现象非常普遍,合理科学地混合渔药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增加药效,降低成本。在混合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并非所有渔药都能混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混用会产生两种相反的结果,一种称协同作用,即互相帮助而加强药效;另一种称拮抗作用,即相互抵消而降低药效。所以要先掌握混用渔药的特性,避免配伍禁忌,以免药效消失或药害。渔药的混用最好经过技术人员试验证明效果的可行性,再总结推广使用。

⑺安全施药。在配药及施用渔药时应注意人身安全,有的药物在空气中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或高浓度时接触会伤害人体皮肤,所以应穿戴好口罩和防护手套进行操作,以免危害身体健康。施药时应站在风头,不要迎风施药。渔药的使用应注意使用条件、使用范围和收获前休药期的规定,不能致使药物残留超标,必须根据《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执行,实行“绿色健康养殖”,关心消费者的健康。

9、大鲵疾病的防治原则是什么?

10、腹胀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治疗:发现后,单独饲养,放浅池水,让其腹部能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另外还要保证水质清新,对于苗种,由于消化功能不强造成此病,停食1-2天。处理得当,眼可复明,腹胀消失,恢复健康。对于成鲵,由于内脏感染产生大量腹水,可用1万单位/公斤体重的剂量卡那霉素肌肉注射。庆大霉素(2万单位/公斤)、氯霉素、新霉素对此病也均有较好疗效。

11、脊椎弯曲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从苗种到成鲵都可发生这病。外观表现为身体呈“S”形弯曲,活力减弱,但仍能少量摄食。解剖检查,除脊椎弯曲外,无明显异常。发病的原因可能是缺乏某种矿物质或因生理病变造成的。苗种阶段发生这病后,大部分未到成鲵阶段就已死亡。成鲵发生这病后,病体极消瘦,但一般不会马上死亡。

治疗:此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很难恢复。投饵要多样化,使大鲵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能得到满足。另外,要改良水质,使水体里不含重金属盐类,因为重金属盐类有毒,可刺激大鲵的神经和肌肉收缩,造成弯体病。

12、腐皮病(又称皮肤溃烂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就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

治疗:每立方米水体用0.1克氟哌酸或用0.2克二氧化氯消毒,或用0.3克强氯精消毒,每天换水,连续消毒3天。对能吃东西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每天口服环丙沙星100毫克和多种维生素150毫克,连续口服5天。对不能摄食的病鲵,按每公斤鲵体重,肌肉注射庆大霉素1000单位,隔1天后复注1次。注意!庆大霉素不能随意增加用量。对能摄食的病鲵和不能摄食的病鲵,都可采用2~4毫克/升庆大霉素浸泡,每天浸泡4~8小时,泡到病好为止。也可用环丙沙星或恩诺沙星浸泡,浓度2~4毫克/升。红霉素、痢特灵对此病也有疗效。对溃疡面大的,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

预防:大鲵从外地运入,下池前将大鲵用氟哌酸或环丙沙星浸泡消毒20~30分钟,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氟哌酸或环丙沙星。对相互撕咬受伤的大鲵,要用双氧水洗伤口,然后用溃疡灵软膏涂抹,放在无水搪瓷盆里,过1~2小时后,可放入池中。用红霉素软膏涂搽也可。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鳅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如青蛙、泥鳅和活鱼时要严格消毒。用溶液浓度是百万分之零点五的环丙沙星浸泡20分钟。

13、赤皮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病状: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包,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包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

治疗:首先在体表溃疡处涂抹氯霉素软膏,同时肌肉注射庆大霉素,连续注射七天,每天每公斤鲵体重注射15毫克庆大霉素,治愈率达93%。链霉素、氟哌酸有疗效。用增效联胺与卡那霉素内服。每公斤大鲵体重用增效联胺50毫克埋入鱼块中投饲,连续5天。同时按每公斤大鲵体重肌肉注射1/3亳升卡那霉素,连续5天。

预防:每隔10~15天,水体用“鱼虾安”消毒1次。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因此,勤换新水,也可预防此病。

14、打印病(俗称红梅斑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病鲵体表出现豆粒似的红斑,呈肿块状,有的表皮腐烂(均在红斑处),患病部位多在背部,尾部,也有少数在躯干和四肢的。被感染了的大鲵多游出人工筑穴,离群独游。解剖检查,心脏、肝、肺无病变。

治疗:用红药水涂搽大鲵患病部位和用金霉素针剂肌注鲵体,每公斤鲵体重肌注3毫克,连续注射10天即可治愈。或按每立方米水体用1克蟾酥和0.8克大黄粉合剂浸泡病鲵15分钟,连续7天即可治愈。

预防:因为黄鳝有红梅斑病,如果把大鲵同患病的黄鳝养在一起,易感染此病。

15、水霉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病鲵体表生出棉毛状的灰白色菌丝,开始时能见灰白色斑点,菌丝继续生长长度可达3厘米,如棉花絮在水中呈放射状,菌丝体清晰可见。严重时病鲵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身体消瘦甚至死亡。

治疗:对病鲵可用10%高锰酸钾或10%孔雀石绿涂抹患处,放到阴凉处1~2小时后,再放入水中。过两天以后,如还有水霉,可再涂1次。另外,也可将病鲵用4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8小时以上。也可将病鲵用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5~20分钟,并在患处涂抹1‰孔雀石绿软膏。对于鳃部和腹部患水霉病的鲵苗,用0.5毫克/升孔雀石绿溶液浸泡2~3分钟,如果鲵苗在溶液中显得烦躁狂游,则应降低浓度。克霉唑软膏对水霉病也有较好疗效。大鲵饲养和繁殖的最佳水温约为20℃,要求水质清新。这种条件也适合水霉病生长。因此,大鲵卵的孵化中,如果有受精卵患了水霉病,可将病卵用5~10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泡10分钟以后,再将浸泡过的病卵单独孵化。

预防:搬运和养殖过程中防止大鲵受伤。对于受伤的大鲵,用溃疡灵软膏直接涂抹伤处。对于正在孵化的鲵卵,要将未受精的卵带剪断剔出。所用剪刀应事先在10%高猛酸钾溶液里浸泡消毒。孵化工具事先用50克/升食盐水泡。

16、烂嘴病(又称口腔溃烂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治疗:发现病鲵后,要及时隔离,病情较轻的,可用庆大霉素4毫克/升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较重的,先用庆大霉素原粉涂抹患处,1-2小时后,再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浓度是4毫克/升,每天浸泡8小时,连续浸泡10天,可治愈。病情严重的,除浸泡外,还要注射庆大霉素,剂量是按每公斤病鲵体重1万单位。此病如果治疗及时,治愈率较高。

预防:此病是由患口腔溃烂病的青蛙传染的,因此在投喂青蛙时,事先要将青蛙严格消毒(放入环丙沙星药液里浸泡两小时),最保险的办法是不投喂有病的青蛙。

17、烂尾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红色斑块,周围皮肤组织充血发炎,表皮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样病灶。严重时患处肌肉组织坏死,尾部骨骼外露,常有暗红色或淡黄色液体渗出。病鲵停止进食,伏底不动,不久便死。

治疗:发现病鲵后,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鲵先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患处(浓度是每立方米加入20克高锰酸钾),随后用氯霉素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涂敷患处,每天一次,连续7天可治愈。

预防:大鲵本来是常年生活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中,水质清洁无污染,但人工饲养水体中常有大量的病菌。当大鲵的皮肤受伤后,病菌就乘虚而入,引起此病。因此,勤换水,可以减少此病发生。

18、吸虫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病鲵体质消瘦,体表粘液过多,行动呆滞。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吸虫有很多种,已报导的有:贵阳拟牛头吸虫、无棘吸虫、东方后槽吸虫、椭圆大鲵吸虫、马边鲵居吸虫、沐川鲵居吸虫、短肠中肠吸虫。多数种类寄生在大鲵肠壁的粘膜层,引起肠壁红肿发炎,少数种类寄生在胃里。如果是吸虫少量寄生,对大鲵影响不大。如果是吸虫大量寄生,易堵塞肠道,并引起肠胃穿孔。可参考兽医治疗吸虫的方法,用吡喹酮、硝硫氰醚等药物治疗。

预防:可用敌百虫消毒池子(由于大鲵对敌百虫敏感,可先把大鲵移出,待池子消毒清洗后,再把大鲵移入。)杀死水体里的寄生虫卵及幼虫。特别是夏、秋两季要加强预防,定期在饵料里包埋驱虫剂(例如在新鲜猪肝里包埋灭虫精)以杀死体内寄生虫。对于在野外捞取的青蛙、螺、蚌等都要经过消毒后方可投喂(最好是煮熟了投喂)。

19、线虫病症状及治疗方法

症状:寄生在大鲵皮下的线虫,发病部位在四肢、背部、腹部、尾部,4-5月份在躯干部(尤其是两侧)有线虫寄生。触及患部,大鲵有疼痛反应。此时大鲵多不进食,6月以后自然消失。也有线虫寄生在大鲵肠道的,主要寄生在前肠的肌肉层,线虫头部钻入肠壁,破坏组织,吸取组织营养。还有线虫寄生在小肠、直肠的。还有寄生在胆囊内的线虫。

治疗:寄生在大鲵体内的线虫有很多种,如城固卷尾线毛细线虫等。单纯患线虫病,如果寄生虫数少,一般不会引起死亡。治疗方法可参考兽医治疗线虫的方法,用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物包埋在新鲜猪肝里喂大鲵,达到驱虫的效果。

预防:在夏、秋两季,定期在饵料里埋驱虫灵或灭虫精,以杀死体内寄生虫。对青蛙、水蛇、螺、蚌等饵料要煮熟后投喂。

20、滥用渔药现象主要表现哪些个方面?

⑴为了求得较好的使用效果,大量地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不仅造成用药成本增加,而且极大地破坏水产动物体内外正常微生物种群的平衡,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甚至引起水产动物药物中毒死亡。

⑵片面追求用昂贵的人、兽用新药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可以肯定的说“最新的”未必就是“最好的”。此外这种做法还存在着以下弊端:其一最新的人用或兽用药物,对水产动物缺乏足够的药理、毒理以及临床研究方面的数据,有可能对环境与人类带来极大的隐患;其二耐药菌株的产生几乎与抗菌素的发展是同步的.据报道曾对抗感染十分有效的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已有上升均势,抗药微生物不断地出现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⑶对中草药的误解。相对而言,中草药比化学药物的毒性较小,产生耐用药菌株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中草药仍旧是一种药物,它也有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加工方式直接影响着其疗效。如果大量地不合理地使用中草药,也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⑷不合理的给药方法。大部分水产养殖动物对稳定的环境信赖性较强,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时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客观条件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教条地采取某一不恰当的给药方式,不仅不会获得有效的疗效,而且还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⑸认为“健康养殖等于不用药”。水域环境,尤其是集约化养殖环境是病原体滋生的场所,水产动物无时无刻不受着病原体的侵袭。我们提倡健康养殖,除了改善养殖环境之外,合理、有计划、科学地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⑹依赖特效药。根据药物和水产动物病害研究的现状及其生物生态特点,可以并不保守地说,治疗水产动物病害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水产动物的病害寄希望于特效药是不可取的。因此不科学用药,已是水产动物病害防治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⑺使用违禁渔药。违反《兽药管理条例》和NY5071-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使用孔雀石绿、硝酸亚汞、氯霉素、呋哺唑酮等违禁渔药,不仅严重破坏了养殖水体,而且导致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危害人类健康。

21、防止滥用药的对策有哪些?

①准确诊断疾病,做到对症下药。对鱼类的疾病做出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疾病的基本前提。要对疾病的诱因、主因、继发原因作全面考虑,分清主次,抓住缓急。如先杀虫后杀菌,如果寄生虫不杀,细菌、真菌、病毒的感染门户永远存在,易再发生或继发感染。只有做到了诊断准确,同时又选择了合适的渔用药物和用药方法,才能取得药到病除的效果。

②明确药物性能,选择给药途径。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要结合搭配使用,对不再摄食的病鱼,只能采取外用药物治疗。

③了解饲养环境,准确计算药量。准确测量饲养水体的体积或估算饲养鱼的体重,是决定外用药物和内服药物用药量的基础。

④注意饲养对象,选择适宜药物。不同鱼类对同一种渔用药物具有不同敏感性,即使同一饲养对象,在不同的年龄和发育阶段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会有所差别。

⑤注重药理作用,避免配伍禁忌。要充分认清药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时,要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避免拮抗作用的发生。

⑥注意药物安全和药物残留,防止滥用药物。

⑦选择“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的渔药。禁用“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渔药,保证水产品质量。

⑨能药浴防治的病例,就不要全池泼洒用药。必须全池泼洒用药时,应先排部分池水后再用药。

⑩观察疫情动态,总结防治效果。

22、施药方法和技术有哪些?

①遍洒法:此种方法常用于预防大鲵疾病和发生传染性疾病进应用,在仿(原)生态繁殖中应用比较普遍。通常采用对某些病原体有强大灭杀效果的药物,而对大鲵安全的药物浓度,均匀地洒在养殖池内,具体操作技术部是:运用此方法时,要对养殖池水面积做一个测量,人工洞穴也要测量,然后根据药物说明配置浓度,一般先用容器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再遍洒全池。采用连续多次施药并结合换水的办法,在许多久治不愈的病例中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交替使用不同品种消毒剂,可以显著延缓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

③涂抹法:适用体表溃烂病及其他局部感染或外伤,直接将药物作用于大鲵患处,具体操作技术部是:在使用此法前,应将大鲵脱离水体,保持大鲵体表湿润即可,然后再涂抹药物,一般放置2小时左右,再将大鲵放入水中,此法具有用药少,安全和副作用小等优点,但适用范围小。

④口服法:此法常用于增强机体抗病力,流行季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体操作技术部是:将药物插入到饵料中,再投喂给大鲵摄食,或者用手将大鲵嘴扳开,再灌入药物,目前,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抗生素、驱药虫等。

⑤注射法:在大鲵疾病防治中,常用肌肉注射法和腹腔注射法。肌肉注射法,一般靠近尾部下针;腹腔注射法是在背侧沟间进针,穿过肌肉层,注射工具是用医用一次性灭菌注射器,根据大鲵肌体大小选用5毫升或2毫升的容量。

23、无公害渔药有哪些基本要求?

⑴它必须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速效的、长效的。如果是防病治病制剂,要求它能快速地、有选择性的杀灭病原体;如果是诊断制剂,它必须有较高的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如果是水质改良制剂,施用后它应该对水产养殖环境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如是营养和免疫增强剂,它能使养殖对象的生理机能和生长状态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总之,无公害渔药的药效应该是明显的。

⑷它使用的剂量应尽量的小。只有较小的使用剂量,才会减少其毒副作用,也才会在使用成本上有较大的降低,获得较大的使用价值。

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适宜的常温下保存,便于运输、销售和贮藏。

THE END
1.羊常见病应对方式对于轻度患病的,可以直接用敌百虫片化水药浴。2、最方便可行的就是肌注伊维菌素注射液。也可以是别的杀虫药,但是大多成分就是伊维菌素。 第二、癣是传染的、最好把发病的羊隔离治疗、用碘甘油涂抹,碘酒4份、甘油1份混合后涂抹有癣的地方、干燥后在涂抹抗生素软膏、每天1-2次,同时用伊维菌素注射驱虫、 ...https://www.360doc.cn/mip/649793807.html
2.牛羊驱虫详解发现牛羊粪便中带有宽面条状白色虫子,这是绦虫,需要用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来驱虫。 此虫为解剖后肝片吸虫成虫,需要用三氯苯达唑片来驱除肝片吸虫。 脑包虫流行特点:是牧区常见的一种羊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犬、狼、狐、豺等肉食兽的小肠,多发于犬活动频繁的地方。容易侵袭1-2岁的绵羊和山羊。 https://www.meipian.cn/wrqgr23
1.羊驱虫用什么药好?羊驱虫用什么药好? 查看更多 关注者 0 被浏览 1.5k 关注问题 我来回答 分享 收藏 感谢 举报 10 个回答 whatsns 2021-12-13 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羊寄生虫种类较多,有节肢动物、绦虫、线虫、吸虫、钩虫、蛲虫及血液原虫等,如果按照寄生部位划分,则可以分为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和血液原虫,没有任何...https://www.lovechongbang.com/dogbaike/27520.html
2.小猫为什么吃草驱虫药是有毒性的,所以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喂食,尤其是国产驱虫药,用药之前一定要称好猫咪的体重,按照体重来计算应该食用的剂量。有的时候会剩下很多药,如果觉得浪费可以捐赠家喵领养站用于流浪猫。 3、猫咪驱虫前后的准备 猫咪进行体外驱虫前要先洗澡,完全晾干后再把驱虫药点在猫咪的脖子后面舔不到的地方...https://www.wenshubang.com/shenghuo/432644.html
3.牛羊专用驱虫药嘉康“6.25%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作用:驱除猪、马、牛、羊、家禽等体内外寄生虫。 驰骋嘉康的技术特点——载体全部为花椒的驱虫药 1、嘉康的主要成份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丙硫咪唑、槟榔碱,除了对蛔虫等线虫有明显驱虫效果外,同时加强了对绦虫、吸虫的驱虫作用。 2、嘉康内含K3、复合B,具有止血,修复肠粘膜溃疡的作用。 http://www.jyebfz.com/news/show-12162.aspx
4.猫狗驱虫药品牌排行榜猫狗驱虫药哪个牌子好【2024猫狗驱虫药品牌排行榜】品牌100网提供猫狗驱虫药品牌排名前十名,猫狗驱虫药哪个牌子最好用,质量好,效果好等实用权威的猫狗驱虫药品牌推荐榜单。https://www.cnpp100.com/pinpai/list_3938.html
5.如何给怀孕母羊驱虫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市场上常见的驱虫药剂有阿维菌素、阿力佳、阿福丁、克虫星等。 2、药剂优点 这些药剂属于低毒性的驱虫剂,抗虫谱广,对觉大多数的线虫、体外寄生虫以及其他的节肢动物都有很好的驱杀作用,但需注意的是这些药剂对驱杀虫卵无效。 3、怀孕母羊驱虫 阿维菌素、阿力佳、阿福丁、克虫星等用于怀孕母羊驱虫,具有、低毒、...https://liumingwang.com/100280.html
6.下羔母羊能服阿苯达唑依维菌素驱虫药吗?–960化工网问答下羔母羊能用驱虫药吗?阿苯达唑依维菌素吗!望指导 网友 3 最佳答案 回答者:网友 适当降些剂量 就可以 少剂量 多用 用三次 每次隔1周 这样保险 在实际生产中对羊危害最大的寄生虫主要有各种体外寄生虫,线虫,绦虫,吸虫。市面上能买到的常用药物主要有伊维菌素,丙硫咪唑,吡喹酮,氯氰碘柳胺钠等。在无重大...https://www.chem960.com/ask/q-cffc4ca2fd884e2a96dc6c3e4ff57c67
7.兽用驱虫药排行榜京东JD.COM为您提供兽用驱虫药销量排行榜、兽用驱虫药哪个好、兽用驱虫药多少钱等相关资讯,从兽用驱虫药价格、评价、图片等多方面比较,为您推荐优质兽用驱虫药产品!https://www.jd.com/phb/key_1247329863be7255c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