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是鞘翅目中物种最丰富的一科,已知全世界有58500多种,生境复杂,在农田、林间、雨林、山地、河畔及海边均有分布。在我国隐翅虫主要分布在南方较为温暖的地区,但是在北方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夏秋季雨后是隐翅虫活跃的时期,一般出现在潮湿草地。隐翅虫有趋光性,夜间会向灯光处飞行。也就是上述网友说的,晚上玩手机隐翅虫爬脸上了。
隐翅虫的生活习性和捕食特点,使它们不会随意地叮咬人,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只不过因为趋光性,现代人类最便利的工具之一就是照明灯具,所以人类住宅中的灯光就对它们有一定的吸引性,尤其是现在秋季逐渐来临,气温降低的情况下隐翅虫也需要寻找较为温暖的地方越冬。虽然不咬人,但是隐翅虫的危害还是相当大的。
隐翅虫的趋光性导致它们会闯入人类的住宅,与人类的接触机会增加。隐翅虫的身体各段都有毒素,类似于蚁酸是一种强酸,而它的腹部末端肛门处还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虽然不咬人,但是隐翅虫在遭受威胁的时候会释放毒液,而它们身体内含有的毒也会因为人将它拍碎而释放出来,皮肤一旦占到就可能导致隐翅虫皮炎。
受隐翅虫毒液危害,人的皮肤上会出现条索状、点状水肿性红斑,或者出现丘疹、水疱、脓疱甚至灼痛、瘙痒等症状。局部的炎症也会导致皮下的出血等,导致皮肤中色素沉积,使皮肤的颜色加深,看起来和其他的皮肤格格不入。严重的色素沉着一年多也未必能完全消除,如果发生在面部危害则更大一些,反应剧烈或范围较大者还会伴有发热、头晕、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所以生活中还是需要防备这种可恶的虫子,主要的方法就是减少在草丛中的活动,如果见到隐翅虫,要避免接触,爬到身上之后也要避免将其直接拍死在皮肤上。除了这些被动的防备办法,还需要主动地防备,如果是需要夜间作业的单位,需要用纱窗等和外界隔开,避免灯光将隐翅虫吸引来。
对于已经遭到隐翅虫危害的人,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弱隐翅虫的危害。隐翅虫的毒液是酸性的,而我们常用的香皂是碱性的,所以如果不小心将隐翅虫拍死在皮肤上需要赶紧用肥皂之类的清洗皮肤,如果已经出现红肿等症状则应该赶紧就医,采取药物治疗,比如用组胺类的药物避免皮肤出现较强的反应。
虽然这种虫子对人了有危害,却是很多农林害虫的天敌,也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种,不少隐翅虫因多食性、广生境的缘故,常可反映其栖境的污染等概况,而被视为环境保护的一种昆虫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