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海宁一个宝宝上了新闻热搜,十几个月大的孩子被身份不明的虫子叮咬,脸上、手上长满了红斑、脓包!
大家看图片感受一下,贝妈真的不忍心看
看这照片,尤其是脸上像被硫酸灼伤似的,看了让人十分心疼。不止如此,孩子的手上也是大片泛红,皮肤破损、甚至出水脓包。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排除了药品、肤护品等过敏情况,最后医生从家人口里得知,因为会经常抱着孩子去公园散步,会有一些小虫子出现。最后医生判断出,孩子应该是患上了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很多妈妈可能第一次听说,要了解这种皮肤病,我们先认识一下隐翅虫。
隐翅虫又被称“影子虫”,因翅膀不可见而得名。体型小而细长,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达3厘米,外形极像蚂蚁。身体为橘黄色,头、胸及尾部为铁青色。
隐翅虫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都有毒。看,下面的这种就要当心了。
隐翅虫本身不会咬人,但为什么会给人造成这么大的伤害呢?
夏天的时候,隐翅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在醒着或熟睡的人们身上爬行,这时候大家习惯拍打、压碎或搓揉,但如果这样的话很容易流出大量强酸毒汁,腐蚀皮肤,造成肿痛、水疱,就是隐翅虫皮炎。
那正确的做法是怎样的呢?
最简单:轻轻一弹,或用嘴巴吹走它,不甘心那就再补一脚,踩死,哈哈哈哈!
因为目前是隐翅虫活跃期,所以最后要提醒大家,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如何预防隐翅虫皮炎?
夏季安装纱门、纱窗,阻止毒隐翅虫飞入室内,减少人体接触该虫的机会。
盛夏时节,不要开窗开灯睡觉,使用蚊帐或尽量减少身体的暴露,可有效防止毒隐翅虫趁人入睡后伤及人体,引起皮炎。
发现有毒隐翅虫在身上爬行时,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轻轻吹掉或用其它东西把虫子拨掉。若手已接触虫的碎片,立即用肥皂水反复清洗。
尽量不要在灯光下纳凉玩耍,出门散步遛弯尤其去公园草丛等地时尽量穿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驱蚊液。
除了隐翅虫,夏天还有一种虫大家一定要当心!那就是蜱虫!
蜱虫叮咬初期症状:最初蜱虫叮刺吸血时多数没有疼痛的感觉,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人体的皮肤,往往会造成局部的充血、水肿以及急性炎症反应,严重时还会引起继发性感染等。
有些蜱虫在叮刺吸血时唾液中会分泌出神经毒素,此类毒素会导致人体运动型纤维的传导障碍引发上行性肌肉麻痹的现象,严重时可导致儿童呼吸衰竭而亡。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蜱虫的高发季节,家长和孩子应如何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虫子叮咬呢?
许多家长因为并不了解蜱虫,往往可能当简单的蚊虫叮咬给孩子处理。但其实这3个误区很可能要了孩子的命。
×误区1:看到被蜱虫叮咬时将其拍死
×误区2:强行将蜱虫从身体上拔出
×误区3:用针刺穿蜱虫
蜱虫体内携带多种病原体,若将其拍死、强行拔出时蜱虫的口器折断在皮肤里或者刺穿蜱虫都会使其体内的毒液通过伤口进入血液,并且引起继发性感染等症状。
处理蜱虫叮咬的正确打开方式:
若发现孩子被蜱虫叮咬后,首选方式是及时就医取出蜱虫。若无法及时去医院取出时,可尝试以下3种方式将蜱虫取出。
1.用细线绑住蜱虫的头部,将其拔出,切记拔出时用力均匀,不可过于强行拉出,以免蜱虫的口器断在皮肤中。
2.家中若有蚊香可在蜱虫旁点上蚊香,待蜱虫“晕厥”时,蜱虫便会自行松口,再将其拔出。
3.拿一个棉花球,将其吸饱肥皂液之后覆盖于蜱虫上30秒左右,再将棉花球提起,一般蜱虫会因为卡在棉花球上而被取出。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应该尽量避免带孩子去这些蜱虫容易栖息的地方。若需外出游玩或家中有宠物的家长需注意以下3点:
1.外出游玩防护
若需要带孩子去野外游玩的话,最好穿着长衣长裤,并且将袖口、裤腿、腰部等部位扎紧,颈部可扎毛巾将其保护住,不穿暴露皮肤的凉鞋,戴上帽子等,外出野外用餐时也避免直接坐在草地上,尽量减少被蜱虫叮咬的可能性。
2.游玩后防护
外出游玩回来后及时帮助孩子洗澡并更换干净衣物,防止将蜱虫带回家中。与此同时,需将孩子的全身仔细检查,例如:头皮、耳后、颈部、颈窝、腋窝、腘窝、手腕、腹股沟等这些皮肤有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被蜱虫叮咬。
3.家有宠物防护
若家中豢养宠物狗或猫等动物时,需经常注意宠物的身上,如耳朵里、耳朵外沿和脚趾间这些可能易隐藏蜱虫的地方。给宠物勤洗澡,外出溜达宠物回家后尤为需要检查其身体是否有携带蜱虫回家。
贝妈说
对于家有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夏天可算得上是一场硬仗啊。以上的夏季常见防虫技巧爸爸妈妈们一定要牢记,其实,只要做好防御措施,是可以尽情的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