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另一种生物(宿主)表面或内部,并从宿主那里受益(例如,通过获取营养)的生物。虽然这一定义实际上适用于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但术语“寄生虫”用来指
由更大的及多个细胞构成并拥有内部脏器的蠕虫(肠虫)
寄生虫感染更常见于卫生系统不健全的地区。
在卫生系统健全的地区,这些感染可能发生在曾到卫生系统不健全地区旅行的人或免疫系统受损的人中。
寄生虫一般是通过口或皮肤进入人体。
医师通过取血、粪便、尿、痰标本及可能含寄生虫的其他感染组织标本进行检查或送实验室分析,以此确定诊断。
在食物、饮料和水可能受到污染的发展中地区旅游时,应将食物烹煮、烧开、剥皮、或者不吃此类食物。
药物可用于治疗大多数寄生虫感染。
寄生虫通常是通过以下方式进入人体
口
皮肤
某些寄生虫可直接通过皮肤进入。其他寄生虫通过昆虫叮咬传播。
极少数情况下,寄生虫病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与感染者共用针头或在孕妇及其胎儿之间发生传播。
有些其它传染性生物,如某些病毒和细菌,也通过相同的方式传播。
粪口传播是感染寄生虫的常见方式。粪指粪便或大便,口指口腔,包括放入口中的东西。当人以某种方式摄入受感染的人或动物(如狗或猫)粪便污染的东西时,便会产生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感染。很多寄生虫侵入或生活在人的消化道内。所以,寄生虫或其虫卵常出现在人的粪便中。
感染者在使用厕所后没有充分洗手时通常会传播感染。由于他们的手沾染了粪便,导致他们后来触摸的东西都可能污染上寄生虫(或导致消化道疾病的细菌或病毒)。如果手受污染的人触摸食物——比如在餐馆、杂货店或家中——食物可能会被污染,那么其他人进食这些食物后可能会获得感染。
摄入并不一定是指进食时。比如,如果手受污染的人触摸某个物体时(比如洗手间的门),这些物体即会被污染。其他人触摸洗手间的门后再用手指触摸嘴,即可通过粪口途径获得感染。
其它的粪口途径传播方式包括
饮用被未经处理的污水污染的水(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
进食受污染的水中养殖的生的贝类(如牡蛎和蛤蚌)
进食用受污染的水清洗的生水果或蔬菜
进行涉及口-肛接触的性行为
在未充分消毒的游泳池中或在被污水污染的湖泊或海洋部分区域中游泳
有些寄生虫生活在身体内,并通过皮肤进入。它们可
直接穿过皮肤
被感染昆虫叮咬进入
取血液、粪便、尿液、皮肤,或痰液(粘痰)样本行实验室分析
医生通过典型症状及卫生状况差或正有疫情发生地方的居住或旅游史怀疑寄生虫感染诊断。
可能需要对标本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进行特殊测试来检测寄生虫释放的蛋白(抗原检测)或寄生虫的遗传物质(DNA)。可根据医生寻找的寄生虫而使用血液、粪便、尿液、皮肤或痰液样本。
医生也可采集一份可能含有寄生虫的组织样本。例如,可通过活检采集一份肠道或其他感染组织的样本。通过剪一块皮肤采集皮肤标本。有时候为找到寄生虫,可能需要采集多份标本重复检测。
如果寄生虫生活在肠道中,则在显微镜下检查样本时,可能会在人的粪便中发现该寄生虫或其卵或包囊(一种休眠且坚韧的寄生虫形式)。或者可以通过测试粪便中的寄生虫或寄生虫的遗传物质释放的蛋白质来鉴定寄生虫。采集粪便标本之前,不可使用抗生素、泻药和抗酸药。这些药物可大量降低寄生虫的数量,使得粪便标本中难以或不能检测到寄生虫。
抗寄生虫药
对于某些寄生虫感染,因为感染会自行消失,因此不需要治疗。
某些药物(抗寄生虫药)专门用于消除寄生虫,或者在存在有些蠕虫感染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蠕虫数量,从而使症状清除。另外,有些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也可用于有效治疗某些寄生虫感染。
没有一种药物是对所有寄生虫都有效。对于某些寄生虫感染,任何药物都无效。
通常,帮助预防寄生虫感染的措施包括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避免昆虫叮咬
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或土壤
去卫生措施不可靠的地方旅行时,尤其要当心。另外,人们在进食之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所吃和喝的东西,并确保食物被充分煮熟并且水未被污染。例如,应避免喝湖水和河水,在游泳池或水上乐园玩耍时应避免吞水。即使是看起来新鲜和干净的水也可能含有寄生虫,因此人们不应使用水的外观来判断其饮水安全性。
旅行者到食物、饮料和水可能受寄生虫污染的地区旅行时,最明智的做法是
避免喝自来水
对食物最好“烹饪、煮熟、剥皮、干脆不吃”
因为有些寄生虫能在冰冻中存活,故冰糕有时也可传播疾病,但用纯净水制的冰糕除外。
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洗手非常重要。为他人准备食物的人(如餐馆工作人员)尤其要认真彻底地洗手,因为他们可将感染传播给很多人。洗手在以下情形中很重要:
上厕所后
给孩子换尿布后或帮孩子擦屁股后
准备食物之前、期间和之后
进食之前
照顾病人之前和之后
处理切口或伤口之前和之后
触摸动物或动物粪便之后
有助于防止昆虫叮咬的措施包括:
用杀虫剂(氯菊酯或除虫菊)喷洒室内室外。
在门窗上安装纱窗。
在床上使用氯菊酯或除虫菊杀虫剂处理过的蚊帐
外露的皮肤喷洒含DEET(避蚊胺)的驱虫药
人们应穿长裤和长袖衬衫,特别是在傍晚和黎明时,以免昆虫叮咬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以下英文资源可能有用。请注意,本手册对该资料中的内容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