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在狗身上的蠕虫可根据其体型或寄生场所进行分类。其中对狗影响最大的寄生虫有蛔虫、钩虫、鞭虫、绦虫、肺丝虫和犬心丝虫。
蛔虫
常见的寄生再狗体内的蛔虫有犬蛔虫和狮蛔虫。
犬蛔虫尤其重要,因为它在劫犬出生前就能附着在它身上。蛔虫幼虫常附着在母狗的肌肉和其他组织下,因此一般的灭虫剂不能将它们消灭。母狗怀孕后荷尔蒙分泌减少,这时幼虫转移到其他部位,有的转到母狗的肠道,在那里长成成虫,而有的移行到子宫并进入胎狗的肺部。幼犬出生后,大量幼虫从母狗的奶水进入幼犬体内。
幼犬感染蛔虫的途径很多:大部分小狗都是带着蛔虫病出生的;喝过母奶后所有幼犬都会感染蛔虫;在接下来的几天或几个星期内,母狗体内的成虫还会在肠道内排卵并通过大便排泄出来感染幼犬。蛔虫进入幼犬体内后穿过肠壁,经血液移行至肝脏。然后到达肺部。如果幼犬感染了大量幼虫则可能出现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肺炎。
有的幼虫从肺部经过血管进入幼犬的肌肉和其他组织,形成囊肿,大量潜伏。另外一些则被幼犬咳出后又吞下。等到幼犬长到2个星期大时,这些幼虫都已长成成虫,并排出成千上万的幼虫。有的成虫还可能随大便排出体外,母狗舔到大便后即被感染。
蛔虫病严重的幼犬会出现喉咙沙哑、生长缓慢、腹泻和腹部肿胀等往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胃和肠道梗阻。
犬蛔虫也是间接生活史,感染性虫寄居在其他动物体内转为转续寄主。狗把转续寄主吃下去后即被传染。
感染犬蛔虫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因为其幼虫不会移行到母狗的肺部和身体组织里,而是在肠道壁内完成发育过程。因此,小狗一般不会被这种蛔虫感染。
蛔虫的治疗办法
防治蛔虫应该让幼犬和母狗一起进行。有的兽医甚至建议怀孕期的母犬每两个星期必须除虫1次。
至今为止除蛔虫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是还没有一种能清除所有包在囊内或移行的蛔虫幼虫,因此治疗的目的是杀死肠道内的成虫。
幼犬除虫第1次应安排在2—3周龄时,3月龄前每1、2个星期1次,6月龄前1月1次,以后1年3-4次就可以了。
可向兽医请教合适的除虫产品和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因为蛔虫可感染人类,所以打理狗以后一定要洗手,尤其是儿童。在喂奶的母狗和幼犬的粪便一定要妥善处理,可烧掉,也可丢进厕所,不可埋入土里或作堆肥使用,因为蛔虫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存活数年。
蛔虫和钩虫的虫卵能感染人。幼犬感染蠕虫的几率相当高,因此儿童尤其是还在吮指头的孩子,感染蠕虫的几率也很高。
寄生在狗体内的蠕虫常在犬大便中排出,虫卵能在花园或公园的草丛或土壤中存活好几年。
蛔虫卵被人吞下去后,成感染性幼虫,这种幼虫不会长成成虫,只是在人体内到处移行,损坏人体组织。这种幼虫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它们能穿过人体组织内壁,称为内脏幼虫移行症。它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弓蛔虫病,感染的人体组织不同,所表现出的病症也不一样。有时幼虫还会在视网膜上结囊肿,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防治蛔虫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跟狗接触后一定要洗手,尽量避免狗在人脸上或人用的瓷器上舔咬。如果被钩虫感染,钩虫幼虫通过皮肤组织进入人体在皮肤上留下不规则突起卿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几天后突起会自动消失。
能感染人的犬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和犬复孔绦虫两种。犬复孔绦虫一般不会造成大问题,但细粒棘球绦虫至今还未发现这种绦虫)有可能引起棘球绦虫病,造成死亡。棘球一般在人的肝脏和肺部结成囊,心脏、肾和中枢神经系统少见。儿童易感,但因为棘球蚴囊生长速度慢,所以一般需要几年才能发觉。
犬和猫虱子
会咬人。大部分人有轻微不舒适感,但有的人特别敏感,被虱咬后皮肤上会出现很明显症状。因此应当经常除虱。
钩虫
钩虫个小,体圆,吸血,常寄生在狗的肠道内。大量感染会引起贫血甚至死亡。最常见的犬钩虫有犬钩口线虫和狭头钩虫。有的地区巴西钩口线虫也很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常见的钩虫是犬钩虫,而在英国、欧洲、加拿大和美国北部,最常见的是狭头钩虫。
钩虫成虫排出后,虫卵随大便排出体外,在地面即可孵化出幼虫。只要条件适合能存活几个月。经常有蛔大便而且经常没有及时清理的场所,如公园等,或是卫生条件差的犬养殖场或犬舍的草上常会出现大量的感染性幼虫。
幼虫被犬吞下或穿过皮肤进入犬体内。钩虫最容易穿过的部位是脚趾间,引起瘙痒和皮炎。最后到达狗的肠道量并在肠道内发育成成虫,完成一个生活史。钩虫幼虫还能穿透人的皮肤。
犬钩线虫幼虫能通过母乳进入幼犬体内,与犬蛔虫相似,狗感染钩虫后,有的幼虫从身体组织移行到肌肉,并在肌肉上结成囊肿。母妊娠晚期因为荷尔蒙分泌减少大量幼虫趁机进入乳腺。这样出生后的幼患通过母乳感染钩虫。
感染钩虫后幼犬成长变慢,成年犬会感觉身体不适,两者都会出现腹泻和贫血等症状。钩虫与蛔虫的治疗方法相同。
犬鞭虫
犬鞭虫为直接生活史,成虫在肠道内排卵经大便排出体外,在体外孵化出感染性幼虫,感染犬,并长成成虫。
被鞭虫感染会出现消瘦、不舒适、腹泻等现象,严重者还会贫血。
绦虫
绦虫必须要其他动物做称为中间寄主,将虫卵吃下幼虫才能继续发育。犬吞下中间寄主后,绦虫在犬体内发育成并完成其生活史。能感染犬的绦虫有:豆状带绦虫、胞状绦虫和羊绦虫。一般不会对身体有太大的影响,无需过分紧张。
犬复孔绦虫是一种常见绦虫,因为跳蚤是其中间寄主故俗称跳蚤绦虫。感染绦虫后,最先出现的症状之一就是犬膀肛周围的毛发上,床上或大便中会粘有绦虫节片。新鲜的绦虫节片外观如黄瓜籽,干后像米粒。
幼犬3-6月龄时,每个月都需除绦虫和蛔虫。6个月后,每3个月除1次。很多除虫剂只对某一种寄生虫有效,因此使用前应请教兽医。除虱也能帮助减少犬复孔绦虫的感染几率。
绦虫的体长仅为7mm,但寄生在狗体内的绦虫多达1000条以上。绦虫卵经犬大便排出后被各中间寄主吞下,包括绵羊和人,在中间寄主体内,虫卵发育成幼虫并在肝脏和肺等体组织内形成囊肿。
农场尤其是牧羊场的工作犬因为容易接触带有绦虫囊肿的生动物内脏,所以感染绦虫的几率也特别高。
细粒棘球绦虫感染较严重的国家,如威尔士和新西兰,采取国家整体控制,严禁给狗喂生内脏并要求所有工作犬定期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