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讯4月23日,合肥市疾控中心发布提醒,4~10月为合肥市蜱虫活动高峰期,居民在户外遛狗、露营、园艺、采茶、耕种时都可能会与蜱亲密接触,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区里感染蜱虫的先例。需要注意的是,蜱叮咬后可引起局部红肿、皮炎等典型的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严重者可引起“蜱瘫痪”,甚至呼吸抑制,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死亡率高达30%以上。
提醒:长角血蜱在合肥较为多见
如何识别蜱虫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蜱俗称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目前全世界记录的蜱种有900多种,我国记录的蜱有11属,约120种,其中长角血蜱为合肥市优势种。
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形似蜘蛛,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如黄豆大小,吸满血后会自然脱落。
蜱的生活史有卵、幼蜱、若蜱和成蜱四个阶段,除卵外,其余三个阶段均需吸血寄生。蜱虫通常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出没,少数蜱在越冬时会隐藏在枯枝烂叶和枯木里。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如狗、羊、牛的耳内侧或耳根部、颈项部等处,人体的鬓角、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危害: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
蜱叮咬后可引起局部红肿、皮炎等典型的症状,一般均较轻微;严重者可引起“蜱瘫痪”,甚至呼吸抑制,如治疗不及时2周内可瘫痪或致死,死亡率高达30%以上。其次,蜱是仅次于蚊类的第二大病原体传播媒介,蜱叮咬可能传播病毒引起多种疾病,能够导致多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目前已知的蜱虫可以携带217种病原生物,包括病毒83种,立克次体20种,细菌14种,螺旋体18种、原虫32种、锥虫6种及衣原体、支原体、线虫和巴通体毒素等。
记者了解到,合肥市主要流行的蜱传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此外,可以在裸露的皮肤上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有效;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离开蜱虫栖息环境地区时,应检查衣物、身上和宠物体表是否携带蜱虫。有宠物的家庭要定期给家里宠物仔细洗澡、做检查、驱虫。
切记:一旦被蜱虫叮咬要及时摘蜱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墙面或地面发现蜱,切记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更不能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