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咬伤该如何正确处置

夏季蜱虫风险高峰期,蜱虫咬伤是主要发生在人畜关系密切的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养殖场的员工,这里就关于蜱虫咬伤处理进行整理。

02

蜱虫的生物学特性

蜱(pí)也叫壁虱,鳖吃,俗称草扒子、狗鳖、草别子、牛虱、隐翅虫、草蜱虫、狗豆子、牛鳖子等。是一种寄生虫,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者可长达30mm指甲盖大。

蜱虫在饥饿状态下硬蜱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幼虫和若虫为2~4个月。吸血后寿命较短,雄蜱活月余,雌蜱产卵后1~2周内死亡。软蜱的成虫一般可活5、6年,有些种类可活十几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蜱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

蜱虫的口器是啥?就是嘴和嘴巴外面一些辅助结构,也叫颚体,他们就是把这个东西插到你皮肤内部,叮的牢牢的,吸你的血的。下面是动图,扒开皮肤插入吸血,看你怕不怕。

03

蜱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蜱的家族分支2大类,硬蜱科/软蜱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硬蜱,是因为其背部覆盖了背甲(盾板)。软蜱没有这种独特的特征。它们之间的差异还表现在生命周期,寿命和疾病传播过程。硬蜱科的已知种类多于软蜱科。

软蜱往往产卵较少,与硬蜱相比,寄生率较低。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畜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蜱生长分为卵、幼虫、若虫、成虫4个时期,其中幼虫、若虫、成虫均具有吸血习性。

04

蜱虫的分类

全世界已发现800余种,硬蜱科700余种,软蜱科约150余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全沟硬蜱、草原革蜱、亚东璃眼蜱、乳突钝缘蜱、长角血蜱是我国常见主要蜱种。

全沟硬蜱: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

草原革蜱: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

亚东璃眼蜱: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

乳突钝缘蜱: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

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

05

蜱虫的发病机制

(一)局部损伤和继发感染。蜱通过口器刺穿皮肤和血管壁而吸食人血,这种物理损伤通常导致局部伤口、瘙痒、红肿、疼痛、出血,严重者可引起局部感染,出现皮肤溃破、组织炎症等。

(二)神经毒素作用。某些硬蜱唾液分泌神经毒素,通过竞争乙酰胆碱受体,阻断宿主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出现瘫痪,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只有在雌性蜱已附着于人体并开始摄食后,才会发生蜱瘫痪的症状。一般在蜱摄

食4~7日后,才会出现蜱瘫痪症状。

(三)过敏反应。蜱叮咬人体时,其唾液中的α-半乳糖进入人血液,被人免疫系统识别而产生抗α-半乳糖IgE抗体,并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结合。此后,人食用红肉后,红肉中含有脂肪微粒包裹的α-半乳糖,待脂肪微粒消化后暴露的α-半乳糖激活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上的IgE受体复合物,从而引发稍延迟的I型过敏反应。

(四)传播病原体。蜱可以传播蜱传脑炎病毒(我国称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伊朗包柔螺旋、拉氏包柔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贝氏立克次体、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鼠疫杆菌、布氏杆菌、兔热杆菌等,导致人体发生相应的感染性疾病。

06

蜱虫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当蜱和人类的皮肤接触后,蜱的假头以机械损伤方式插入皮肤,形似黑色的痣。伤口部位常明显红肿,也会有少量血液流出。用手触摸伤口局部皮肤有坚硬感。

(二)过敏反应。

1.过敏症状:(1)皮肤黏膜表现:往往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现的征兆,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等;(2)呼吸道阻塞症状:有喉部堵塞感、胸闷、气急、喘鸣、憋气、发绀等表现,甚至可因窒息而死亡;(3)循环衰竭表现:患者先有心悸、出汗、面色苍白、

脉速而弱,然后发展为肢冷、发绀、血压迅速下降,乃至测不到血压,脉搏消失,最终导致心脏停搏,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2.休克表现:收缩压急剧下降到90mmHg以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三)蜱瘫痪症。

有些硬蜱叮咬过程中分泌的神经毒素,可以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患者最初出现厌食、嗜睡、失声,随即出现共济失调、上行性弛缓性瘫痪、过度流涎、眼球震颤、瞳孔不对称以及呕吐,通常死于呼吸衰竭,称为蜱瘫痪。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

(四)红肉过敏症。

一般在进食后3~6小时发病,起病急,通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更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

(五)感染性疾病。

人被携带病原体的蜱咬伤后可以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如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Q热、蜱传斑疹伤寒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高热者可达40℃以上,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经蜱虫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此外,研究证实接触病人的血液、血性分泌物及排泄物也可传播疾病。每年4~10月,是其流行季节,5~7月为流行高峰。

07

鉴别诊断

(一)蜂蜇伤。伤口留有蜂刺(蜜蜂)或不留蜂刺(马蜂),受蜇部位立即出现显著的疼痛、烧灼感,周围皮肤红肿。如果被成群的蜂蜇伤后,可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被蜂蜇伤后,应立即脱离蜂蜇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二)蚂蚁蜇伤。蜇伤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瘙痒、红斑、水泡等局部症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症状如:呼吸困难、缺氧、紫绀,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四肢厥冷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症状。被蚂蚁蜇伤后,应立即脱离蚂蚁蜇伤环境;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各种危

象;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及时进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

(三)蜈蚣咬伤。咬伤后局部疼痛、红肿、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谵妄、抽搐、昏迷等,一般无脓疱,常无瘙痒,以伤口疼痛为主要特征。蜈蚣咬伤的治疗原则为清除毒素、止痛消肿、抗过敏治疗。

08

处理措施(2021版动物致伤诊疗规范)

(一)治疗原则。

如果判断为被蜱咬伤,不可自行去除蜱,应立即前往医院,尽快取出蜱,迅速评估病情,尽早识别过敏性休克和蜱瘫痪,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及对症治疗,同时注意外伤后破伤风的预防。

(二)咬伤局部处置。

1.如发现蜱叮咬,切勿不要用力撕拉。蜱虫在叮咬时,会将头部扎进皮肤。如果用力劲硬拽,容易将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2.可在伤口周围用盐酸利多卡因、酒精、碘酒作局部封闭,麻醉蜱虫,将镊子贴近皮肤,夹住其头部,慢慢向上提起,取出后及时对伤口进行消毒。特别注意蜱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皮肤内,采用碘伏(聚维酮碘)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在不具备麻醉条件时,可用平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拉起,当皮肤出现张力左右晃动缓慢拔出;

3.如蜱的口器已经残留在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4、持续观察,如若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红斑或其他不适症状,怀疑自己感染,一定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有蜱虫叮咬史,局部发生细菌感染的,应当给予必要的抗感染治疗。

以下是美国CDC的建议

(三)过敏反应处置。

症状较轻者:口服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口服抗组胺药物,或肌注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抗组胺药注射剂。

(四)蜱瘫痪处置。尽快除去蜱,进行对症治疗;若患者已经出现呼吸受损,应输氧并辅助呼吸。

09

如何预防蜱虫咬伤

1.野外活动时,可在衣服上喷洒驱虫药。

2.外出活动时,穿浅色宽松的长衣及长裤,束紧袖口、领口及裤脚,预防蜱虫叮咬。

3.外出携带宠物时,特别是在草坪或郊外等地遛狗时要注意,宠物身上是否会有蜱虫。要及时对宠物进行清洁,避免把蜱虫带回家,从而受到叮咬。

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蜱虫附着。

关于蜱虫处理的其他方式问答

1、用火可以烫蜱虫吗?

2、能通过抹汽油、指甲油、异丙醇等方式,憋死蜱虫吗?

而我们的目的是尽快的将他们清除掉,避免感染,所以,还是来点快的方式。

3、能先通过冰冻或者杀虫剂,把蜱虫杀死再夹除吗?

这种方式是有机构是推荐的,比如澳大利亚的一些医院。澳大利亚的蜱虫问题比较严重,研究是比较多些。

他们使用杀虫剂涂抹到蜱幼虫上,将冷冻剂在成年蜱上方1cm喷5次,之后再去除。

4、咬伤后能不能使劲拽出?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的情况,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更不能在被咬时用水冲,也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在不具备就诊条件下,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

THE END
1.赛为20%氰戊菊酯溶液体外驱虫药兽用孕畜可用蚊子苍蝇螨虫蜱虫...猪场杀蚊子,昨天下午蚊子很集中出现的时候打药的,效果非常明显,一下子就杀死很多蚊子,今天检查猪圈也没什么蚊子出现了。 卖家回复:感谢亲的支持!这款20%氰戊菊酯溶液是养殖场专用的外用杀虫剂,直接兑水喷雾使用即可,对蚊蝇、螨、蜱虫、虱子等体外寄生虫杀灭效果非常好,而且它是国标兽药,可以扫码查询,比市面上的农...https://www.zhue.cn/mobile/goods.php?act=goods_comment&id=14820
2.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超可信来助阵从超可信的虫谱上看,它可以有效驱杀蜱虫、跳蚤、蛔虫、钩虫、鞭虫,还能预防心丝虫,满足狗狗日常的基本驱虫需求。如果刚开始养狗狗,分不清狗狗寄生虫的种类的捡屎官,入手这种驱虫药会比较放心。 定期驱虫才是王道 关于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大家多做点功课就能确定,但想要更好地避免狗狗感染寄生虫,按照驱虫药...http://qx.tynews.com.cn/system/2023/05/11/030603605.shtml
3....狗体外驱虫药小型犬中大型犬驱虫宠物狗驱虫药滴剂狗跳蚤蜱虫...FRONTLINE福来恩是世界三大宠物驱虫品牌之一,是国际*级的药品企业,安全性较高。其驱虫药是宠物界公认的两种体外驱虫药之一。这款宠物驱虫滴剂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狗狗的跳蚤感染症,药物防水,每次使用药效可持续2个月的时间,杀灭皮蚤成虫效果可持续一个月以上。可在24小时内杀死跳蚤,48小时内杀死蜱虫;第二代产品添加了me...https://guangdiu.com/detail.php?id=18534737
1.狗狗驱虫必备!性价比超高的驱虫药推荐作为一名负责任的铲屎... 体外驱虫药 乖乖佩特外驱:主要成分是非泼罗尼,对跳蚤的驱赶效果非常好,日常驱虫完全够用。如果你家狗狗体型较大或者驱虫频率较高,推荐这款。需要注意的是,这款外驱药是买外驱送的同款内驱药。 尼可信:主要成分是阿福拉纳,可以预防蜱虫和跳蚤。这是口服的外驱药,特别适合经常在草丛中玩耍的狗狗。打折的时候...https://www.yoojia.com/article/4964884969853753025.html
2.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贝卫多助你打赢“驱虫保卫战”!凤凰...那么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今天推荐一款大品牌口服体外驱虫药——贝卫多助你打赢这场驱虫的“保卫战”。 驱虫药分为内驱和外驱两种。内驱驱的是蛔虫、心丝虫等体内寄生虫,针对蜱虫、跳蚤等体外寄生虫的属于外驱型驱虫药。有人倾向于使用内外同驱的产品,但殊不知这样的产品虽然两边都沾点边,但驱虫谱不全...https://sd.ifeng.com/c/8XNOoPIsXgg
3.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贝卫多教你见招拆招!综合五月不驱虫,六月徒伤悲!为了守护狗狗的健康,铲屎官们一定要记得给狗狗驱虫。那么那针对狗身上的蜱虫用什么药能杀死呢?这次大品牌驱虫药贝卫多教你见招拆招。 首先要明白一点,对付蜱虫等常见的寄生虫,千万不可随便信一些偏方,比如用烟头去烫裸露在外的蜱虫身体等等,搞不好会给狗狗带来二次伤害。驱除蜱虫最好的方式是...https://www.vodjk.com/zonghe/230515/1777813.shtml
4.什么药杀蜱虫蜱虫用什么药杀蜱虫是一种寄生虫,喜欢寄生在狗狗的体表,会让狗狗因此生病或者是身体感觉不适。一旦发现狗狗身上有蜱虫的踪迹,一定要仔细的查遍狗狗的全身,看看是否还有其它部位有蜱虫。比如耳朵、脚底、屁股后面等等 方法: 1、把驱虫药柏灵素喷洒在有蜱虫的地方,由于驱虫药的作用,蜱虫很快就会死亡,有蜱虫的皮肤也会萎缩掉落,不过这...http://m.boqii.com/article/90488.html
5.狗狗去蜱虫小妙招单韦狗狗身上蜱虫的清除方法:1 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几分后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虫,从口器旁钳住虫子,急速一拉以把蜱虫取出。这种办法是最迅速有效的,但是需要技术,操作不好就会只拔下了蜱虫的身体,而口器却还留在狗狗的皮肤里,所以最好还是去医院让医生处理。2 用外用驱虫药(... ...https://www.xkyn.com/na/ewsneaawddwwfeeafhh.htm
6.如何预防宠物身上的蜱虫(全方位掌握蜱虫防治)养宠技巧经常把宠物的毛发修剪短,能够有效避免蜱虫藏匿在宠物的毛发中。 8.避免给宠物吃生肉 避免给宠物食用生肉,因为肉类中的蜱虫很容易通过口腔传染给宠物。 9.定期给宠物喝驱虫药水 定期给宠物喝驱虫药水,能够有效预防宠物感染蜱虫和其他寄生虫。 10.给宠物穿上合适的衣服 ...https://www.pettb.cn/article-29683-1.html
7.宝宝出现这5个症状,可能是长蛔虫了!相信绝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有过蛔虫,还会定期吃驱虫药,白色的药丸,苦苦的,很多孩子都十分抗拒。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感染蛔虫的人数已经达到了13亿! 长蛔虫实在是太常见了,但是,不少家长并未引起注意,认为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蛔虫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其实,长蛔虫对人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https://www.jd.com/pccontent/22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