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产文创走红值得欣喜,但一味跟风模仿,甚至以“平替”来粉饰山寨,并非长久之计。
Jellycat的走红,离不开情绪消费的盛行。在英文中,有专门的单词来形容这种现象——“Kidult”,即儿童(Kids)和成年人(Adult)组成的合成词,专指保持着儿童心态的成年人。比如,日本老龄化与少子化趋势并行,玩具产业却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深谙此道。毕竟,在一生要强的东亚人眼中,小孩子经常“玩物丧志”,成年人才更能实现“玩具自由”。
纵观Jellycat的成长史,也曾经历过曲折。1999年,这个品牌在英国创立,最初是“婴幼儿安抚玩具”,定位母婴用品,主要受众都是儿童。得益于当时欧洲生育率高速攀升,Jellycat赚到了第一桶金。但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公司业绩陷入低迷。直到2014年,这家公司转向“全年龄段玩具”,发展路径才逐步明确。
同时,“安抚玩具”起家的Jellycat,在材质和用料上也颇为考究,仅在欧盟就申请了超过500个产品专利。与一般毛绒玩具相比,Jellycat采用高密度的聚酯纤维,来提升毛绒玩具的光滑手感,并且对面料进行了脱敏处理,消除敏感肌和鼻炎患者的使用顾虑”。即便肉眼看不出差距,但懂行的消费者一摸就能判断手中的玩偶是不是正品Jellycat。此外,Jellycat还引入IP形象的“退休”机制,进一步强化限定概念,顺势造就了繁荣的二手交易市场——一只“退休”的玩偶,往往能炒出十几倍的高价。以上种种,Jellycat构筑起产品的护城河,使其不但保值,还能年年涨价。
国产文创走红值得欣喜,但一味跟风模仿,甚至以“平替”来粉饰山寨,对诸多国产文创来说,并非长久之计。事实上,国产毛绒玩具并非没有优质创意和IP。早在2022年,甘肃省博物馆就推出铜奔马文创毛绒玩具,凭借踩翻白眼“愤怒”小鸟、歪着脖子龇牙咧嘴、稍显笨拙的单腿站立“丑萌”形象一度走红。2023年春节,苏州博物馆的吴王夫差毛绒剑走俏,网络上出现各种“带着胖剑走天涯”的打卡笔记。在湖北省博物馆,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挤进该馆2023年最畅销文创产品前三名。
相比“中国Jellycat”的标签,我们更期待的,是更多带有地方印记和文化内核的文创产品,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的“Jellycat”。毕竟,热点的浪潮终会褪去,唯有重原创、重文化、重品质,才能火得更加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