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带绦虫病是由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一种肠绦虫病,又称牛肉绦虫病、肥胖带绦虫病。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最低年龄为10个月,最高年龄为86岁,但以21~40岁青壮年居多,一般男性多于女性。胃肠道症状中以腹痛最为常见,见于半数病例。腹痛可在上腹部、脐周或无固定位置;可为钝痛、隐痛、刺痛、咬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可有肠绞痛。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与当地人群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在流行区,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放牧时,牛很容易吃到虫卵或孕节而感染。喜欢吃生或是半生牛肉的人群也容易感染。
3.易感特性
任何年龄均可患牛带绦虫病。感染牛带绦虫后,人体可产生带虫免疫,不能消除感染,但对再感染有一定的免疫力。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潜伏期需3个月,为从吞食牛囊尾蚴至粪便中出现虫体节片(或虫卵)。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寄生人体的牛带绦虫成虫多为一条,也可多达8条。轻重程度与体内寄生虫数有关。
1.轻症
2.重症
症状明显者甚至可因并发症而死亡。
1.血象
血象变化甚少,一般无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度增多,且多在早期出现。
2.虫卵检查
3.妊娠节片检查
牛带绦虫妊娠节片常从链体脱落,随呕吐物或粪便排出体外,故详细询问是否有呕吐,或粪便中是否带节片常是简单而准确的诊断方法。观察妊娠节片子宫分支的数目与形状可用于鉴定肠绦虫种类。牛带绦虫妊娠节片子宫分支数为15~30个,呈分支状整齐排列于节片两侧,猪带绦虫妊娠节片子宫分支为7~13个,呈树枝状。
4.头节检查
5.免疫学检查
用虫体匀浆或虫体蛋白质作抗原进行皮内试验、环状沉淀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或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体内抗体,阳性符合率很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可检测宿主粪便中的特异性抗原,灵敏性可达100%,且具有高度特异性。
6.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DNA斑点印渍法可用于检测牛带绦虫卵。近年有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粪便中虫卵或虫体脱落的外被体表物质的微量种特异性DNA序列,以检测人体内牛带绦虫或猪带绦虫成虫,特异性与灵敏性均很高。
1.流行病学
应询问患者的民族、宗教信仰,有无生食或半生食牛肉的习惯,尤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者。
2.排节片史
呕出或粪便排出节片几乎立即可作出诊断,但青年女性患者由于羞怯心理常隐瞒病史,从妊娠节片压片观察子宫分支数目与形态为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3.肛门拭子法
查到绦虫卵。
4.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查
可协助诊断。
目前用于治疗牛带绦虫病的药物较多,而且疗效显著,经驱虫治疗后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下列药物可供选择。
1.吡喹酮
2.阿苯达唑
3.甲苯达唑
4.氯硝柳胺
能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作用。口服后不易吸收,肠道中局部药物浓度较高,虫体头节在肠内被消化溶解。
5.甲苯咪唑
为广谱驱虫药物,服药后能排出完整虫体,多数能找到绦虫头节,疗效良好。副作用少,对孕妇可能有致畸作用,故需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