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健康提示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健康提示
夏季天气炎热,外出游玩、到户外草坪活动的人也越来越多,而此时,也是各类小动物繁殖旺盛、活动频繁的时候。
也是蜱虫的活跃期,别看蜱虫小小的却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目前已知蜱能够传播包括病毒、细菌、螺旋体和原虫共计约146种各类病原体,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斑点热、新疆出血热等,严重时可以致命!
所以预防蜱咬疾病,主要得依靠科学有效的防止蜱虫叮咬。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俗称“蜱虫病”,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所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英文简称为SFTS,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的症状和危害
★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要经过1周~2周(潜伏期)。然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据文献报道,近十年的国内统计结果显示病死率约5%。
病毒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
▲蜱虫的体型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小不等
如果吸血的蜱虫携带有病原体,则人体就会有感染的可能。
★另外直接接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人血液和体液也可能感染,据文献报道,国内已发生多起人传人导致的聚集性疫情。
什么人容易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多发于春夏季,高峰在6-10月。病例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均较高。中老年人是主要发病人群。
★蜱在北京的分布主要在偏远山区,除当地农民外,户外徒步、露营爱好者也是风险人群。除山区外,北京市内的小区、公园的绿地或低矮灌木丛中也发现有刺猬携带蜱虫或游离蜱。
★日本、韩国发生过多起由陪伴动物(猫、狗)引起的人感染案例,因此宠物主人或兽医亦有一定的风险。
★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如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时也有感染该疾病的风险。
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关键在于防止蜱虫叮咬
01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居民,平时要注意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
02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
03
回家后及时洗澡,淋浴有助于洗掉未附着的蜱虫。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04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05
除防范蜱虫叮咬外,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也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被蜱虫叮咬后怎么办
正确的处理方式
★用尖头镊子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蜱虫。
★用稳定、均匀的力在垂直于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拉出过程不要扭动或猛拉,避免把蜱虫捏碎或扭断头部。
★取出后切勿用手指压碎蜱虫,可通过将取出的活蜱放入酒精、密封袋/容器或将其冲入马桶中来处理。
★如果发生口腔部分脱落并留在皮肤中,用镊子取出口腔部分。
★要是不能用镊子轻易地取出,也不要过于担心,可不动,让皮肤愈合。
★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
★如无把握,应尽快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让医生处理。
★如果您在去除蜱虫后的几周内出现皮疹或发烧,请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