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称为解表药。解表药具有发汗、疏风、透疹、消肿等作用,适用于邪在肌表而引起的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脉浮等表症。
解表药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本类药物的使用,以病邪在表为原则。
②根据表症的兼症不同,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配伍同用。如兼气滞者,配伍理气药;兼咳嗽者,配伍化痰止咳药,兼热盛者,配伍清热药;兼湿盛者,配伍祛湿药等等。
③春、夏剂量宜轻,秋、冬剂量宜重。一般用量不宜过大或使用太多,以免损伤津液。
④多汗、热病后期津液亏耗、阴虚发热及失血症的均忌用。
⑤本类药物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一般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
解表药虽具有辛散发表的共性,但其药性有温凉的不同,所适应的表证也就有所区别。因此,可以分为发散风寒药与疏散风热药两大类,见表5。
2.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性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燥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高热、热痢、湿热黄疸、痈肿疮毒、热性出血等里热病证,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引起热病的原因很多,因而治疗方法亦各有不同,如外感初期,热在肌表者,当用解表药发散表邪,使热从汗解;如热在里面已成实者攻下,用泻下药攻其积滞,使热从泻下而解;如系虚热,又宜补养。因此,这里所介绍的清热药,是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者。治疗猪病常用的清热药见表6。注:表中草药物用量为体重约50kg猪只作标准,以下同。
3.祛寒药
祛寒药是指药性温热而能治疗里寒疾病的药物,称为祛寒药,又叫温里药。祛寒药具有温中散寒、温肾回阳及止痛作用。
治疗猪病常用的驱寒药见表7。
使用祛寒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祛寒药性多辛温燥热,易伤阴液,故热证及阴虚证忌用或慎用。又因辛热多能动血,故怀孕母猪忌用。
②盛夏炎热季节宜少用,隆冬严寒季节宜用。
③真热假寒,阴虚失血,脉微细的应忌用。
④应用祛寒药时应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适当配伍。如里寒而兼表证者,配伍解表药;寒凝气滞者,配伍理气药;寒湿阻滞者,配伍健脾化湿药;脾胃阳虚者,配伍温补脾肾药;气虚欲脱者,配伍补气药等。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粪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泻下药用于里实证。
根据泻下作用峻缓和主治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泻逐水药三类,见表8。
使用泻下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泻下药适用于里实证。如里实而兼表邪者,当先解表,然后攻里;如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陷里。
②攻下药、峻泻逐水药攻逐力猛,易伤正气,适用于邪实而正气不虚之症,对久病正虚、体弱患猪,产后气血衰弱,胃肠津液不足者,虽有燥粪,也不宜用。必要时可适当配补益药,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怀孕母猪慎用。
③泻下药的应用易拘于结粪,因下法是为邪而设,如寒邪也能结,凡下内热者就可用,因而,临床上常用泻下药来清热泻火。
④泻下药作用的大小与用量有关,如润下药用量大时,其效等于攻下药,攻下药用量小时,也相当于润下药的作用。另外,也与配伍有关,如大黄配厚朴力猛,配甘草则力缓。
⑤泻下药作用的性质与配伍有关,如大黄本是寒下药,如与温热药附子、干姜配伍,又可治寒结。
⑥泻下药的应用,必须根据不同证候和兼症,进行适当配伍,如实热壅滞,可配清热泻火药;阳虚寒积,应配伍温阳祛寒药;兼气滞者配伍理气药;兼血瘀者,配伍活血祛瘀药;兼津伤血虚者,配伍生津养血药。
本类药物非但药性峻烈,且多具有毒性,故临床应用,当“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此外,对炮制、配伍、剂量、用法及禁忌等都必须严格掌握使用,以保证安全有效。
5.利水渗湿药
凡能排除体内水湿,通利小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又叫利尿药,见表9。主要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或水湿与热相并,或水湿与寒相结所产生的多种病症。使用时注意事项:
①本类药物不宜久服,以免伤阴。
②阴亏津少或热病伤津患畜应忌用;滑精无湿热者,亦不宜用。
③在应用时,应进行适当配伍,如下焦湿热,配清热泻火药;阴伤尿血,配养阴、止血药;如属脾肾阳衰的水湿滞留,则以温补脾肾为主,适当配伍利尿药;水肿兼有表证,可与宣肺发汗药同用;如因气郁或气虚、阳虚而致尿艰涩不利者,又当与疏肝理气或补气、助阳药合用。至于风湿痹痛、黄疸、湿热、腹泻、痰饮等证,则应与祛风湿、清热燥湿、或芳香化湿、健脾等类物配伍同用。
6.祛风湿药
凡能疏通经络,祛除风湿,解除体表痹痛或运动障碍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见表10。主要适用于因风、寒、湿、邪、痹阻经络、肌肉、关节所致的风寒湿痹、肢体冷痛、麻木不仁、关节不利、筋脉拘挛、腰膝酸痛等症。
临床上应根据各药之偏长辨证使用,又应根据不同证候适当配伍,才能增强疗效,如病邪在表,当配解表药同用;如病邪入经络或筋骨,以致气血凝滞,当配活血通络药同用;如邪热炽盛,当配伍清热药同用;如湿盛,当配合利水渗湿药同用;如患猪气血两亏,则又当配合补养气血药同用,以扶正祛邪。本类药物性多燥烈,易伤阴血,故凡阴亏血虚患病猪只应慎用。
7.理气药
凡能疏通气机,消除气滞的药物,称为理气药,见表11。
气分疾病主要包括气虚和气滞两类。气虚宜补气,这方面将在后面补益药中介绍;气滞宜理气,本节所介绍的理气药主要是用于气滞病证的一类药物,使用理气药时必须分清证候的寒热虚实,适当配伍。如寒凝气滞,配伍温里药同用;气郁化火,配伍清热泻火药同用;脾胃虚弱,配伍健脾益胃药同用;气滞血瘀,配伍活血祛瘀药同用。理气药大都辛温香散,易于耗气伤阴,故气虚、阴虚的患畜,均应慎用,必要时可配伍补气养阴药同用。
8.理血药
能调理血分病变,以达到制止出血,或消散瘀血的药物,称为理血药。理血药按其主要作用可分上止血、活血祛瘀、补血、凉血四类。补血药,凉血药已分别列入补益药、清热药中叙述,在此只介绍行血药和止血药,见表12。
9.软坚散结药
凡以软化或消散坚硬肿大的病理改变为主要功效的药物,叫做软坚散结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瘿瘤、瘰疬、痰核、以及睾丸肿痛证,其中有的药物现代亦用于治疗肿瘤。坚硬肿大的病理改变常与气滞、血瘀、痰凝有关。故本类药物在临床上常与行气、活血、化痰药配伍同用。
治疗猪病常用的软坚散结药见表13。
凡以缓解疼痛为主要功能的药物,称为止痛药,见表14。本类药物除能缓解疼痛外,有的还兼有活血、行气作用。有些止痛药有毒,要严格控制药量,并要避免持续使用;即使外用,也应警惕其毒性,防止局部吸收中毒。此外,有的止痛药还有麻醉作用,可作中草药麻醉剂。
11.止咳平喘药
凡具有消除痰涎,减轻或制止咳嗽,缓解喘息的药物,称为化痰止咳平喘药。
化痰药主要用于痰多咳嗽,或痰饮、癫痫、惊厥、瘿瘤、瘰疬、阴疽、流注等证。止咳平喘药主要用于治疗证见咳嗽、气喘的多种疾患。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有干咳无涕、有咳嗽流涕(有稀有稠),有外感咳嗽气急,有虚劳咳喘等,临证时必须分清寒热虚实,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配伍,不可单用止咳平喘药。治疗猪病常用的化痰止咳平喘药见表15。
12.消导药
凡能增强消化机能,消积导滞的药物,称为消导药,见表16。
本类药物大多是具有消积导滞,除胀、健运脾胃,促进消化等功用。适用于健运失常,料食停滞而致的肚腹胀满,肚满腹泻,以及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运用本类药物时,必须根据不同病情作适当配伍,如食积而兼气滞的,应配理气药同用,脾胃虚弱者,可配健胃补脾药;脾胃有寒者,可配温中散寒药;湿浊内阻者,可配芳香化湿药;便秘者,可配泻下药;如积滞化热,则应配合苦寒清热药同用。总之,不能单纯依靠消导药。治疗猪病常用的的消导药见表16。
13.固涩药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以治疗各种滑脱症候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叫收敛药,见表17。具有敛汗、止泻、涩精、缩尿、止血、止咳等作用,适用于久病体虚、脱肛、子宫脱、早泄滑精、粪尿失禁等体虚滑脱的病证。
使用本类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凡属外感实邪未解、咳嗽初起,或有食积、瘀滞的均非所宜,以免阻碍邪之外出。
②虚极欲脱之证,亦非收敛药能奏效,治当固本挽脱。
③滑精而肾火旺者,或泄泻虽久但湿热未清者均应忌用。
14.补益药
凡能补益猪只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也叫补养药。根据补益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四类。
猪只机体的气血阴阳是相互依存的,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常导致阳虚,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功能的衰退;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常导致阴虚,血虚和阴虚表示体内精血津液的损耗。因此,补气和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相须为用。又“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阴阳互根,阳生阴长,故临床上亦常气血两亏,阴阳俱虚之证,则须气血兼顾或阴阳双补。
补益药虽能扶正,但如用之不当,也会有害无益。如病邪未尽的患畜,不宜早用补益药,因补益药具有留邪作用。如正虚邪实,或邪气未尽者,可以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但应处理好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分清主次,恰当地和解表、清热、泻下等祛邪药配合。治疗猪病常用的补益药见表18。
15.安神药
凡具有镇静安神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安神药可分为二类:一类为重静安神药,属于质重的矿石药,多用于实证;另一类为养心安神药,属于植物药取其养心滋肝作用,多用于虚证。适用于心神不安、心悸、狂躁不安、惊风等症。
应用安神药物时,应根据病症加以选择,并作适当配伍。如阴虚血少者,应与养血补阴药配伍;肝阳上亢者,须配平肝潜阳药;心火炽盛者,当用清心泻火药;至于惊风等症,则当以平肝熄风药为主。治疗猪病常用的安神药见表19。
16.平肝潜阳药
凡具有平抑肝阳作用的药物,称为平肝潜阳药,又叫平肝药。本类药物大多是软体动物的贝壳,其性多咸寒,故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惊悸,痉挛抽搐等证。临床上应用时必须辨证施治,选择适当的配伍药物,一般常与养肝阴清肝热药物配伍,或与熄风止痉药、安神药配伍以增强疗效。治疗猪病常用的的熄风止痉药见表20。
17.熄风止痉药
凡具有平熄内风,制止痉挛抽搐等证的药物,称为熄风止痉药,又叫平肝熄风药。
本类药物有平肝潜阳、镇静或镇痉作用。适用于肝风内动之惊风、中风、癫狂、破伤风等多有痉挛、抽搐之症。本类药物除部分为植物药外,其它是虫类药物。应用时,凡热盛者配清热药;因风痰引起的,配化痰药;阴虚阳亢或虚风内动者,配养阴药;肝阳上亢者,与平肝潜阳药同用。治疗猪病常用的的熄风止痉药见表21。
18.芳香开窍药
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开窍、醒神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开窍药。本类药物适用于高热神昏、中风、癫狂、惊风等出现的突然神昏不醒的神昏内闭的症候。内闭有寒热之分,如因痰热内闭者,配以清热化痰、熄风药同用;因寒痰内闭者,配以温化寒痰,理气解郁药同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猪病常用的的熄风止痉药见表22。
本类药物除石菖蒲外,一般不入汤剂,均入丸散,本类药为急救治标之药,只能暂用,不能久服,以免耗伤元气;因辛香走窜,故对大汗亡阳引起的虚脱及肝阳上亢所致的昏厥,都应慎用。
19.驱虫药
凡能驱除或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主要适用于蛔虫、蛲虫、绦虫、钩虫及体外寄生虫。
患有寄生虫病的猪只,肚疼时作时止,食欲减少,或善饥多食,或贪食异物,久则形体消瘦等症状。使用驱虫药时,必须根据寄生虫的种类,猪只体质的强弱,证情的缓急和不同的兼证,分别选用或配伍适当的药物,如有积滞,可配伍消导药;脾肾虚弱者,可兼健脾开胃药,尤其对体虚的患畜,应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治疗猪病常用的的熄风止痉药见表23。
本类药物除本身有缓泻作用外,一般应适当配伍泻下药,以加强排虫作用,有些药物性较峻烈,或具有毒性,故用时宜慎,以免损伤正气或发生中毒现象。服驱虫药后,更应调补脾胃,幼畜以及过分虚弱的患畜,应给予足够营养和充分休息。驱虫药一般宜在空腹时灌服,使药物与寄生虫容易接触,效果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