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金方》记载,槟榔为常用驱虫药,作单方时主治寸白虫(即绦虫,“长一寸而色白、形小扁”故古人称之为寸白虫)。
1.1槟榔在驱虫药中的作用
在很多驱虫药方中,槟榔皆为君药。见表1。
在千金槟榔散中,以槟榔为君药,用于杀虫消积;大腹皮为臣药,下气宽中;川椒、南瓜子、乌梅、仙鹤草、大黄、芒硝共为佐药,合用可以驱虫及排除虫体,可增强槟榔的原有功效。在安虫散中,槟榔杀虫消积,使君子为治疗蛔虫之要药,川楝子具有行气止痛之效,槟榔、使君子、川楝子共为君药,三者配伍既能杀虫消积又能行气止痛。在槟榔煎中,槟榔与酸石榴根皮均有治疗蛔虫的功效,共为君药,二者合用可以达到治疗蛔虫的最大疗效。在槟榔南瓜子方中,槟榔与南瓜子配伍,槟榔性温,杀虫消积、利水行气,可以消灭多种肠道寄生虫,是治疗绦虫的最佳药材;南瓜子性味平甘,有杀虫之效,是治疗绦虫之要药;二者合用,可以麻痹绦虫全身,使其不能吸附在肠壁上,从而使绦虫排出体外。中医认为“虫为厥阴风木之气所化”,生虫是因长期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引起,但五脏之和不会生虫,所以生虫者皆脾胃失调,气虚。长期生虫就会出现中气更加虚弱,还伴有疼痛。在槟榔安蛔散中,吉林糖参补中健脾,鸡脚黄连清热燥湿,槟榔平肝杀虫,三者结合,既能杀虫,又能理气,还可以缓解诸痛。
1.2槟榔在理气药中的作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槟榔可以“除一切风、一切气,宣利脏腑”(表2)。
1.3槟榔在其他处方中的作用
槟榔还有其他很多的传统应用(表3)。
在鸡鸣散中,以槟榔为君药,引药下行,行气逐湿。木瓜通经活络,并能化湿,陈皮理气。诸药结合,祛湿化浊,行气开壅,宣通以散邪。此药以宣通为主,主治湿脚气。疏凿饮子方中,槟榔导水,配合商路,通利二便。兔粪槟榔汤中兔粪主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多是上火导致,槟榔可以引药下行,在此方中起到增强兔粪疗效的作用。在辛润汤中,槟榔为臣药,辅佐增加地黄通便功效。风毒则伴有热壅上攻,牙龈肿痛现象,为实热症。槟榔在槟榔煎丸中的作用可能与在辛润汤中相似。
Part02
槟榔原产于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亚洲热带地区、东非及欧洲部分区域[26]。我国主要在海南、台湾等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27]。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有咀嚼槟榔的嗜好,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
槟榔属于热带作物,喜高温、雨量充沛湿润的气候环境。大多数种植在土地肥沃、排水性能好、土壤微酸性的沙土地中。
槟榔在我国大约有36个品种,以海南本地栽培品种为主。近年来,我国市场上又出现了泰国种、越南种、台湾种等槟榔。台湾品种偏甜,主要为台商投资种植。根据加工方法的差异,食用槟榔又分为青果槟榔、烟果槟榔、嫩籽槟榔、原果槟榔。湖南人喜欢吃烟果槟榔,湖南加工槟榔用的原果皆产于海南;台湾人喜欢吃嫩籽槟榔;海南人习惯用槟榔原果配着贝壳粉吃。
Part03
槟榔的化学成分
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酚类、氨基酸、多糖、矿物质、粗纤维、油脂和维生素等(图1)。
3.1生物碱
槟榔果实中的生物碱含量约为0.3%-0.6%,是主要的药理活性成分。槟榔碱含量在0.1%-0.5%之间,其次是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去甲基槟榔次碱、槟榔次碱等,均与鞣酸结合存在,其中槟榔碱和去甲基槟榔碱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槟榔次碱和去甲基槟榔次碱。测定生物碱的常用方法有甲基红滴定法、酸性染料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uang等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新鲜槟榔中的生物碱含量分别为:槟榔碱0.3%-0.63%,槟榔次碱0.31%-0.66%,去甲基槟榔碱0.03%-0.06%,去甲基槟榔次碱0.19%-0.72%。贾哲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食用槟榔和药用槟榔的槟榔碱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药用槟榔的槟榔碱含量高于食用槟榔碱,其原因在于槟榔碱具有水溶性,药用槟榔为成熟果实直接干燥,而食用槟榔以加水煮沸后用湿柴火熏烘后会降低槟榔碱含量。
3.2多酚
槟榔鲜果中总酚类含量为31.1%,主要有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单宁酸等,熟槟榔鲜果多酚含量最高。其中,单宁酸是槟榔的另一个特征成分,主要类型为缩合单宁(又称原花青素)。单宁酸有种苦涩感,可以促进味觉。槟榔中多酚化合物包括原花青素A1、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槟榔素A1、槟榔素B1、槟榔素C1、槟榔素A2、槟榔素A3和槟榔素B2等。杨文强等从槟榔中分离鉴定了3种酚类化合物:香草酸、反式白黎芦醇和阿魏酸。测定多酚的常用方法有香草醛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铁氰化钾分光光度法。
图1槟榔中的主要化学成分
3.3脂肪酸
槟榔的脂溶性成分中含有大量对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脂肪酸。槟榔原果中脂肪酸的含量约14%,主要成分包括肉豆蔻酸46.2%、亚油酸7.67%、月桂酸19.5%和棕榈酸12.7%,其余的是油酸、硬脂酸、癸酸、十二碳酸和十四碳烯酸等。槟榔种子中约含14%的脂肪酸,包括高含量的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为油酸(29.50%)、亚油酸(32.12%)和棕榈酸(27.70%)。槟榔中脂肪酸的常用提取方法为乙酸乙酯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脂肪酸的含量测定方法主要为气相色谱-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essentialoils,GC-MS)。
3.4多糖
槟榔果实中多糖含量约为18.7%,主要是半乳糖和蔗糖。多糖属于天然大分子,参与生物细胞的各种活动、能量的储存和传递等多种生命功能。在槟榔中主要发挥抗氧化作用。
3.5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是多种药用植物的主要成分。张渝渝等采用乙醇对槟榔的不同部位进行回流提取,测得槟榔种子中总黄酮含量高于槟榔花和槟榔壳。杨文强等对槟榔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5,7,4′-trihydroxy-3′,5′-dimethoxyflavanone、槲皮素、(+)-儿茶素、甘草素和异鼠李素。还有金圣草黄素、木犀草素、4′,5′-dihydroxy-3′,5′,7′-trimethoxyflavonone和巴西红厚壳素等。
3.6三萜和甾体化合物
槟榔中还含有三萜和甾体化合物。Saeed等在槟榔中分离出乌宋酸及其衍生物和3β-乙酰熊果酸,还有芳香醇、芳香醇甲醚、蕨类植物烯醇、芳香素和环阿尔廷醇。甾体化合物有过氧麦角甾醇、豆甾-4-烯-3-酮、和β-谷甾醇。
3.7其他化学成分
槟榔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如苯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精氨酸、色氨酸,以及少量的甲硫氨酸。其中,脯氨酸含量在15%以上,酪氨酸含量大于10%。槟榔中还有少量微量元素,如Zn、B、Cu、Fe、Al、Mn、Mo、Ni、Pb、Si、As、Cr、Co和Cd等。
Part04
槟榔的药理作用
槟榔是常见的除咖啡、香烟、酒外的第四大嗜好品,具有驱虫作用、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作用及抗氧化、抗过敏、抑菌功效等。
4.1驱虫作用
在中医学中,槟榔作为驱虫药使用。研究表明,槟榔碱是驱虫的有效成分,对猪带绦虫、牛肉绦虫具有麻痹作用,对钩口绦虫、无钩口绦虫及短小绦虫和肝吸虫有抑制作用,对猪蛔虫、蚯蚓、水蛭及钉螺均有灭虫作用。槟榔与南瓜子同用,治疗绦虫。此外,槟榔还与使君子、苦楝皮同用,治疗蛔虫;与乌梅、甘草同用,治疗姜片虫。
4.2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食用一定量的槟榔能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是因为槟榔的主要成分槟榔碱可以兴奋M受体,弥补乙酰胆碱的不足。食用槟榔还可以兴奋交感神经,刺激胆碱M受体,促进胃肠道推进运动,抑制多种细菌病毒等。所以在古代医学中,槟榔也可以用于治疗肠胃疾病。槟榔碱对瞳孔有明显的收缩作用,还可以降低眼压,其机制在于槟榔碱兴奋交感神经末梢,刺激胆碱M受体,使瞳孔缩小,解除眼部压力,可用于治疗青光眼和瞳孔散大等症。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表明,槟榔总酚类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是通过降低单胺氧化酶的含量提高脑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从而对抑郁症发挥治疗效果。
4.3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槟榔能够提高胃动力低下大鼠的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促使胃肠运动趋向正常化。有研究证实,槟榔碱能兴奋交感神经,刺激胆碱M受体,促使人体唾液分泌的增加、出汗和兴奋及胃肠道蠕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孙娟等通过氢溴酸槟榔碱对大鼠胃不同部位纵行与环行平滑肌的作用研究,发现槟榔碱可以显著增加胃底、胃体对食物的推动力,并能加强胃窦部碾磨食糜的能力,促进胃各部位动力效应协调。
4.4对内分泌系统作用
Risch等证明槟榔碱能提高血浆中β-内啡肽的免疫反应活性,这与血浆中脯氨酸的含量增加有关。槟榔碱还可以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而增加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hormone,CRH)的释放。槟榔碱干预对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具有直接保护作用,其可以改善高糖环境下的B细胞增殖与分化,促进胰岛素分泌。
4.5对心血管的作用
咀嚼槟榔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心跳加速、体温上升和大量出汗等现象,促进血液循环和脑压升高。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血管舒张和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周文娟通过用槟榔果仁油对大鼠喂养,制作心肌标本等试验发现,槟榔果仁油槟可以抑制心肌凋零,提高心肌中氮氧含量,保护血管内皮完整性,对心血管发挥确有疗效。
4.6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槟榔粗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溶出物三种组分在小鼠体内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56]。Kim等采用DPPH法证实槟榔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Pithayanukul等证明槟榔具有抗氧化性。槟榔中酚类化合物因具有抗透明质酸酶和抗弹性蛋白酶作用,又可有效抑制皮肤组织的衰老,故具有抗老化作用。
4.7抗过敏作用
据报道,槟榔是DNP-BSA和化合物48/80诱导的RBL-2H3细胞脱颗粒的有效抑制剂。槟榔水提物对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过敏反应后期炎症因子的产生,提示槟榔可能开发为治疗即刻型和迟发型过敏性疾病的有效药物。
4.8抑菌作用
槟榔具有抑菌作用,可用于抑制牙周病菌生长。黄正蔚等研究表明,槟榔等天然药物对内氏放线菌的生长和产酸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抑制唾液链球菌的产酸过程。
Part05
毒性
临床调研发现,咀嚼槟榔可提神、降血糖和调节血脂,还可治疗口臭、防止蛀牙。但长期大量咀嚼会抑制内皮细胞生长,使口腔黏膜纤维化,造成口腔癌。台湾、海南、湖南是口腔癌的高发地区,这与当地人们喜欢咀嚼槟榔有关,而槟榔碱是引发口腔癌的根本因素,咀嚼槟榔可降低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癌症病发率。另有文献报道,咀嚼槟榔是诱发子宫癌和食道癌的环境因子之一。有学者认为,咀嚼槟榔之所以会致癌,可能是因为槟榔中含有大量多酚,在碱性条件下,会产生一些致癌的含氧自由基,并且槟榔的槟榔生物碱、槟榔鞣质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性以及致癌性。
长期咀嚼槟榔,还会引发吸入性哮喘,减少人类精子数目,并对其产生依赖性。
槟榔碱具有M-胆碱反应、拟副交感神经等毒性作用,与毒扁豆碱、毛果芸香碱和蝇蕈的毒性类似。
Part06
临床与应用
临床上,槟榔碱可用于治疗绦虫、多种关节炎症,槟榔多酚类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抗抑郁等。利用槟榔兴奋胆碱受体的作用,可以治疗青光眼。槟榔中的儿茶素可以治疗消化功能障碍、消灭寄生虫等疾病。基于其抗血栓作用,槟榔碱有望成为治疗某些心血管疾病的新药物。利用槟榔抑菌作用,可治疗牙周炎。
在印度,槟榔用于治疗精神病患者,可改善患者情绪、减少疼痛。在不丹王国的临床诊断发现,咀嚼槟榔坚果可以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
作为常用药材,槟榔也被用于制备中成药等方剂,比如四磨汤口服液、复方槟榔含漱液、蒙药槟榔十三味丸、槟榔四消丸、越鞠保和丸等。四磨汤一般用于治疗胃肠道动力不足、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及胃瘫和婴幼儿乳食内滞证、中老年气滞食积症。另有文献记载,四磨汤口服液用于治疗新生儿黄疸、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返流等症状。槟榔碱、新弗林、去甲异尔定为四磨汤发挥药效的的主要活性成分。复方槟榔含漱液用于控制菌斑和消除牙龈炎症。蒙药槟榔十三味丸用于慢性应激抑郁症。槟榔四消丸用于治疗食积痰饮、消化不良。越鞠保和丸治疗消食腹泻等病症。其有效成分均有槟榔碱。
槟榔在临床上的用药人群主要为老人与儿童,常用于治疗老人和儿童的虫疾和消化不良等病症,还可以治疗老年患者的关节炎等症。
Part07
总结与展望
转载自:杨雅蛟、孔维军、孙兰、孙桂波、周立东《槟榔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