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巢湖晨刊消息春分节气后,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由蜱虫叮咬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随之出现。进入4月,春耕、备种、采茶等农业劳动陆续开始。春暖花开,外出踏青的市民逐渐增多,人们接触蜱虫感染疾病的机会也大大增加。巢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做好防护,谨防蜱虫叮咬,积极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生。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主要经蜱虫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它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它的病原菌是新型布尼亚病毒,临床特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器官损害。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认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感染途径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
蜱虫主要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方,也可寄生在家养动物身上,生活中人们在耕种、园艺、户外遛狗、露营时都可能会与蜱虫接触。蜱虫不会飞,一般通过合适时机迅速攀爬到宿主皮肤或者从树上掉落到人或动物身上。蜱虫的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叮咬时会分泌少量具有麻醉作用的唾液,因此宿主一般很难察觉。蜱虫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例如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生殖器及脚踝下方等。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