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年2月上旬,广州市番禺区丽江花园一条舟山眼镜蛇出现在小区内的丛间小路,蛇类的活动随着天气的变暖而逐渐回归至人类的视野中。
作为蛇类多样性高度丰富的广东地区,随着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原生植被持续恢复,城市绿地和周边山林、自然保护地间逐渐形成了生态廊道,野生动物也与人类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定的重叠范围。由此可见,在当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过程中,“蛇在变多”是生态修复成效的体现之一。“人需要正确认识蛇存在的意义,并借此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在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两爬专家、广州野生动物应急救助小组技术顾问张亮看来,蛇类对于人类而言并非有害生物,实际上它们的存在大有益处。他还呼吁社会对蛇类的识别与防范知识多普及,媒体发挥其应有作用,引导大众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蛇类。
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蛇类栖息地
近年来,城市绿地和周边山林、自然保护地间逐渐形成了生态廊道,很多野生动物逐渐回归到城市的周边,蛇是其中一类。以广州为例。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闷热潮湿,适合蛇类生长繁衍。自从化山区往南,一直到帽峰山、火炉山、龙眼洞、白云山,这一段山脉蛇自然分布较多的地域。
近年,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蛇已成了隐匿者。但近年来连续多个夏季,张亮所在的广州野生动物应急救助小组频繁处于待命状态:有人在酒店下水道发现蟒蛇,有人在水果店发现毒性剧烈的眼镜王蛇,有人在钓鱼时候发现罕见的白化银环蛇……
对此,张亮认为,城市化进程改变了蛇类栖息地,同时也改变了某些种类的蛇的习性。“有的蛇类选择退到孤岛化的生境,有的则主动或被迫与人类比邻而居。对某些蛇类而言,城市可能可以获得更多高营养的食物(如鼠类、家养动物等),但也存在着被人类杀死的风险。”此外,人居环境内的建筑物与野外生境间多有攀缘植物连接,便于蛇类攀爬进出。周边生境同时存在一定数量的食物源,如鼠类、蛙类、蜥蜴等,加上人工湖、树洞、石缝等适合的生境,给蛇类营造了合适的栖息环境。此外,蛇类贸易过程中活蛇逃逸以及人为盲目地“放生”,也会导致蛇类扰民现象出现。
目前在广州,遇见的蛇类主要包括:舟山眼镜蛇、银环蛇、白唇竹叶青蛇、黄斑渔游蛇、滑鼠蛇、灰鼠蛇、三索锦蛇等,以上都是广州本地原生种类。偶尔出现市民饲养的逃逸宠物,如玉米蛇、王蛇之类的无毒宠物蛇。而本月初出现在广州市番禺区丽江花园的蛇就是广东本土最常见的毒蛇之一——舟山眼镜蛇。从业主提供的视频上可以看到,这条蛇出现在小区内的一条石板小路上,旁边灌木丛生,生长有很多低矮的绿植。
“蛇出现在人类的生活区域,恰好证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主客关系。即自然是主,人始终是客。”张亮表示,现在城市的开发是一个侵占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过程。但是自然拥有着强大的修复能力,并且在当下的科学绿化、生态建设等有利条件的加持下,包括蛇、鸟类、昆虫等就会回归。
蛇类有着自身生态功能正确认识存在价值
不过,张亮一直认为蛇对于人而言,它们的负面形象不能掩盖其本身具有的巨大价值。”张亮在采访中算了一笔账:根据每年不完全统计,全球有10万人被毒蛇咬伤,其中有5万人死亡且大多来自第三世界国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医学的发展,蛇毒的提取物用作治疗癌症以及心血管病,获救的人远远不止5万;在中国,蛇由于捕食老鼠,挽回了农作物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鼠疫的传播。“不管是毒蛇还是无毒蛇,蛇类有着自身的生态功能,这也是我们国家对蛇类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因。”张亮表示,在大力建设绿美广东的当下,对蛇类等野生动物不仅要做到保护,更重要的是认识它们的存在所代表的生态价值。此外,张亮还认为一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夸大其词宣传毒蛇的危害,增加了本不太了解蛇类的人们对蛇类的恐惧感。“在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越来越快捷的情况下,媒体应正确地运用其传播功能,传播正确、有能量的知识,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蛇类,不再继续对蛇类妖魔化。”张亮说。
提醒
遇到蛇怎么办?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张亮提醒道:“在野外发现蛇,不要惊扰它们的活动,安全的情况下迅速离开。在人居环境下发现蛇类,不要盲目自行处理,拨打110,有专业人士前来处理。”此外,张亮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提高对蛇的防范意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