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概念叫PMF(ProductMarketFit),最早是Benchmark的人提出来的,发扬光大是靠马克安德森。这个概念大致的意思是为产品匹配一个市场,或为市场匹配一个产品。老王认为后者才是正确的,如果为了产品而找一个市场,那常常就做反了。
很多早期公司成败的点就在于是否找到了PMF。很多公司没找到PMF却在发力,另外一种错误的行为是找到了PMF却没有加大资源搞,更多的团队是在PMF的过程中丧失了信心而解散掉了,找到PMF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后面的几个理论都和《市场营销》有关,这本书里很多理论就是在帮你找到这个PMF。
1、STP理论
有个理论是STP(Segmenting、Targeting、Positioning),S是对市场做划分,T是在划分完的市场里选一块作为目标市场,P是产品和市场的连接。这个理论听起来简单,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听不懂的理论才牛逼,STP这个理论虽然简单但非常牛,有非常神奇的效应,你如果非常有效地应用了这个理论,可以帮你很有效地找到PMF里的M和P,这是一个很重要的PMF的方法论。外卖虽然是个很大的市场,但很多人没找到PMF,所以这个行业早期的消耗非常大,如果找到了那么ROI会很高。
1.1Segmenting
这里要引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一个原则,不重不漏(Mutuallyexclusive,collectivelyexhaustive),不重不漏是正交分解的文科表达,正交分解是不重不漏的理科表达。事实上如果选对了坐标轴去分析,那么很多时候结果会自己呈现。王兴经常说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分析得足够好,那么决策会自己呈现的。如果你要做一个很艰难的决策,那可能是你的分析不够好,你没有选择正确的维度和颗粒度去分析,所以怎么做都很艰难。
这节课提到的PMF、STP、4P、创新的扩散,大家都不要把这4个概念割裂开来地去看,他们是一回事,我们要反复地去校验这4个概念。
我们先跳到《创新的扩散》。不同的人对创新的人的接受度不一样,有些人是EarlyAdopter最早接受这个创新的产品,有些人是EarlyMajority早期大众。这个理论非常重要,如果大家做一个新的产品或一个新的公司,你一定是在创新,你一定要先找到EarlyAdopter,你要用正确的segment来找这些人,无论你做一个多大的市场多通用的产品,你也要在最初的时候有一些Innovator或EarlyAdopter,否则会因为产品、资源、人力控制不住而失败。
1.2.Targeting
第二个是Targeting,但绝对不是Segmenting搞完了再搞Targeting,有时候Targeting找不到好的目标,回过头来重新做Segmenting。T如果找不到可能是S的维度没找好或者颗粒度不对。做T的时候,要清楚自己在找切入点还是找市场空间,这个差别是很大的,比如校内网的切入点是校园市场,但目标市场还是所有的人群。选市场空间的时候你要选从长期的维度来看对自己最有利的,长期有利的意思是不存在一个市场机会,你看到了别人没看到,所以别人也在找机会,你要尽可能避免一种状况就是你选了一个市场空间,别人也选了一个空间,各搞了5年之后发现别人搞你很容易,你搞别人很难。比如说饿了么。
1.3.Positioning
2、4P理论
Price、Product、Place、Promotion(价格、产品、渠道、推广)。这4P理论有人认为有顺序,有人认为没有,老王倾向于认为有顺序,第一是Price,第二是Product,第三是Place,第四是Promotion。
所以Price和Product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如果只是用补贴导致价格更优,而不是体验更优的话,某一天你的补贴消失的时候,用户也会流失的。
第三个是Place,准确地来说应该是渠道。最好的情况是你的用户在地域上的集中度很高,这又涉及到了STP理论里用什么来划分市场,所以4P和STP是相互关联的。最后是Promotion。这个比较复杂不细讲了。
刚刚讲到的创新扩散是Innovator和EarlyAdopter的扩散,而到了EarlyMajority阶段其实很多用户就会因为你的产品体验和运营来选择你的产品了,所以要在不同阶段选择做不同的事情。
i)我们要非常清晰地把阶段分开,ii)把每个阶段在STP里匹配不同的用户群,iii)再用4P理论去做推广,iv)再做下一个阶段的用户。iPhone也是做到第四代才大红大紫,一个产品不太可能在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有一部分用户在产品还很糙的时候就愿意用,要优先匹配这部分用户的需求,根据STP选择ROI最高的选择。当资金、组织能力、研发能力都上来之后再拓展新的人群,提供更好的产品。
3、比特时代的4P理论
4P理论是定义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的,而有些人觉得4P理论不够好,说我不4P了,我要把一部分压缩为0还给消费者,我自己赚剩下的一部分。因此今天的4P理论仍然是Powerful的,但今天最厉害的一些商业模式是将4P中的某一个挤压为0,进而获得不平等的优势,然后在另一个单独的要素里赚钱,而互联网的存在大幅地提升了这种可能性。
4.分层经营
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其所在领域的所有需求,也没有一个经营分层可以解决所有需求,不同的经营分层的差别是很大的,如果你不做经营分层而同行做了,这会导致你在对手的分层里没有竞争力,而分层也是非常难的。
但分层经营对组织的要求是很高的。比如团购这个生意如果公司觉得用户少了要搞用户,最简单的办法是搞上面的商家,因为这些商家对用户的吸引力最强,如果觉得商家数量少了就应该搞下面的商家,因为这些商家数量多,偏偏中间的商家被忽略了。分层经营之所以难不光是经营逻辑,也考核公司的组织能力,如果只用一个KPI去考核就会导致偏差。
这种情况在传统行业里不会发生,而互联网是一个剧烈补贴的行业(规模效应是商业世界里的万有引力,速度是相对论,巨额补贴是量子力学),补贴的方法是有很多的,你可以补贴用户,也可以补贴商家,也可以补贴骑手,也可以补贴公司内部的团队,也可以补贴买流量,但具体花在哪里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早期大家补贴花了很多钱看起来大家起量都很快,但有一种糟糕的情况是你提供非常好的服务给那些你不该服务的人。如果你本该服务80块钱的用户,但由于巨额补贴导致你服务了只能支付20块钱的客户,这会造成如果有一天你不补贴了,这些用户都没了。
5.分类经营
张小龙说分类就是设计。如果我们对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只砍一刀做分类,那么可以把公司分成供给和履约在线上的和供给和履约在线下的。供给和履约在线下的可以分成以SKU为核心的生意和以Location为中心的生意。
两类生意的基建不同,淘宝的基建包括物流和支付,而服务业和电商完全不同的基建是地图,外卖、单车、打车、点评都对地图的要求很高(因此定位时长就很重要)。
不同信息可见度的产品的核心方法有区别。张小龙做产品的方法和今日头条的方法差别巨大,张小龙说做产品要用心,字节跳动是全数据驱动的,谁数据好谁跑出来。所以时至今日腾讯依然做不好信息流和短视频,因为核心产品方法有根本差异,用最简单的方法描述他们的差异在于A1A2主要靠用心,A3A4主要靠机器学习,腾讯长期靠人脑而不是靠机器导致他们在机器学习上的算法不够强,尤其是把搜索业务卖给搜狗之后,但不是他们算法不行,而是他们应用算法的能力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