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这个话题,一直都被大众有心隐藏,但生老病死不是躲避就能装作看不见,所以当一部分人们痛苦到了极点时,就想到了无痛苦的死去,而“安乐死”就符合了他们的需求。
生前的痛苦让他们迫切寻求解脱的办法,虽然死亡是既定的结局,但是“安乐死”就真的如它字面所言吗?
事实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可以让人安详和体面的离去,但是背后的痛苦程度却是大家想象不到的。
“安乐死”是什么?
进入正题前,大家先来了解一下,“安乐死”究竟是什么,到底怎样的方法让生命在睡梦中安然流逝。
其实这个词最早见于希腊文,是无痛死亡的意思,在1935年之前这个词语并没有过度引起传播,自从英国首相首次提出过后,便开始在全世界广泛讨论。
这里的生命体包括了人和动物,在中国“安乐死”是不合法的,所以很少有人会“安乐死”,但一般宠物医院都会对难以救治的猫狗宠物进行“安乐死”。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安乐死方式,主要有三种:口服致命药物或注射静脉,最后一个是断氧。
按照这种方式,还可以将他们区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安乐死,医疗性安乐死可能是自愿或者是非自愿的,但是非医疗性安乐死一定是使用者自愿结束生命的,这种又叫做“协助自杀”。
让大家在电视剧里看见的,医生给病人一针之后,几秒内就死亡的方式叫做注射型安乐死。这种方式是通过注射巴比妥类药物进入人体,药物通过静脉直达心脏,对病人的心脏和呼吸系统立马产生作用,过程不会产生太多痛苦,几秒内就结束了生命。
另外一种口服致敏药物,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毒药,通常是一种强力镇静剂,只不过加大了剂量,让大脑在兴奋中快速死亡,至于痛苦程度,应该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前面两种是必须要有专业人员配备合适的药物剂量才能达到效果,药物过少或者过多都会达不到要求,而最后一种断痒也是现在瑞士最受人欢迎和追求的死亡方式。
这种方式是病人进入一个无氧气舱,通过装入氮气或者氩气,就像睡着一样,在无意识当中死亡,相较于前两种,是非常便捷和简单的一种方式,不过无论是哪一种价格都是平常人想象不到的。
当死亡成为了一件难以完成的事,“安乐死”的出现让一部分人看到希望,但这种方式背后隐藏的是无数的风险。
为什么这么多人追求?
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死亡,不管是哪种方式,但是如果没有痛苦,谁又不想活着呢?
人生无常,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也许今天的你健健康康,明天就倒在了疾病之下,却无能为力,这时候死亡就是最好的解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想要追求安乐死吧!
在我国出现的第一例安乐死事件的主人公夏素文就是如此,这件事发生在1986年的陕西省,到现在,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仍是指责为多。
事件是一位农村妇女得了肝硬化腹水,但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达不到救治水平,所以夏女士只能在病痛的折磨中,每天浑浑噩噩,无比痛苦,儿子王某不忍心看见母亲受到这样的折磨,在母亲反复要求死亡的情况下,恳求医生对其进行安乐死,结局就是儿子王某一直受到“弑母”的职责,主治医生也被革职,终身悔恨。
别说以前那个年代,就算是现在很多人生病了也不敢轻易去医院,病痛只会累积,不会消失,所以夏女士随着儿子去到省医院检查时,就检查出了晚期肝硬化腹水。
住院的夏女士每天晚上都疼的无法入睡,为了转移注意力甚至用头撞墙,边哭还边叫着:“赶紧让我死吧!”
按照当时夏女士的家庭条件,能够让她住进省医院的住院部,已经是倾家荡产了,更别提一系列的医疗费用,但是越治疗好像越痛苦,这也让孝顺的儿子王某非常难过,自己的悉心照料却缓解不了母亲的半分痛楚。
面对母亲的苦苦哀求,儿子只能帮助母亲实现愿望,夏女士一心求死,这个病也无法治好,花再多的钱也是白白浪费,儿子也刚刚成家,孙子也要上学,另外两个女儿也嫁去了远地,只有自己死亡才能让这个家更好的走下去。
在病人的强烈要求下,夏女士的主治医生蒲医生想到了安乐死,但是无论是从哪方面考虑,蒲医生都不愿意这样做,但耐不住病人和家属的多次哀求,最后只要求家属必须签订一份同意书,手术才能做下去。
就这样,1986年的6月29日,夏素文女士在接受了药物注射过后,离开了世界,但是随着夏女士的离开,安乐死也在中国被大家熟知,儿子王某也成了非议的对象,蒲医生再也没办法救死扶伤。
“安乐死”确实能让病人减轻痛苦,但这不代表没有痛苦,死去的人无法感受,但现存的人每天都活在痛苦当中。
当然,除了我们国家,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纪录片,记录的是一个患有多系统萎缩症的女孩小岛美奈,于52岁用安乐死结束自己的生命。
2018年,这部名为安乐死的纪录片告诉了大家,一个人的死亡只需要4分钟,看起来没有痛苦,走的也十分体面。
小岛美奈和平常人一样,读书、上学找工作,一次偶然的体检,让她得知了自己身患重症,这个病会让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衰退,肌肉也会萎缩,最后只能躺在床上,像一个有意识的植物人,并且世界上没有一例成功痊愈的例子。
小岛美奈起初还能积极的与疾病抗争,但到了最后的那一步,看着同病房的人,一个一个痛苦的样子,想到自己以后也会那样,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最后告诉自己的家人想要安乐死。
她的家人在一旁痛哭流涕,而小岛美奈就像睡着一样平稳安静,充满各种仪器的狭小病房里,天人永隔,呈现了两种不同的世界。
这个纪录片发布过后,在国际上引起了热烈轰动,有的人说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有的人说是个体自己的选择,好坏参半,各有不同。
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去追求“安乐死”,死亡仿佛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真的没有痛苦吗?
安乐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人的死亡,它里面涉及到了人伦道理、医学知识以及法治社会等各方面的问题。
安乐死虽然是出于自愿的前提,但这依旧是依靠外人或他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必然是会带来争议,况且尚不知道这到底有没有痛苦。
现在流传着很多安乐死的视频,里面的人们无一例外都是面带微笑的离开,在短短的几分钟里,他们究竟遭受了什么,到底有没有痛苦,没有人能够说清。
在医学方面,医生本就是救死扶伤的存在,利用医疗科技尽全力的帮助病患获得新生是他们的责任,医生是拯救生命,而不是结束生命。
但是安乐死明显违反了医学伦理,它的存在就代表着医生是来结束生命的,不管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这都是一个不好的现象。
但是这之间如何判定病患是否有求生的意志和活下去的权利呢?这就是被动安乐死最大的争议。
所以一个人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愿时,很可能生命权就会受到侵犯,尤其这时还处在外部压力过大和某些不好的诱因时,一个人的生命很可能就此被放弃。
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不存在的,特别是那些合法安乐死的国家,滥用和误用的情况导致了很多生命死亡,不管是人还是宠物,生命被浪费才是最让人痛心的。
根据瑞士一家安乐死公司调查,当病人作出结束生命的选择时,家属和医生的痛苦是最大的。
家属可以理解,自己的亲人即将离开世界,怎么都会伤心,但是医生呢?
医生和护士都受过专业的训练,每天都能看见生命的消逝,但是人非圣贤,当一条条生命在你手中流逝,巨大的心理压力非常难以承受,所以很多“安乐死”的医生和护士都会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拯救和结束的选择里反复煎熬。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人们对于安乐死最多的问题,“人该不该自愿结束生命”?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但是安乐死打破了这个观念,对于疾病人们选择的不再是对抗和治疗,而是选择一死百了,这很可能让大家失去对生命的敬畏心也失去对抗疾病的勇气和希望。
长久以往,必定会导致医学不再进步,关于重大疾病的研发不再进行,而社会也会失去关心患者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意味着医学技术难以进步,医疗制度不再完善,临终关怀和人文支持都会消失。
所以“安乐死”怎么会没有痛苦呢,涉及到了道德的底线和生命的价值,这已经不是用痛苦可以代替的了。
结语
生命是永恒的,关于“安乐死”的问题或许永远没有准确的答案。
放弃生命和活下去,都是个体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想要解脱的人的痛苦,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大度。
但是,有生的希望为何不珍惜,只有活在当下,才能看到可能性,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