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预防接种知识

婴儿出生后,离开了母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易患麻疹、流脑、结核、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白喉、乙肝等各种传染病。而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很低。染病后,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还能危及生命。接种疫苗可使儿童体内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所以,儿童必须进行预防接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二、家长怎样配合接种工作

2

三、预防接种后要过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

四、如何减少预防接种后副反应的发生?

一)、打“预防针”之前,家长应主动向接种门诊的检查医生提供儿童近期健康状况及既往免疫情况。

二)、打“预防针”之后,家长应使自己的孩子做到以下几点:(1)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过多。(2)保护打针部位的清洁,不要用手抓。(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4)多喝开水(除服脊灰糖丸外)。

五、疫苗接种后有什么反应吗?

预防接种就是将疫苗等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使机体产生抵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以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但是,各种生物制品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接种后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系列副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无害,为一过性,2~3天可自行恢复。

多数情况下,一些人接种疫苗后会出现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出现硬结等炎症反应,我们称之为一般反应,也叫正常反应。

3

这类反应往往不需处理,一般2~3天可自行恢复。

极个别人由于个体差异(如过敏体质者),接种某种或某些疫苗后可能发生与一般反应性质及表现均不相同的反应,如无菌化脓、皮疹、颜面部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我们称之为异常反应。这类反应症状有时可能很严重,需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治疗。无论一般反应或异常反应,在大规模的人群接种中客观上是不能完全避免的。

六、您的宝宝在什么时候不能接种疫苗?

假如您的宝宝出现了以下情况时,专家建议不宜进行预防接种:(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引起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防接种。(3)患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4)接种部位患有皮肤病时。

(5)正在感冒发烧的病儿不宜接种,以免加重病情。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白破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7)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8)腹泻孩子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等病好后两周才能吃。

4

七、流动儿童怎么打预防针

流动儿童已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免疫服务。接种疫苗的种类也与常住儿童一样。凡未在原居住地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可到就近卫生院补种有关疫苗。流动儿童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接种证是预防接种的有效证明,全国通用,在预防接种、入托、入学、出国时均要求出具接种证。流动儿童居住地发生变动时,应携带接种证或向原接种单位索取接种证明,并到新居住地就近的卫生院防保科建立卡、册及安排预防接种。

八、宝宝出生后家长怎么做?

当您的宝宝出生后,若没有接种禁忌症,将在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和首针乙肝疫苗,同时产科将发给您一张《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红联),您要凭此卡在1个月内携带儿童到居住所在地的接种门诊办理接种手续,接种门诊将为您的宝宝建立接种卡片和发放《儿童预防接种证》。以后,接种门诊将根据您提供的登记信息,按免疫程序预约儿童接种。每次接种,务必带上《儿童预防接种证》,以便门诊打印接种信息,同时不要折叠、揉损和丢失此证。接种证记录了儿童所有接种资料,宝宝须凭此证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若要出国,对方国家则要您书面提供本国的预防接种情况。

5

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材料(二)

一、儿童出生后即可接种卡介苗,用以预防结核病。卡介苗接种2-3周局部可出现硬结、红肿、继而破溃,最后形成疤痕,此为正常反应,不需处理。

二、儿童满2个月后服第1次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第一次服苗后间隔1个月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服第3次,4岁时再加强服苗1次。服苗后无明显反应,服后半小时请勿喂奶或饮热水,如有呕吐请补服。

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

2、

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6

三、儿童满3个月后开始接种第一次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儿童传染病。第一次接种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接种第3次,1岁半到2岁时加强接种1次,6岁时再加强1次白破二联制剂。接种后少数儿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痒,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全身微热,不适等,此种状况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硬结可用热敷(避免烫伤)。

四、儿童到8月龄时应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接种后少数儿童可出现短暂性发热或一过性皮疹,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五、乙肝疫苗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接种第1针,预防病毒性乙型肝炎。间隔1个月接种第2针,再间隔5个月接种第3针。接种后少数儿童有轻微发热,不需处理。

及时接种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传播

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3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血传播。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40%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90%~95%发展成慢性携带病毒状态,而成人仅为10%左右。

200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为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乙肝疫苗。接受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可受到保护,并且效力持久。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按照0、

1、6月龄的接种程序,全程接种3次乙肝疫苗。由于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分娩及产后,有可

7

预防控制乙肝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1、乙肝是一种危害大的严重传染病,但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其他措施预防。

2、乙肝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3、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

4、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已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管理,免费接种。

5、推广新生儿以外重点高危人群接种乙肝疫苗。

6、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7、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由于乙肝传播途径的特殊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8

9、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乙肝患者要规范治疗、定期检查。

10、乙肝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六、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4针,分别在8月龄打2针(间隔7~10天打第2针),2周岁、6周岁各接种1针。从非流行区到流行区的人,也最好在来流行区前1个月完成接种。另外,除了接种乙脑疫苗,还要积极灭蚊、防蚊,预防乙脑传播。

9

2008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麻腮风、乙脑、A群流脑、A+C群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

入国家免疫规划。

你的孩子接种疫苗了吗

疫苗是什么?

疫苗是利用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科学手段去除病原体的致病能力而保留其免疫原性(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能力的特性),经过加工而成的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使机体获得预防传染病的免疫力,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和药物的区别是疫苗的使用对象为健康人群,而药物的使用对象为病人。

儿童为何要接种疫苗?

孩子出生离开母体,也就失去了天然的保护层,虽然有母亲通过胎盘、脐带传给的抵抗力,但由于出生后断了供应,天天消耗,这样先天性的抵抗力下降,到孩子6个月后就几乎没有了。而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侵犯的机会增多,很容易患病。有育儿经验的妇女都知道,孩子满半岁后容易发热、感冒、拉肚子等就是这个道理。要抵抗细菌、病毒的侵犯,特别是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危及生命的传染病的发生,如小儿麻痹症、白喉、百日咳、麻疹、乙型肝炎、结核病等,就必须让孩子自身尽早产生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把能使人产生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疫苗接种于人体。孩子进行预防接种后,就会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的免疫力,这样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

儿童疫苗接种流程

1、儿童出生后,医院产科或其设立的预防接种门诊预防接种人员会主动为您的宝宝在右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前外侧肌肉注射乙肝疫苗,在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附着处皮内接种卡介苗,同时开具二联单和转卡记录。

3、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家出生的,请您立即到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您孩子的出生情况,由预防接种人员为您的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4、如果您的孩子在医院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在医院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请您按照第3条去办理。

5、如果由于您的孩子出生时体重低于2.5斤,或孩子发热高于37.6度,或孩子正在生病,不能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请您一个月内及时带您的孩子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

一.为什么要给孩子预防接种?

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从母体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能力,随着婴儿的生长,抵抗力逐渐减弱和消失,孩子容易患上各种传染病,为了提高儿童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就需要有计划的给孩子进行预防接种,使孩子自身产生抵抗力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二.孩子在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在预防接种前,家长要给孩子洗一次澡,换上干净的衣物,向接种医生说清楚孩子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孩子接种以后要避免剧烈运动,家长对孩子要细心照料并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内会恢复正常,如反应加重,应立即找医生诊治。

三.老年人、成年人也需要预防接种吗?

目前用于人群免疫的疫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纳入免疫规划的疫苗,应用于儿童;另一类是近年新研发投入使用的疫苗,可用于儿童及成人。此外,还有狂犬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用于特定人群。尽管当前传染病以及感染性疾病已远不如从前那样可怕,但一些病种严重的并发症对人体仍有很大的危害。特别是特殊人群,如高龄段的老年人患肺炎有半数人危及生命;孕妇换风疹,其胎儿致畸率很高。而医疗中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所产生的耐药,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越来越棘手,经济花费也在增大,在疾病预防中,免疫接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老年人、体弱的成年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用疫苗。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

主讲人:卓晓勤院长

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

(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什么预防接种能防病?

当细菌侵入人体时,身体就产生一种抵抗这种细菌的物质,叫做抗体。病好后,这种特异性抗体仍然存留在体内,如再发生有这种细菌侵入人体,人就有抵抗力而不再得此病。如麻疹、水痘、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患过一次后,就不会再患二次,就是这些特异性抗体在起作用。预防接种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进行人工预防,具体方法是将被特殊处理过的细菌、毒素或病毒做成各种特异的预防针,然后接种到人身上,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如再有这种病原体侵入人体,人就有足够的抵抗力去消灭他们,因而不发病或发病很轻。预防接种后的儿童都能终身免疫吗?

过去认为,几种预防疫苗同时接种可能互相影响,甚至使接种后反应增强,因此有些地方规定,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种之间必须间隔4周。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非但不会影响免疫力的增加,而且还可使反应不加重。但为了保证安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不能同时应用在同一部位。小儿在哪些情况下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有下列情况时不能进行预防接种:

(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可引起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也不宜预防接种。

(3)患有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时。

(4)患有皮肤病时。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日咳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

(7)有免疫缺陷的孩子,也不能接种任何预防疫苗。

(8)腹泻孩子不要吃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等病好后两周才能吃。儿童预防接种后有哪些正常反应?

接种任何一种疫苗,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外来刺激。活疫苗、活菌苗的接种,实际上是一次轻度感染;死菌苗、死疫苗对人体是一种异物刺激。而人体生来就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接种后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这种反应的轻重,与疫苗种类、质量、使用方法以及接种对象的身体素质有关。应正确认识,并注意与疾病相区别。

以局部红肿为主的反应:一般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左右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现象,又称为局部反应。局部红肿直径在2.5厘米以下者为弱反应,2.6~5厘米为中等反应,5厘米以上者为强反应。强反应有时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痛、淋巴管发炎等。局部红肿及疼痛多数在1~2天、少数在3~5天自行消退。卡介苗接种的方法不同,其反应也有所不同。采用皮内注射后,2~3周后出现反应,局部可有硬块、脓疱、溃疡、结痂的过程,一般要持续2~3月。采用划痕法接种,1~2周出现反应,局部出现红、肿、疱疹,3~4周逐渐结痂并脱落。这种局部反应一般不必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孩子搔抓后形成局部感染。

以发热为主的反应:又称为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一般在接种死疫苗一天内出现,体温在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除体温升高外,还可有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一般在1~2天内消失,很少有持续3天以上的。接种活菌苗或活疫苗时全身反应比较晚,一般在5~7天才出现。如麻疹疫苗,一般在接种后一周左右出现。目前所用的预防接种制剂,大多数反应都是轻微、短暂的,不需做治疗处理,1~2天即可恢复正常,中度以上的反应极少。全身反应严重的需去医院就诊,对症处理。局部红肿可用热毛巾热敷。由此可见,接种后出现局部红、肿、疼痛以及出现发热等是人体正常疫苗反应的结果,都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出现如晕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及神经方面异常和局部化脓、淋巴结化脓等情况,则属异常反应,必须尽快请医生处理。

儿童预防接种后出现的异常反应有哪些?

1.晕针:在疫苗注射后即刻或几分钟内发生。患儿可以突然丧失知觉,呼吸减慢。多见体弱儿童。常与空腹、疲劳、室内空气不好、精神紧张或恐惧有关。应立即使患者平卧,头放低,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并喂些开水或热茶,一般过会儿就可恢复。

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

(1)速发型过敏反应可有下列不同表现: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神经系统过敏症。

(2)血清病:可发生在一次大量注射动物血清制品后2~12天,局部出现红肿、淋巴结肿大,低烧,皮疹,眼睑水肿及关节痛等。需注射肾上腺素等,并要精心护理,不过,这种血清病目前已极少发生。

(3)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在接种含脑组织的疫苗(如狂犬病疫苗),过7~30天后,病人出现手足麻木,四肢酸痛、无力及上升性麻痹等,或有发热和脑部症状。发生此症者常留有后遗症,致残甚至死亡,需立即送医院治疗。3、接种后全身性感染:原有免疫缺陷或医源性(如长期使用激素)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在接种后可发生全身性感染。必须立即注射特异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并迅速送医院治疗。对于这类儿童应严禁接种活疫苗。

4、诱发潜伏的感染:如夏季接种百、白二联疫苗,可能诱发小儿麻痹症;伤寒菌苗可诱发单纯疱疹,种痘可诱发脑炎等。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及表现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没有严格掌握禁忌征,接种途径、部位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消毒不严及误种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但这与接种制品无关。实践证明,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极少的。只要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家长密切配合,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是完全可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

预防接种后发生反应怎么办?

免疫制剂在人体接种以后,除了少数没有反应外,大多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一般均属正常现象。如卡介苗接种1个月左右局部出现红疹、脓疱、结痂等,这是正常的。注意不要用手抓挤、脓水多时可涂点紫药水,待脱痂后即愈。预防接种后常出现的反应有:

①局部反应。局部的红肿、疼痛或接种的附近淋巴结有肿大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

②全身反应。发冷、发烧、全身不适、头痛等,出现这种情况时要适当休息,多饮水,反应会逐渐消失。如果体温过高,可进行对症处理,但最好用物理降温法。

③过敏反应。预防接种引起过敏反应者极少,如果发生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脉搏可能摸不到或很细弱,手足发凉、口唇发紫、抽风、昏迷等症状。哪怕是其中一部分症状,都要立即让病人平卧,如有条件可注射肾上腺素,并尽快请医生救治。

为了安全起见,患有结核病及心、肝、肾疾病者,一般不要进行预防接种;有过敏性疾病也都不宜接种。在患急性传染病及其恢复期、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等过程中暂不要接种。

疫苗接种培训资料

主讲人:吉双

1、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2ml【反应】注射后局部一般无反应。在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偶有散在皮疹。

【禁忌】患严重疾病、发热或有过敏史(特别是有鸡蛋过敏史者)不得接种。

【注意事项】用75%酒精消毒皮肤,要待干后再注射;注射过丙种球蛋白者接种本疫苗至少间隔6周以上,接种麻疹疫苗至少2周后方可注射丙种球蛋白。

2、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

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接种部位】口服。

【剂量】糖丸剂型1粒,液体剂型2滴

【反应】只有极少数婴幼儿服用脊灰疫苗后发生一过性腹泻,可不治自愈。【禁忌】有免疫缺陷症禁服;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禁服。对牛乳及牛乳制品过敏者禁服糖丸型疫苗,可服液体疫苗。

【注意事项】本疫苗只供口服;该品系活疫苗,切勿加在热开水或热的食物内服用;偶尔超剂量多剂次服苗对人体无害。

3、百白破制剂:

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接种部位】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剂量】0.5ml【反应】①局部可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疲倦头痛等。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即自行消退。偶见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②无菌性化脓。多系注射过浅或疫苗未摇匀,硬结不能吸收而形成注射部位化脓。③若全身反应较重,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

【禁忌】有癫痫、神经系统疾患及抽风史者禁用;急性传染病(包括恢复期)及发热者暂缓注射;儿童免疫制剂,成人禁用。

【注意事项】使用时必须充分摇匀;制品不能冻结,冻结后出现凝块,不能使用;采用肌内注射,局部可能有硬结,可逐步吸收,注射第2针时应更换另侧部位;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用;注射第1针后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者,不再注射第2针。

4、卡介苗:

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目的是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一般在结核病病例较多的国家,主张新生儿在还没有感染时接种卡介苗,以便产生对结核病的抵抗力。

【禁忌】凡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免疫缺陷症或其他皮肤病者均不予接种。

【注意事项】严禁皮下或肌肉内注射;接种含有吸附剂的制品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后4周内同臂不能接种其他疫苗。

何时不宜接种卡介苗?1.发高烧。

2.患有严重急性症状及免疫功能不全者。3.出生时伴有其它严重之先天性疾病。4.新生儿体重低于2500公克。5.可疑之结核病患,勿直接接种卡介苗,应先做结核菌素测验。6.严重湿疹。接种卡介苗后的反应

1.接种后7~14天在接种部位有红色小节,微有痛痒。2.接种后4~6周可变成脓泡或溃疡。

3.接种后经2~3月溃疡自然愈合,有时同侧腋窝的淋巴腺会肿大。注意事项

红色小结点形成的脓泡或溃疡不可挤压或包扎,只要保持清洁即可。如接种部位肿胀的厉害有感染情形时,则请医师检查。

5、乙脑疫苗:

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1、乙脑灭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反应】大多数人接种无反应,仅个别儿童注射后,局部出现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少数有发热,一般均在38°C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偶有皮疹,血管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发生率随接种次数增多而增加。一般发生在注射后10~30分钟,很少有超过24小时者。此类接种反应多见于反复加强注射的对象,尤以7岁以上儿童加强注射较为多见。

【禁忌】发热及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病;脑及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既往对抗生素、疫苗有过敏史者。

【注意事项】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者均不可使用;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副反应发生;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发休克时急救用;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2、乙脑减毒活疫苗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剂量】0.5ml【反应】注射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禁忌】发热;急性传染病;中耳炎;心、肾及肝脏等疾病;活动性结核病;有过敏史或抽风史者;已知有免疫系统缺陷,近期或正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者。

【注意事项】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疫苗的制作可以经由化学合成,由特定的蛋白质为引,制作出微妙的变化型态,使其能够与淋巴球进行生化反应,影响抗体的制造;但它也可以是直接透过生物体制造的产物,以活体的病原为起始,借由实验控制的特殊环境下使其复制,或是使用死去的病原作为诱引,可以在不伤害其他细胞的情况下只刺激淋巴球。尽管一般认为活体疫苗的效果较好,但相对也较不易保存。因为涉及基因工程,引发研究伦理的问题,目前化学合成的疫苗则较为少用。

米心镇卫生院2015年11月15日

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儿童预防接种的宣传,1986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并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

我国目前的国家计划免疫是5苗防7病,即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主要预防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

除了接种国家计划免疫内疫苗外,家长们还应安排给孩子接种扩大免疫的常用疫苗。目前我国儿童扩大免疫接种的常用疫苗有麻腮风三联疫苗,一针即可预防三种疾病(麻疹、风疹、腮腺炎),与单价疫苗相比,联合疫苗的免疫反应是一样的,其预防效果较好,而且能够减少注射次数,减轻孩子痛苦,降低由不洁针头、注射器引发的传染病。这些儿童扩大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都可以在当地医院的预防接种点接种。

从1978年到2002年的20多年间,全国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六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计划免疫的实施,对保障儿童健康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种细菌、病毒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导致儿童各类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主要包括甲肝、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知识――

1、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

2、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接种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免疫规划主要是对一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一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八次防疫针,口服三次糖丸疫苗,1岁半至2岁、四岁、六岁时仍需加强免疫。可根据实际防病工作需要也有将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管理,定时、定点接种。

3、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各种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癫疯)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它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

4、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

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

(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它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5、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

的查验。

关于我国预防接种的发展状况

人类的生存就是人类不断地与灾害、疾病等等的斗争历史。其中,传染病就是伴随着人类发展史,至今仍在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在远古时代,人们就认识到用免疫的方法来预防传染病。在我国和埃及、印度的古代文献里,都记载了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在该种传染病流行时不再患病的事实。公元前5世纪,希腊半岛战争中,曾用患过某种传染病的人来护理该类传染病人和掩埋尸体的事例。公元4世纪时,我国还用蟾蜍、蛇肉等作为预防狂犬病复发的药物,被认为是免疫预防的萌芽。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使用接种方法预防疾病。而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最成功的范例,是天花的免疫预防。据历史学家推测,在

一、二万年前世界上就存在天花,到了中世纪,几乎无一个国家幸免,我国是最早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预防天花的国家,公元10世纪,唐宋时代已经有接种人痘的记载,当时有痘衣法、浆痘法、旱苗法、水苗法4种方法。18世纪末期,英国医生琴纳(EDWARDJENNER)成功地完成了一次举世闻名的实验,将一名挤牛奶的女工受上感染的牛痘浆分次给一名8岁的男孩接种,未患天花。而后,经过长达数年的使用,最终获得英国政府的批准,在全英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开始牛痘预防天花的接种,开创了免疫预防的新纪元。之后,经历了180年的漫长历程,WHO于1980年球宣布全球消灭天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预防保健事业的发展,我国的免疫预防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建国初期,确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整顿和构建了生物制品生产机构和防疫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牛痘疫苗、鼠疫疫苗、霍乱疫苗的群众性接种运动,

并积极推行卡介苗的接种。50年代末、60年代初,卫生部先后下发《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和《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了接种白破疫苗、百日咳疫苗、乙脑疫苗和脊灰疫苗等的具体要求,奠定了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197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克服盲目接种、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到1978年全国已经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计划免疫,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府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目标作出承诺:1988年以省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到1990年以县为单位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85%,并把这个目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五”计划。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卫生部、国家教委、全国妇联等部门组成全国儿童计划免疫领导小组,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布实施,规定了“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在法律上保证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儿童免疫接种率进一步提高,经WHO审评确认我国按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目标。

90年代,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在继续提高维持接种率的基础上,转向对疾病控制和消灭。前总理李鹏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两个世界文件,承诺我国到2000年以乡为单位儿童接种率达到85%;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我国已经按期实现了承诺目标。由于成功的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髓灰质炎、肺结核比历年最高年份下降了98.3%以上,极大限度保护了我国儿童的健康,同时也为世界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赞扬,并荣获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儿童生存银质奖章。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预防免疫工作的开展,根据我国传染病流行病学分析,国务院于2005年颁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童年卫生部重新修订了“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法”,进一步详细规范了国家开展预防免疫各项工作。规定我国用于预防免疫两类疫苗,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有卡介苗疫苗(BC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HBV)、口服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简称脊灰疫苗、OPV)、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及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DT)、麻疹减毒活疫苗(MV),北京市还增加了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简称流脑疫苗);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有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混合疫苗(简称麻风腮疫苗MMR)、水痘疫苗(VaricellaVaccine)、甲型肝炎疫苗(HAV)、肺炎疫苗(PneumococcalVaccine)、流行性嗜血杆菌疫苗(HIBVaccine)等,二类疫苗由个人付费,采取自愿接种原则

THE END
1.儿童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工作总结合格接种率为73.3%,百白破接种率为93.3%,合格接种率为66.7%,麻疹疫苗接种率为100%,合格接种率为53.3%;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100%,首针接种率为66.7%, 全程接种率为40%;流脑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为53.3%;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66.7%。 (二)加强免疫: 1、2岁组调查适龄儿童190名,建卡186人,建卡率97.9%,建证189人...https://www.wm114.cn/wen/168/335411.html
2.佛山市降素养知识答题抽奖送115、目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规划的一类疫苗有: A、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 B、流脑疫苗、乙脑疫苗 C、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 D、以上都是 16、传染性最强的结核病人是? A、咳嗽剧烈、痰中带菌的患者 17、日常生活中哪种个人卫生习惯有助于预防肺结核? https://www.dir28.com/53534.html
1.早产儿与疫苗接种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根据2022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母亲所生的早产儿,应在12小时内或生命体征平稳后尽快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月龄完成3针免疫程序。这里的月龄指的是实际月龄,而不是校正月龄。对于乙肝表面抗原不明或小阳性母亲所生的早产儿,不用考虑出生体重和胎龄,都应出生在12h内接种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24120
2.安徽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乙脑减毒活疫苗 8月龄,2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 皮下注射 0.5ml A+C流脑结合疫苗 6-18月龄 2 上臂外侧三角肌 肌肉注射 0.5ml 第1、2剂次间隔3个月 A+C流脑多糖疫苗 3周岁,6周岁 2 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 皮下注射 100μg/0.5ml 2剂次间隔≥3年;第1剂次与A群流脑疫苗第2剂次间隔≥12...https://www.tl.gov.cn/openness/OpennessContent/show/814741.html
3.2022年免疫接种情况调查分析(精选13篇)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在本地居住超过3个月的儿童5726人,其中于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出生的儿童4762人,占83.16 %,作为本次评价接种率的适龄儿童;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出生儿童964人,占16.84 %,因未满12月龄,不作为“五苗”接种率评价对象,仅统计儿童建证建卡情况和乙肝疫苗首针...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t1iirzi.html
4.接种疫苗你需要知道的44个问题目前第一类疫苗以儿童常规免疫疫苗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减毒活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和乙脑疫苗等,此外还包括对重点人群接种的出血热疫苗和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 https://m.huanqiu.com/r/MV8wXzg4MTU4ODhfNTE5XzE0NjExMTA4ODA=
5.预防接种人员岗位职责8篇(全文)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322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接种疫苗种类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疹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等。将儿童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161例,男85例,女76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2.47±0.83)岁;对照组161例,男86例,女75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https://www.99xueshu.com/w/filek348p17o.html
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总结(通用13篇)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发现、报告预防接种中的疑似异常反应,并协助调查处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接种工作的重点任务。为了做好此项工作,我们再一次确定了接种单位,各接种单位都具备了《疫苗储存和运输管...https://www.jy135.com/peixunzongjie/971133.html
7.新疆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9%未按时接种有这些补救...若接种了4剂百白破疫苗,但满7周岁时,未接种白破疫苗,则补种1剂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与第4剂百白破疫苗间隔≥12个月。 ⑤流脑疫苗 <24月龄儿童补齐A群流脑多糖疫苗剂次。 ≥24月龄儿童不再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可在3周岁前尽早接种A群C群流脑多糖疫苗。 https://www.aksxw.com/sy/jk/202404/t20240426_20629402.html
8.免疫规划培训试题及答案A卡介苗 B狂犬疫苗 C乙肝疫苗 D流脑疫苗 3、接种疫苗后应在接种点停留观察(D ),无异常后再离开。 A 5分钟 B 10分钟 C 20分钟 D 30分钟 4. 使用免疫球蛋白后至少需间隔几周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减毒活疫苗几周后才能使用免疫球蛋白。( A ) ...https://www.ruiwen.com/shiti/1637253.html
9.儿童疫苗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宝宝必须打的疫苗有哪些?2023年儿童疫苗免费和自费表 出生时:卡介苗、乙肝疫苗(基础) 一个月:乙肝疫苗(基础) 两个月:脊灰疫苗(基础) 三个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 四个月: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基础) 五个月:百白破疫苗(基础) 六个月:乙肝疫苗、A群流脑苗(基础) ...https://www.snsnb.com/zt/show-1266.html
10.我爱家乡钦州作文500字其中:麻疹应种儿童18人,实种儿童18人,脊灰疫苗应种儿童52人,实种儿童52人,甲肝疫苗应种儿童11人,实种儿童11人,乙脑疫苗应种儿童29人,实种儿童29人,a群流脑应种儿童6人,实种儿童6人,a+c流脑疫苗应种儿童28人,实种儿童28人,百白破疫苗应种儿童20人,实种儿童20人,乙肝疫苗应种儿童7人,实种儿童7人。https://www.qunzou.com/zuowen/wubaizi/1846806.html
11.免疫规划工作总结(汇编15篇)①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儿童满18月龄后在6月龄内完成接种,判断为合格; ②麻疹疫苗(含麻苗成分疫苗)复种,儿童满18月龄后在6月龄内完成者判断为合格; 3、新增疫苗判断标准: ①A群流脑疫苗第1、2剂次在儿童出生后6-18月龄内完成,两剂次至少间隔3个月,判断为合格; ...https://www.9136.com/shiyongwendang/gongzuozongjie/48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