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不安稳、脸上有白斑、总说肚子痛……听到这些人们或许会立即想到“孩子肚子里是不是有寄生虫”。在一些家长眼中,打虫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而定期服用驱虫药很有必要。真的如此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卫生水平的提高,并不建议自行给孩子服用驱虫药。
一、经验性驱虫不可取
上世纪50年代天津市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儿童肠寄生虫感染率为67.9%,其中蛔虫感染率最高,为67.7%;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武川县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儿童肠寄生虫感染率为36.8%,蛔虫感染率最高,为36.3%。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卫生环境的改善、农田使用有机肥的比例下降等,如今儿童寄生虫感染率较几十年前已大为下降。2017—2021年河南省南阳市儿童蛲虫感染状况,每年共抽取了10个县的2592名3~9岁儿童开展蛲虫检测,检出蛲虫感染171人,感染率6.60%,感染率最高的年龄组是4岁组(10.57%),学龄前儿童感染率(7.77%)高于小学阶段的儿童(5.63%)。因此,如今家长大可不必给孩子经验性驱虫。
二、服用驱虫药须医生指导
大多数驱虫药在体内需要经过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而婴幼儿的肝肾等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感染虫型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和用法用量。另外,有的药物注明2岁以下小儿不宜服用,如阿苯达唑片;有些药物体重低于15kg的儿童慎用,如伊维菌素片。
在用药前应明确诊断是否为寄生虫感染,以及感染寄生虫类型。需要根据虫体种类繁殖特点结合药理作用有针对性地选择驱虫药物。有的药物驱虫谱比较广,但不一定是所有寄生虫的首选药物。即便同一种药物,用于治疗不同虫体感染时的用法、用量和疗程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明确诊断尤为重要。
经常有家长咨询,孩子睡觉不安稳、磨牙、脸上有白色斑点、肚子疼,需要打虫吗?
其实,除了肠道寄生虫感染,很多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上述症状。例如孩子睡前活动兴奋,幼儿大脑神经发育不健全,夜间睡眠时大脑神经会出现兴奋的状态;睡前进食过饱,消化不良;学习压力大、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都可能引起睡眠不安、磨牙的症状。只需调整孩子的生活饮食习惯,消除这些诱因,观察即可。
而营养缺乏、皮肤病等也可能出现面部白斑;肠道感染、肠痉挛、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均可表现为腹痛。这些情况都需做进一步的专科检查以明确病因。
这时,如果盲目服用驱虫药不仅可能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还可能使虫体产生耐药性,给后续治疗增加困难。更麻烦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寄生虫受药物作用刺激,在体内扭结成团、游窜,可能会出现肠道穿孔、梗阻、脑病等更严重复杂的紧急情况。因此,驱虫药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切不可随意服用。
三、粪便样本不能在家收集
此外,止泻药、抑酸药可以改变粪便的黏稠度;服用钡剂或其他放射性检查造影剂、抗生素,这些物质均会干扰寄生虫的检出,若已使用这些物质,需推迟5~10天或至少2周再收集样本。通常在腹泻样本中发现原虫的滋养体,必须收集新鲜样本,否则滋养体没有形成包囊可能分解。液体样本应在排出后30分钟内检测;软的(半成形的)样本可能含有原虫滋养体和包囊,应在排出后1小时内检测;成形的样本检查应在排出后24小时内检测,超出以上时限均应放到合适的固定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