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时候也知道大人们说这是打虫药,不能多吃,但嘴馋的年纪,怎么抵挡得住匮乏的甜蜜,所以,偷着吃打虫药成了现在想起时会嘴角一下的记忆。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我们的童年也快过去30年了,头发都快脱得差不多了,现在的孩子还要吃这种打虫药吗?
时隔多年,我们今天来好好认识一下肚子里的“虫”。
肚子里的寄生虫从哪来?
孩子常见感染的寄生虫是蛔虫、蛲虫、钩虫。这些肠道寄生虫是以人体为宿主,寄宿于肠道中的。
寄生虫虫卵排出后,会污染土壤、玩具、文具、蔬菜水果、肉类、衣物、被褥、宠物等,孩子一旦经手口接触,就容易感染寄生虫病。
一般2-3岁以下的孩子的活动范围都多是在家中,接触的物品玩具比较干净,吃的食物品种相对简单,接触虫卵的几率低,因此感染率低;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活动范围增大,外出接触物品的范围广,吃的食物的种类多,寄生虫感染率逐步升高。
最常见的寄生虫--蛲虫
蛲虫是儿童身上最常见的寄生虫,其实,这家伙也基本上没什么很严重的危害,只是可能会引起皮肤瘙痒,对女孩而言还可能会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多,但其造成的危害远不及它的臭名声。
因为,它看起来真的十!分!恶!心!(这里就不放图,因为小俪不敢找),可以通过这段话想象一下。
当你在一个阳光满满的早晨,把孩子的裤子扒下来,观察孩子肛门附近的皮肤,你将会看到这样的蛲虫:白灰色、线状,长度有0.6~1.2厘米,顺便妖娆慵懒地和你说了早上好。
此时,你当然不能忍。赶紧找张有粘性的玻璃纸,放在孩子的肛门上,粘下来,然后说拜拜。
寄生虫都是怎么来的?
还是拿蛲虫举栗子。通常,如果一个感染的孩子,因为痒痒的,搔抓了自己的肛门,指甲上沾满了虫卵,然后到处摸摸、蹭蹭,把虫卵留在了他曾接触过的沙发、马桶或者餐具上(画面感太强)...
之后另一个孩子也不讲卫生,喜欢舔舔手指,啃啃沙发的,刚好就把另一个孩子留下的虫卵吃进了肚子里....
于是这些虫卵,就开始在肚子里生根发芽,直到长成茁壮的小虫子。
怎么知道孩子肚子里有虫?
当然,没有哪个妈妈会在每个清晨都会认真观察宝宝肛门...如果平日里孩子出现以下症状,可能就是感染了寄生虫(以下不可单独一条就诊断寄生虫感染):
还可以更进一步来判断长了什么虫:
蛔虫:间断肚子疼、挑食、消瘦、磨牙、面部长白斑;
蛲虫:夜间哭闹、常常挠屁股、女孩的下体分泌物增多;
钩虫:上腹部疼痛、呕吐、厌食、贫血、无力;
鞭虫:便秘(甚至便血)、无食欲、消瘦。
当然,如果出现以上情况都建议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以确诊是否有虫。
孩子肚子里“生虫”了,怎么办?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了磨牙、脸上长白斑、肚子疼这些症状,就马上联想到“肚子里有虫”,迫不及待想给孩子吃驱虫药。还有些长辈在宝宝几个月大就想先灌打虫药,以绝后患。这些做法都不正确。
如果确诊感染了寄生虫,可以找医生开处方药,消灭它们很轻松。
此外还要谨记这些呵护事项:
1.遵医嘱用药,不宜自行加量;
2.多饮水,增加含纤维高的食物,如全谷类、坚果、新鲜蔬菜,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虫体同粪便排出;
3.少吃容易胀气的食物,如红薯、萝卜、豆类;
4.饮食清淡,少油腻,禁吃辛辣刺激食物。
2岁以下不宜服用打虫药
大多数驱虫药都需通过肝脏或者肾脏代谢排泄,而2岁以下孩子的肝肾功能发育还未完善,故服用后容易造成肝肾功能损害,引起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所以2岁以下孩子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部分家长在观察孩子有腹痛、或是发育缓慢时,会怀疑是否感染寄生虫,从而自行选择给孩子服用驱虫药——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驱虫不当可能损伤孩子的肝肾功能;增强寄生虫抗药性,从而增加驱虫难度;导致虫体游动、乱窜或扭结成团,引起急性胆道蛔虫症或肠梗阻,加重病情。
怎么预防寄生虫?
养成好卫生习惯,让孩子减少接触虫卵机会,切断传染源才是关键:
随着环境的改善,目前城市当中儿童寄生虫感染比较少见。
但也并非彻底消失了——现代生活中新潮的生活饮食习惯,比如饲养宠物、生吃瓜果、食用未煮熟的肉类(生鱼片、火锅、牛排)等,有可能是寄生虫病的来源。所以,今天的打虫小科普,在如今的年代依然很重要,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