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伪狂犬病(porcine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猪甲型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猪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新生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顽固性腹泻,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可有流产、死胎和呼吸道症状。该病常导致感染猪免疫力下降,诱发其他多病原混合感染。
PRV属于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水痘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遗传物质为DNA。疱疹病毒的病毒粒子形态相似,且在感染后都能建立一种潜伏状态,与宿主终身相伴。
普遍人可以抵抗PRV的自然感染,甚至通过自身接种来证实。个别报道PRV可能会感染人,但这些报道并不是结论性的。
猪是PRV的唯一自然宿主,但病毒也能自然感染牛、绵羊、猫、犬、小鼠和大鼠。
自然宿主
为病原体提供长期稳定寄生环境的生物。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但自身不会因病原体的感染而致病。
02
临床症状
潜伏期:受感染剂量、途径和猪品种的影响,通常1~8天,但也可长达三周。其他易感动物中病程非常急促,潜伏期2~3天。
①新生仔猪感染后体温上升达41℃以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呕吐,呼吸道症状,神经症状如:痉挛、震颤、唾液分泌增多、共济失调等,部分感染仔猪有痒感,以3日龄内仔猪死亡率最高。
②保育仔猪和育肥猪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厌食,程度不一的呼吸道症状,常导致猪只消瘦,感染猪一般死亡率较低,但易诱发潜在其他多病原混合感染,引起严重的呼吸综合征。
③成年种猪感染后的症状主要是呼吸道症状,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和弱仔,弱仔常在1~2天内出现呕吐、腹泻及神经症状,大部分最终死亡。
在不到7日龄的新生仔猪中,疾病以突然死亡为特征,几乎没有临床症状,在2~3周龄大的仔猪中可见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颤抖,不协调抽搐、哆嗦,共济失调和瘫痪,死亡率高达100%。更大的猪(3~6周)也可出现神经症状,但通常会出现年龄依赖的抗性。4周仔猪死亡率降至50%,5月龄猪则不到5%,随着猪年龄增加,死亡率甚至更低。
临床症状可能持续6~10天,猪在数天内可以恢复,但在发病期间体重会减轻。育肥猪中,由于猪群稠密,临床症状范围可能会扩大,经常由于继发细菌性肺炎而死亡。
03
病理变化
剖解发现:脑膜血管扩张,充血,水肿;扁桃体、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有点状坏死。
04
传播
除了仔猪只需要较低剂量病毒(1*102TCID50)就能感染外,其他动物需要高达1*104-1*105TCID50以上才能感染。因此PRV传染性不是很强,口服感染需要的剂量比滴鼻高。
在妊娠期,主要时妊娠晚期,PRV能发生跨胎盘的垂直传播,可导致流产和分娩期间产生大量排毒。病毒也能通过初乳传播给哺乳仔猪。
在家猪中,病毒潜伏主要位点时三叉神经节。在一定条件(运输、管理、温度等应激或者激素(妊娠、产仔)刺激下),病毒能重新激活。通过人工可以实验性诱导激活,如注射高剂量皮质类固醇,可导致病毒排放和传播。
感染猪通过几乎所有的身体分泌物、排泄物、气溶胶排放高浓度的PRV。鼻咽分泌物中病毒量最高。病毒能从口咽拭子中分离处,持续18-25天。猪感染后1-2天开始排毒,比病毒血症和临床症状出现要早,2-5天出现排毒高峰期。从精液排毒长达12天,乳汁排毒持续2-3天。有研究报道:病毒偶尔通过尿液排放,在直肠拭子中也能检出,并持续10天,但粪便中没有检出病毒。
致病机制:自然宿主经口鼻感染,并在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中进行首次复制后,病毒经淋巴管路径到达扁桃体和附近淋巴结,随后,病毒进入支配面部和口咽部的神经中,特别是嗅球、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通过快速的逆轴突运输,病毒向中心传播到达目标神经元细胞,在此发生裂解性或潜伏性感染,PRV也能穿越轴突感染更高一级的神经元。病毒也能通过病毒血症扩散至许多器官。PRV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复制引起以非化脓性脑膜脑炎为特征的病变,并导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疾病。在猪体内,三叉神经节、骶神经节和扁桃体被认为是主要的潜伏位点。
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为十二对脑神经之中的第五对脑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之一。三叉神经由两种纤维成分所组成。
防控措施
推荐免疫程序:母猪一年活苗普免疫3次(阳性母猪场若监测有水平传播,建议一年4次),阳性母猪场还需产前4周跟胎免疫灭活苗。阳性母猪场,仔猪1日龄活苗滴鼻,后代肥猪检测母源抗体,免疫1-2针。仅供参考,具体免疫程序请咨询兽医。
净化方案:伪狂犬一旦感染,终身带毒,使用“检测+淘汰”方式净化。①保证公猪阴性,定期监测,公猪转阳,则停止使用并淘汰。②随着猪群的自然更新,淘汰阳性猪,引进阴性后备猪,逐步降低整个猪群阳性率。③当猪群阳性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一般10%以下,具体需评估经济效益),开始淘汰计划:母猪上产床后,采血检测gE抗体,阳性猪做好标记,分娩后淘汰。直至净化完毕。
疫苗病毒在神经节中的先潜伏定值,能减少后续感染野生型病毒的潜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