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7.10四川
丹毒是皮肤忽然变赤,发无定处,进展迅速的一种急性皮肤病。图片容易引起不适,大家去网上搜索吧。因色如丹涂脂染,意如火烙,故名丹毒,常因皮肤破损感染所致,如抓破鼻粘膜或足癣皮肤等,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发无定处,边界清楚之水肿性红斑。
中医认为,丹毒为病,火毒为患,其治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利湿。丹毒有急慢之分,急者为火毒凝滞,迁延失治,则转为慢性。因发病部位不同,故命名亦各异。临床常见者,有“颜面丹毒”和“下肢丹毒”二种。下肢丹毒极易复发,常延成慢性丹毒,若发作频繁,亦可成为大脚风症(橡皮腿)。
一、主要症状
病人可先有短暂之全身不适、疲乏、关节酸痛等前驱症状,继之突然畏寒,高热,体温一般在39C以上,同时岀现局部皮肤损害。皮肤局部开始是一片红肿斑片,迅速向四周扩大成大片肿胀片块,炎症剧烈时可出现水疱或大疱,甚至皮肤坏死,皮损边界清楚,局部灼热有压痛。病变区附近淋巴结如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1、颜面丹毒
面部皮损往往由单侧鼻旁或耳前开始,迅速扩展至同侧面颊,亦可越过鼻背而扩展至整个面部甚至头皮,眼睑有高度水肿。如由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次肿于目;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次肿及头角;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肿及脑后。
2、下肢丹毒
多见于农村青壮年,常见下肢一侧(多发内侧),局部红肿实硬,或状若伏掌,或如绳索。发生于腿胫部者,多由毗间破损而引起,先肿于小腿,亦可延及大腿,同时患侧胯间有核,拒按压痛。此症四季均发,多见于夏秋,若经常复发,患肢肌肉逐渐增粗,易形成橡皮肿。
二、辨证要点
《诸病源候论》云:“丹者,人身体忽然焮xīn赤,(1.烧;灼。2.炽盛。3.皮肤发炎肿痛),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手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此症可先有皮肤外伤或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神经性皮炎等,小腿丹毒多起自足癣继发感染,面部丹毒多起自鼻炎、鼻前庭感染等,病人常有抠脚或挖鼻的不良习惯。
丹毒者,血分有热是其内在因素,火毒湿热为其外因条件,多由于皮肤粘膜破损,邪毒乘隙侵入而诱发。此症内有血热,外受毒热,内外合邪,两热相搏,故发病急骤,来势急暴,故宜速投大剂清解,可得控制。发于关面者,为风毒较盛;发于肋下腰胯者,多兼挟肝火;发于下肢者,多挟湿热;急性发作者,多为热毒火盛所致;慢性不愈者,以湿热兼挟为特点。
发于颜面之丹毒,中医称“抱头火丹”,证属风湿化为火毒,治疗着重清热败毒,勿用风药,免风助火势。
下肢丹毒,中医称“腿游风”,亦名“流火”,因湿热下注,化火化毒,湿重于热,治宜利湿清热;热重于湿,则重在清热解毒。
慢性丹毒,好发于小腿,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湿热未尽下注所致,但湿性粘腻,重浊下趋,缠绵难解,而使本病反复发作。
三、临床经验
颜面丹毒
治宜清热解毒,用清热解毒饮(43):银花6克蒲公英10克大青叶12克地丁12克板蓝根10克赤芍10克归尾15克菊花6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15克生升麻10克生甘草6克陈皮10克。
瘙痒不止者,加焦黄柏、地肤子;
小便黄赤者,加竹叶、车前子;
大便干燥者,加川军、枳壳;
肿胀不消者,加木瓜,防己;
有表证者,去归尾,加薄荷,防风;
胸闷恶心者,加竹茹、藿香。
外治:加味金黄散紫草油调涂患处,1日2次。
加味金黄散(44):天花粉100克大黄、白芷、姜黄、黄柏、炉甘石各50克厚朴、陈皮、苍术、生南星、生甘草各25克血竭15克乳香5克。用法:共研细末收贮,勿令泄气。表面湿烂者,用药粉干扑之;结痂者,用紫草油调涂,1日2次。
------------
下肢丹毒
利湿解毒,温经活血为治。方用通络利湿汤(45):牛膝12克归尾12克赤芍10克桂枝8克茯苓15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焦柏6克忍冬藤15克紫草6克银花6克,
外治:同颜面丹毒。
慢性丹毒反复发作者,其主要原因是治疗之不彻底,防止复发要注意几点:
(1)急性丹毒治疗要彻底。
(2)内热重者,在恢复期宜间断服用清热解毒之剂,如牛黄解毒丸、牛黄清心丸等。
(3)彻底根除病灶,特别是脚癣,若见有糜烂渗岀者,可用脚气石甘散(35)撒布于脚眦缝内,或用西药达克宁涂抹。
脚气石甘散:煅石膏30克,煅炉甘石30克,轻粉5克,土蛇床15克,生黄柏15克,枯矾10克,冰片5克。上药共研细末,撒布于脚趾缝内。
(4)若反复发作,呈正气虚之慢性病容,脉滑无力,舌质淡白等,可于应证方药中,加入益气补血,健脾化痰之品。
四、几点体会
1、丹毒之症,为邪热疫毒之气侵入,郁于肌肤而发。发于头面者,多兼有风热,其治应重在清热败毒,慎用风药,免风助火势,但早期有恶寒表证者,亦可加入少量荆、防,以解表邪,尚表证已退,即应立减。
2、慢性丹毒之复发,急性发作期仍要重用清热解毒剂,急性期过后则可在应证方药中加一些活血透托之品,如山甲炭、天花粉、吴白芷、当归、天丁、乳香、没药。
3、丹毒初期也可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等症,若初期即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者,为毒邪内攻之险证,凡由四肢走向胸腹,或颜面攻向胸腹者,多逆;若新生儿患赤游丹,老年人患抱头火丹,因体质娇嫩衰弱,毒邪易于内攻,也为险证。
4、有些病例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后者有接触刺激物之病史,局部瘙痒而痛疼,但压痛不时显,亦不发热或仅有低热,白细胞正常或略高。
5、丹毒之防治,应去除诱因,有足癣及鼻、咽、耳等部的病灶者,应积极治疗,改正挖鼻、抠脚、抓痒等习惯,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下肢丹毒急性期需卧床休息,下肢宜抬高3040度。,少食荤、腥、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
五、医案
案例1(颜面丹毒)
李X,女,26岁,1985年5月2日初诊。
患者两天前开始恶寒发热,鼻梁部及脸部红肿灼痛,右侧脸部起水疱,有少量渗岀液,伴有头痛,咽痛,大便二日未解,胃纳欠佳。
检查:右侧颜面及鼻部红肿热痛,边界清楚,有小水疱,有些已糜烂结痂。体温38度,脉滑数,舌质红绛,苔黄腻。
中医诊断:抱头火丹。
西医诊断:颜面丹毒。
证属:风热外受,化火化毒。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散郁。
方剂:用清热解毒饮(43):银花6克蒲公英10克大青叶12克地丁12克板蓝根10克赤芍10克归尾15克菊花6克土茯苓30克白茅根15克生升麻10克生甘草6克陈皮10克。
去掉归尾,加枳实10克、薄荷6克,水煎服,3剂。
外用:加味金黄散(44)紫草油调擦门日2次°
二诊:(5月6日)服药后红肿大部已消,水疱干燥结痂,大便已畅,上方去甘草,加滑石15克,3剂而愈。
案例2(下肢丹毒)
朱XX,女,62岁。1985年8月2日初诊。
患者左侧足背红肿疼痛,怕冷发热.3天,头痛,食纳不佳,尿黄。
检査:体温,38.5度,左侧足背皮肤鲜红,红肿范围7X8厘米,中央有少量水疱;边界清楚,有明显压痛。脉沉滑,舌质红,苔薄白。
中医诊断:流火。
西医诊断:下肢丹毒。
证属:湿热下注。
治则:凉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剂:通络利湿汤(45):牛膝12克归尾12克赤芍10克桂枝8克茯苓15克木瓜10克地龙10克焦柏6克忍冬藤15克紫草6克银花6克。
去掉桂枝、归尾,加丹皮6克、蒲公英10克,地丁10克,水煎服,5剂。
外用:加味金黄散水调敷,1日2次。.
二诊:(8月11日)服上方后体温正常,局部红肿消退,压痛减轻,皮色转暗,症系余热未消,拟凉血通络,清热解毒为治。
方药:地丁12克银花6克黄柏6克紫草10克生地15克牛膝12克土茯苓30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忍冬藤15克生甘草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