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妈妈”作坊里的宣传海报和直播补光灯
王琼展示自制土特产
王琼的公公婆婆制作土特产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满达
这些天,王琼(化名)和她的“毛妈妈土特产经营部”处于舆论漩涡之中。
2017年10月,王琼回到重庆市忠县马灌镇白高村的老家,向婆婆学做麦酱、咸菜等,并以婆婆的名义成立土特产经营部。此前,她每天的日常是发视频介绍自家制作的食品,网上直播带货。
在各类电商平台,像王琼这样的商家比比皆是。他们用视频呈现美食的自制过程,通过快递将包装好的产品销往各地。
极目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商家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平台和监管部门的把关,很多自制食品有了完整的包装和标识。但是,也有不少商家的产品信息不完整、不规范,他们还需要补一补法律课。
1
网售“三无产品”比比皆是
“友友们晚上好。今天又做了一批萝卜干,好看又好吃,想要吃的联系我……”一名经营土特产店的商家通过发布视频招揽生意。
视频中,萝卜干被分装在一个个透明的瓶内,瓶身贴着标签。但是,标签中只有店名、商家地址和手机号码,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信息。
该商家展示的自制腐乳、小鱼干等产品,包装上同样缺失上述信息。她还销售自制的腊肉、烟熏猪肝等产品,真空包装上没有任何标识。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该商家还曾发布视频展示自己的食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但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或食品小作坊备案证。
谈华(化名)也经营一家土特产店,她经常更新短视频,推销腊肉、腊猪蹄、腊肠等产品,其寄给客户的真空包装袋上也没有产品标签。
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华表示,她注意到了王琼被判退赔5万元的新闻。“我做的都是熟客生意。看了这个新闻后,今后就算是熟人,如果突然来一个大单子,我也不敢接了。”谈华说,“我店里很多特产是工厂生产的,产品信息什么的没什么问题。但我也销售农家自制腊肉等产品,这些自制产品信息不全。曾有网红联系我,问我要不要把生意做大,我拒绝了,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风险,害怕被索赔,所以只能小心翼翼。”
在网上,类似的“三无产品”很多,有的产品信息缺失,有的标识不规范。
2
自制食品销售存监管空白
记者发现,网上有不少作坊食品销售。一商家销售开袋即食的真空包装辣子鸡,标签上也印着食品小作坊登记编号,生产厂家信息则只有寥寥5个字。
此前,王琼也告诉记者,她的土特产经营部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
那么,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能否在网上销售呢?
上述回复中,并未提及食品小作坊登记证。不过,针对小作坊食品网上销售问题,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例如,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于今年2月发布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小作坊、食品摊贩生产经营者不得在网上销售其生产加工的食品。
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2020年发布的《四川省网络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则提出,入网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四川省食品小作坊备案证、四川省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
3
“150碗熟肉”案敲响警钟
王琼的家乡重庆忠县,农村电商发展势头强劲。
据当地媒体报道,自2015年8月成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来,忠县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构建电商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受益。
忠县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2021年上半年,该县电子商务交易额16.8亿元,同比增长15.07%。其中,网络零售额7.25亿元,同比增长11.2%;农产品电商销售额3.9亿元,同比增长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