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是指包装、盛放食品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接触食品的涂料。食品用工具设备是指食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随着化学工业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新的包装材料已越来越多,在与食品接触时,某些材料的成分有可能迁移于食品中,造成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将给人体带来危害。所以应该严格注意它们的卫生质量,防止产生有害物质向食品迁移以保证人体健康。
(1)塑料及其卫生问题
目前我国容许使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尼龙、苯乙烯一丙烯腈一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与丙烯腈的共聚物等;热固性塑料有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等。
1)常用塑料
(1)聚乙烯和聚丙烯:均为饱和聚烯烃,故与其他元素的相容性很差,能加入其中的添加剂的种类很少,因而难以印上鲜艳的图案。其毒性属于低毒级物质。
高压聚乙烯质地柔软,多制成薄膜,其特点是具透气性、不耐高温、耐油性亦较差。低压聚乙烯坚硬、耐高温,可以煮沸消毒。
聚丙烯有防潮性及防透性,有耐热性,透明度好。可制成薄膜、编织袋和食品周转箱等。
(2)聚苯乙烯(PS):能耐酸碱,耐热性差,容易碎裂。常用品种有透明聚苯乙烯和泡沫聚苯乙烯两类,后者在加工中加入发泡剂制成,曾用作快餐饭盒,因可造成白色污染,现已禁用。
(3)聚氯乙烯(PVC):透明度高,易分解及老化。可制成薄膜(大部分供工业用)及盛装液体的瓶子。硬聚氯乙烯可制管道。
PVC本身无毒,主要的卫生问题有三个方面:
①氯乙烯单体和降解产物的毒性:氯乙烯经胃肠道吸收后,部分可分解成氯乙醇和一氯醋酸。氯乙烯在体内可与DNA结合产生毒性,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骨髓和肝脏。研究表明,氯乙烯单体及其分解产物具有致癌作用,甚至有引起血管肉瘤的人群报告。我国国家标准规定,食品包装用PVC树脂和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含量应分别控制在5mg/kg和lmg/L以下。
③增塑剂和助剂:PVC成型品中要使用大量的增塑剂,有些增塑剂的毒性较大。除增塑剂以外,生产聚氯乙烯成型品时还要添加稳定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等助剂,这些助剂也会向食品迁移。
(4)聚碳酸酯塑料(Pc):具有无味、无毒、耐油的特点,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可用于制造食品的模具、婴儿奶瓶。美国允许此种塑料接触多种食品。
(6)聚对苯二年酸乙二醇醣塑料:可裁成直接或佩接接触食晶韵容器韶薄膜.特别适合于制复合薄膜。在聚合中使用含锑、锗、钴和锰的催化剂,因此应防止这些催化剂的残留。
(7)不饱和聚酯树脂及玻璃钢制品:以不饱和聚酯树脂加入过氧甲乙酮为弓发剂,环烷酸钴为催化剂,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制成玻璃钢。主要用于盛装肉类、水产、蔬菜、饮料以及酒类等食品的贮槽,也大量用作饮用水的水箱。
2)塑料添加剂。添加剂种类很多,对于保证塑料制品的质量非常重要,但有些添加剂对人体可能有毒害作用,必须加以注意选用。
①增塑剂:增加塑料制品的可塑性,使其能在较低温度下加工的物质,一般多采用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为液态并易与树脂混合的有机化合物。如邻苯二甲酸酯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其毒性较低。
②稳定剂:防止塑料制品在空气中长期受光的作用,或长期在较高温度下降解的一类物质。大多数为金属盐类,如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硫酸铅或硬脂酸铅盐,钡盐和镉盐;其中铅盐耐热性强。铅盐、钡盐和镉盐对人体危害较大,一般不得用于食品容器和用具的塑料中。锌盐稳定剂在许多国家均允许使,其用量规定为1%~3%。有机锡稳定剂工艺性能较好,毒性较低(除二丁基锡外)。一般二烷基锡碳链越长,毒性越小。二辛基锡可以认为经口无毒。
③其他:此外还有抗氧化剂、抗静电剂、润滑剂和着色剂等。常用的抗氧化剂有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均较安全。
3)卫生要求
①塑料本身应纯度高,禁止使用有可能游离出有害物质(例如酚、甲醛)的塑料,如酚醛树脂。酚具有凝结组织中蛋白质的作用。酚中毒时,口腔、咽喉及胃有烧灼感,发生呕吐,重者脉搏快而弱,呼吸困难。我国过去曾发生过因使用酚醛树脂食具,而出现酚中毒的事例,现已禁止使用该塑料食具。
②树脂和成型品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塑料卫生标准。卫生标准的主要指标为溶出试验。餐饮业在选购食具和食品包装材料时应注意选择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塑料制品,不得使用再生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