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国家法律政策中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委员会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标准的制定

第三章标准的实施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国家鼓励采用推荐性标准。

第三条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第四条制定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提高标准质量。

第五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第六条国务院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标准化重大改革,研究标准化重大政策,对跨部门跨领域、存在重大争议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协调。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

第七条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开展或者参与标准化工作。

第八条国家积极推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标准化对外合作与交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结合国情采用国际标准,推进中国标准与国外标准之间的转化运用。

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第九条对在标准化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经济社会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责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拟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否符合前款规定进行立项审查,对符合前款规定的予以立项。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公民可以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建议,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认为需要立项的,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对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对各有关行业起引领作用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

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二条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

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殊需要,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报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对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标准项目,制定标准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优先立项并及时完成。

第十七条强制性标准文本应当免费向社会公开。国家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

第十九条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

第二十条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第二十二条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换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禁止利用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国家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和资源共享,提升军民标准通用化水平,积极推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并将先进适用的军用标准转化为民用标准。

第二十四条标准应当按照编号规则进行编号。标准的编号规则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二十五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第二十六条出口产品、服务的技术要求,按照合同的约定执行。

企业应当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其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企业公开标准的技术要求。

第二十八条企业研制新产品、改进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标准化要求。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报告制度。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对其制定的标准进行复审。标准的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经过复审,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的应当及时修订或者废止。

第三十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标准实施信息反馈、评估、复审情况,对有关标准之间重复交叉或者不衔接配套的,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处理或者通过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制处理。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工作,传播标准化理念,推广标准化经验,推动全社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发挥标准对促进转型升级、引领创新驱动的支撑作用。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的,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机制解决。

第三十四条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标准进行编号、复审或者备案的,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其说明情况,并限期改正。

第三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举报、投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六条生产、销售、进口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或者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不符合其公开标准的技术要求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生产、销售、进口产品或者提供服务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查处,记入信用记录,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公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企业未依照本法规定公开其执行的标准的,由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在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公示。

违反本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利用标准实施排除、限制市场竞争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法规定对其制定的标准进行复审,又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对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予以立项,制定的标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或者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标准进行编号、复审或者予以备案的,应当及时改正;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标准化工作的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军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四十五条本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关于印发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的通知

国标委〔201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民政厅(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有关社会团体: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制定了《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并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

2019年1月9日

团体标准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规范、引导和监督团体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应当遵守标准化工作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

第五条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团体标准化工作。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团体标准化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团体标准化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团体标准化工作。

第七条鼓励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推进团体标准国际化。

第二章团体标准的制定

第十条制定团体标准应当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增强产品的安全性、通用性、可替换性,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制定团体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分析,进行实验、论证,切实做到科学有效、技术指标先进。

禁止利用团体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对于术语、分类、量值、符号等基础通用方面的内容应当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一般不予另行规定。

第十三条制定团体标准应当以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为目标,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填补标准空白。

第十四条制定团体标准的一般程序包括:提案、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批准、编号、发布、复审。

征求意见应当明确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涉及消费者权益的,应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对反馈意见进行处理协调。

技术审查原则上应当协商一致。如需表决,不少于出席会议代表人数的3/4同意方为通过。起草人及其所在单位的专家不能参加表决。

团体标准应当按照社会团体规定的程序批准,以社会团体文件形式予以发布。

第十五条团体标准的编写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规定执行。

团体标准的封面格式应当符合要求,具体格式见附件。

第十七条团体标准编号依次由团体标准代号、社会团体代号、团体标准顺序号和年代号组成。团体标准编号方法如下:

社会团体代号由社会团体自主拟定,可使用大写拉丁字母或大写拉丁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社会团体代号应当合法,不得与现有标准代号重复。

第十八条社会团体应当公开其团体标准的名称、编号、发布文件等基本信息。团体标准涉及专利的,还应当公开标准涉及专利的信息。鼓励社会团体公开其团体标准的全文或主要技术内容。

第二十一条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应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方便用户和消费者查询团体标准信息,为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提供支撑。

第二十三条鼓励社会团体之间开展团体标准化合作,共同研制或发布标准。

第二十四条鼓励标准化研究机构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面向社会团体开展标准研制、标准化人员培训、标准化技术咨询等服务。

第三章团体标准的实施

第二十五条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第二十六条社会团体自行负责其团体标准的推广与应用。社会团体可以通过自律公约的方式推动团体标准的实施。

第二十七条社会团体自愿向第三方机构申请开展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

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应当按照团体标准化系列国家标准(GB/T20004)开展,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

第二十八条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定要求的,团体标准发布机构可以申请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第二十九条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在产业政策制定、行政管理、政府采购、社会管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招投标等工作中应用团体标准。

第三十条鼓励各部门、各地方将团体标准纳入各级奖项评选范围。

第四章团体标准的监督

第三十一条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责令限期停止活动的社会团体,在停止活动期间不得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团体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团体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国家有关产业政策要求的团体标准进行投诉和举报。

第四十条利用团体标准实施排除、限制市场竞争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规定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十三条《团体标准管理规定(试行)》自本规定发布之日起废止。

附件:团体标准的封面格式

发展团体标准能够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标准化活力,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团体标准发展迅速,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团体标准的社会团体(以下称团体标准组织)踊跃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团体标准有力推动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了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但是,由于我国团体标准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存在标准定位不准、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加强规范和引导。为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促进团体标准优质发展,经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升团体标准组织标准化工作能力。团体标准组织应当建立规范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制定系统的团体标准管理和知识产权处置等制度,严格履行标准制定的有关程序和要求,加强团体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完整、高效的内部标准化工作部门,配备专职的标准化工作人员。

三、拓宽团体标准推广应用渠道。鼓励团体标准组织建立标准制定、检验、检测、认证一体化工作机制,推动团体标准在招投标、合同履约等市场活动中实施应用,打造团体标准品牌。大力开展团体标准宣传,提高社会对团体标准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团体标准应用示范工作。

五、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紧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区域重大战略,聚焦科技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定团体标准培优领域清单。建立培优团体标准组织库,选择具备能力的团体标准组织进行培优。建立对培优团体标准组织工作绩效的科学考核评估机制,形成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一批优秀的团体标准组织,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带动团体标准化工作水平整体提升。

六、促进团体标准化开放合作。鼓励基于团体标准提出国际标准提案,支持符合条件的团体标准组织承担国际标准组织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推荐有能力的专家成为国际标准注册专家。鼓励团体标准组织建立吸纳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专家参与团体标准制定的机制。

八、增强团体标准组织合规性意识。团体标准组织应当加强诚信自律,依据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已有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重复制定团体标准;不得出现抄袭标准等侵犯标准著作权的行为;禁止利用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名义进行营利和违法违规收费;不得利用团体标准从事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团体标准组织要建立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发现确实存在问题的,要及时进行改正。

河南省人民政府令

《河南省标准化管理办法》已经2020年12月30日省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河南省标准化管理办法》公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省长尹弘

2021年1月23日

河南省标准化管理办法

(1996年3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26号公布根据2005年3月1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一次修改根据2011年1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修订部分省政府规章的决定》第二次修改2020年12月30日省政府第111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标准化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标准的制定、实施、创新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标准(含标准样品),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标准化工作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采取措施实施标准化战略,发展标准化事业。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省标准化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标准化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发展规划,组织制定本省标准化工作规划、计划;

(二)组织制定省地方标准,负责省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查、编号、发布、备案;

(三)指导和监督标准的制定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标准;

(四)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五)加强标准化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六)开展标准化宣传工作,推动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县级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前款规定,依照法定职责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标准化工作,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标准化研究,提出标准化需求,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计划,推动标准化工作与本部门、本行业业务工作融合发展;

(二)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省地方标准的立项申请、组织起草、征求意见;

(三)指导和监督本部门、本行业的地方标准等标准的制定;

(四)组织本部门、本行业标准的宣传和实施,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五)协助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县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参照前款规定,依照法定职责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本行业的标准化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省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标准化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

第八条制定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要求,有利于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提高产品质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

第九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省标准化工作实际和产业技术优势,向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第十条为满足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殊技术要求,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制定地方标准。

需要在全省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制定省地方标准。省地方标准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制定市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市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省地方标准。

禁止通过制定产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地方标准等方式,利用地方标准实施妨碍商品、服务自由流通等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发布立项指南,公开征集省地方标准立项建议。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公民可以提出省地方标准立项建议。立项建议应当对省地方标准项目的合法性、必要性、可行性作出说明,并按照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提交材料。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立项建议研究协调后,根据本部门、本行业的实际需求,向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地方标准立项申请。

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省地方标准项目进行论证评估,制定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并向社会公布。立项计划应当明确项目名称、提出立项申请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起草单位、完成时限等内容。

第十三条起草单位应当对省地方标准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实验、论证,形成省地方标准草案,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消费者组织和教育、科研机构等方面的意见,并通过政务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一般不少于30日。

起草单位根据各方意见对省地方标准草案修改完善后,报请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技术审查。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或者委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成专家审查组进行技术审查,专家审查组的人数应当为7人以上单数,重点对省地方标准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查:

(一)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是否属于省地方标准的制定事项范围;

(三)是否妥善处理分歧意见;

(四)需要技术审查的其他事项。

专家审查组审查时应当采取表决形式,四分之三以上成员同意的视为通过。

第十五条起草单位应当根据技术审查意见对省地方标准修改完善后形成省地方标准报批稿,并在规定时限内将省地方标准报批稿等材料报送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

省地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编号规则统一编号,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发布和备案。

第十六条省地方标准应当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复审:

(一)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

(二)涉及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关键技术、适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应当及时复审的其他情形。

省地方标准需要复审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继续有效、修订或者废止的复审建议,由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并向社会公告。省地方标准需要修订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地方标准制定程序执行。

省地方标准实施满20年的,经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督促,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仍未修订的,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公告废止。

制定团体标准应当合理处置专利信息披露、权利归属、收益分配等问题。

第十八条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制定企业标准,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销售、提供服务的依据。

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十九条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实施效果良好,符合地方标准要求的,可以转化为地方标准。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由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推荐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第二十条设区的市地方标准的立项、起草、技术审查、编号、发布、复审等,由设区的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设区的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市地方标准应当自批准发布之日起30日内报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由其统一报送备案。

第二十一条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服务,不得生产、销售、进口或者提供。

第二十二条鼓励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采用推荐性标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推荐性标准可以作为质量判定依据:

(一)合同约定采用的;

(二)企业明示采用的;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激励保障措施,支持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工作,推动全社会运用标准化方式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单位和个人参与标准化活动。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要积极引用标准,应用标准开展宏观调控、产业推进、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建设,持续优化省地方标准制定流程,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提供便利的标准化公共服务。

第二十七条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标准体系研究和标准比对分析,为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提供服务。

第四章标准的创新

第二十八条坚持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的理念,按照技术创新化、创新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要求,建立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推广支撑机制。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引导、服务、保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展自主技术创新研发,对创新技术与成果依法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第三十条支持企业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纳入企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推动专利与标准相结合,标准合理采用新技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标准体系,促进创新技术转化为高标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协调发展。

第三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落户河南。

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专家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国际标准制定。

第三十二条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标准创新奖励制度,对在标准化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创造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标准创新成果,纳入科学技术奖励范围。

第三十三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发展规划。鼓励高等院校等开设标准化专业课程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支持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标准化院所与企业合作建立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培养企业标准化工作人才。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法定职责,对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制定进行指导和监督,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标准分类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物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的强制性标准。

第三十五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地方标准立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同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地方标准评估、复审等情况进行指导。

起草单位未能及时完成起草任务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督促其及时履行职责。经督促仍未及时履职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终止该地方标准项目。

因情况变化不需要继续执行地方标准立项计划的,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终止该地方标准项目。

第三十七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标准制定、实施过程中出现争议的,由同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商;协商不成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标准化协调机制解决。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标准化工作的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关于印发《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答复“团体标准跨省应用的问题”

新版证书内容为:

保健用品生产标准使用证书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民政部关于印发《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文件有关规定,贵单位自愿采用我会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的T/HNJK××—××××《××××××××》,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到达本团体标准要求,经审核,符合本标准有关规定,准予使用。

保健用品生产标准使用包装印刷(如下图)

关于会员单位销售保健用品注意事项的

通知

各会员单位:

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

2022年9月3日

如样图:

2023年4月11日

主管: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

THE END
1.全国农业食品标准公共服务平台食品类 环境保护类 化妆品类 其他类 农业农村部 国家粮食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国务院 生态环境部 国家药典委员会 商务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海关总署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https://www.sdtdata.com/fx/fmoa/statuteLib
2.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知识题库(食品生产类餐饮服务类和食品销售类)5.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确保其生产活动符合相应的食品 安全标准,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4881-2013) 。( 正确 ) 6.可以在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内存放个人生活物品。 ( 错误 ) 7.食品生产企业应具有与生产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 的生产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http://sc.foodmate.net/show-2558.html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第八版·2024)[2024-05-29] 关于调整2024年国家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部分内容的通告[2024-04-24] 2023年度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单独划线地区合格标准[2024-03-22] 2024年度执业药师职业资格考试计划公布[2024-01-22] http://www.cqlp.org/
1.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 2021全民营养周暨“5·20”中国学生营养日在... PreviousNext 1 2 3 政策文件 更多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公开征... 关于拟微球藻油等12种“三新食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 ...http://www.nhc.gov.cn/sps/
2.标准常用食品相关标准查询平台,可直接跳转使用,建议收藏随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食品伙伴网标准中心部分推荐性国家标准暂停下载了,为了行业网友使用方便,食品伙伴网整理了常用的食品相关标准文本查询平台,供食品行业网友使用,点标题下面链接可以直接进入,建议收藏,以备日常之需。 1 1、食品伙伴网标准中心 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index.html ...https://www.hifsn.cn/cms/index/shows/catid/9/id/22454.html
3.[渝粤教育]西南科技大学信息法律法规在线考试复习资料2021版(2)本文汇总了2021年信息法律法规的要点,包括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客体、信息系统安全等级、隐私权保护、商业秘密认定、涉密信息系统密级排序、国家秘密期限、图书馆法历史、地震预报、国家标准有效期、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软件著作权、作品定义、著作权保护期限、合理使用、知识产权核心法典等关键知识点。 摘要由CSDN...https://blog.csdn.net/m0_53223332/article/details/121882115
4.你问我答:食品生产许可全知道3.针对出厂检验指标确认,旧审查细则和新执行标准的冲突性如何解决? 以新颁布的标法为准,并结合当地食药局监管人员意见综合评价得出。例:2006版的其他水产品审查细则中风味鱼制品的出厂检验指标包含水分和盐分,但是在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中并未提到需要检测水分和盐分指标,故企业结合当地食药局...https://www.163.com/dy/article/E9EUDAD60514C25P.html
5.238下列哪种酒中含有的成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没有规定限量A. 被强制性标准引用的方法标准必须执行 B. 进行环境监测时应按照标准规定来确定采样位置和频率以及进行测试与计算 C. 当地方标准中规定的项目无相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地方统一分析方法 D. 因采用不同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所得数据发生争议...https://www.shuashuati.com/ti/783a18079807474fbd59060c9686e727.html?fm=bd44805edbbf610a731ec6641b26568bb9
6.食品安全法试题及答案大全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一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称之为好试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品安全法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食品安全法试题及答案 1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___,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https://www.ruiwen.com/shitidaan/8171465.html
7.标准2024版2760发布都有哪些变化,官方解读,伙伴网整理,网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等47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6项修改单。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GB 2760-202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使用标准 https://www.shifair.com/informationDetails/235697.html
8.GB31654GB 31654-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包括术语和定义,场所与布局,设施与设备,原料采购、运输、验收与贮存,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供餐要求,配送要求,清洁维护与废弃物管理,有害生物防治,人员健康与卫生,培训,食品安全管理等内容。 (一)范围 ...https://www.cnis.ac.cn/ynbm/spynyzlyjs/kydt/202106/t20210615_51600.html
9.2017新《食品安全法》有奖知识竞赛试题6、()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A、食品企业 B、食品行业协会 C、新闻媒体 D、食品卫生监督部门 7、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备案。 https://www.oh100.com/kaoshi/peixun/254043.html
10.?原子吸收光谱仪问答(一)2. 问题就出在重铬酸钾上 十八、茶叶的基体比较复杂,其铅含量在3PPM左右,先只有火焰原子吸收,0.1PPM的吸收值在0.007左右,请问如何解决其复杂基体问题? 1. 用标加法做试试。 2. 基体匹配。 3. 参考食品国家标准,用MIBK萃取 十九、化妆品干法消解样品时,灰化后为白色粉末,但是,加酸溶解的时候,仍然有很多白色沉淀...https://fxcs.hebtu.edu.cn/a/2020/01/03/FE688726E028481EB2ADBC8ECF553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