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首批食品加工小作坊代表(左)与当地政府(派出机构)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广西新闻网记者王春楠文/图
买吃的要不要选择食品小作坊?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小作坊提供的食品价格便宜、购买方便;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监管,其卫生状况难保证,其中一些甚至成为出产假冒伪劣产品的黑窝点。
对于执法部门来说,如果对食品小作坊一律取缔,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加理会,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做到既要便民,又要管好食品小作坊?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备案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正式施行,4月20日,广西首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到质监部门办理登记备案,并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广西食品小作坊可以顺利取得“身份证”,同时也需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经营。
小作坊食品占半壁江山
豆腐摊上,各色豆类制品敞开着陈列在柜台上;烧卤摊上,叉烧、烧鸭摆了一大片……4月20日,记者在南宁埌东一家菜市看到,不时有市民前来选购这些商品。“在这买叉烧,吃着放心吗?”记者询问一名光顾烧卤摊的市民。“还好吧,吃了不少年了,也没出什么问题。”这名先生表示,价格低廉、购买方便,是他青睐这类食品的主因。
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监管处负责人介绍,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是指在各类市场外和食品流通环节经营场所外有固定生产场所、从业人员较少、生产规模较小、采用传统工艺加工生产、无预包装或者简易包装的传统食品生产加工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食品生产加工作坊已超过6000家,但对于食品加工小作坊,国内目前没有专门的法规加以管理,导致目前市场监管上还存在盲点。
“食品小作坊多是夫妻式、家庭式,经营者靠此仅能谋生,如果对生产标准、厂房设置等硬件要求进行一刀切,很容易堵死他们的谋生之路。”这位负责人表示,不少食品小作坊生产的传统食品,既无国标也无行业标准,监管很是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