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3.15”大曝光:销售不合格食品处罚133万!无锡公布一批消费维权典型案例
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和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一批2019年度暨新冠疫情期间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其中,某生物科技公司因销售不合格食品,被执法部门处罚133万多元。
出租车司机计费使用的作弊装置。
出租车司机使用作弊装置“宰客”
无锡市计量测试院计量检定人员在开展出租车计价器定期检定过程中,发现一辆出租车上安装有计量作弊装置。执法人员随即赶赴现场进行检查,当场对该出租车计价器及计量作弊装置依法予以了拆除和取证,并立案调查。
无锡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调取了该车辆的运输经营数据与GPS数据,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其案发前经营情况和数据逐笔进行了分析和比对。该出租车平均每日作弊九笔,每笔业务平均多向乘客计收10.3元。案发前计收金额超过20元的504笔载客运营业务中实施作弊的有273笔,作弊概率54.2%。对273笔作弊业务的数据分析显示,计价器总里程3912公里,实际总里程2830公里,多计里程1082公里,多计比例为38.2%;计收总金额11423元,应收金额8604元,多计收金额2819元,多计收金额比例32.8%。执法部门依法对当事人处以没收作弊装置,没收违法所得2819元,并从重处罚。
种植户施用烟熏剂销售有毒草莓
2019年1月,无锡市农业农村部门在进行风险性检测时,发现草莓种植户陈某种植的草莓、草莓植株及种植草莓的土壤中均含有高毒农药“克百威”成分,并多次向过往行人销售不合格草莓。
无锡市公安机关依法对陈某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农产品进行立案侦查。经查,陈某于2018年10月在其种植草莓过程中,施用含有“克百威”成分的烟熏剂。2019年12月4日,经依法公开审理,无锡市人民法院当庭判决陈某按照其销售草莓金额的十倍支付赔偿金,并责令其在省级媒体上向消费者公开赔礼道歉。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依法对查获的此批不合格草莓进行了无害化销毁。
某公司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权
数万网络刷手刷单炒信。
某公司组织数万网络刷手刷单炒信
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间,无锡青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本公司网站,组织3.7万多名网络刷手为国内知名网络交易平台内部分网店经销的商品提供“刷单”和“炒信”服务,累计提供虚假交易服务168万多次(条),完成虚假商品交易金额2.87亿元,支付刷单人员佣金1370万元。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二款“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规定,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该公司处以罚款80万元的处罚。
使用烟熏剂的毒草莓。
未取得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2019年,执法人员在对无锡惠山区玉祁香仁堂健康咨询服务部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当事人在未领取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主要从事“香仁堂”品牌系列的食品、保健器械的销售。
某置业公司违规收取未标明的费用
执法部门随即对当事人进行调查。经查,当事人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向业主收取不动产登记费且未开具发票,累计收取341户、总计27280元的费用。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的规定,江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法对当事人处没收违法所得19040元,并罚款2500元的处罚。
灌装销售假冒消毒液。
商贩乘疫情灌装销售假冒消毒液
2020年2月5日,无锡市梁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在执法检查时发现,当事人孟某华正在加工消毒液。执法人员现场发现有已加工成品33箱、待装空瓶28箱(每箱均为42瓶),另有装有片剂的半成品250瓶,产品标签一卷。
当事人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执法部门随即对当事人立案调查。经查,当事人无法提供消毒液标签标称生产厂家的营业执照及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等资质,生产用三氯速溶片为制剂的消毒液产品冒充用次氯酸纳为制剂的消毒液,并标称由山东省香寇日化有限公司制造。执法部门依法对其处以以下处罚:1、没收违法加工的成品消毒液1386瓶、空瓶1426瓶、三氯速溶片1426片、产品标签一卷;2、罚款4万元。
生物科技公司销售不合格预包装食品
2019年,宜兴市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投诉举报,称宜兴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涉嫌销售不合格预包装食品。经查,当事人以发放面粉、鸡蛋等小礼品等方式吸引中老年人参加其举办的销售会,并通过上课宣传推广销售其经营的产品“水解胶原蛋白粉”。让广大老年消费者误以为商品具有保健功能,争先恐后的高价购买。
该“水解胶原蛋白粉”属标签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易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或混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执法部门依法对当事人处以罚没133万多元的处罚。
某医院销售的假冒品牌口罩。
某医院销售假冒“3M”口罩
2020年2月,无锡梁溪区市场监管局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无锡某中医医院销售的“3M”9001V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口罩,无法提供相应的发票及进货手续,涉嫌假冒“3M”品牌,随即开展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