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工业运行

2004年,青岛市经济委员会撤销,同时组建青岛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下设市经济运行局、市中小企业发展局,承担原市经济委员会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经济运行调节、电力管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职能及原市政府财贸办公室职能和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个体私营经济管理职能。

第一节企业管理

1978年后,全市工业企业逐步建立健全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质量管理制度。同年,产品质量标准化工作开始恢复。1980年,青岛市开始对纺织行业产品质量实行监督检验。1985年,国家标准局作出“国家列入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直接上报”的规定,青岛被列入全国60个抽查城市之中。当年,青岛市列入国家质量检验产品40个。1986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青岛市一些工业企业成立以厂长或总工程师为首的,由生产、技术、经营、企业管理和生产车间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标准化办公室,组织协调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与此同时,全市工业企业先后设立环保管理机构或配备环保管理人员,一些大中型企业还建立了环保管理科,有的建起监测化验室,实施环保管理职责,直接组织污染源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工业企业普遍完善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基本实现安全管理制度化。

1978年后,全市工业企业重视市场调节作用,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把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作为企业的重要工作来抓。企业技术管理的范围逐步扩大,增加新产品开发、科技情报、技术革新、技术教育和技术交流管理,编制科研新产品研制规划,制定年度产品开发计划,组织新产品计划的实施和调度检查,申请审查分配科技经费和物资器材,管理科技成果、科研奖励以及科技信息系统,开展重点产品考核、创优等工作。工业产品管理体制、管理权限、销售方式改革之后,企业有了产品销售权,全市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管理,采取订货会、交易会、调剂会、展销会、邀请会等多种形式拓展销售渠道。许多企业还通过售后服务,不断延伸产品销售链。1994年,青岛市工业行业主管部门实行转体改制,减少了企业管理的中间环节,企业直接形成从产品设计、试验定型、原材料进厂验收、零部件协作加工、生产工序控制直到成品检验、包装出售及售后技术服务等全过程的企业管理系统。1995~2004年,全市工业行业管理归口市经委。2004年,全市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并入同年成立的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质量管理

1978年后,全市各工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月”活动,广大职工质量意识增强,产品的合格率、优质率上升。从1979年起,青岛市组织企业参加国家质量奖及部优质产品、省优质产品评选活动。同年,青岛市在工业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试点工作。1981年之后,全市各工厂普遍成立以厂长为主任的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专门机构;各车间成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设兼职质量管理员;在班组设兼职质量管理员,形成三级全面质量管理网。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各企业普遍对职工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1979~1985年,教育对象主要是管理、技术干部和班组长。1986~1990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TQC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并分期分批组织职工参加全国统考。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中,全市工业企业普遍开展了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企业每个车间(部门)成立质量管理小组若干个,分为提质、降耗、效益、技术等类型。每年年初,进行注册和课题登记。全年不定期对小组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每年组织一至二次QC成果发布会,评选奖励优秀先进成果。各企业还制订《QC小组管理办法》《QC小组管理标准》,使管理小组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标准化管理

1979年7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规定,青岛市组织制定、修订、批准发布青岛市地方标准,督促和检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贯彻执行。以新产品设计、老产品改进、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为重点,组织开展标准化审查。至1983年6月,全市共制定发布地方标准408项,有313种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1986年3月25日,《青岛市产品标准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规定全市产品生产、经销企业必须严格按标准生产出厂和收购销售。参加优质产品评选的生产企业要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的企业内控标准。至1989年,全市共制定地方标准1744项。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颁布,青岛市相应制定《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对原有的地方产品标准进行清理。1995年,全国开展消灭无标准生产试点工作,胶州市被列为试点县(市)。2002年3月,青岛市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阶段性工作结束,企业标准化工作转为争创标准化良好行为活动。胶州市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评为全国消灭无标准生产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全市共审查备案企业产品标准1.6万项。

设备管理

进入90年代后,青岛市工业企业结合设备大修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和淘汰了一大批老旧设备,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至1995年青岛市在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57.2%,80年代出厂的占35%,70年代以前出厂的仅占7.8%。90年代后期,随着减员增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大多数企业撤销了设备管理机构,相应职能下放到生产车间。各工业企业普遍开展设备目标管理,以企业的经营总目标为依据,制定出实现设备年、季、月的奋斗目标及措施。同时,开展视板管理,把设备的平面布置、动力管道、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用视板显示进行管理,实现设备管理规范化、系统化。各工业主管部门举办各类设备管理人员学习班,为推行设备管理现代化培育人才。各企业坚持每年年终进行一次设备管理的检查总结评比,把设备管理的好坏与企业升级密切结合,逐步建立起设备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至2000年,青岛市通过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海尔、海信、青啤等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1~2005年,青岛市各工业企业不断完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在厂长(经理)的职责规定中明确其对设备资产完好、有效负有责任。强化生产现场的设备维护管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推动企业设备维修向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在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的基础上,使设备维修方式逐步转向以状态维修为主的维修方式。“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84.04亿元,其中生产性投资2198.28亿元,占53.83%;设备工器具购置费812.84亿元,占19.9%。全市工业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安全生产管理

1978年后,青岛市安全生产监察职能由市劳动局行使,主要负责事故查处和安全制度落实情况检查等工作。80年代,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科学化、法制化发展。1980年开始,青岛市工业企业每年5月开展“安全月”活动。通过企业整顿、企业升级等项工作的开展,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得到加强,企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轨道。安全教育实行厂、车间、班组三级教育制度。厂级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劳动保护基本知识,工厂安全生产知识,工厂防火、防爆等知识及预防措施,事故案例等。车间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车间一般安全技术知识,车间防火、防爆知识,发生事故的基本因素及预防措施,车间生产性质和危险操作岗位及应注意事项等。班组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是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岗位安全防护装置的使用与检查,发生事故后的正确处理方法,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管理等。新工人经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从1993年开始,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由劳动部门监察、行业主抓、企业负责的体制向国家监察、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均成立安全生产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各企业层层设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规模以上企业设立专职安全机构,形成从上到下的安全生产组织网络。2000年12月,成立青岛市安全生产监督局,属于市经委内设机构。2004年9月,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对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综合监督管理。当年,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提出,重点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安全评价等先进管理方法。从2004年起,市政府将国务院和省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考核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区(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单位,每月由市安委会办公室进行调度、考核,并利用新闻发布会、政府公告、快报等形式进行公布和跟踪检查监督,年终进行考核。各区(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将指标逐级分解下达,严格考核,形成了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

2005年10月,对青岛市烟花爆竹销售、生产企业实行安全专管专盯制度。同年,青岛市烟花爆竹安全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开始运行。至2005年底,全市共为821个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办理甲种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为1096个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办理乙种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为254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许可证。青岛市安全生产工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有关法规政策,在全市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的新格局。

产品开发管理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工业企业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产品开发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新产品开发包括编制科研产品研制规划和制定年度开发计划,组织新产品开发计划的实施,管理科研开发新成果,并负责对重点产品的考核和产品创优活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全市厂办科研机构发展迅速,至1980年共建起厂办科研机构435个,其中厂办研究所92个、研究室109个、研究组234个,形成一支围绕新产品研发的重要科技攻关队伍。

1990年后,青岛市通过制定重点工业产品发展规划、名牌产品培育滚动发展计划等措施,加快新产品开发,实施新一轮名牌战略,优先支持,重点扶持,有效扩大了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各行业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全市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进入新阶段。1997年,青岛市被国家确定为全国3个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之一,海尔集团为6个重点支持进入世界500强和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1998年,青岛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制定实施有关技术创新基金和新项目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推动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2000年,青岛市制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等规划,全市新产品完成现价产值373.5亿元,同比增长43.2%,占全市的26.7%。高新技术产品完成产值412.4亿元,同比增长27.4%。全市轻工行业完成新产品开发502项,其中37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8项填补国内空白。2002年,制定《青岛市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条例》,加强企业创新能力。2005年,海信的“信芯”芯片和海尔开发的“爱国者”解码芯片进入市场。全市有22个企业技术中心获市级以上认定,海尔、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评为优秀技术中心。全市电子家电工业新产品产值950.3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达78.9%,程控交换机、电视机、电声器件、铝电解电容器等7种产品居全国信息产业行业主要产品排名前十位。

2000年9月7~9日,青岛市举办2000青岛新技术新成果交易会,有近百所高校、科研所参加,近千家企业

到会进行技术成果展示,签订合同或协议96项,交易额12.64亿元,达成合作意向123项

扩大市场营销

实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逐步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青岛市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适时对工业产品的管理体制、管理权限、销售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在产品营销上,推行按需定产,产销结合。在管理权限上,除统配、部管和列入省统配的产品外,企业有权自主经营,从而减少计划管理的产品,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在销售方式上,改变单一的统购包销为多种购销形式。对计划内产品,继续实行统一分配、调拨。对计划外产品,企业委托商业部门经销或直接向市场推销。各工业主管部门注重市场信息的搜集、分析与整合,加强对企业的反馈,收集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反馈给生产厂家,对产品的销售工作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积极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渠道,特别是对计划外长线产品的销售,采取召开订货会、交易会、调剂会、展销会、“青岛日”推介会等形式进行销售。

青岛市从构筑大外贸格局、搞活大中型企业出发,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争取自营进出口权,使青岛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由80年代末的十几个发展到1994年的72个,至1996年5月,青岛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企业突破100家,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名列首位。1996年,海尔集团冰箱(冰柜)销量突破20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32.1%,首次名列全国同行销量第一。青啤公司推行销售“直供模式”,打破一个省设立一个分公司的格局,不断增加分公司的数量,并鼓励分公司设立办事处,至2000年已在全国各地建立49个分公司,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市场网络。至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2个,过10亿元的企业11个。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按实现年营业收入总额排序分别居2005年(第十九届)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第9和第27位。海信牌电视机跃居中国彩电市场第一位。在所有出口美国的中国自主品牌空调中,“海尔”空调位居第一。

第二节经济运行调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要求,在全市工业企业中进行全面整顿,企业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经济责任制、劳动纪律、财务纪律、劳动组织和领导班子得到加强。此后,按照国家和省级先进企业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升级规划,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国家一、二级企业,省级先进企业和国家、省、市级节能企业大批涌现。青岛市对部分重点企业实行水、电、煤、油及原材料优先供应等一系列倾斜政策,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发展。1989年,全市工业企业深化改革,突出抓好企业兼并、联合,按照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要求,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进行跨行业兼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1990年,青岛市建立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制度。市经委会同市有关部门,组织全市职工排查企业生产、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帮助企业排忧解难。1995~2005年,青岛市坚持扶优扶强,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监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大型骨干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同时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全市企业改革和脱困工作。健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建立综合性、协作式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成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企业整顿

改革开放之初,青岛市结合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对企业进行恢复性整顿,并涌现出一批先进企业。在工业企业恢复性整顿中,搞得比较好的占20%,处于中间状态的占60%,没有进行认真整顿的占20%。其中一些企业领导班子软弱涣散,基础管理薄弱,劳动纪律松弛,造成企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从1982年起,开展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工作,分批整顿县属以上企业。第一批整顿的企业主要是生产任务比较饱满、产品适销对路、管理基础较好和那些问题多、潜力大、对完成当年国家计划关系较大的企业,并要求当年完成整顿工作。其他企业分别列入第二、三批,于1983年上半年和年底前完成整顿工作。各工厂根据企业主管部门的规划要求,制定自己单位的整顿规划,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后贯彻实施。为了加强对企业整顿工作的具体领导,市、区县成立企业整顿领导小组,下设企业整顿办公室。各主管局(公司)成立整顿企业办公室。各企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企业整顿五项工作和六好企业的具体标准,作为检查验收的依据。完成五项整顿工作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企业,由主管部门和蹲点调查组一起进行检查验收,经过验收达到标准要求的,认定为整顿合格。整顿合格的企业经过努力达到六好要求的,经验收命名为“六好企业”,予以表彰,但不搞“终身制”。当年,对第一批整顿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验收,不合格的限期整顿。1983年,全市工业企业全面整顿工作结束。

1988年9月,全市工业系统紧紧围绕清除经济过热、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等重点目标,开始治理整顿。对乡镇及村级工业采取调整、整顿、改造、提高的方针,着眼于改善企业素质,有效地抑制其盲目发展和生产增长过猛的状况。对国营大中型企业采取适度倾斜政策,在能源、原材料、资金、外汇等方面给予优先保证,使之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国务院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调整产品结构的要求,坚决停缓一批,同时严格按照国家下达的技改规模安排1989年投资计划,重点保证结转续建项目的实施。随着治理整顿的深入,全市工业系统逐步理顺工作思路,确定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稳定增长”的工作方针,大力增产人民生活必需品、支农产品、出口创汇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实物单耗,努力保持工业生产协调、稳定发展。1989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治理整顿工作基本结束。

企业升级

重点扶持

1988年,青岛市实施《大型工业企业在市计划单列的暂行办法》,确定将16个具备条件的大型工业企业和少数中型骨干工业企业在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其在物资、财政、外贸、劳动人事工资等方面相当于市直属企业的管理权限,实行重点扶持。1989年,青岛卷烟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电冰箱总厂、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手表厂、青岛第五棉纺织厂、青岛针织一厂、青岛橡胶二厂、青岛橡胶九厂、青岛碱厂、青岛化工厂等20个企业被列为重点市扶持对象,实行水、电、煤、油及原材料优先供应,运输优先保证,流动资金贷款优先考虑,技术项目优先安排,承包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等倾斜政策,有效地稳定了企业生产。为搞活大中型企业,帮助其尽快摆脱市场疲软的困扰,1990年青岛市决定把重点扶持的范围由1989年的20个扩大到65个,并提出11条具体扶持政策。当年,市重点扶持的65个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好于全市预算内企业平均水平。其中实现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预算内企业高7.9、6.3和24.4个百分点。

2000年,青岛市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市担保中心、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投资咨询中心和培训中心为主体,联合40多个服务单位和21个工作分站为网络,建立综合性、协作式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当年,青岛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同时,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从全市企业中筛选出38个招商项目对外发布,并组织中小企业赴中国台湾和美国、中东、欧洲招商考察。2005年,实施民营经济“五百工程”(扶持发展100个规模型民营企业、鼓励发展100个科技型民营企业、加快发展100个外向型民营企业、支持发展100个投资青岛民营企业、培育发展100个个体工商户),集中力量扶持科技型、外向型、规模效益型以及到青投资民营企业和优秀个体工商户各100个。全市各级各部门为“五百工程”建立“绿色通道”、实施“直通车服务”,在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当年纳入“五百工程”的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5%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8个、过10亿元企业3个、过80亿元企业1个。至200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民营企业达186个,民营企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13个。

分析监测

1990年1月,青岛市正式建立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制度,以准确掌握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及时发现和预测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对企业监测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销售、盈利及分配、资金运用。监测和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每月定期通报全市县属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每季召开一次全市工业系统经济效益分析会。

1999年,市经委制定经济运行、建制解困、工业产业三年结构调整规划以及工业产业、产品和技术投资指导目录、新技术开发推广指南等一批导向性意见。坚持扶优扶强,加强对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企业的监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优强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增势。成立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并对32个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贷款6200万元。2000年,市经委加大督查调控力度,坚持月通报、季分析制度,坚持扶优扶强,为企业协调解决水、电、原材料、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对全市控制总量和清理整顿“五小”(小水泥、小炼油、小钢铁、小玻璃、小火电)企业进行统一部署,加强分工协调。加强对企业节能降耗的监控与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各项措施。

2001~2005年,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部分生产要素供求紧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青岛市突出抓好全市工业企业的宏观运行监测,重点监控十大、十强等大企业集团、50个重点企业和50种重点产品的发展态势,了解动态情况,加强调研分析,搞好协调服务。突出抓好要素保障,千方百计保煤发电。加强运力协调,多渠道增加电煤供应。科学调配电力资源,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跟踪原材料价格走势,引导企业通过加强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技术等多种措施消化涨价因素。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形成梯次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加大区市工业投入,鼓励民资、外资围绕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多元化投资。组织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扩大出口,拓展民营及中小企业对外合作渠道,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大企业“直通车”服务

2005年8月10日,青岛市召开全市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会议

第三节企业家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后,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把企业家当作城市的宝贵财富给予关心和爱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家选拔、使用、培训、激励、监督、表彰机制,形成了著名企业家、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交相辉映的“青岛现象”。青岛市成为优秀企业家比较集中的城市。

自1984年起,全市企业干部由市和企业主管局“两级管理”改变为企业主管局“一级管理”。1992年,一批大企业由企业主管局管理改为市直管。1995年,市委加强对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工作,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家管理机制,印发《关于加强我市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关建议》《关于评选表彰青岛市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家的试行意见》,并对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家进行表彰,促进了全市企业家队伍的建设。

1998年,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对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再套用行政级别,依据产权关系,确定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关系。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0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推选活动”中,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上榜,分别排在颁奖序列的第三、第六和第七位。

2001~2005年,青岛市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逐步推行企业家职业化,实行年薪制、期股期权等新的分配方式。同时,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家政治素质的培养,把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家及时吸收进党内。加大在党员队伍中选拔培养企业家力度,扩大党员企业家队伍。每年表彰奖励优秀企业家,组织向优秀企业家学习活动。对重要企业的领导人实行与党政干部相同的保健待遇,如16名贡献突出的企业家享受与市领导一样的优诊保健待遇,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市委书记、市长每年主持召开优秀企业家新春座谈会,提高企业家的社会地位。2003年,青岛市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培训计划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五百工程”,大力培育优秀民营企业家。2005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家队伍建设机制、建立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的意见,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机制,即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约束等方式,促进企业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选拔

1988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聘行政性公司经理,是继对大中型业企业实行招标承包后,青岛市对传统的干部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又一尝试。当年10月,市委、市政府公开选聘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青岛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经理。规定被聘任者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创新意识,有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决策、协调、知人善任的能力,懂经营,会管理,熟悉行业情况,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等。被聘任者实行任期制,任期届满,经考核胜任者可以连任,不胜任者另行分配工作。任期内因特殊情况不宜继续任职者,任免机关有权进行调整。在有关部门组成的选聘领导小组的具体组织下,经过公开推荐、自荐、民主推选、组织考察、公开面试等程序,选拔出被聘任者人选,由干部主管部门正式聘任。1992年,市委组织部成立青岛市企业经营者评荐中心,进一步适应国有(集体)企业干部管理的需要,也为人才资源的发掘提供了平台。

培训

1997年起,青岛市与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联合连续举办多期高级营销班、高级财务班和职业经理人培训班。2000年后,分期分批组织赴澳大利亚培训,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合作进行中长期工商管理培训。同时,定期举办“财智对话”,邀请专家学者与企业家对话。每年选拔一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出国深造或在国内著名院校、科研机构定向培训,学成后为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2000年,青岛市中小企业局与清华大学合作,在青岛举办首期清华大学现代企业高级工商管理(EMBA)研究生课程研修项目学习班,学制一年半,招收100名民营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聘请中外名师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从2002年起,又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EMBA教育。2004年,青岛企业家促进会成立,由包括市委书记、市长在内的7名市领导担任特邀顾问,入会优秀企业家160多人,成为传授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的课堂和企业家之间联谊沟通的俱乐部,以及企业家与市领导联系的“直通站”。

激励

2005年,实施《青岛市国有(集体)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首次将任期激励机制引入国企。新办法废止了1999年制定的年薪制、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等,突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每个企业的考核指标不超过5项,把不良资产的经营也纳入考核统一体系。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年度考核与任期考核两个部分。任期考核为一个任期3年。企业负责人奖惩分年度奖惩和任期奖惩,报酬分为年度薪酬和任期激励,年度薪酬包括基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绩效年薪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企业负责人任期激励奖根据3年任期考核结果确定。对任期内未完成考核指标的,除扣除绩效年薪外,还要按照国有资产减值净额的1%~3%扣罚。当年,有11个国有企业首批签订年度责任书,包括青啤集团、海信集团、青岛港集团、青钢集团、澳柯玛集团、双星集团等名牌企业。

监督

1999年,市委、市政府选拔一批熟悉企业情况和财务工作的市管干部担任监事会主席,并分4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80多名财务总监、专职监事、监事会秘书和审计特派员,派驻到20多个市直大企业集团。外派监督人员要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情况,对派驻企业做到资产状况、经济效益、经济运行、企业家廉洁情况“四个基本清楚”,又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另外,建立审计特派员制度,逐步形成对市管企业3年审计一遍的工作制度,并在企业“一把手”任期届满、任期内职务变动、企业改制等情况下进行专项审计。从2000年开始,建立年度综合考核制度,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有关工委、国资委、审计局、纪委、工会共同参与,对企业进行“六位一体”的考核,其结果作为确定年薪、实行奖惩和干部使用的依据。

表彰

1995年,由市经委、市财委、市建委等15个部门组成青岛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委员会,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当年,在全市工交、财贸、城乡建设系统和县(市、区)推荐的基础上,经认真审核、征求各方意见、社会公示等程序,评选出第一届青岛市优秀企业家37名,以青岛市企业管理协会和青岛市企业家协会名义进行表彰。1996年,市委、市政府转发由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财贸委、市建委、市企业管理学会、市企业家协会6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由市委、市政府表彰青岛市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家的试行意见的报告》。当年,市委、市政府召开首届突出贡献企业家和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表彰首届青岛市突出贡献企业家4名、优秀企业家6名。1997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青岛市优秀企业家10名。

从1995年起,青岛市组织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活动,至2005年共表彰优秀企业家274人次。

图为表彰会现场

从1998年开始,青岛市参照省表彰优秀企业家的模式,不再由市委、市政府进行表彰,仍由市经济委员会等15个部门组成评委,以青岛市企业管理协会(1999年后为青岛市企业联合会)和青岛市企业家协会名义进行表彰。至2005年,全市共表彰优秀企业家274人次。

青岛市委、市政府表彰的优秀企业家名单

首届青岛市突出贡献企业家(1996年表彰)4名

张瑞敏海尔集团总裁

汪海青岛双星集团公司总经理

蒲强颐中烟草集团公司总经理

常德传青岛港务局局长

首届青岛市优秀企业家(1996年表彰)6名

周厚健青岛海信集团公司总经理

彭作义青岛大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毓源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玉绥青岛橡胶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伟建青岛华金物产集团公司总经理

纪玉君青岛喜盈门集团公司总经理

第二届青岛市优秀企业家(1997年表彰)10名

张守宴青岛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立明青岛海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玉玲青岛国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志光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

秦志华青岛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松亭青岛铁路分局局长

孙连祥青岛台东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杨同德青岛华青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远明青岛昌化集团公司总经理

邵立芬青岛崂山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青岛市企业管理协会和市企业家协会

联合表彰的优秀企业家名单

第一届(1995年表彰)37名

梁福东青岛金城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杨绵绵海尔集团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兆江青岛市李沧区供销集团公司总经理

杨积立青岛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周道三青岛铁路分局局长

于志刚青岛纺织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宪林青岛艺华旅游实业公司总经理

戚文青岛四方机车厂厂长

李茂厚青岛捷能动力集团公司总经理

范桂枝青岛孚德实业公司总经理

孙信正青岛泡花碱厂厂长

陈玉兰青岛发制品集团公司总经理

徐金龙青岛公共交通公司总经理

曲汝慈青岛东方饭店有限公司总经理

朱志诚莱西市建筑总公司总经理

李广发青岛第二面粉厂厂长

袁洪美平度市金矿矿长

李克敬青岛富吉集团公司总经理

赵悦臻青岛第二农药厂厂长

仲崇辉青岛华侨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曹培玺青岛发电厂厂长

贺才林青岛海珊制衣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义锡青岛面粉机械厂厂长

第二届(1996年表彰)30名

王正林青岛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总经理

王义君青岛人民印刷厂厂长

王明福青岛豪迈电缆集团公司总经理

王健青岛双星集团进出口鞋厂厂长

尹义永青岛毛巾厂厂长

吕玉建青岛东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

孙守祥青岛市胶州建设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张卫山青岛化工厂厂长

张思夏青岛电力电缆厂厂长

张鲁生青岛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李云保青岛市李沧区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总经理

李丕荣青岛市平度医药公司经理

李法昌警备区第9732工厂厂长

李国生青岛电度表厂厂长

杨涛青岛轮渡公司经理

吴之江青岛天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邹原安青岛工贸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永恒青岛变压器集团公司总经理

武克松海尔集团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郝建科青岛同和集团公司总经理

高云波青岛联合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兴伟青岛市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董中启青岛崂山玻璃厂厂长

鲁本胜即墨黄酒工业集团总经理

谭果千青岛港务局北港公司经理

第三届(1998年表彰)28名

于信昌青岛制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冯东青青岛市石油公司总经理

叶宝善青岛铸造机械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进年青岛天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尚玉莱西市万友集团公司总经理

刘文川青岛金属集团公司总经理

曲景江青岛石油化工厂厂长

朱振华青岛王冠石油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录青岛热电公司总经理

李洪奎青岛华东制钙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其温青岛北方国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桂森青岛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海鹏青岛源丰集团公司董事长

杨文庭青岛汽车散热器联营总公司总经理

周涛青岛海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云杰海尔集团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尚胜利青岛广厦房地产实业公司总经理

赵迎春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总经理

胡谅伦青岛广源发集团公司总经理

修先敏青岛三联金属结构集团公司总经理

姜秀仁青岛立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柴永森海尔电器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海山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青丽青岛酒厂厂长

隋学礼青岛创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曹家成青岛海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鲁群生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总经理

潘春梓胶南灵山船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四届(2000年表彰)29名

王文琦青岛发电厂厂长

尹作良青岛方圆客运公司经理

毛明章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厂长

邢延莘青岛黄海制药厂厂长

刘林生青岛沙发厂厂长

刘国栋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

曲知良青岛崂塑建材集团公司总经理

江崇堂青岛市商业银行热和路支行行长

迟增彬青岛电力设备厂厂长

李可福青岛市东李企业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亦功青岛益民葡萄酒厂厂长

李明才中国外轮理货总公司青岛公司经理

李济英山东黄岛发电厂厂长

李掖平青岛东方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辛克良青岛海珍食品冷藏厂厂长

宋延良青岛即发集团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明泉青岛益青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思夏青岛汉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杜溪山山东烟草购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方辉青岛碱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孝先青岛恒昌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涛青岛轮渡公司总经理

赵永和青岛城建集团市政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存法莱西市电力工业公司总经理

袁兴伟青岛益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矫恒伟青岛长生集团公司总经理

喻子达青岛海尔电脑公司总经理

谭京信青岛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五届(2001年表彰)38名

孔少武青岛市城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召兴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玉科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培松青岛海信计算机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智福青岛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总经理

王蕴青岛环球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

毛方亮青岛澳柯玛集团空调器厂厂长

石玉熊青岛整流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仲济凯青岛粮油进出口接运公司总经理

刘峪世青岛双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纪爱师青岛特种汽车集团公司董事长

成群善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总经理

曲锡端青岛三环线业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

辛华元青岛市机动车辆交易市场总经理

张代理青岛红领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启荣青岛市胶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德君青岛物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建锋青岛市化学石油供销总公司总经理

李勇莱西市公用事业总公司总经理

陈洪海中国航空油料青岛分公司总经理

吴继伟青岛中达化纤有限公司总经理

房建设青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洪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08工厂厂长

姜立民青岛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金学青岛前哨精密机械公司董事长

胡洪先中国青岛外轮代理公司总经理

赵培才颐中烟草(青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巨谦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高新敏青岛是崂山达翁工贸总公司总经理

徐玉国青岛环球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恭藻青岛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栾正聚青岛即发集团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贾聪友青岛市施工运输公司总经理

崔兆启青岛星火纺机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宿德春中房集团青岛市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韩同玄青岛国风集团药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韩志武青岛港务局前港公司总经理

韩洪彩青岛东佳纺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六届(2002年表彰)19名

马坚青岛海尔电冰柜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淑珉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锦波青岛澳柯玛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王孔秀青岛铁路分局局长

徐衍男中国第一汽车集团青岛汽车厂厂长

任民强青岛港务局集装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立强青岛汇泉宾馆、青岛汇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THE END
1.国家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个行业分类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对照表(一)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 — 2002)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Rev.3) A 农、林、牧、渔业 01 农业 011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0111 谷物的种植0112 薯类的种植0113 油料的种植0114 豆类的种植0115 棉花的种植0116 麻类的种植0117 糖料的种植0118 烟草的...https://www.360docs.net/doc/5b14884024.html
2.《GB18401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pdf 12页内容提供方:中国标准出版社 大小:180.73 KB 字数:约1.3万字 发布时间:2015-10-12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10065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1010/27057095.shtm
3.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对照表专科/本科专业查询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目录对照 各位考生朋友: 中公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提供江苏省2023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汇总,包括2023国考公告及解读,国考大纲及解读,国考职位表下载,国考报名入口/时间,国考准考证打印入口/时间,国考成绩查询入口/时间,国考面试名单、国考笔面试辅导资料及国考培训课程等。收藏本页Ctrl+D,...http://m.js.offcn.com/zg/2018gk/gkzy/
1.最新版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详解及操作指南S2B2X电商体系摘要: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关于最新版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的摘要,字数在100-200字之间:,,最新版国家纺织品检测标准提供了详细的检测步骤指南,确保纺织品的品质和安全。该标准涵盖了纺织品的各个方面,包括纤维含量、色牢度、有害物质等。通过遵循这些步骤,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这一标准的...https://www.dlq818.com/post/12097.html
2.息息相关!布料检测标准检测项目梳理,出具报告布料检测是确保布料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多个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有需要做检测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布料检测标准 布料检测标准通常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以及国外标准等组成。在中国,常见的布料检测标准包括GB国标、FZ/T纺织行业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布料的检测方法、检测条件、判定规则等...https://blog.csdn.net/vx15256997643/article/details/143690127
3.如何评估床上用品的质量和性能?这些评估标准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些评估标准有什么实际意义? 床上用品的质量与性能评估:关键要点与实际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优质的床上用品对于我们的睡眠质量和舒适度至关重要。然而,要准确评估床上用品的质量和性能并非易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材质是评估床上用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材质包括棉质、麻质、丝绸和聚酯纤维等...https://stock.hexun.com/2024-11-15/215560837.html
4.家纺执行标准一览(最新汇总)一、家纺主要执行标准基本信息 1、FZ/T 34003-2011《亚麻床上用品》 FZ/T 34003-2011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制定的亚麻床上用品标准。标准中对亚麻床上用品的原料、纱线、织物、成品等进行了详细规定,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使用性能。例如,对于原料,要求使用优质的亚麻纤维;对于纱线,规定了线密度和捻度;对于织物,规定了...https://www.qilaijian.com/zishi/37180.html
5.纺织类商品执行标准对照表纺织类商品执行标准对照表序号品类执行标准1衬衫GB/T2660-20082棉服装GB/T2662-20083单、夹服装FZ/T81007-20124羽绒服装GB/T14272-20115针织T恤衫GB/T22849-20096针织休闲服FZ/T73020-20127针织裤FZ/T73029-20098袜子FZ/T73001-20089针织帽FZ/T73002-200610缝制帽FZ/T82002-200611旅游鞋GB/T15107-201312手套QB/...https://m.renrendoc.com/paper/169195556.html
6.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资料汇编企业登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对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条件,进行自我评价。认为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可向认定机构提出认定申请。 (二)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1.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请书;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知识产权证书(独占许可合同)、生产批文,新产品或新技术证明(查新)材料、产品质量...https://cxcyxy.xhu.edu.cn/6a/ec/c3946a92908/page.htm
7.学校校服采购实施方案范文(精选17篇)并在采购合同签订后与第三方检测机构(辽宁省纤维纺织检测中心或铁岭市技术质量监督局)签订验货检验委托合同。现场抽样工作应在供货企业生产结束后立即组织实施,并由我校、第三方检测机构、供货企业三方人员共同参加。验货检验应为逐批抽样检验,做到高标准、全覆盖、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第三方检测机构应在校服投入使用前向...https://www.unjs.com/fanwenku/350144.html
8.纺织基础知识?二.纺织原料 纺织原料:又称纺织纤维 纺织原料的特性:(1)具有一定的强力 (2)可伸长,可回弹,可弯曲 (3)可以染色 (4)环保 (一)涤纶(PET):聚酯纤维 1. 涤纶特性:挺括不皱,水洗可穿 2. 性质:(1)强力大,耐磨性好 (2)吸水性差,公定回潮率0.4%,易产生静电,易起毛起球 ...https://www.alltextile.cn/new/new-38-388.html
9.拒绝违规宣传!京东儿童及婴幼儿商品该如何正确宣传?5)婴幼儿纺织产品执行标准: ? 根据GB 31701-2015《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婴幼儿纺织产品是指: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穿着或使用的纺织产品。 婴幼儿纺织产品的基本安全技术要求根据指标要求程度分为A、B、C类。 宣传婴幼儿纺织品,如“A类 婴幼儿服饰”,产品执行标准需符合GB 31701-2015 《...https://www.shuaishou.com/school/infos60249.html
10.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自查报告(通用15篇)对照《山西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评估验收标准》,我校逐条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13名,在校学生167名,教学班6个,我校从实际出发,在村委支部和中心校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校园环境正在改造之中,教学设备不断添置更新,学校管理逐渐制度化、规范化,教学质量逐...https://www.yjbys.com/zichabaogao/2846671.html
11.纺织生态标准(精选七篇)学标准 GB/T 18885-2009《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按照产品 (包括生产过程各阶段的中间产品) 的最终用途, 分为婴幼儿用品、直接接触皮肤用品、非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和装饰材料4类。 婴幼儿用品:供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使用的产品。 直接接触皮肤用品:在穿着或使用时, 其大部分面积与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 (如...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tc1nzo.html
12.gb184012003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关键词: GB18401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GB 18401 国家标准 GB18401-2003 国标准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 2003 GB 18401-2003 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pdf 蚂蚁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gb18401-2003国家纺织...https://www.mayiwenku.com/p-3176553.html
13.成衣质量控制标准8篇(全文)服装质量检验标准 一. 总体要求 1.面料、辅料品质优良,符合客户要求,大货得到客户的认可; 2.款式配色准确无误; 3.尺寸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4.做工精良; 5.产品干净、整洁、卖相好。二. 外观要求 1.门襟顺直、平服、长短一致。前抽平服、宽窄一致,里襟不能长于门襟。有拉链唇的应平服、均匀不起皱、不豁开...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8c971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