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DE公开征求《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意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意见稿材料

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年度医疗器械注册审查指导原则制修订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中心组织编制了《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经调研、讨论,现已形成征求意见稿(附件1),即日起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填写意见反馈表(附件2),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于2023年10月7日前反馈至我中心。邮件主题及文件名称请以“《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意见反馈+反馈单位名称”格式命名。

联系人:闵玥、吴静

联系方式:010-86452806、010-86452807

附件:

1.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第一部分:合成高分子材料(征求意见稿)

2.意见反馈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2023年9月4日

附件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注册审查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以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体材料制成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审评提供参考。本指导原则是对以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为主体材料制成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注册申请人需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一、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采用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预期发挥骨与骨或骨与软组织固定的第三类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由丙交酯、乙交酯、三亚甲基碳酸酯、ε-己内酯形成的均聚物、共聚物或共混物等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也可能由上述合成高分子材料混合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硫酸钙等无机材料后组成的复合材料制成。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对于采用可吸收天然高分子材料、可降解金属材料制成的骨内固定植入器械。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骨科填充和修复材料。

二、注册审查要点

(一)监管信息

1.产品名称

产品命名需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无源植入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的要求。通常可采用《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通用名称,或以产品结构和预期目的为依据命名。

2.分类编码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本指导原则适用产品分类编码包含13-01-02、13-02-01、13-06-02、13-06-03,管理类别为Ⅲ类。具体见表1。

表1适用产品名称和分类编码

(二)综述资料

1.产品描述

1.1结构及组成

申报资料中需明确适用的产品组成部件、各部件选用材料(含材料组成及比例)及符合标准、表面处理方式、交付状态、灭菌方式及货架有效期、结构示意图和/或实物图,以及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

1.2型号规格

提供产品结构及关键尺寸的设计依据,明确型号规格的划分依据。对于存在多种型号、规格的产品,需明确各型号、规格的区别。需采用对比表及带有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图表,对各种型号、规格的结构组成、功能、产品特征、性能指标等方面加以描述。需提供体现产品设计特征的关键尺寸信息,如可吸收接骨板的长度、宽度、厚度、螺钉孔孔径等,可吸收接骨螺钉的螺纹最大直径、底径、头部直径、长度的尺寸及公差。

1.3作用机理

需描述产品的作用机理,必要时提供产品的操作步骤说明及图示。

2.适用范围及禁忌证

2.1适用范围

注册申请人需根据申报产品的设计特征,明确产品适用范围和适应证,说明预期与其组合使用的器械。

2.2适用人群

宜明确目标患者人群信息、患者选择标准信息以及明确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申报产品目标患者人群包含新生儿、婴儿或者儿童,应当描述预期使用申报产品治疗、缓解或治愈疾病、病况的非成人特定群体及年龄范围。

2.3禁忌证

如适用,通过风险/受益评估后,针对某些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者),认为不推荐使用该产品,应当明确说明。

(三)非临床资料

1.产品风险管理资料

2.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

说明符合《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基本原则清单》各项适用要求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证明其符合性的文件。对于不适用的各项要求,应当说明理由。

3.产品技术要求及检验报告

产品技术要求的制定应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要求。申请人需依据产品的技术特征和临床使用情况确定产品安全有效的技术指标和检验方法,需充分参考适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规定,且不得低于适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

3.1型号、规格及其划分说明

提供产品型号、规格的划分说明,推荐采用图示和/或表格的方式。如产品结构图示复杂且文本较长,可以附录形式体现。

3.2性能指标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产品技术要求中性能指标可包含表2中所列内容。如不适用,需进行解释说明。申报产品中如包含非可吸收/降解部件,需结合适用的指导原则和/或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项目。

表2产品技术要求性能指标

3.3检验方法

产品的检验方法需根据技术性能指标设定,检验方法需优先采用公认的或已颁布的标准检验方法;自建检验方法需提供相应的方法学依据及理论基础,同时保证检验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现性,必要时可附相应图示进行说明,文本较大的可以附录形式提供。

3.4附录

成品材料的部分化学性能要求可以产品技术要求附录形式载明,例如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红外光谱或核磁共振谱(NMR)、比旋光度、主体密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熔融温度、结晶度;无机材料的钙磷原子比、相成分及结晶度。

4.研究资料

4.1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

结合产品的临床使用以及预期失效模式,进行产品物理和机械性能研究,提供最差情况的确定依据和测试结果的可接受依据。若有适用的注册审查指导原则或产品标准需参照执行。

4.1.1可吸收接骨板钉

对于可吸收接骨板钉内固定系统,可参考YY/T0509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接骨螺钉的扭转性能(最大扭矩和断裂扭转角)、旋入扭矩、轴向拔出力、弯曲性能(如适用),可吸收接骨板的动静态弯曲性能。必要时,对可吸收接骨板钉内固定的系统机械性能(如悬臂梁弯曲性能)进行评价。

4.1.2可吸收带线锚钉

对于可吸收带线锚钉产品,可参考YY/T1867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锚钉与缝线作为整体的疲劳前和疲劳后的固定强度、疲劳后缝线伸长量,锚钉与缝线的连接强度,旋入式可吸收锚钉与插入器作为整体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敲入式可吸收锚钉的敲入性能。对于可吸收或部分可吸收缝线,可参考YY1116、YY/T1832对可吸收缝线的针线连接强力、动静态拉伸性能等进行评价。

4.1.3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界面螺钉

对于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界面螺钉,可选择适用的评价项目如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疲劳前/后的固定强度,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与插入器作为整体的旋入扭矩和断裂扭矩,敲入式可吸收肌腱韧带固定螺钉的敲入力。

4.1.4可吸收颅骨锁/夹

对于可吸收颅骨锁,可选择进行评价的项目如颅骨锁的脱扣力、反复紧固松解性能。

4.1.5可吸收颅颌面钉板

对于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钉系统,可选择进行评价的项目如可吸收接骨螺钉的扭转性能、旋入扭矩、轴向拔出力性能,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抗压缩、抗冲击性能,可吸收颅颌面接骨板钉系统的弯曲、抗压缩、抗冲击性能。对于植入前需进行塑形的接骨板,需对其可塑程度予以评价。

4.2化学/材料表征研究

需明确材料供应商名称、材料通用和商品名称、CAS号和牌号、技术规范和质控要求,符合的国家、行业和国际标准。除明确材料中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外,需结合申报产品涉及生产工艺和原材料质控要求提供材料理化性能研究资料。如终产品为复合材料,其单一组成材料理化性能表征不能代表复合材料理化性能表征时,需选取复合材料进行理化性能表征。灭菌方式对产品理化性能有较大变化的(如辐照灭菌),宜选用灭菌后试样进行理化性能测试。具体理化性能表征项目见表3和表4。明确产品适用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及结果的可接受性。

4.2.1可吸收合成高分子材料理化表征

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包括以下材料:

4.2.1.1聚(L-乳酸):聚(L-丙交酯),PLLA

4.2.1.2聚(DL-乳酸):聚(DL-丙交酯),PDLLA

4.2.1.3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PGLA

4.2.1.4聚(乳酸-三亚甲基碳酸酯):P(LA-TMC)

4.2.1.5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

4.2.1.6聚(己内酯-乙交酯):P(CL-GA),PCGA

4.2.1.7聚(己内酯-丙交酯):P(CL-LA),PCLA

4.2.1.8ε-己内酯均聚物及共聚物,PCL需针对产品所用材料选取表3中适用项目提供相应的性能研究报告。如不适用,需提供不适用的理由。

表3可吸收高分子材料理化性能表征项目和方法

4.2.2无机材料理化表征

复合可吸收材料中可能混有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硫酸钙等无机材料。除表3中的项目外,还需提供表4中适用项目的研究资料。

表4无机材料理化性能表征项目和方法

4.3体外降解性能

4.4生物学特性研究

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预期设计可降解,并将降解产物释放于患者,这是此类产品与其他预期不被患者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根本不同的特性。产品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需结合产品和产品降解产物研究,按照GB/T16886.1中系统方法框图、YY/T1775.1,以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中的审查要点进行生物相容性评价,必要时根据GB/T16886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试验。与组织/骨持久接触的植入器械生物学评价终点包括细胞毒性、致敏、刺激或皮内反应、材料介导的致热性、急性全身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植入反应、遗传毒性和致癌性。需结合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物的预期目的、物理和/或化学表征、降解性能等论证产品在上述各项生物学风险评定终点的安全性。

4.4.1样品制备

4.4.2材料介导的致热性

骨内固定植入物的可浸提物/可沥滤物如可能进入全身循环、淋巴系统和/或脑脊液,需要考虑材料介导的致热性。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交评价资料:可通过与既往产品对比分析,论证申报产品生物学风险等同性。可通过提供原材料及终产品的化学表征、毒理学风险评估等评价资料,证明申报产品不含已知致热性物质(如GB/T16886.11附录G列举),可免于进行热原试验。如果评价过程中发现含有引起过致热性反应的物质和/或未知其致热潜能的新化学成分或物质,需要对该成分或物质的致热性进行进一步评价,必要时对终产品进行热原试验。

4.4.3(亚)急性全身毒性和(亚)慢性毒性

4.4.4植入反应

4.4.5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通常,聚丙交酯或丙交酯-乙交酯共聚物降解产物已知,和/或可沥滤物(包括添加剂、加工助剂、辅剂的残留)种类和剂量已有遗传毒性数据时,不需要额外进行遗传毒性和致癌性的安全性试验。如添加复合材料,且降解产物未知或产生新的降解产物,则需要开展化学分析评估或浸提物遗传毒性试验。

4.4.6体内代谢和毒代动力学

4.5清洗、灭菌研究

4.5.1清洗工艺研究

4.5.2灭菌工艺研究

描述用于保证产品无菌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可吸收骨内固定植入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SAL)需达到10-6。

4.5.2.1生产企业灭菌

4.5.2.2使用者灭菌

4.5.3EO残留研究

若灭菌使用的方法涉及出现残留,需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具体方法和条件,并提供研究资料。对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需提供灭菌结果确认和过程控制报告,具体可参照GB18279系列标准。对于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的可耐受接触限量,建议参考GB/T16886.7中4.3.5.2的要求进行规定。

4.6动物试验研究

4.6.1动物模型

选择的动物模型需代表该产品的适用范围/适应证、推荐使用的解剖部位、与内固定和/或外固定器械配合使用、产品特有的使用方法。动物模型的设计需考虑动物骨骼自身修复能力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除非适应证中包括骨骼发育中的儿童,通常动物模型需选择骨骼成熟的动物。

4.6.2试验周期

4.6.3观察指标

4.7稳定性研究

4.7.1货架有效期

注册申请人需参照《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提供产品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资料。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的验证试验通常可包括加速稳定性试验、实时稳定性试验等,需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特性选择验证方式。无论加速稳定性试验还是实时稳定性试验,注册申请人均需在试验方案中设定测试项目、测试方法及判定标准。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是验证产品货架有效期的直接证据。当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与其不一致时,应以实时稳定性试验结果为准。如采用加速老化,需要论证老化温度对可吸收材料的影响。注册申请人需提交包装研究资料,依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对包装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如GB/T19633.1、GB/T19633.2、ISO11607、ASTMF2475、ASTMD4169等。可采用包装封口完整性检测用于替代无菌检测。包装完整性检测项目包括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漏试验、目力检测和气泡法测定软性包装泄漏试验等;包装强度测试项目包括软性屏障材料密封强度试验、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试验等。

4.7.2运输稳定性

注册申请人需提交运输稳定性验证资料,证明在规定的运输条件下,运输过程中环境条件(例如:震动、振动、温度和湿度的波动)不会对医疗器械和包装的特性和性能,包括完整性、清洁度和无菌性,造成不利影响。

4.8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他研究资料

(四)临床评价资料

1.同品种临床评价

在满足注册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按照《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等同性论证技术指导原则》进行境内已上市同品种产品的对比、分析、评价,并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申报临床评价报告技术指导原则》要求的项目和格式出具评价报告。

2.临床试验

(五)产品说明书和标签样稿

(六)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需提供产品重要组件/关键成分或原材料的生产、关键工艺过程、灭菌等资料,具体见4.5和4.8小节内容。

三、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9号)[Z].2021.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Z].2021.

[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公布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要求和批准证明文件格式的公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1年第121号)[Z].2021.

[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Z].2014.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5号)[Z].2015.

[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Z].2015.

[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Z].2017.

[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器械通用名称命名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79号)[Z].2020.

[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87号)[Z].2017.

[1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单元划分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87号)[Z].2017.

[1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和审查指南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7〕345号)[Z].2007.

[1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货架有效期注册申报资料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75号)[Z].2017.

[13]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的基本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18号)[Z].2020.

[14]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一部分:决策原则(2021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5号)[Z].2021.

[1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动物试验研究注册审查指导原则第二部分:试验设计、实施质量保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5号)[Z].2021.

[16]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源植入性医疗器械稳定性研究指导原则(2022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12号)[Z].2022.

[17]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免于临床评价医疗器械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1号)[Z].2021.

[18]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1年第73号)[Z].2021.

[1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需进行临床试验审批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2020年修订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61号)[Z].2020.

[2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钙磷硅类骨填充材料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通告2017年第14号)[Z].2017.

[2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金属接骨板内固定系统产品注册审查指导原则(2021年修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2年第4号)[Z].2022.

[2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肌腱韧带固定系统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告2020年第36号)[Z].2020.

[23]中国药典(2020版)[Z].2020.

[24]GB/T42062-2022,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S].

[25]GB/T16886.1-2022,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S].

[26]GB/T12417.1-2008,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与关节置换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27]YY0341.1-2020,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与脊柱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28]YYT0640-2016,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S].YY/T1775.1-2021,可吸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可吸收植入物指南[S].

[29]YY/T1806.1-2021,生物医用材料体外降解性能评价方法第1部分:可降解聚酯类[S].

[30]YY/T1776-2021,外科植入物聚乳酸材料中丙交酯单体含量的测定[S].

[31]YY/T1678-2019,外科植入物用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检测方法[S].

[32]YY/T0661-2017,外科植入物半结晶型聚丙交酯聚合物和共聚物树脂(ASTMF1925-09)[S].

[33]YY/T0510-2009,外科植入物用无定形聚丙交酯树脂和丙交酯-乙交酯共聚树脂(ASTMF2579-06)[S].

[34]YY/T0509-2009,生物可吸收内固定板和螺钉的标准要求和测试方法(ASTMF2502-05)[S].

[35]YY/T0474-2004,聚L-丙交酯树脂及制品体外降解试验(ISO13781:1997)[S].

[36]YY/T0473-2004,外科植入物聚交酯共聚物和共混物体外降解试验(ISO15814:1999)[S].

[37]YY/T1558.3-2017,外科植入物磷酸钙第3部分:羟基磷灰石和β-磷酸三钙骨替代物[S].

[38]YY/T0683-2008,外科植入物用β-磷酸三钙[S].

[39]YY0017-2016,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板[S].

[40]YY0018-2016,骨接合植入物金属接骨螺钉[S].

[41]YY0341.1-2020,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与脊柱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S].

[42]YY/T0340-2002,外科植入物基本原则[S].

[43]YY/T0342-2020,外科植入物接骨板弯曲强度和刚度的测定[S].

[44]YY/T1867-2023,运动医学植入器械带线锚钉[S].

[45]YY1116-202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S].

[46]YY/T0640-2016,无源外科植入物通用要求[S].

[47]YY/T0466.1-2016,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S].

[48]陈学思著.可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M].科学出版社.

[49]李顶新等编著,朱文利等译.聚乳酸实用指南(加工、制备及应用)(原著第二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我有话说

0/500

同步到新浪微博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产品标准号是什么产品标准号是指产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编号,有标准代号、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标准发布的年号组成,如:YZB/国1548-2006。此项应注意不要把“产品标准号”当做“产品编号”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十五条 制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应当在立项时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企业、社会团体...https://m.66law.cn/v/wenda/627785.aspx
2.知识产权如何编号,知识产权编号管理策略知识产权1. 统一编号规则:企业应制定一套科学、统一的编号规则,涵盖编号的构成、格式、顺序等要素。 2. 分级编号:依据知识产权的种类和特性,实施分级编号,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可分为注册商标、未注册商标等。 3. 顺序编号:按照申请或登记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如专利申请号、商标注册号等。http://hbydwh.cn/post/4673.html
3.GB/T39061《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GB/T 39061-2020)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2020年第20号中国国家标准公告),将于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标准制定背景 为了有效保障和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人们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产品风险。缺陷产品召回就是典...https://www.cnis.ac.cn/wap/dh/bydt/kydt_1/202101/t20210121_51027.html
4.市场监管局化妆品监督管理科百问百答6、化妆品生产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标准、产品配方、生产工艺规程、操作规程,以及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文件。 https://www.zjk.gov.cn/content/bwbd/197900.html
5.关于个人信息安全,这68项标准不容错过!(附下载)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计划编号:20230793-T-469(正在征求意见) 发布单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概述/要求:本文件规定了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和运行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的要求,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的设置、职责、工作规则,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构的成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型互联网企业建立和运行个人信息保护监督机...https://blog.csdn.net/jidunkeji/article/details/139675436
6.企业产品标准备案5、具体编写时,标准的结构和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 6、企业标准编号各地略有不同,应根据当地质监局的要求来制定; 7、规范性引用文件应与文中所引用的国标、行标、法律法规相一致,先列国标再列行标,并按标准标号从小到大排列。 https://www.qybzba.com/222.html
7.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中心医院)餐饮食材采购配送项目(调料类米面...2.4“采购文件”是指包括采购活动记录、采购预算、征集文件、响应文件、评审标准、征集报告、定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质疑答复、投诉处理决定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2.5“货物”是指各种形态和种类的物品,包括原材料、燃料、设备、产品等,详见《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财库[2013]189号)。 https://www.gsei.com.cn/html/1336/2024-09-26/content-543137.html
8.材料级别是什么意思问题九:国家标准编码规则是什么?如行业标准代码 国家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成。 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 推荐性国家标准的代号为“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即发布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 https://www.fobmy.com/news/show-458416.html
9.《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解读(二)注册编号规则:国妆原注字+四位年份数+本年度注册化妆品新原料顺序数。 旧法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新原料作为化妆品原料使用的公告,不设置编号规则。 3。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办法》加强了备案后监督管理,明确备案后监督管理的责任落实和工作要求,加大对备案产品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这在第四章监督管理...https://www.ccia-cleaning.org/content/m_details_83_35466.html
10.产品品质管理制度(通用7篇)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制度,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制度到底怎么拟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产品品质管理制度(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品品质管理制度1 一、现场管理与5S活动 https://www.yjbys.com/zhidu/2978331.html
11.7月1日起,这些新法规新规定将给你我生活带来变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房屋建筑统一编码与基本属性数据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T496-2022,自7月1日起实施。行业标准《房屋代码编码标准》(JGJ/T246-2012)同时废止。《标准》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编码规则、基本属性4项技术内容,适用于房屋建筑编码、基本属性采集、数据处理和信息共享应...https://www.jfdaily.com/sgh/detail?id=785933
12.认监委2023年第15号公告近日,认监委发布2023年第15号公告,公布《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厨卫五金产品》(编号:CNCA-CGP-18:2023)、《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 家用燃气用具》(编号:CNCA-CGP-19:2023),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国家认监委关于发布第四批绿色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https://www.fyjt.org/news/hyxw/2023-08-15/3199.html
13.「科普」汽车配件的编号竟是这么排的,太神奇了!在我国,汽车零部件编号按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于1990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汽车产品零部件编号规则》统一编制。其方法如下: (1)汽车零部件编号。汽车零部件编号由企业名称代号、组号、分组号、件号、结构区分号、变更经历代号(修理件代号)组成,如图所示。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9355312366889820766.html
14.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第二类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2.如不适用,应当明确声明申报产品没有既往申报和/或申报前沟通。 (六)符合性声明 注册申请人应当声明下列内容: 1.申报产品符合《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 2.申报产品符合《医疗器械分类规则》有关分类的要求。 3.申报产品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提供符合标准的清单。 https://jcyyzx.com/5/737.html
15.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证书编号: 企业名称: 查询 强制性产品认证 管 管理体系认证 服 服务认证 绿 绿色产品认证 食 食品农产品认证 有机 有机码查询 查询 检验检测 认定 资质认定机构 中心 国家质检中心 复检 食品复检机构 从业机构查询 从业机构 从业人员 认证 认证机构 http://cx.cnca.cn/
16.案例实操!从零开始教你构建产品颜色规范优设网这一次的北农商银行的项目,是在企业版手机银行 App 上加入企业 OA 的功能。所以在继承现有的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行方也希望产品能有一个品牌升级,提升用户体验。 我们将从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颜色规范入手,本着北农商银行“人本、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在设计中我们想要寻找新活力、新体验,所以在原有品牌色的基础上,...https://www.uisdc.com/product-color-spec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