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化工产业链:磷矿石是上游主要原材料,黄磷、磷酸是重要中间体,下游产品主要用于农业和工业两大领域。磷化工产业链上游原料主要是磷矿石和硫磺,按工艺的不同,磷矿石可以直接与无机酸(硫酸等)反应制成磷酸,接着加工成各种磷化工产品;也可以先制得黄磷,再制成磷酸。下游磷化工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于农业中,如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及磷酸氢钙为代表的磷肥,或草甘膦等含磷农药;另一类则是广泛用于工业、食品、医药领域的磷酸盐,包括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
《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印发,磷化工行业开启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磷化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安全为底线、技术创新为动力、生态保护为前提、耦合协同为支撑,推进磷资源有序开发,加快改造升级磷肥、黄磷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聚化的磷化工产业体系。从产业链看,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磷矿石、黄磷、磷铵、饲料级磷酸盐等产品价格震荡上行并于2021年下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期间创下历史新高,此后多数产品价格震荡回落至今,而磷矿石价格则高位坚挺。我们认为,出台《实施方案》,有助于引导磷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和高效高值利用水平,引领磷化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本篇报告将立足磷化工的资源端——磷矿石的供给端、需求端,分析当前磷化工产业链各环节主要产品的行业格局、发展趋势等。
2.1、我国磷矿石储量、产量居于全球前列,但区域分布不均、品味偏低
储量:国内磷矿石储量位居全球第二,主要分布在云南、湖北、四川、贵州。磷矿石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具有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全球磷矿资源分布不均,根据USGS数据,2023年全球磷矿石储量约740亿吨,其中摩洛哥储量500亿吨,占比67.6%;中国储量排名世界第二,储量约38亿吨,占比5.1%。根据《2022年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统计表》,全国磷矿保有储量为36.9亿吨,其中云南、湖北、四川、贵州保有储量分别占比36%、25%、18%、13%,合计达到93%。
进出口:2023年国内磷矿石进口量同比大幅增加,但进出口总量占比仍然较小。据海关总署数据,2018-2022年,国内磷矿石出口量均在60万吨/年以下,进口量均在15万吨/年以下;2023年磷矿石出口量29万吨、进口量141万吨,进口量同比大幅增长主要是国内磷酸铁(锂)产能集中投产、磷矿石价格持续高位,部分下游企业选择进口磷矿石缓解供给紧张。此外,2023年中国磷矿石进口相对集中,主要来自埃及、约旦、黎巴嫩、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其中埃及占比80.56%。
品位:国内磷矿石储采比高、平均品位低,存在过度开采、资源浪费问题。根据USGS数据,2023年我国磷矿石储采比(储量/产量)仅为42,远低于世界平均值336,开采过度问题突出。此外,我国磷矿资源存在富矿少贫矿多、开采难度大、伴生矿多、品位低等特点,国内磷矿近90.8%为中低品位,磷矿平均品位为16.85%,较摩洛哥(33%)和美国(30%)存在较大差距,且在技术上可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磷矿储量只有总储量的22%,早期往往是只采富矿而遗弃贫矿,被遗弃的贫矿未来无法再利用,资源浪费严重。
结合各类文件要求,国内磷矿资源在前期需要取得探矿权以进行矿山勘探,取得采矿证后进行项目设计并通过环评、安评、能评等审批政策,到完全形成产能历时数年,每年投放额度也受到限制。总体来看,磷矿作为一种分布相对集中的稀缺性矿产资源,已经被国家列入战略保护矿产资源,国内富矿资源不断消耗,磷矿石整体品位下降趋势明显;受国家安全督查、环保限采及长江流域保护治理等政策影响,磷矿开采行业落后产能持续退出,约束了磷矿增量,国内磷矿采选行业呈现出产业集中度高、上下游一体化程度高、准入壁垒高的基本特征。
2.2、新增供给:海外磷矿石扩产进度偏慢,国内新增产能预计自2026年大幅投产
海外:磷矿石新增供给有限。海外磷矿生产企业包括摩洛哥OCP、美国Mosaic、俄罗斯PhosAgro等企业,部分企业存在扩产计划,但整体扩产周期较长,未来新增磷矿石供给存在不确定性。
3.1、磷肥:国内严控磷铵新增产能,春耕需求有望拉动景气上行
磷酸一铵、磷酸二铵为主要磷肥品种。磷肥属于农作物的基础用肥之一,主要作用在干促进植物根部发育,施用季节较为固定,一般是以春秋两季为主,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大田作物初期使用,其他季节用量相对较少。磷肥按五氧化二磷(P2O5)含量可以分为低浓度磷肥和高浓度磷肥,高浓度磷肥是指P2O5含量在20%以上的磷肥,包括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重钙(TSP)、硝酸磷肥(NP)等,其中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市场占比达到85%以上(2021年),是主流磷肥产品。磷酸一铵(NH4H2PO4)、磷酸二铵((NH4)2HPO4)主要用于补充磷元素,氮元素贡献量较少,两者的区别在于:(1)氮磷比,磷酸一铵的氮磷比为1:4.5,磷酸二铵氮磷比为1:2;(2)酸碱性,磷酸一铵溶解到水后呈酸性,而磷酸二铵呈碱性,用在不同的土壤中;(3)使用方式,在我国磷酸一铵为直接施用,磷酸二铵需要制作成复合肥才能被作物吸收。
价格价差:2023年国内磷酸一铵、二铵价格同比回落、价差同比扩大;2024年以来价格、价差同比上行。据Wind和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国内磷酸一铵(55%粉状)、磷酸二铵(64%)均价分别位2,932、3,555元/吨,同比分别-13.2%、-1.2%;我们测算价差分别为480、496元/吨,同比分别+3%、扭亏为盈,主要受益于原材料硫磺、液氨等价格同比回落。截至4月26日,国内一铵、二铵价格分别为2,750、3,675元/吨,分别处于2017年以来的65%、85%历史分位;2024年1月1日-4月26日期间的价差均值分别为447、604元/吨,企业盈利较为可观。
3.2、黄磷: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行业新增产能有限
黄磷属于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产品。目前规模化黄磷生产技术主要是电炉法,以碳作为还原剂,炉料在1400-1500℃熔融,每生产1吨电炉法黄磷,大约需要消耗10吨磷矿石、2吨焦炭、2吨硅石、耗电量13,000-15,000kWh,产生尾气2,500-3,000立方米,其中75%-95%为一氧化碳,属于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国内黄磷主要应用于热法磷酸、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等中低端品种(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23年黄磷下游热法磷酸、三氯化磷、五氧化二磷分别占比38%、21%、4%),精细磷酸盐产品占比较低。
供给端:黄磷行业集中度较低,新建产能有限。我们统计目前在产企业49家合计有效产能137万吨/年,主要分布在磷矿资源地和水电丰富地区,包括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其中3万吨/年及以上产能占比64%,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此外,我们统计在建产能34万吨/年,其中16万吨/年为净新增产能(包括瓮福化学与江山股份合资新建10万吨、昆明宝琢化工利用子公司天安化工指标新建6万吨),剩余18万吨/年产能均为原有产能置换退出、闲置产能新建或现有产能技改,行业供给端相对稳定。价格价差:据Wind和百川盈孚数据,4月26日黄磷市场均价22,870元/吨,我们测算价差10,071元/吨,价格、价差分别处于66%、56%的历史分位(2017年以来)。
3.3、磷酸:国内热法磷酸行业产能集中度低,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壁垒高
磷酸生产工艺主要有热法和湿法两种。磷酸(H3PO4)是磷酸盐产品生产的中间产品,按纯度分为农用级、饲料级、工业级、食品级等,纯度逐级递增,产品加工难度和附加值也逐级提高,磷酸制造技术是磷化工行业的核心技术,也是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关键技术。磷酸制备工艺路线主要为湿法磷酸和热法磷酸两种:(1)热法磷酸是将磷矿石混合焦炭和硅石在高温中炼制制得黄磷,然后经氧化、水化等反应而制取磷酸,根据黄磷的燃烧氧化、五氧化二磷气体的水合吸收是否在同一塔内,热法工艺分为一步法和二步法,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二步法。(2)湿法磷酸指用硫酸分解磷矿制得的磷酸,以反应料浆中硫酸钙含结晶水(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半水硫酸钙CaSO4·1/2H2O和无水硫酸钙CaSO4)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二水法、半水法、无水法、半水-二水法和二水-半水法等流程。目前无水法流程尚无工业化装置,采用二水法的装置占85%,而直接制得浓度大于40%(以P2O5计)磷酸的半水法流程和半水-二水流程的生产装置仅占15%,国内主流的工艺路线为二水法工艺。
3.3.1、热法磷酸:行业集中度低,产业发展受到成本、环保政策限制
3.3.2、湿法磷酸: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壁垒高,磷石膏处理成为关键环节
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壁垒高。热法磷酸可以直接作为工业磷酸使用,湿法磷酸则需要进一步净化才能达到工业级磷酸的质量要求,《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强调“推广湿法磷酸净化生产技术,对净化酸和萃余酸进行分质梯级利用;逐步推进湿法净化磷酸替代热法磷酸生产电子级磷酸等产品,优化磷酸产品结构”。当前国内外湿法磷酸的净化技术有:萃取法、结晶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和吸附法等。其中,萃取法是使用最广泛的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国内自有技术路线且企业普遍采用的有3种,分别来自瓮福集团、四川大学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国内3种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均采用溶剂萃取法,其中溶剂使用最多的是碳原子数4-5个的脂肪醇,有代表性的醇有正丁醇、异戊醇等;近年来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规模磷酸净化装置的有机溶剂主要有:甲基-异丁基-(甲)酮、异丙醇、磷酸三丁酯、正丁醇、甲醇等。溶剂萃取法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的关键之一是萃取设备的选择,萃取设备和反萃设备主要有槽式、塔式、乳化泵和微反应器等类型;洗涤设备主要用塔式(脉冲塔、筛板塔等)。
湿法磷酸:我们统计国内湿法净化磷酸规划新增产能322万吨,预计2024-2025年新增磷矿石需求360、471万吨。现有产能方面,目前国内湿法净化磷酸(折合85%含量)年产能348万吨,其中瓮福集团、贵州磷化合计产能规模达到200万吨。新增产能方面,当前合计规划新增产能322万吨,其中预计2023年底、2024年、2025年分别新增投产79、56、159万吨。我们对湿法净化磷酸新增的磷矿石需求进行测算:磷矿石单耗方面,瓮福集团生产1吨85%含量湿法净化酸需要3.68吨磷矿石(2020-2022年单耗均值);百川盈孚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随着产能快速扩张,湿法净化酸行业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我们假设净化磷酸投产第1年、第2年、第3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0%、80%、100%,得到2024-2025年新增湿法净化酸产量98、128万吨,对应新增磷矿石需求360、471万吨。
3.4、磷酸盐:分为饲料级磷酸钙盐和工业磷酸盐,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针对磷酸盐产品,《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利用实施方案》提出“扩大湿法净化磷酸及黄磷精深加工生产能力,延伸发展功能性磷酸盐等高附加值磷化学品,推动产业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精细化、专用化、系列化的服务型制造转变”,“拓展精细磷酸盐产品链。发展功能性磷酸盐、复配磷酸盐、焦磷酸盐等精细深加工产品,适度发展饲料用磷酸钙”。
3.4.1、饲料级磷酸盐:饲料添加剂的磷源,行业产能集中度较高
在动物饲料中用作磷、钙营养添加剂的磷酸钙盐产品主要有饲料级磷酸氢钙、饲料级磷酸二氢钙等。磷是动物生长和发育所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骨骼形成、能量代谢和许多生物过程都至关重要。饲料级磷酸盐可用于家禽、猪、牛等农场动物的日常饲养中。磷酸盐可以提供可溶性磷,帮助动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促进生长和生产性能。此外,磷酸盐还可以调节饲料的矿物质平衡,确保动物获得适当的磷摄入量,维持其健康和生产表现。在动物饲料中用作磷、钙营养添加剂的磷酸钙盐产品主要有饲料级磷酸氢钙DCP(包含磷酸一二钙,即磷酸氢钙III型)、饲料级磷酸二氢钙MCP等,而且MCP中的有效磷主要为水溶磷,其高水溶性、高吸收率的特点,有助于减少各类养殖品种粪便对水体环境、提升水产动物对磷的吸收率,被业内视为DCP的“升级产品”。
需求端:全球饲料总产量稳步增长,国内水产养殖规模持续扩大,饲料级磷酸钙盐在禽畜、水产饲料添加剂领域的需求有望逐步释放。(1)饲料级磷酸氢钙:根据国内饲料行业生产习惯,DCP主要用于生产猪、肉禽、蛋禽及反刍动物饲料,所以这几类饲料产量发生变动将直接影响DCP供需情况,而这几类饲料产量直接受下游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及牛羊养殖行业存栏量的影响,养殖业存栏量是DCP供需情况变动的重要先导性指标。(2)饲料级磷酸二氢钙:当前国内MCP主要用作水产饲料的添加剂。近年来,国家陆续施行压降海洋捕捞量、长江十年禁渔、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等渔业发展规划,上述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水产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带动了水产饲料产量持续增长,进而带动MCP需求持续增长。此外,MCP亦可用于禽畜幼崽饲料生产。
供给端:饲料级磷酸氢钙行业整合加速,磷酸二氢钙行业集中度高。饲料级磷酸钙盐是一个细分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需要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许可,取得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实现规模化、连续稳定地生产需要企业具备较高技术门槛。
(2)饲料级磷酸二氢钙:行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技术及成本约束造成行业产能较为集中。MCP新建生产装置、产能规模均未被《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列入限制类或淘汰类目录,同时MCP生产时使用的半水和半水-二水湿法磷酸制取工艺属《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技术类型,相较DCP,MCP行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政策环境。从技术和成本上看,MCP的磷源是浓度约为54%的净化湿法磷酸,因生产MCP对磷酸浓度有相对较高要求,业内主要采用半水法和半水-二水法湿法磷酸工艺进行生产。此两种工艺,一方面,对磷矿石品位要求较高(业内生产投料品位通常为P2O5含量≥31%),需要MCP生产企业能保障自身高品位磷矿石的供应稳定性;另一方面,对产线中萃取、过滤、浓缩、净化等多个工序的技术要求较高,有较多严格的生产控制指标,需要MCP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因此国内MCP行业参与企业较少,产能相对集中分布于贵州、云南。
价格价差:2023年饲料级磷酸钙盐价格震荡下行,2024年以来出口向好。饲料级磷酸钙盐生产主要原材料包括磷矿、硫酸、湿法磷酸等,2023年全国猪价震荡探底,养殖行业散户、中小养殖户退出市场情况较多,导致饲料级磷酸钙盐市场刚需缩减、产品价格下行。据Wind和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磷酸二氢钙、磷酸一二钙、磷酸氢钙均价分别为3,487、3,052、2,314元/吨,同比-24.1%、-21.1%、-25.5%;我们测算价差分别为1,082、676、-123元/吨,同比-39.6%、-41.3%、转亏。2024年1-2月国内饲料级磷酸氢钙出口量累计2.7万吨,同比+27.3%,加上2月下旬以来,原材料磷矿石、硫酸高位,饲料级磷酸钙盐价格上行。
3.4.2、工业磷酸盐: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在食品加工行业应用广泛,行业供需趋于稳定
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工业磷酸盐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应用广泛。工业磷酸盐根据阴离子可分为正磷酸盐和缩聚磷酸盐,使用广泛的缩聚磷酸盐有三聚磷酸钠(STPP)、焦磷酸钠和六偏磷酸钠(SHMP)等。(1)三聚磷酸钠是我国用量最大的工业磷酸盐种类,按照用途主要可分为工业级和食品级,工业级主要用作洗涤剂、软水剂和分散剂等,食品级主要用作乳制品、鱼和禽肉制品等,还可作为罐头和果汁饮料等作为添加剂使用,同时由于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三聚磷酸钠在洗涤剂中的应用逐渐下降。(2)六偏磷酸钠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食品品质改良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鳌合剂、黏着剂和膨胀剂等;工业上洗涤和水处理、冶金、金属防腐、选矿、纤维等领域应用广泛。进出口方面,我国是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净出口国,2019-2023年均出口量在18.9、5.9万吨。
供给端:行业有效产能增量有限,产能集中度较低。根据百川盈孚数据,2019年以来,国内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行业有效产能增量有限,行业产量呈现缩减趋势,2023年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产量均同比下降20%以上,主要是因为2023年上半年原料价格下跌,部分企业为了降低生产风险,减量生产;加之全年内销需求一般,部分企业保持按销生产。行业集中度方面,我们统计目前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行业有效产能分别为86.0、28.6万吨,行业产能CR3分别为46%、45%,行业参与企业较多、行业分布相对分散。
价格价差:2023年价格震荡下行,2024年以来行业毛利有所修复。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热法磷酸、纯碱,2023年以来,磷酸、纯碱价格下跌,成本端支撑,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价格震荡下行。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4月26日,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市场报价7,107、8,520元/吨,分别处于2017年以来的67%、65%历史分位;2024年以来,行业毛利震荡上行。
3.5、磷酸铁(锂):磷酸铁及磷酸铁锂迎来扩产高峰期,磷矿石增量需求可观
国内磷酸铁(锂)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且盈利承压,新增产能投放进度或放缓。据百川盈孚数据,2023年国内磷酸铁、磷酸铁锂产能分别达到367、381万吨/年,同比分别+134%、+126%;产量分别为138、153万吨,同比分别+55%、+44%;产能利用率分别为37%、40%,同比分别-19pcts、-23pcts,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截至4月26日,磷酸铁、磷酸铁锂的价格分别为10,400、43,400元/吨,较2017年以来的价格高点分别下跌39%、75%;此外,磷酸铁行业毛利自2023年7月以来转负,截至2024年4月26日亏损扩大至1500元/吨左右,磷酸铁锂行业毛利自2024年1月以来转负,截至2024年4月26日亏损扩大至700元/吨以上。据百川盈孚统计,2024年国内磷酸铁、磷酸铁锂规划新增产能216、309万吨。我们认为,考虑当前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且盈利承压,预计新增产能投放将有所延缓或产能实际落地确定性降低,2024年行业供需格局有望迎来改善。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测算2023年国内磷矿石表观需求量=磷矿石产量+磷矿石进口量-磷矿石出口量=9,000+141-29=9,112万吨,同比-1.5%,其中湿法磷酸需求量1,039万吨,占比11%。
根据前文分析,我们对2024-2025年磷矿石供需端进行如下测算:
(1)磷肥:2019-2023年期间,磷肥对磷矿石需求量均值为5,653万吨/年,需求占比由2019年的65%降低至58%,前文提及2018年以来国内一铵、二铵行业产能、产量呈现缩减趋势,而且“十四五”期间国内严控磷铵产品新增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清退,不考虑2024-2025年期间磷铵行业落后产能清退,我们假设2024-2025磷肥对磷矿石需求量保持在5,653万吨/年。
(2)黄磷:前文统计目前黄磷行业规划新增产能16万吨(瓮福化学与江山股份合资建设10万吨、昆明宝琢化工利用子公司天安化工6万吨闲置产能指标新建),考虑“十四五”期间国内严控黄磷产品新增产能、加快落后产能清退,同时黄磷为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行业,我们暂不考虑2024-2025年期间新建黄磷产能并假设2024-2025年黄磷对磷矿石需求量与2023年保持一致,均为866万吨。
(3)磷酸盐及其他磷化物:2021-2023年,磷酸盐、其他磷化物对磷矿石需求量合计占比保持在20%左右,前文提及除了饲料级磷酸二氢钙行业新建产能有政策支持之外,饲料级磷酸氢钙、工业磷酸盐行业新建产能均受到一定限制,保守假设2024-2025年期间磷酸盐、其他磷化物对磷矿石消耗量均与2023年保持一致,即分别为1,075、838万吨(假设2024-2025年磷酸盐、其他磷化物有新增产能,则磷矿石需求量将有所增长,对应磷矿石需求量/磷矿石产量比值提升、供需收紧)。
(4)湿法(净化)酸:我们在3.3部分测算2024-2025年湿法(净化)酸新增磷矿石需求量360、471万吨,对应得到2024-2025年湿法磷酸对磷矿石需求量为1,399、1,870万吨。
(5)磷酸铁(锂)扩产带动的磷矿石需求增量分析:根据磷酸铁(锂)规划建设项目来看,主要是锂电材料企业和磷化工企业或钛白粉企业合作建设,而且多数项目布局“湿法磷酸-湿法净化磷酸-磷酸铁(锂)”产业链,而3.3中布局湿法(净化)酸的企业下游也多用于生产磷酸铁(锂)。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加上前文提及目前磷酸铁(锂)行业盈利承压可能导致新增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相较之下,湿法(净化)酸作为国内产业支持发展产业且产品下游应用广泛,企业投产确定性更高,所以我们在测算磷矿石供需平衡表时,仅考虑湿法(净化)酸投产带来的磷矿石需求(假设2024-2025磷酸铁(锂)规划产能按计划落地且存在未配套湿法(净化)酸的产能,则磷矿石需求量将有所增长,对应磷矿石需求量/磷矿石产量比值提升、供需收紧)。
(6)进口磷矿石影响分析:一方面,我们在2.2部分提及,海外磷矿石扩产进度偏慢,并且多数企业下游同步扩张磷肥、磷酸盐产能,预计可供出口的磷矿石有限;另一方面,2023年国内磷矿石进口量141万吨,占2023年国内磷矿石产量9,000吨的比例不足2%,进口均价105美元/吨,加上港杂费、运输费等成本且不考虑磷矿石品味差异、国内磷化工生产设备匹配性等,我们预计进口磷矿石较国产磷矿石成本优势并不明显。总体上国内磷矿石市场对矿石进口依赖性不大,进口磷矿石对国内整个磷矿市场影响较有限,2023年进口量增长主要是国内由于安全检查、矿山扩建整改等众多原因,磷矿石供应持续紧张,矿山大面积未达产。综上,我们得到2023-2025年国内磷矿石表观消费量(需求量)预计分别为9,112、9,831、10,302万吨,我们在2.2部分得到2023-2025年国内磷矿石产量分别为9,000、9,537、10,743万吨,对应得到2023-2025年期间磷矿石需求量/磷矿石产量分别为101.2%、103.1%、95.9%,供需仍然偏紧。
(1)资源端:磷矿石采选壁垒抬升,行业格局有望持续优化。我们认为,随着磷矿资源市场配置和矿业权出让制度逐步完善、磷矿矿业权投放更为严格有序,加上矿产开采行业安全、环保政策趋于严格,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磷矿企业或逐步退出,磷矿石规划新增产能较多但项目落地确定性及实际投产进度仍有待观察,磷矿石增量主要受制于磷矿采选行业壁垒抬升而非仅仅主产区的流通性限制政策。我们看好磷矿石行业进一步整合,供需格局持续优化有助于磷矿石价格中枢抬升,企业拥有丰富且优质磷矿资源有望受益。